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6: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对全省158个县(市、区)1.3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7.5%,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省4915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的人数约1843万人,比2005年增加483.2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6.3%。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以省内转移为主,省外转移数量逐步减少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规模看,以省内转移为主,本省就业的格局继续增强,转向省外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减少态势。201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比2005年增加563万人,增长84%,其占全部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49%提高到67%。转移到省外的数量近609万人,比2005年减少近80万人,其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51%缩减到33%。

调查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提供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1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到乡外省内就业人数达437万人,比2005年增加355.2万人,增长3.3倍。省内跨域转移人数占转移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上升到23.7%。这是河南近年来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

民工劳动报酬与发达地区不断缩小,以及不断制订完善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信息、带技术、带经验返乡投资兴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地方还出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由此吸纳了数额庞大的本省剩余劳动力。

二、跨域转移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转移到中部地区的数量快速增长

从转移到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人员数量看,仍以东部地区最多,2010年转移人数为524万人,占跨域转移总量的50.1%。“十一五”期间,随着中部地区基础建设进程的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向中部地区转移,日益增多的用工需求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使中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越来越强,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而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则呈减少趋势。2010年,全省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的劳动力达到498万人(其中省内437万人),比2005年增加350万人,占跨域转移总量的比重为47.6%,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19.2%;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人数则减少了65万人,占跨域转移总量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26.3个百分点;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人数占2.1%。

三、中小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持续增强

从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的地区类型看,2010年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就业的占29.2%,比2005年降低9.2个百分点;在地级市就业

的占44%,提升5.7个百分点;在县级市就业的占15.8%,上升2.1个百分点;在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比重为6.2%,几乎没有变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就业门槛较高、生活成本不断加大,地级市、县级市等中小城市愈来愈成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优先选择地点。

四、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2010年,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二、三产业劳动力分别占49.1%和50.6%。与2005年比较,第三产业人数占比上升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数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201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为931.7万人,比2005年增加292.7万人,是第二产业劳动力增加量的近1.5倍。2010年之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

从转移的行业分布看,仍以转移到制造业的劳动力最多,2010年达到495万人,比2005年增加66.3万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6.9%;其次为转移到建筑业的劳动力达到349.1万人,增加98.8万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8.9%。转移人数超过100万的行业还有:服务业179.6万人,增加80万人,占9.7%;批零贸易

业131.8万人,增加37.7万人,转移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112.6万人,增加38.3万人,分别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2%和6.1%。

五、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三分之一的转移劳动力接受过专业培训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变化来看:2010年转移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为29.1%,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五年内共增加282万人,年均增加56.4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重为70.9%,下降10.5个百分点。在转移劳动力总量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仍达63.7%。

2010年转移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为618.9万人,比2005年增加250万人,所占比重为33.6%,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但由于转移规模扩大速度快于接受培训人数的增长速度,66.4%的转移劳动力未受过专业培训。从地域转移劳动力来看,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重为35.1%,比省内乡外转移的劳动力高

3.3个百分点。

六、转移劳动力的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跨地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务工时间为8个月,月人均收入为1595元,比2005年增长84%。其中在东部地区务工月收入1680元,在中西部地区务工月收入1506元。劳务经济几乎成了老百姓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1、转移到外省者收入依然高于省内转移者,但二者的相对差距缩小。在2010年的跨域转移中,转移到省外劳动力的月人均收入为1682元,转移到乡外省内者月人均收入1474元,省外比省内高14.1%,但二者相对差距比2005年缩小了6.7个百分点。

2、转移到地级市及省会以上城市人员的收入高于转移到县级市及建制镇者。转移到地级市及省会以上城市劳动力的月人均收入为1626元,比2005年增加744元,比转移到县级市及建制镇的月人均收入多94元,高6.1%。

3、从转移到不同经济地带劳动力的收入增长水平看,2006-2010年,到东、中、西部务工的月工资收入分别增加796元、704元和805元。西部地区工资收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东部次之,中部最慢。但由于在中部就业(特别是省内)离家近、生活成本低,绝大多数外出人员仍以省内转移为主。这也充分说明导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企业用工荒,主要是这些地区工资增长较慢,如果扣除沿海发达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农民务工收入远不及在本地打工收入,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就近就业成了不少农民工的新选择。

七、转移劳动力依法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工资兑现普遍改善 从外出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看,2010年转移劳动力中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占比重为24%,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占比重15.8%,分别比2005年提高11.5个和7.4个百分点。

跨域转移劳动力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占比重更高,为32.9%,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占比重21.4%,分别比2005年提高14.1个和8.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不断强化对农民工工资兑现各种措施的实施,全社会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也普遍关注,这一现象已得到极大改善。在农村劳动力跨域转移中,2010年已基本不存在雇主拖欠工资的现象。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