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05:46: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石壕吏》视频。

公元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盛世,同时也摧毁了一个诗人的梦。杜甫在这场战乱中带着家小四处流亡,饱受了战乱之苦。

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因战争而导致的田园荒芜、生灵涂炭,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透过他的诗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唐王朝这座大厦倾塌的声音。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杜甫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的第四年,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风雨之夜,走进杜甫的草堂,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告!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

“浅味”——“品味”——“深味”

(一)浅味

3、自由诵读全诗,个别读。

(二)品味

(高度凝练的语言是杜甫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他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1、合作探究:找一找,品一品诗歌当中凝练生动的词语。(动词、形容词、饱含深意的词语等等)? 明确:(1)“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

(2)“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开始我感觉这个字用的不好,想换为“吹”字的,但又想“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我看还是非“卷”字莫属了。

(3)“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三”字,“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在这里我想应该是形容少,表示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这个“三”字可以含蓄的说明,当时人民生活贫苦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了,因为庄稼收成太差,连茅草都没有太多,仅仅能够凑够这薄薄的几层茅草,更何况百姓养家糊口的粮食呢? 也含蓄的再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当时是民不聊生,试想,百姓

1

们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又怎能做到安居乐业 (4)“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5)“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叹息”一词, “叹息”包含的内容应该很多,可理解为既哀叹天公无情毁屋的无奈无助,也叹息幼稚顽皮的儿童不明作者疾苦,更叹息明天的草堂该如何进行修葺

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我想他内心的“叹息”还不止这三点吧? 还包括叹息身处恶劣环境下,饱受战争灾难的社会底层的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 (6)“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字从这一个字可以看出,棉被应该是——很凉、很硬

也可以读出当时天气的寒冷

从铁的色泽上分析,“铁”字也很形象地表示棉被很破旧、很污浊,因为只有一床棉被,别无他物御寒,虽然被使用多年,它已经很脏,却无法进行拆洗

还可以看出诗人家境的贫寒,一贫如洗 (7)“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 “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幻灯片出示)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物价飞涨(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

安史之乱,人口锐减,人民流散,土地荒芜(古都长安房屋仅存十之

三、四,,洛阳城里,“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数百里内无人烟)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边患严重,唐室无力(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透过这两句,我们可以感悟诗人那份深沉的忧虑:

这种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生活何时才能结束?这个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的国家何时才能安定?

(8)“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怎么才能得到?作者是多么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个“俱”字,表明只有天下千千万万个在战乱中挣扎的人们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才会真正地感到高兴!

“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安”字,理解为“安稳” “安定”、“安然”都可以,那么“安如山”,就是“像山一样的安稳”。无论多大的风、多大的雨,都不

2

能再破坏这种安定!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的“突兀”, “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

“何时”这是作者的追问,他追问何时才会出现这些挡风避雨的屋子,他更是在追问什么?(何时才能结束这场战争,国家重新变得繁荣,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10)“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死亦足”,(为了实现这些即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句声音宏亮,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出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2、结合这些诗句,描述诗人当时的生活处境。

明确:穷困潦倒 忧思不绝 动荡不安

(此时,在秋雨淋漓之苦中饱受煎熬的诗人最需要的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此时的杜甫,盼望着有千万间广厦,却不是给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

3、此时伫立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忧国忧民 先人后己(诵读)(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博大的胸怀,所以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

4、?此时此刻,老师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杜甫的敬意,给大家诵读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歌,感受杜甫那份深沉的情怀!

(三)深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杜甫。在时代忧患中,他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残败,百姓的苦难,他忧心忡忡,歌声凄苦。从盛世青年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乱世垂暮时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那份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响。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深沉而博大的情怀,同时,你是否也感觉到自己的肩上增添了些什么?

正是这份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激励着杜甫,更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此时你能想到的有谁?

(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五、小结

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继承杜甫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家为己任,以国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

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站直身体,尝试背诵整首诗歌,再次去感受“诗圣”杜甫那份深沉而博大的情怀!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