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口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口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生活中来——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艺术的魅力。《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学生特征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需要通过反复的读、诵等形式,培养文言文语感。因此,一定坚持让学生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学习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

1 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打开第二十课《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 整体感知

一读

1初读:教师安排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 sòu) 少顷(shǎ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 hǔ)声 ②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四人一小组,相互合作直译全文。

组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同学尽力完成翻译任务。汇总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备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交流翻译结果。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汇现象。(下发“文言词汇积累”练习) (1)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 坐:通“座”,座位。

2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

但闻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 不能名其一处 ( 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

五、深入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赞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口技表演的道具一般都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交代呢?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开头和结尾。

说明口技艺人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衬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侧面描写

3、文中类似的侧面描写还有哪些?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

(1) 听众的反应

(2) ①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 (3)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4、道具如此简单,观众如痴如醉,那么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口技声音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5、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生活场景?试用简练的词句概括。 明确:三处:(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 (3)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

6、通过目前的学习,你对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认识?

(思想教育,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诵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 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接龙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理解背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背诵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三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6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四品读

问题设计:

1口技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善)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两处道具:前后两处——“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儿醒、大啼等声响。 “渐入梦乡”:拍而入睡声、老鼠声。

“火场百态”:呼、哭、犬吠、崩倒之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四次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拓展

看看谁具慧眼?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目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回答选例: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

5 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并且动静结合(教师点评:问题独特,实用性强。)

(五)作业

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一次故事会等。

(六)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 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听 众:如身临其境 (七)《口技》教学反思

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播放口技录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的绝妙。

本文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的环节,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些场景。

(八)课例点评

这节课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背诵、感悟赏析。由文字到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值得提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