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5: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现实教学中对情感因素忽视的原因: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打骂教育在学校中的蔓延,则意味着情感教育的弱化和被忽视,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某些教师的道德水准下降,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唯理智教育思潮限制了情感教育的存在空间。受现代教育强调经济功能与教育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支配,就世界范围内来看,19世纪以来,特别是60年代中期,其间虽有人文主义教育运动相抗衡,但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其教育过程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感感受能力、情感表达、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种程式化、单一化、一律化的经验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情感需要,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感机制,因而也谈不上对人的情感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罚学生的教育思想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了情感教育生成。“教鞭”、“戒尺”仍然作为概念形态存在于一部分教师心中,在“严师出高徒”的幌子下体罚学生。或许这些“严师”原本是出于一种爱,但作为幼稚的学生,如何能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冷酷和憎恨,既而也产生对教师的憎恨甚至对周围世界的憎恨。更为可叹的是,有许多家长对“严师”们这种缺乏情感的教育竟然持赞许的态度,这无疑对打骂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没有很快适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出现一些情感教育的真空地带。社会的急剧变化,必然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精神由安宁到出现焦虑,自然会反映到家庭中去,家庭暴力、失业、离婚等现象出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会轻易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就有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成绩下滑、沉默寡语、自暴自弃、嫉妒、气愤,怨恨和仇视等,而有些教师对这些情感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用往常那套简单呵斥作风来对付,或者忙于教学而疏于理睬,学生迫切希望在校园里寻找的情感慰藉就被搁置起来,无人问津。

(四)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的双重桎梏

在西方现代文明模式的影响下,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理性的统治已经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受西方理性至上思想的影响,教育活动也蒙上了浓重的理性主义色彩。长期以来,在技术理性支配下,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理性主义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模式。

在我国,受儒家文化实用主义思想及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十分显著。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始终在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和科技强国的现实需要下进行,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从根本上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这种带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及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人的功利性关怀远远大于人文关怀。导致长期以来唯理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唯理智教育重视教学中的理智因素,把培养高技术、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其特点是重视个体的认知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或逻辑能力的培养,给予普遍化的理论知识以最高的价值地位,给予获取这种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推理能力以最高的价值地位,而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非理智因素沦落为知识教育的附庸。

由于唯理智教育以智育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导致学校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教育过程中能使人与人精神相融的教学方法——熏陶、感染、启迪、诱导等渐渐淡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日见减少,使教育过程的人文特性大大削减。其结果,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人生智慧和内在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教学过程不再成为充盈与完善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再成为体验人生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中忽略情感世界的建构和培养的弊病已有所认识,并试图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消除这一痼疾。尽管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作为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操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然而,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强大合力作用下,“唯理智教育”仍以其牢固的思想根基和现实根基,稳稳地占据我国教育的中心地位,以至于作为理智教育反动的情感教育,要么在现实中悄然隐退,要么以作为促进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手段推进,情绪情感状态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者最为重视而且影响最为普遍的情感教育观念,情感教育最终并未指向人的生命价值本身。这种片面强调目标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情感教育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容易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需要,并加剧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失衡状况。

2.如何解决?

⑴解决当代情感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应立足情感本体、回归生活 世界寻找情感教育的真谛,这既是消解情感教育现存症结的需要,更是体现情感自身及情感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⑵挖掘情感教育的着力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情感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和价值意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情感教育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情感教育应该遵循情感自身的规律,结合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情感状态、心理特点及当前我国情感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展开。①明确情感教育的核心点:人的情感需要。情感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更应该适应、满足和调节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开端,也是搞好情感教育的基础。实际上,情感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满足个体正当情感需要,使之情感世界不断丰富和自我建构的过程。②关注情感教育的起始点:人的天然情感。社会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映。社会情感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本质,它通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强烈地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以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为核心的社会性情感成为学校情感教育的主体内容,而人类的天然情感却处于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天然情感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始基性的情感,对于人的完整的情感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⑶探索体验式情感教育方式。遵循实践性、主体性、个性化、互动性。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一种是间接体验。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认识主体身临其境的经历,如场景、事件、人物、活动而留存于内心的感受,经过加工、过滤、洗炼、固化所产生的感悟。所谓间接体验是认识主体通过媒介的传播,在情境、想象、虚拟中将自身作为观察的对象,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意念,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倾向。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是真实与虚幻的关系,但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针对体验的方式,体验式情感教育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情境式体验教育、活动式体验教育、内省式体验教育。 ⑷构建多元化的情感教育体系:①发挥家庭的情感教育作用: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增加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②完善学校的情感教育职能:建设一支胜任情感教育工作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树立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及情感教育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挖掘多样化的情感教育载体,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载体、实践活动载体、班集体载体、环境载体、管理服务工作载体。③加大社会的情感教育力度,发挥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情感教育功能的举措。

现代教学设计论文

现代教学设计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成功学论文

现代广告学论文

现代足球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数控技术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教学论文
《现代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