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22:15: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究性学习教案(高三五册)

1 人生的境界

武威一中 张万弘

◇教学目的

1、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2、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跟读录音,正音朗读。

二、阅读指导

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板书人生境界: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第二课时

◇课文探究

一、重点精析

1、人生四种境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觉解的不同)

2、“境界说”拓展: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二、问题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

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板书觉解

第三课时

◇课后演练

一、知识拓展

课外阅读: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2)研讨题目: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篇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有关篇目。

(3)王国维《人间词话八则》(见《语文读本》)。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二、课后检测

见同步练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