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零售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20:50: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零售导论 第一节

零售及零售业

一、零售

零售:向最终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点:

1.零售是将商品及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之用的活动。如零售商将汽车轮胎出售给顾客,顾客将之安装于自己的车上,这种交易活动便是零售。若购买者是车商,而车商将之装配于汽车上,再将汽车出售给消费者则不属于零售。

2.零售活动不仅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同时也提供相关服务。零售活动常常伴随商品出售提供各种服务,如送货、维修、安装等,多数情形下,顾客在购买商品时,也买到某些服务。

3.零售活动不一定非在零售店铺中进行,也可以利用一些使顾客便利的设施及方式,如上门推销、邮购、自动售货机、网络销售等,无论商品以何种方式出售或在何地出售,都不会改变零售的实质。

4.零售的顾客不限于个别的消费者,非生产性购买的社会集团也可能是零售顾客。如公司购买办公用品,以供员工办公使用;某学校订购鲜花,以供其会议室或宴会使用。所以,零售活动提供者在寻求顾客时,不可忽视团体对象。在我国,社会集团购买的零售额平均达10%左右。

二、零售商活动 1.零售商活动特点

(1)交易规模小,交易频率高。(2)即兴购买多,且受情感影响较大。 (3)去商店购物仍是顾客的主要购物方式。

零售商:指以零售活动为基本职能的独立中间商,介于制造商、批发商与消费者之间,以盈利为目的从事零售活动的组织。

2.零售商活动内容

零售商从事的活动,就是把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及相关服务出售给最终销售品,从而使产品和服务增值。零售商要成功地承担起制造商、批发商及其他供应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中介作用,

必须合理地安排以下活动:

A 企业战略规划; B 组织系统设计; C 商店选址;D商店设计;E 商品规划; F商品陈列;G商品采购与存货;H商品定价;I商品促销;J 商店服务。

三、零售业

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包括个人和社会集团)提供所需商品及其附带服务为主的行业。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零售业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行业之一。零售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引发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消费品市场上表现出来。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就业渠道。由于零售业对劳动就业的突出贡献,很多国家甚至把扶持、发展零售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经济政策。

现代零售业是高投资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业。现在,零售商们运用着最先进的计算机和各种通信技术对变化中的消费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第二节

零售组织发展规律

一、零售组织分类

零售组织虽然与零售商的概念相近,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零售商更多的是指一个独立核算的盈利机构,而零售组织则强调这一机构所进行的零售活动组织方式。例如,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可以被称作不同的零售组织形式,但一个零售商可以同时拥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便利店三种经营形式。

由于零售组织形式繁多,划分的标准也不统一。目前,对零售组织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按零售组织的目标市场及经营策略不同划分;按是否设立门店划分;按零售组织所有权形式划分。

1.独立商店

独立商店通常是由业主自己经营,拥有一个店铺的商店。

优势:选址和经营方面比较灵活;投资少、经营费用低;容易与顾客建立亲切的关系

劣势:规模小,议价能力有限,难以降低成本;难以扩大经营规模;过分依赖业主的个人经验,经验的连续性难以保证。

2.直营连锁商店

指零售商经营多个属于同一所有者的相同商号的商店,构成一个整体的单一的经营企业,通常实行一定程度的集中采购和集中决策。

优势:集中采购能大量进货,议价能力强;容易扩大商店知名度,扩大商圈范围;专业化管理,容易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应等。

劣势:经营缺乏灵活性,过分集中不一定能适应各地的市场需求,投资成本较高,组织庞大可能削弱了控制力。

3.特许经营

指商店所有者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品牌和经营模式,并在合同约定的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零售活动的商店。

对于实施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说,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是借助他人的力量,将已成熟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技术以及名牌化的品牌通过特许合同授予其他投资者来占领市场。

对于投资者来说,无需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只要支付一定的加盟费就可以直接套用他人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技术,得到特许企业的长期指导和服务。

4.租赁商品部

通常是零售商店将其店内的某部门或专柜出租给店外人经营,由承租者负责部门或专柜的全部经营活动,包括室内的设备和装饰,并从营业额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租金交给商店,商店为确保总体协调一致对租赁商品部有多种要求。

目的在于将经营范围拓宽到零售商自身不具备的,需要高度专业化技能或知识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如美容院、摄影室、珠宝手表部、眼镜部、化妆品部等。

优点:减少财务风险,节约成本,扩大商品经营范围;缺点:可能影响商店整体形象,控制力弱。

5.垂直营销系统

由单一所有者自行负责商品生产和零售一条龙工作,一般为厂商的直营零售店。

目的:为商品寻求新的营销渠道,扩大销售;通过零售直接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使得产品更能适应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控制整个营销渠道。

优点:无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外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控制生产至零售的全过程。

缺点:不利于企业集中力量搞好生产;投资较大,降低了投资收益。 6.消费者合作社

二、零售组织演化规律理论

1.零售轮转理论

零售轮转理论又被称作车轮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专家M·麦克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零售组织变革有着一个周期性的像一个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新的零售组织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政策。当它取得成功时,必然会引起他人效仿,结果,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改善店内环境,这势必增加费用支出,使之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组织。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革新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为特色的零售组织开始问世,于是轮子又重新转动。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都是沿着这一规律发展起来的。

四个基本前提

1.存在许多对价格敏感的购物者2.价格敏感型顾客的忠诚度通常为零 3.新型零售商通常比现有零售形式运营成本更低

4.随着零售商沿轮状攀升,通常能带来销售增长、目标市场扩大和商店形象的改变 42.手风琴理论

手风琴理论早在1943年就有人提出了,1960年又有人对其完善。它是用拉手风琴时风囊的宽窄变化来形容零售组织变化的产品线特征。手风琴在演奏时不断地被张开和合起,零售组织的经营范围与此相似地发生变化,即从综合到专业,再从专业到综合,如此循环往复,一直继续下去。拉尔夫·豪尔说:“在整个零售业发展历史中(事实上,所有行业都如此),似乎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营方法存在着交替现象。一方面是向单个商号经营商品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从这一专业化向单个商号经营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根据这一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零售业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是杂货店时期;二是专业店时期;三是百货店时期;四是超市、便利店时期;五是购物中心时期。

3.自然淘汰理论

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是:零售组织的发展变化必须要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诸如生产结构、技术革新、消费增长及竞争态势等。越是能适应这些环境变化,越是能生存至永远。否则将会自然地被淘汰或走向衰落。适者生存的思想,是公认的真理。对于某种零售组织来说,总是产生在一个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时代,但环境不是僵化不变的。当环境变化时,就极有可能与零售组织的发生不协调。因此,任何一种零售组织都难以永远辉煌。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变化的环境。当然,调整也不是无限的,当调整冲破了原有零售组织的局限,就表明这一类型组织将消亡。

4.辨证过程理论

零售业的辨证过程理论基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零售业来说,辨证模型是指各零售组织面对对手的竞争相互学习并趋于相同。因此,一个企业遇到具有差别优势的竞争者的挑战时,将会采取某些战略和战术以获取这一优势,从而消除了创新者的部分吸引力,而同时,这革新者也不是保持不变。更确切地说,这革新者总是倾向于按其否定的企业的情况改进或修正产品和设施。这种相互学习的结果,是两个零售企业逐渐在产品、设施、辅助服务和价格方面趋向一致。他们因此变得没有差别,至少是非常相似,变成一种新的零售企业,即合题。这种新的企业会受到新的竞争者的“否定”,辨证过程又重新开始。辨证过程理论带有普遍性,它揭示了零售组织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但是,这一规律描述得过于抽象,并把程度不同的变化等同起来。实际上,不少正、反、合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组织形式的更替,只是各种零售组织自身进行了反向调整。

5.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零售专家戴维森等人认为,零售组织象生物一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种零售组织都将经历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一理论分析了各种零售组织从产生到成熟的间隔期,并对各个阶段零售组织的特点作了描述,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各零售组织可采取的相应策略,包括投资增长和风险决策方面、中心业务管理方面、管理控制

技术的运用方面和最佳的管理作用方面等。

6.商品攀升理论

与手风琴理论有些类似,商品攀升理论也是从零售组织的产品线角度解释其发展变化的。不过,商品攀升理论说明的是零售组织不断增加其商品组合宽度的规律,当零售组织增加相互不关联的或与公司原业务范围无关的商品和服务时,即发生了商品攀升。例如,一家鞋店原先经营的品种主要有皮鞋、运动鞋、拖鞋、短袜、鞋油等商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经营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又增加了诸如手袋、皮带、伞、帽子、毛衣、手套等商品,这就是攀升了的商品组合。

第三节

西方零售业四次重大变革

零售业中的某些变化之所以能提升到重大变革的高度,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一是革新性,即这一变化应产生一种全新的零售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并取得支配地位;二是冲击性,即新的零售组织和经营方式将对旧组织和旧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影响着顾客购物方式的变化和厂商关系的调整;三是广延性,即这场变革不是转瞬即逝,而是扩展到一定的空间、延续到一定的时间。从这几个方面考察,西方零售业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重大变革。

一、第一次零售变革:百货商店的诞生

零售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的。学术界称之为“现代商业的第一次革命”,足见其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当时百货商店被称为具有革新性的经营手法现在看来十分平常,诸如明码标价和商品退换制度;店内装饰豪华,顾客进出自由;店员服务优良,对顾客一视同仁;商场面积巨大,陈列商品繁多,分设若干商品部,实施一体化管理等。但这些改革对当时传统零售商来说,已是一个质的飞跃。

1. 销售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百货商店是世界商业史上第一个实行新销售方法的现代大量销售组织。其新型销售方法,概括起来就是:

 顾客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自在地进出商店;

 商品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商品都有价格标签,对任何顾客都以相同的价格出售;  陈列出大量商品,以便于顾客任意挑选;

 顾客购买的商品 ,如果不满意时,可以退换。

这些销售方式,在现在看来虽然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它是由百货商店的诞生及其对零售销售的变革而来的。

2. 经营上的根本性变革

当时出现的百货商店最大一个特点是,设有若干不同的商品部,这些商品就像是一个屋顶下的“商店群”,即把许多商品按商品类别分成部门,并由部门来负责组织进货和销售。而且,百货商店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中心,实行综合经营的大量销售组织。按不同商品和不同销售部位来经营,虽然每个部位的经营规模不大,但由于它是汇聚在一个经营体之中的,因而这种综合经营的规模比起之前的杂货店和专门店来说就十分庞大。因此,百货商店实行综合经营也是其适应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根本性变革内容之一。

3. 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城市零售店和乡村杂货店,店主不仅亲自营业,而且自行负责人、钱、物的管理。与此根本性不同,百货商店由于同时经营若干系列的商品,企业规模庞大,因而其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和合作;而管理工作则是分层进行的,企业订有统一的计划和组织管理原则,然后由若干职能管理部门分头执行。因此,百货商店是在一个资本的计划和统制下,按商品系列实行分部门、分层次组织和管理的。

二、第二次零售变革:超级市场的诞生 1.革命性变化

超级市场标志着一场零售革命的爆发,其对零售业的革新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变化带来了以下影响:

 开架售货方式流行。开架售货尽管不是超级市场首创,但它却是因超级市场而发扬光大的,超级市场采用的自选购物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不仅冲击了原有的零售形态,而且影响了新型的零售业态,后来出现的折扣商店、货仓式商店、便利店等都采取了开架自选或完全的自我服务方式。

 人们购物时间大大节省。随着女性工作时间增多,闲暇时间减少,人们已不把购物当作休闲方式,要求购物更方便、更快捷,超级市场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新要求,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各类商品集中到一起,大大节省了人们的购物时间,使人们能将有限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娱乐、健身等活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超级市场实施的统一结算和关联商品陈列,也大大节省了人们选购商品和结算时间。  舒适的购物环境普及。超级市场所营造的整齐、干净的舒适购物环境,取代了原先脏乱嘈杂的生鲜食品市场,使人们相信购买任何商品都能享受购物乐趣。

 促进了商品包装的变革。开架自选迫使厂商进行全新的商品包装设计,展开包装、标识等方面的竞争,出现了大中小包装齐全、装潢美观、标识突出的众多品牌,这也使商场显得更整齐、更美观,造就了良好的购物环境。

2.产生背景

超级市场的出现和发展现在看来有其历史的必然,其产生背景是:

 经济危机是超级市场产生的导火线。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居民购买力严重不足,零售商纷纷倒闭,生产大量萎缩,店铺租金大大降低,超级市场利用这些租金低廉的闲置建筑物,采取节省人工成本的自助购物方式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实现了低廉的售价,因而受到了当时被经济危机困扰的广大消费者欢迎。

 生活方式的变化促成了超级市场。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加上城市交通拥挤,原有零售商店停车设施落后,许多消费者希望能到一家商场,停车一次,就购齐一周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超级市场正是适应消费者的这种要求

而产生的。

 技术进步为超级市场创造了条件。制冷设备的发展为超级市场储备各种生鲜食品提供了必要条件,包装技术的完善为超级市场中的顾客自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后来的电子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更是促进了超级市场利用电子设备,提高售货机械化程度。此外,冰箱和汽车在西方家庭中的普及使消费者的大量采购和远距离采购成为可能。

三、第三次零售变革:连锁商店的兴起

连锁商店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与大工业规模化的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其实质就是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化经营效益的目的。连锁商店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 标准化管理。在连锁商店中,各分店统一店名,使用统一的标识,进行统一的装修,在员工服饰、营业时间、广告宣传、商品价格方面均保持一致性,从而使连锁商店的整体形

象标准化。

 专业化分工。连锁商店总部的职能是连锁,而店铺的职能是销售。表面上看,这与单体店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却有质的不同。总部的作用就是研究企业的经营技巧,并直接指导分店的经营,这就使分店摆脱了过去靠经验管理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 集中化进货。连锁总部集中进货,商品批量大,从厂家可以得到较低的进货价格,从而降低进货成本,取得价格竞争优势。由于各店铺是有组织的,因此,在进货上克服了盲目性,不需要过大的商品库存,就能保证销售需要,库存成本又得到降低。各店铺专门负责销售,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手段组织推销,从而加速了商品周转。

 简单化作业。连锁商店的作业流程、工作岗位上的商业活动尽可能简单,以减少经验因素对经营的影响,由于连锁体系庞大,在各个环节的控制上都有一套特定的运作规程,要求精简不必要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孵化零售业第四次变革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影响绝不亚于前三次生产方面的技术革新对零售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技术引发了零售业的第四次变革,它甚至改变了整个零售业。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技术打破了零售市场时空界限,店面选择不再重要。店面选择在传统零售商经营中,曾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将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为:“Place Place Place”(选址、选址、还是选址),因为没有客流就没有商流,客流量的多少,成了零售经营至关重要的因素。连锁商店之所以迅速崛起,正是打破了单体商店的空间限制,赢得了更大的商圈范围。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这一地理限制,任何零售商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将目标市场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真正国际化了,零售竞争更趋激烈。对传统商店来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要立足市场必须更多地依靠经营管理的创新。

2.销售方式发生变化,新型业态崛起。信息时代,人们的购物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者将从过去的“进店购物”演变为“坐家购物”,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在网上完成过去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购物过程。购物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商店销售方式的变化,一种崭新的零售组织形式——网络商店应运而生,其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成为全球商业的主流模式并与传统有店铺商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而传统零售商为适应新的形势,也将引入新型经营模式和新型组织形式来改造传统经营模式,尝试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结合网络商店的商流长处和传统商业的物流长处综合发挥最大的功效。零售业的变革不再是一种小打小闹的局部创新,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

的革命。

3.零售商内部组织面临重组。信息时代,零售业不仅会出现一种新型零售组织——网络商店,同时,传统零售组织也将面临重组。无论是企业内的还是企业与外界的,网络技术都将代替零售商原有的一部分渠道和信息源,并对零售商的企业组织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业务人员与销售人员的减少、企业组织的层次减少、企业管理的幅度增大、零售门店的数量减少,虚拟门市和虚拟部门等企业内外部虚拟组织盛行。这些影响与变化,促使零售商意识到组织再造工程的迫切需要。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企业内部作业方式,以及员工学习成长的方式,个人工作者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一步提升。这些都迫使零售商进行组织的重整。

4.经营费用大大下降,零售利润进一步降低。信息时代,零售商的网络化经营,实际上是新的交易工具和新的交易方式形成过程。零售商在网络化经营中,内外交易费用都会下降,就一家零售商而言,如果完全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可以节省的费用包括:企业内部的联系与沟通费用;企业人力成本费用;避免大量进货的资金占用成本、保管费用和场地费用;通过虚拟商店或虚拟商店街销售的店面租金费用;通过Internet进行宣传的营销费用和获取消费者信息的调查费用等。另外,由于网络技术大大克服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漫游、搜寻,直到最佳价格显示出来,因而将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导致零售利润将进一步降低。

第四节

急剧变革的中国零售业

一、中国零售业的变革历程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至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占零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2.第二阶段: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第三阶段:1993年—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百花齐放局面。 4.第四阶段:1996—1999年,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第五阶段:1999年以后,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

二、中国零售业变革的动因

对于中国这场正在进行的深入而广泛的零售变革,目前有三种说法解释其背后引发的原因和源动力。

第一种说法是零售业的变革源于技术进步力量的推动。近代以来,西方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并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正在酝酿第四次重大变革,如今西方国家发达的现代零售业就是这几次零售革命的必然结果。近代零售业的多次变革,每一次都能找到技术力量推动的影子,它是伴随着同期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产业革命而诞生的孪生兄弟。尤其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的兴起,迫使传统零售企业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都将发生相应变革。而在中国,引发前三次零售革命的技术条件均已成熟,网络技术也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中国零售业变革是大势所趋。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零售业是多项变革同时进行,而不是呈阶段性发展,这就导致这场变革的复杂性和急剧性。

第二种说法是零售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零售业内部做出相应调整。根据“零售组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观点:零售企业必须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否则就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消费者逐渐成为控制市场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果零售商不相应调整经营方式,则制造商极有可能越过中间商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同时,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以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提供更优质的顾客服务,使中国零售竞争在更高平台上展开,这些都迫使中国零售商为赢得生存空间而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

第三种说法是经济发展进程中零售业自身发展规律所引发的内部结构调整。从近代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路径来看,零售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如西方学者总结的“零售轮转学说”、“零售综合化和专业化循环学说”、“零售辨证学说”、和“零售组织生命周期学说”等,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零售业发展演变规律,说明商品流通系统通过自身的发展变革,能够在大量生产与多样化消费之间,通过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功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零售组织的自我更新引起零售业的嬗变,西方新型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引入促进了零售业内部进行着质的变化。

三、中国零售商面临的挑战

1.面临零售业自身变革带来的挑战。2.面临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3.面临消费者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4.面临竞争与合作的挑战。 讨论:网络购物是否会令传统零售业消亡

第二章 现代零售业态介绍 第一节

零售业态的涵义

一、零售业态与零售业种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

零售业态的主要特征:第一,它是一种零售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外在表现,这种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能让消费者容易识别,诸如消费者很容易将一家店铺归类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形式;第二,这种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和目标顾客而形成的,每一种零售业态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目标市场需求而存在;第三,目标市场需求决定了零售商店的经营效率,只有采取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零售业态形式,零售商店的经营才是有效益的,否则很难立足。

要准确理解零售业态的概念,还要将之与零售业种概念区分开来。零售业态是现代意义上的零售词汇,它是由零售业种发展演变而来。所谓零售业种就是按所经营的商品类型划分或组建的零售商店。这种商店自古有之,诸如古代就存在的布店、粮店、肉店、鞋店、杂货店等。那时候,商店规模狭小,经营品种有限,人们进一家店仅能买一种商品。这种商店的存在是与当时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方式、消费需求的单一化和偶然化、商业资本的小规模条件相适应的。

零售业态商店与零售业种商店的区别在于:

 目的不同。业种商店的主要目的是推销自己所经营的商品,而业态商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

 核心不同。业种商店的经营是以商品为核心,而业态商店的经营是以顾客为核心,体现了营销观念由销售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

 经营重点不同。业种商店强调的是卖什么,而业态商店强调的是怎么卖。

二、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素 在零售竞争中,许多零售商竞相采取不同的零售策略组合以加强企业形象,避免陷入与竞争者过于雷同的境地,从而使零售经营形式多样化。零售策略组合也是零售业态的内在组合要素,包括目标顾客、商品结构、价格策略、服务方式、店铺环境等因素。由于各因素选择余地大,组合变化多,这就使现代零售业态的经营内容精彩缤纷,即使同一业态的零售商店也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特色。

第二节

百货商店

一、百货商店的特征

百货商店(department store)是指经营包括服装、家电、日用品等众多种类商品的大型零售商店。它是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根据我国原国内贸易局出台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对百货商店的特点要求如下:

1.选址在城市繁华区、交通要道; 2.商店规模大,营业面积在

5000平方米以上;

3.商品结构以经营男装、女装、儿童服装、服饰、衣料、家庭用品为主,种类齐全、少批量、高毛利;

4..商店设施豪华,店堂典雅、明快; 5.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 6.采取定价销售,可以退货;

 服务功能齐全。

二、百货商店的发展

百货商店是零售业第一次重大变革的标志。自1852年在法国诞生以来,百货商店风靡了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传统百货商店从成熟步入衰退期,多数企业面临经营困境。造成传统百货商店经营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1.百货商店之间竞争激烈。 2.其他零售业态迅速成长起来,纷纷蚕食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

3.选址在城市中心,由于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人们去市中心百货商店购物的欲望逐渐降低。 4.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他们被折扣商店所吸引。

5.传统百货公司在顾客市场细分方面很差,经常改变其战略方向,或其管理有时过于分散化,导致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过于模糊。

中国的百货商店是否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步入了衰退期,对此问题各人持不同观点。尽管不少人对中国百货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但许多学者仍然认为中国百货商店尚未进入“衰退期”,而只是处于“成熟期”,原因如下:(1)百货业态的主体地位虽发生动摇但仍未改变。近几年百货公司总体业绩不佳,然而它们仍占据零售业的主体地位。根据2001年1-8月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统计,百货店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57.4%。而在西方,例如美国,其百货商店的零售额只有7-10%左右,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国百货商店仍然是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2)国外城市居民不如中国这样集中在市区。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居住于市区,再加上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集度比较高,这是百货商店发展的一个很好条件;(3)中国百货商店走过的道路与国外不同。中国百货商店是在计划经济下奠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消费潜力急剧增长出现百货商店的盲目开设。如今,中国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消费者购买力的增速也开始有所减弱,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势必导致百货业进行大调整,这是正常的现象,而不是已走到了尽头;(4)中国的消费习惯和国外不同。在国外由于工作节奏比较快,人们去购物大多是一次完成。而在中国历来有逛商场的习惯,特别是女性,甚至把节假日逛街作为一种休闲娱乐。这不能不说是百货商店发展的必要保障,对中国百货零售业的生存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持。

三、百货商店的变革图新

作为成熟业态的百货业走下坡路早已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一些百货公司就此一蹶不振、破产倒闭,而另一些百货公司则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依旧在零售业叱吒风云。不甘灭顶的百货公司纷纷进行改革:进一步澄清市场上的定位;进一步突出顾客服务和销售人员服务;推出令人激动、组织得更好的店内环境和商品展示,并经常加以改变;通过缩小商店的营业面积和削减周转慢、占据空间大的商品提高营业空间利用率;在较小、不大发达的城镇和购物中心开分店;强化采购和促销功能,更有效地接近顾客。上述改进因素将有助于传统百货商店再次收复市场份额,特别是从专业服装服饰店中收复市场份额。

第三节

超级市场

一、超级市场的定义

超级市场(supermarket)是实行自助服务和集中式一次性付款的销售方式,以销售包装食品、生鲜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的零售业态,普遍实行连锁经营方式。

目前,中国的超级市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通超级市场(或称标准超市、生鲜超市);二是大型综合超市(或称大卖场GMS)。普通超级市场面积大都在800~1500平方米左右,设在生活小区内或附近,商品以包装冷冻食品、生鲜食品为主,附带一些日用品,这种超市未来极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菜市场。大型综合超市能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齐的需要,它是外资零售集团进入中国首选的超市形式,主要开设在城乡结合部,面积大约在5000~20000平方米,以低价格和品种全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其力量正在迅速成长,已成为超市的主力军。

二、超级市场的特征

要准确理解超级市场这一零售业态,必须找出超级市场的本质特征。从超级市场的实践及各国对之所作的定义来看,标准超级市场应满足以下特征:

1.以食品为经营重点,基本上满足食品购买者一次购齐的要求。

2.采取开架自选、自我服务、一次结算的售货方式。3.廉价销售,商品周转速度快。 4.具有一定规模。5.店址主要设在居民住宅区或郊区。6.现代化设备及管理

三、超级市场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呈阶段性跳跃,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零售业态。1990年底,东莞虎门镇出现了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美佳超级市场,其开架自选的售货方式、较低的价格和面向居民区的选址都给后来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他们便以两个月开设一家分店的速度飞快发展。美佳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人们看到了连锁超市的巨大生命力。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地也出现了“超市热”。

1996年,世界顶级零售巨人在中国开始了“圈地运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纷纷以超级市场业态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给中国超级市场乃至所有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迫使中国零售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出路,为生存而斗争。此时,一些违反商业规律运作的超市企业纷纷倒闭,如广州阳光超市和北京红苹果超市等的倒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超级市场到了一个调整时期。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一些连锁超市迅速成长起来,1999年,上海联华超市销售额终于超过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名列中国零售企业榜首,从此,持续了多年的百货商店统治地位终告结束。

近几年,各地连锁超市向外地扩张的趋势明显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已成为连锁超市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四节

专业店与专卖店

一、专业店

专业店(specialty store)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并且具备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例如:服装店、体育用品商店、家具店、花店、书店。在国外,专业店又可以根据其产品线的宽窄程度进一步分类,如时装店就是单一产品线商店;男式时装店则是有限产品线商店;而男式定制衬衫店是超级专业店。

专业店的特点是:

1.选址多样化,多数设在繁华商业中心、商店街或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内。 2.营业面积根据主营商品特点而定。 3.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主营商品占经营商品的

90%。

4.经营的商品、品牌具有自己的特色。 5.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销售。 6.从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专业店一直是我国零售领域的一种重要零售业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专业店借助连锁经营方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行业上,遍及服装、医药、护肤品、家电、通讯器材等诸多行业;从繁衍方式上,有直营店,也有特许加盟店。在专业店的发展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两个行业的专业店在今天的零售市场上增长十分迅速,一是医药专业店,一是家电专业店。在药品专业店中,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药连锁店异军突起,尤以深圳地区发展最为显著,著名的专业店如海王星晨健康药房、一致药店、万泽药店、中联大药房等,目前均已发展到100多家,而且已经向国内其它地方扩张,势头十分迅猛。

二、专卖店

专卖店(exclusive shop)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零售业态。其特点是:

 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内;  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  商品结构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  销售体现在量小、质优、高毛利;  商店的陈列、照明、包装、广告讲究;  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销售;

 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性服务。

专卖店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国内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名牌商品,加上国际著名品牌的进入,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忠实消费群;二是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担忧使之更相信专卖店商品;三是制造商利用开设专卖店来开辟新渠道,控制营销主动权,实施整体营销策略,树立品牌形象。

第五节

便利店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以自选销售为主,销售小容量应急性的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和提供商品性服务,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根据国外衡量标准和国内规范,便利店有以下特征:(1)选址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办公区等消费者集中的地方;(2)商店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3)步行购物5~7分钟可到达;(4)商店结构以速成食品、饮料,小百货为主;(5)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6小时以上,甚至24小时,终年无休日;(6)以开架自选为主,结算在收银机统一进行。

便利店起源于美国的南陆公司,当时它延长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故称“7-11”商店,目前这家方便商店的营业时间已演变成24小时全天营业,而且每周7天营业。但仍沿用“7-11”早已脍炙人口的名称。

目前在世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尤其是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便利店已经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业态。在我国,便利店的发展还处于引入期,离成熟期还有一大段距离,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便利店将是继超级市场之后的又一个新生的主力业态。原因如下,一是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便利店以全天24小时便利的营业时间、紧邻住宅区的便利购物地点、配合各种便民服务措施较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二是国内大量小型商店经营规模小、商品质量无保证、经营费用较高、管理水平差,由连锁形式的便利店来整合或取代已是大势所趋;三是便利店适合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发展连锁网络,在这方面比其他业态占有优势,因而容易后来居上,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四是在信息时代,网络购物将成为人们购物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但网络购物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物流问题,而便利店正好可以解决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通过强大的配送能力将网上所购商品由散布在各个居民区的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未来的便利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成为各商家炙手可热的争夺焦点。

第六节 仓储式商店

仓储式商店(Warehouse Store),是一种仓库与商场合二为一,主要设在城乡结合部,装修简朴,价格低廉,服务有限,并实行会员制的一种零售经营形式。 仓储式商店的特点: 1.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食品、日用品、耐用品等;2.规模较大,设备简陋,人员较少,费用和价格较低;

3.批量作价,多是成件或大包装出售;4.开架售货,附设大型停车场;5.多实行会员制。

仓储式商店起源于本世纪60年代,这是由折扣商店发展而来的一种不同形式、价格较廉而服务有限的售货方式。1968年,首家现代化的仓储式商店在荷兰正式创建,命名为“万客隆”。“万客隆”大多建在城乡结合部,营业面积一般在20000平方米左右,附设大型停车场。商场内装修简单,采用能够开架式货架陈列商品,商品主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所售商品直接来自厂家或国外进口,质优价廉。商场既是货仓,又兼营批发零售业务。顾客只要缴纳一定的会费,便可成为其会员,持卡消费,享受价格、送货、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在我国的外资仓储式商店,如麦德龙、万客隆等,他们之所以成功,正是从各个方面降低经营费用。这些商店虽然设施简陋,服务项目稀少,没设立导购人员,但管理十分精细,前者使建筑装修成本达到最低,后者使店铺运营成本降至最少,真正实现了商品的低价格,才在零售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反观国内本土的仓储式商店,却没有从降低经营费用入手,从而也就没有实现真正的低价格。如北京的一些“客隆”商店比家乐福的装修还豪华,地价也很昂贵,使得商店一开始运营即陷入高费用的旋涡之中。许多中国仓储式商店的管理也远远没有到达精细的程度,诸如经营的商品并没有进行严格筛选,与超级市场的商品结构相同;销售方式没有实现整箱批量销售;加价率很高;会员制没有形成特权等。还有些仓储式商店提出了“送货上门”的构想,虽然适应了中国国情,但如果免费或低收费,必然加大商店的营运成本,一味迁就某些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就可能使仓储式商店变成实际的百货商店,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七节

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shopping mall)是指在一个大型建筑体(群)内,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购物中心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满足了人们购物与休闲活动相结合以及对购物环境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乐园。

购物中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由发起者有计划地开设 ,实行商业型公司管理,中心内设商店管理委员会,共同开展广告宣传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 内部结构由百货商店或超级市场作为核心店,以及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设施构成。

 服务功能齐全,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根据销售面积,设相应规模的停车场。  地址一般设在商业中心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枢纽交汇点。  商圈根据不同经营规模、经营商品而定。

 设施豪华、店堂典雅、宽敞明亮,实行卖场租赁制。  目标顾客以流动顾客为主。

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ipping)的定义,购物中心有两大类别:(1)条块状型(String Centers)。这类购物中心在前面有一个大的停车场,然后以各种开放式的小路连接各个专卖店,这种类型的购物中心不具备封闭的道路和大型屋顶式零售商场。(2)Malls。在这类购物中心的顾客能把车停在地下车库或其他地方步行进入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是一个屋沿下的巨大室内购物场所,各类专卖店由封闭的道路连接,而且Malls的转角上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零售业态(如大百货店、大超市、大专业卖场),专业术语叫“锚定”(Anchor)。

欧美国家的购物中心最早出现于50年代,在80年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因为城市中心人口的大量外迁,市中心的“空城”化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各种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为新一轮的商业业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购物中心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购物中心招牌,但此时的购物中心大多名不符实,与百货商店没有什么区别,给人们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较为规范的购物中心,如北京的新东安、广州的天河城、武汉的武汉广场、沈阳的东亚广场等,这些购物中心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购物与游乐等综合功能。尽管这些购物中心与欧美购物中心有一定差距,但是基本具有了购物中心的特征。 进入21世纪,中国购物中心开始热起来,各大城市的政府商业发展规划纷纷将购物中心的兴建列为重点。2001年5月有媒体报道,《北京“十五”商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将鼓励投资商或大型商业集团在京城的西北、东南、东北和西南,兴建4家面积在2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上海市购物中心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大型购物中心外,一种规模适中的社区型购物中心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广东各城市也纷纷将购物中心作为城市商业的一个重点投资项目积极鼓励开发。可以预见,购物中心将在中国掀起一个新的浪潮,正拉开中国零售格局的一个新局面。

第八节

无店铺零售业态

一、自动售货机

自动售货机是使用一种投币式售货机售货,只要顾客投入商品标价的硬币,就可以将商品取出。自动售货机一般都置于人多的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机场、剧院、运动场、学校、医院、办公大楼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自动售货机出售的商品主要是香烟、饮料、糖果、小食品、报纸、袜子、化妆品、唱片、胶卷等。一般而言,用于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 体积、容积一致,便于码放并计件销售的小型商品;  销价没有尾数,便于顾客购买商品;  容易激发顾客即兴购买的商品;  只需少数几个硬币就能购买的商品;  在短时间不会变质的商品。

二、邮购商店

邮购商店是指通过商品目录或广告宣传等资料,供顾客以电话或邮信订购,待收到订单后再寄送商品的商店(这里的商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店,因为它没有供顾客选购商品的场所)。

适用于邮购的商品一般有以下特征:

 稀缺。邮寄的商品大多是一般商店所没有的商品。

 价格低。邮售节省了营业场地和销售人员,因而可以将售价降低。

 新潮。邮寄的面很广,可以使消费者迅速获得全国乃至世界消费新潮的商品信息,所以,邮寄商品如果是时尚商品,则会很受欢迎。

 购买隐蔽。邮售的优势之一是具有隐蔽性,企业经常销售哪些顾客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通过店铺购买的商品。

我国邮购(包括电视购物)业务一直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邮购公司本身营销技巧较差,尤其是夸大其辞的介绍,难免使顾客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二是国内消费者尚未接受这种购物方式,很多电话订购纯属某些人好奇,并非真实购物;三是该领域法规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兜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该行业的信用危机。因此,邮购业务要在国内顺利发展,必须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全面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三、网络商店

网络商店即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经营活动的一种商店形式。通常所见的网上书城、网上花店、网上订票等网络商店,以及部分网上拍卖,均属于此网络商店模式。零售商在互联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建立网上营销的网站,上网的消费者可以根据网址进入网站访问,浏览商店的商品目录等各种信息,找到合意的商品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向零售商订货,通过电子转帐系统用信用卡付款。零售商则通过邮寄或快递公司把商品送给购物者。

网上购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把购物过程中的时间和距离都压缩为网上的一小段距时间,消费者可在短时间内访问所有商店将各家商品进行比较选择,大大节省购物的时间和费用。

事实上,纯粹的网络商店由于目前种种条件尚未成熟而发展有限,而真正发展迅速的是传统商业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在网上开设网络商店。因为传统零售商店具有信誉优势、物流配送优势、管理优势和顾客优势,比纯粹的网络商店更容易找到赢利的机会,更容易突破现有条件的局限性在网上开展经营活动。同时,传统的零售商店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营业时间有限制,商店的商圈有一定范围,店铺陈列的商品品种有局限等等,而网络商店则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可以24小时不停地营业,服务范围可以拓宽到全球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地方,网络上陈列的商品也可以成几十上百倍的增加。因此,传统商店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扩展自己的业务,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商家在这方面做了尝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统的有店铺零售商将借助这一工具使业务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章

零售扩张战略 第一节

零售扩张战略组合

一、地理战略

1.区域性集中布局战略

这是指在一个区域内集中资源密集开店,形成压倒性优势,以达到规模效应目的。这种网点布局一是可以降低连锁企业的广告费用。在一个区域内开店越多,广告费用越低。二是可以提高形象上的相乘效果。在同一个地区开设多家店铺,会很容易树立该零售商的形象,提高知名度。三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管理效率。总部管理人员可以在各个店铺之间合理分配时间,不必担心由此所带来的不便和往来费用,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巡回次数,对每家店铺的指导时间增加,便于对各店铺的管理。四是可以提高商品的配送效益。为了使各店铺的存货降至最低,通常要求配送中心必须采取多种类、小数量、多批量的配送方式。这样在同一地区店铺越多,分摊到各店铺的运输费用也越低。

2.物流配送辐射范围内的推进战略

零售商在考虑网点布局时,先确定物流配送中心的地址,然后以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为半径向外扩张。这种战略与上面所述的集中布局战略有些近似,但更注重配送中心的服务能力,以求充分发挥出配送潜力。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一般以配送车辆每小时60-80公里的速度,在一个工作日(12小时/24小时)内可以往返配送中心的距离来测算。零售商在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内不断开设新店,可以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在削减车辆台数的情况下,也能集中资源按时配送。对店铺而言,可以尽量缩短订货到送货的时间,提高送货效率,防止缺货,提高商品的新鲜度。这种布局战略对要求商品配送快捷高效的零售业态如标准超市、便利店等尤为适用。

3.弱竞争市场先布局战略

这是指零售商优先将店铺开设在商业网点相对不足的地区,或竞争程度较低的地区,以避开强大竞争对手,站稳脚跟。较偏远的地区,或城市郊区,往往被大型连锁零售商所忽略,那里租金低廉、开店成本低,商业网点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零售商在该地区容易形成优势,取得规模效益,以便后来居上。沃尔玛创业初期即采取这种布局战略,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竞争对手正面冲突。采取这种战略的零售商要充分考虑自己物流配送的能力,如果店铺之间跨度太大,企业物流配送跟不上,难以满足各店铺的配送需求;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市场差异性太大,企业难以根据不同市场的要求选择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4.跳跃式布局战略

这是指零售商在主要的大城市或值得进入的地区分别开设店铺。这种战略往往是零售商希望占领某个大区域市场,先不计成本,不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先考虑网络的建设,对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地区和位置,先入为主,抑制竞争对手的进入。这实际上是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提前。对这些地区,零售商以后一定会进入,而由于各种竞争关系,未来的进入成本必然高于目前。跳跃式布局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这样可以分散地理上的风险,当一个地区经济出现衰落,不至于面临全盘失败;二是假设一种经营模式要在全国实行的话,如果这种模式对地点有特殊要求,那么尽早在主要市场锁定理想地点的租赁合同将使零售商扩张活动变得更为主动。

二、扩张路径

零售商扩张的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滚动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收购兼并战略。两种战略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滚动发展战略是指通过自己的投资,建立新的零售门店,通过自身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这种扩张路径可以使新门店一开始就能按企业统一标准运行,有利于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原先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能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修正。但这种方式前期投入需要较多资金,且零售商对新区域的市场有一个了解、认识、把握的过程,当地消费者需要时间了解、接受新的进入者。

收购兼并战略是指采用资本运营的方式,将现有的零售企业收购、兼并过来,再进行整合,使兼并企业能与母体企业融为一体。通过收购兼并,零售商可以共享资源、扩大顾客基础、提高生产率和讨价还价的实力。这种战略比较容易进入一个新市场,因为兼并过来的企业就是当地已经存在的企业,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本地市场,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占领新市场。然而,兼并过来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与母体企业相差较大,还需要对其按母体企业的标准进行改造,有一个磨合阵痛期,这同样需要成本。有时,这种改造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

三、扩张速度

零售业是一个进入和退出壁垒相对较低的行业,由于零售商相互之间容易模仿经营手法,如果一种经营模式要等到完全成熟,零售商才考虑扩张,也许会因为等待得太久而有被他人抢先的可能,从而失去竞争优势。而且,零售业也是一种规模出效益的行业,这些都决定了零售商会尽力拓展自己的事业,加快开店步伐。然而,没有基础的盲目扩张有时会适得其反,出现欲速而不达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日本八佰伴的失败就印证了这一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说,以何种速度进行扩张,需要零售商在扩张之初就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

扩张速度取决于三方面:管理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机会。一个零售商的管理层在管理10家连锁分店时,可以应付自如,管理十分到位。可是当他们管理100家甚至更多的商店时,就可能束手无策,漏洞百出。因为当企业发展壮大时,对管理的要求不一样了,组织机构需要重新设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进行修正和扩容,仓储和配送能力也要跟进。当这一切尚未准备好时,盲目的扩张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其次,零售商还要考虑各种资源状况,包括资金实力是否雄厚,人力资源是否足够,信息资源是否充足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扩张步伐乃至以后的经营业绩。最后,扩张速度还取决于机会本身,如果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或是错过了一个店址机会将损失巨大,或者与竞争对手抗衡,时间是最重要的,零售商也许会冒进前行,因为对它而言,为了不丧失或许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是牺牲眼前的利益或是股权被稀释也是值得的。当然,盲目冒进和谨小慎微的保守做法都是不足取的,零售商惟一可行的是在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以降低风险和孤注一掷以获取跳跃式增长之间权衡利弊,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扩张速度。

四、多元化扩张

多元化扩张是指零售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试图在这一领域再一次演绎成功。零售商多元化扩张可以选择向商品供应链(商品供应链是指商品从最初的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批发零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前一环节扩张,从而进入企业的供货领域。例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均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种选择往往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企业的供货方不可靠,货源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企业涉足供货领域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货源;二是供货成本太高,企业涉足供货领域可以有效地降低供货成本,从而稳定其商品价格;三是现在利用的供货商利润丰厚,这意味着它所经营的领域属于十分值得进入的产业。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投资建立自己的加工厂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这种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渗透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五、国际化扩张

1.全球化战略 2.多国化战略

第二节

商圈分析

一、商圈构成及影响因素

商圈(trading area)也称零售交易区域,是指以零售商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简言之,就是零售商吸引其顾客的地理区域,也就是来店购买商品的顾客所居住的地理范围。

商店的商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 主要商圈(primary trading area),这是最接近商店并拥有高密度顾客群的区域,通常商店的55%-70%的顾客来自主要商圈。  次要商圈(secondary trading area),位于主要商圈之外、顾客密度较稀的区域,约包括商店15%-25%的顾客;  边际商圈(fringe trading area),指位于次要商圈以外的区域,在此商圈内顾客分布最稀,商店吸引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商店在此区域内几乎没有顾客。 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

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主要有:

1.商店规模。2.经营商品的种类。3.商店经营水平及信誉。

4.促销策略。5.家庭与人口因素。6.竞争对手的位置。 7.交通状况。

二、商圈划定方法 1雷利法则

在划定商圈方面,美国学者威廉·雷利(Willian J·Reilly)提出了一套法则,•称为“零售引力法则”,也称“雷利法则”。雷利认为,商圈规模由于人口的多少和距离商店的远近而有不同,商店的吸引力是由最邻近商圈的人口和里程距离两方面发挥作用。雷利法则的基本内容是:在两个城镇之间设立一个中介点,顾客在此中介点可能前往任何一个城镇购买,即在这一中介点上,两城镇商店对此地居民的吸引力完全相同,这一地点到两城镇商店的距离即是两商店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

此法则用公式表示如下:

Dab =───────

1+ √Pb/Pa

Dab: 表示A城镇商圈的限度(以沿公路到B城镇的里程衡量)

Pa : 表示A城镇人口

Pb : 表示B城镇人口

d : 城镇A和B的里程距离

案例: 假设:A城镇人口9万人,B城镇人口1万人,A距B20公里。

Dab = ────── = 15 (公里) 1 + √1/9 20 Dba = ────── = 5 (公里) 1 +√ 9/1 2赫夫法则

赫夫法则是美国零售学者戴伟·赫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城市区域内商圈规模预测的空间模型。赫夫法则是从不同商业区的商店经营面积、顾客从住所到该商业区或商店所花的时间及不同类型顾客对路途时间不同的重视程度这三个方面出发,来对一个商业区或商店的商圈进行分析。赫夫认为,一个商店的商圈取决于它的相关吸引力,商店在一个地区,以及其他商店在这个地区对顾客的吸引力能够被测量。在数个商业区(或商店)集中于一地时,顾客利用哪一个商业区(或商店)的概率,是由商业区(或商店)的规模和顾客到该区(或商店)的距离决定的,即一个商店对顾客的相关吸引力取决于两个因素:商店的规模和距离。商店的规模可以根据营业面积计算,距离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大商店比小商店有较大的吸引力,近距离商店比远距离商店更有吸引力。

赫夫法则的数学模型是:

Sj / Tλ ij Pij =

n λ ∑ Sj / T j=1

ij 式中: Pij:i地区的消费者在j商业区或商店购物的概率;

Sj:j商店的规模(营业面积)或j商业区内某类商品总营业面积;

Tij:i地区的消费者到j商店的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

λ:通过实际调研或运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消费者对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敏感性的参数;

Sj / T3.实验法

λ ij :j商店或j商业区对i地区消费者的吸引力;

∑: 同一区域内所有商业区或商店的吸引力。

1.实地调查。2.电话询问。3.邮寄问卷。4.提供服务。

三、商圈分析的要点 1.人口统计分析

这是对商圈区域内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收入情况、家庭特点、年龄分布、民族、学历及职业构成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调研。通过这些统计资料调查,有利于把握商圈内未来人口构成的变动倾向,并为市场细分和企业定位提供有用的第一手信息。有很多渠道可以收集这些人口变动信息,如我国每10年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以各种形式发行。上面除了对每个家庭进行基本的人口统计外,还对一定比例的家庭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计算机统计有关区域家庭住房情况、家庭财产、就业情况和家庭收入等。但是,人口普查每10年才进行一次,而且不能及时公布,因而很难满足商圈分析的需要。此外,零售商也可以从各地的统计年报中得到一些相关信息,也可以请专门的市场调研公司帮助收集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圈分析中,要注意分析有没有人口增加的潜在趋势。一个人口逐渐增加的新区开店较易成功,在一个人口逐渐减少的老区开店较易失败。

2.经济基础和购买力分析

在进行商圈分析时,零售商应该考察以下一些经济因素:各行业或各类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运输网络,银行机构,经济周期波动对地区或行业的影响,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在分析中,一个有关需求的指标尤其应引起重视,这就是购买力指数。比较不同商圈的购买力指数,可为发现潜在的消费市场提供依据。

购买力指数 = A*50% + B*30% + C*20% 其中:A:是商圈内可支配收入总和(收入中去除各种所得税、偿还的贷款、各种保险费和不动产消费等);B:是商圈内零售总额;C:是具有购买力的人口数量。

3.竞争状况分析

商圈饱和度是判断某个地区商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指标,通过计算或测定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指标,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同行业是过多还是不足,以决定是否选择在此地开店。通常位于饱和程度低的地区,商店的成功可能性较高度饱和地区的商店要大,因而分析商圈饱和度对于新开设商店选择店址很有帮助。商圈饱和度指标(IRS)计算公式为:

(C)×(RE)

IRS = ─────────

RF

IRS:某地区某类商品商业圈饱和指数C :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

RE:某地区每一顾客平均购买额 RF: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营业总面积

4.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为商店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需要相应的物流配送系统,这与区域内交通通讯状况密切相关,有效的配送需要良好的道路和顺畅的通讯系统。此外,还与区域内软性基础设施有关,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情况的完善程度等,都需要认真分析。

资料:根据人口数量的网点设置和业态业种选择

按照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一般按照人口的数量规模和集聚程度进行零售商业和服务网点的配置:

(1)5000以下居民:应设置小型超市、生鲜食品店、普通饮食店、书报亭、医药店、肉菜市场、服务类商店(如美容美发、照相冲印、洗衣、家电钟表及日用品维修、代理购票送票、影碟影带出租等)等网点,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2)达到2万居民:应增加设置中型超市、超值折扣店、各类专业店(如服装店、医药店、家电店、书店等)等购物网点;餐饮店、咖啡屋等餐饮网点;影剧院、文体设施等文体娱乐场所。

(3)达到10万居民:应增加设置大型超市;百货商店;儿童游乐园,中大型书店、银行、邮局等。

(4)达到50万居民:应增加设置区域购物中心;超大型超市(货仓式商场);商业街;各类中高档食肆酒楼、宾馆酒店等餐饮住宿网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大型文体娱乐设施等文化、体育、娱乐场所。

(5)达到100万居民:应增加设置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内设有2个以上大型超市或百货店、150个以上中型专卖店和专业店、30个以上餐饮店及20个以上室内室外娱乐休闲场所;大型百货商厦;高级酒店等。

第三节

商店位置选择

一、商店选址的原则

1、方便消费者购买。2、方便货品运送。3、有利于竞争。4、有利于网点扩充。

二、商店位置类型的设计

 孤立店

这是指商店独立开店,不与其它竞争对手比邻相设。

优势:无竞争对手;租金较低;具有灵活性;开店费用低;能见度高;有选择和扩大规模的潜力;有利于顾客一站式购物或便利购物;

劣势:如果商店规模不足够大,不易吸引远方顾客,商圈较小;广告费可能较高;在多数情况下,建筑不能租用而必须新建;通常情况下,顾客更愿意去多功能的商业中心区购物。  经规划的购物中心

这是经过仔细规划设计并集中管理的商店群,通常是由房地产公司事先规划设计,兴建完工后再把各铺面出租或出售给零售商等。一个典型的购物中心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主力商店,及各种各样较小的商店,还包括餐馆、快餐店、邮局、银行以及一些游乐场所,适合家庭购物及闲游。

优势:协调规划,商品和服务品种组合合理,拥有完善的设施,宽敞的停车场,各具特色又统一规划的购物中心形象,有较大的商圈,适合家庭购物及消闲。

劣势:这些地方通常租金较贵,营业管理易受限制,竞争也较激烈。  自然形成的商业中心

这是指未经规划自然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这种自然形成的商业中心可以分为中心商业区、次级商业区、邻里商业区和商业街四种类型。

中心商业区(central busine district,CBD)是一座城市商业网点最密集的购物区,吸引着来自整个市区的消费者,包括所有阶层的人。在此开店,可以借商业群体效应吸引较多较远的顾客群,但开办费用一般较高,新建店址难以寻找,这种商业繁华区是百货商店或专卖店的首选地址。

次级商业区(secondary busine district,SBD)是分散在一座城市的多个繁华程度较低的购物区域,通常位于两条主要街道的交叉路口,至少有一家百货商店或大买场和几家专业店或专卖店,此外周围还聚集许多小商店,这一商业区主要面向城市的某一区域消费者,以销售家庭用品和日常用品居多。在这里设店,交通比较便利,人员不太拥挤,店址也相对好找,但供应的商品和服务不均衡,难以吸引较远的顾客。

邻里商业区(neighborhood busine district,NBD)是为了满足住宅区居民购物和服务方便而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型商业区,主要由若干小商店组成,如标准超市、便利店、冲印店、快餐店、干洗店、美容院等,在邻里商业区设店竞争程度低,最接近顾客,能保持良好的顾客关系,但商圈小,价格通常也不优惠。

专业一条街(string)是由若干经营类似商品的商店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条商业街。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会自发形成一条条特色商品街,这是城市发展积淀下来的商业文化,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

三、位置选择因素分析

1.客流规律: 客流性质; 潜在固定顾客;流动顾客

2.周边商店聚集状况

A异种零售业的聚集B有竞争关系的零售业的聚集C有补充关系的零售业聚集D多功能聚集 3.竞争对手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竞争店与所开设新店的距离,以及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劣势; B竞争店的销售规模与目标定位C 竞争店的目标顾客层次特点; D竞争店商品结构和经营特色;E竞争店的实力和管理水平。 4.交通地理条件: A交通的便利性。B街道特点。C地形特点。 5.城市发展规划6.周围环境7.物业成本

四、店址评估

1.新店营业潜力

新店营业潜力可通过预测商店销售额来确定。这种预测可以根据过去在类似环境中的经验,同行业的一般水平,或者经过调查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来。有一种测算方式比较简单易行,即根据已知的商店商圈内消费者的户数、离店的远近、月商品购买支出比重及新商店在该区域内市场占有率四个因素来估算。

假设新开超级市场的商圈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商圈内的居民户数为2000户,第二层次即次要商圈内的居民户数为4000户,第三层次边际商圈内的居民户数为6000户。若平均每户居民每月去商店购买食品和日用品为500元,则:

主要商圈居民支出总额:500×2000=100 万元

次要商圈居民支出总额: 500×4000=200 万元

边际商圈居民支出总额: 500×6000=300 万元

据调查分析,新开超级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在主要商圈为30%,在次要商圈为10%,在边际商圈为5%,则:

主要商圈购买力为:100×30%=30 万元

次要商圈购买力为: 200×10%=20 万元

边际商圈购买力为: 300× 5%=15 万元

该新店营业潜力可估计为:30+20+15=65 万元 2.开店投资与经营费用测算

通过商圈调查可以估算新店的营业额,但该新店是否值得经营,还必须把营业额与投资额相比较,评估出损益状况。

 开店前期投资预估  开店后经营费用预估

五、选址分析报告

商店选址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下:

1.新店周围地理位置特征表述(附图说明);2.被选店址周围商业环境和竞争店情况; 3.新店址周围居民及流动人口消费结构、消费层次;4.新店开业后预计能辐射的范围; 5.新店的营业面积和商品结构;6.新店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 7.新店址经营效益预估。8.新店未来前景分析。

六、两种具体的选址方法

1.市场需求与供应密度分析方法

这种选址方法是通过对一个区域市场的零售潜力(需求密度)状况,再结合当地已有的零售商店情况和可供选择的店址(供应密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在合适的商圈确定可选用的合适店址的一种选址方法。该方法相对简化了商圈分析内容,对大型商店的选址较为适用。

2.多因素组合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先确定影响商店位置的各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然后对各个备选店址进行评分,最后确定最佳店址的方法。

零售学

零售学

零售学

零售学abc

零售学总结

零售学秘籍

零售学论文

零售学题库

零售学课程心得

零售学个人作业

零售学
《零售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零售学整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