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考研数学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你的基础打好后,后面做题时会比较轻松的。当然用书一定要用经典的书,别自己到书店随便挑,一般来说都不咋地。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也是前辈们公认的,这些书我都用过,我认为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你有能力最好都做做,如果你做不完可以选者做一些,你可以从我做的遍数中感受我对他们相对重要性的理解:

《基础过关660》李永乐。(做过三遍)

这本书很好,别看有基础二字你就觉得简单,所谓基础是说里面的题都是填空选择,他基本上穷尽了填空选择所有能见到的题型,做好了考研时填空选择不会出什么问题的。这本书我做了三遍,不过当然不是每一遍都是从头到尾做,一会我会告诉你怎么做。

《考研数学焦点概念与性质》 徐兵 (做过两遍)

这本书大家可能听的比较少,这本书是我在看过之后觉得确实不错才买的(我一般很少买这种大家没有公认的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不是很在意基础,所以这本书才没有想其他书一样流行,它的高数部分相当的好,会把高数里面大家容易弄错的概念性质以判断的形式给出,后面给出详细的解释,并且举一反三,如果你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强烈建议你看看,里面最精华的属高数部分,如果没时间线代和概率部分就别看了。

《复习全书》李永乐(做过三遍)

关于复习全书和复习指南那本好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过,不过我觉得如果是数三,全书要胜过指南一筹,而且很多第一年用复习指南没考上,第二年换复习全书的人都会这么说,全书整体上要好一点。至于数一数二用哪本,我没经历过,也不敢妄下结论。 关于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在后期的时候简单选读过,这本书里面有两部分大家一定要看:分部积分的表格法和微分方程的算子法,太牛了,以至于我用过之后就爱不释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义》(基础篇) 姚孟臣 (做过两遍)

关于概率论的试题用书大家推荐过几本,我在图书大厦都翻阅过,强烈建议大家用这本,你用过后就知道了,它穷尽了你能见到的所有概率题型,相信做完后你的概率会有质的飞跃!这本书有个提高篇,千万别买哈,里面的东西考研都不考,基础篇才是真正的考研用书,呵呵!

《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做过两遍)

这本书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有些人可能会说了,你怎么用的书这么多李永乐的,是不是他的托啊,我声明绝对不是,不信你可以看看我原来发过的帖子,也可以问你其他考过的战友,李的书确实不错,后面还有本真题我也用的他的。好了,我说说这本书,这本书很条理,几乎是考研人人手一本的,也不愧

李永乐线代之王的称号。不用犹豫了,这本书一定要看的!

《历年试题解析》李永乐 (做过一遍)

我没看过其他真题解析,不过这本是挺不错的,它前面是真题,后半部分是解析,最大特点是:解析把所有题都分类了,我觉得这种模式挺好的。对于真题,我没有特别在意,而不是向其他人那样研究了若干遍,我觉得如果你前面的基础像我说的那样扎扎实实打好了,历年真题根本就不在话下,更何况复习全书里面好多都是历年真题,你都做过了。对于真题,我还是严格卡了时间,拿出白纸认真模拟真实考试,2000年之后的题 我一般要求自己一个半小时必须做完,然后检查至三小时,做完对答案,一般都能维持在140左右,也有几次满分。2000年之前的题比较简单,一般要求自己一个小时做完,然后直接对答案,所以一次满分都没拿过。一定要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做题速度和准确度都是在高标准中造就的,我觉得做真题还是比较顺的,可能是因为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吧。

《经典400题》李永乐 (做过两遍)

相必考过数学的人都用过这本书吧,不愧“经典”二字,也有人说他太难了,跟真题相差太远了。我觉得看你怎么看这本书了,这本书是用来查缺补漏的,不是用来模拟考试的,里面所有题没有一道重复的,一道题会综合几个知识点,而且很多是你特别容易弄错和忽视的地方。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像大家说的那么难,而是它的计算量特别的大,稍一出错就会前功尽弃,我现在依然记得我做完第二套题,高度集中三小时之后,头脑发晕想去跳楼。这十套题大家的得分一般会比真题低好多,有些朋友甚至只拿了不到50分,别担心这很正常。我做前几份的时候,也只有一百一二,后面会逐渐简单些,才稳定在一百三四。这十套题大家要好好利用,最好能像模拟考试那样卡时间,而且一定要这么多练几次,否则等你到了考场就会感觉不会分配时间,时间也不够用。

《合工大最后五套》 (做过一遍)

这五套卷子我也是早有耳闻,但是在市面上市买不到的,听说要邮购什么的。但是08年的时候就有好心人将它们扫描后发在网上,可惜09年我没有见到,所以我当时用的是08年的。这些题还是很不错的,挺新颖,难度比起400题稍小一点,建议大家最后一个月练手用,保持做题的感觉。

做题速度也是在这一轮的大量做题中炼成的,如果上一轮的基础很扎实,你将有着很大的潜力,这一轮中你的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前面我也提到过,我每本书的第二三遍不是全看的,下一篇文章我会说说:做题的策略,计划和时间安排。

做题计划,策略和时间安排之终结篇。

基础打扎实后,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大量做题,数学不这样是不

会有质的飞跃的。

我做一本书喜欢做好详细的计划,当然做计划也是有技巧的,而不是像一些朋友给自己笼统的定计划:每天完成一章。因为每一章的内容多少和难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出现某一章一会就做完了,另外一章却做了一天也没结束,这样还容易打乱你其他科目的复习计划,毕竟考研不是只考数学。我是这样做计划的:比如第一章,感觉一下这章对于自己而言的难度,一共有多少页,自己计划几天完成,然后定好每天完成多少页,计划要定的稍微宽裕一天,以防出现突然有事,或者这章难度超出预料。不要觉得这费时间,一本书定个详细的计划一个小时足够了吧,而一个详细的计划会让自己效率提高很多。

一般情况下,经典的书目做一遍肯定是不行的,第一遍就是挨着一道一道做(这里我一定提醒下大家,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只看不做,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过很多遍了,我只是想再提醒下那些依然只是喜欢看题的朋友们,赶紧动手,否则等你考试的时候你会非常难受。),不会的,会做做错的,经典题目„„都要做好不同的标记,把自己得到的东西体会写在旁边,建议用个红笔。第二遍就不是全部都做了,因为好些题目你已经很熟练了,再做一遍也不会有什么提高,第二遍最重要的是你第一遍做过标记的,这遍你依然要做好标记,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遍把你认为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题目总结到一个错题本上,不要觉得这样浪费时间,认为在书上都做了标记,以后看书就行。到了后期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翻书,一般都是看自己的错题本。如果做第三遍,就做第二遍做过后你认为有必要再做的题目。第二三遍花的时间会远小于第一遍的。当然了所花的时间取决于第一轮复习时你的基础是否牢固,是否扎实。

关于时间安排,我只想说说顺序问题,至于具体的哪本书几月做,每个人情况都不同,因人而异,不过我觉得我这里安排的有点乱,不过大家可以大致参考下。在大三下学期六月份之前,我一直学习的是课本,那本线代辅导讲义也学过了。然后进入六月,大概还有十多天就期末考试了,赶紧突击准备考试,数学就放下了,六月下旬考完试,我们学校还挺麻烦要换校区,折腾到七月,赶紧回了趟家见了见爸妈,一个周后大约七月十号左右返校正式开始复习先做完660题;七月下旬开始复习全书,然后八月下旬结束,中间因为有奥运会特别兴奋,耽误了几天。然后是那本焦点概念,九月初做完后,觉得有点累,和一个研友一起去秦皇岛北戴河那里玩了三天(玩的挺不错,第一次见海),然后回来作复习全书第二遍,大约九月底结束。我记得北京地区应该是九月底才开的学吧,不过我学分已经修够,这学期我一节课都没有,挺爽吧。十月开始作姚孟臣的概率讲义,一个礼拜结束,然后第二遍。紧接着开始复习全书第三遍和660题第二遍,十月下旬开始做真题,开始一天一套,后来一天两套,十一月初结束,然后研究了几天解题过程。结束后开始做400题,基本上一天一套,结束后做第二遍并作了总结,大概就进入十二月了。这时我开始回归课本,高数部分还认真看课本例题,定理证明等等,真是认真看了一遍,但后来觉得时间不够,现代和概率就只看了笔记(这也就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为什么要总结笔记的一个原因)。期间穿插着做了合工大最后五套,并将我自己易错的点,复杂公式,易错公式,常用结论等等总结了几页纸,当然了,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平时做题积累的,比较分散,最后总结在了一起,然后就不断看这些东西。考前前一天晚上,我这几张

纸认真看了一遍,考试当天早晨在贸大吃饭时又迅速浏览了一遍,之后喝了通红牛就自信的走入考场了!有些书的第二三遍我自己也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只是记得一般都用不了几天,因为不是全看,很快。我再给大家捋一下:六月前:差不多时间都学习了课本。

七月初-十月中旬:作各种经典书目(全书 660 讲义)

十月下旬-十一月初:真题

十一月中-十二月初:模拟400题

十二月中-考前:回归课本,做点模拟练练手

断器绝缘底座(支持件)、触头、熔体等组成。

熔体是熔断器的主要工作部分,熔体相当于串联在电路中的一段特殊的导线,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电流过大,熔断器因过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电路。熔体常做成丝状、栅状或片状。熔体材料具有相对熔点低,特性稳定、易熔断的特点。一般采用铅锡合金、纯铜片、镀银铜片、铝、锌、银等金属;

其次是触头,它通常有两个,是熔体与电联接的重要部件,它必须有良好的导电性,不应产生明显的安装接触电阻;

再则就是支架部分,支架的作用就是将熔断体固定并使三个部分成为刚性的

考研资料

考研资料

考研资料

考研资料

考研数学资料与答题技巧

考研数学

考研数学

考研数学

数学考研

考研数学

考研数学资料
《考研数学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