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黑龙江省安达市万宝山镇中学 邵晓辉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这样说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却渉略较少。反思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应该扎扎实实地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默读与朗读并重,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阅读同时包括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只是理解为无声默读,导致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废止,提倡阅览与朗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例如东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 忘食”的精辟论述。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而“有会意”则是阅读者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学生在进行课文速读时,有时不必逐字理解每个文字的符号代码,而是利用与自己直观感受密切相关的预见、推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课文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推测、期待的外部表现,可以活跃读者的直观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 ,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

1 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样一个令人陶醉的意境。还有,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写作文的方法和思路。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对这种古代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没有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主观地定性为“死记硬背”,弃臵一旁,臵之不理。要适应课改需要,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

二、深入思考,对比揣摩。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探讨、揣摩、对比的过程。这是语感提高的源头活水。只有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作出了合理的分析,才会有对语言有深切的体会。才会品味出其中的韵律之美,哲理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实际生活中,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再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 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作者的“四次流泪”,所蕴涵的情感丰富真挚却各不相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意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才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深切的感受。

2

三、亲身体验,观察积累。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假如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品味。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而初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天的期盼、春天到来时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勤春早的回味,这些都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和体验的基础。

四、读写并重,提升语感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能说会到”,可见会说,语感自然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引领,去要求,让学生能说、会说。

一、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方法,

二、确定表达的具体的内容和中心。

三、合理安排表达的顺序和详略。

四、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切实把文字与语言联系起来,把对语言的感知与对文字的领悟融合在一起,是语感技能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都立足于片段训练,先说后写;课内说课外写;或者课内限时写。这样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节奏,又提高了语感技能。

五、坚持听说读写,日久养成习惯

习惯是教育成就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地学习,良好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的。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过程,是言语形象的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而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拟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将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言感知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合理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内外,可以浏览可以诵读,可以揣摩探讨可以凝神静思,最后形成自己对语感独特而敏锐的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和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探索之语感训练篇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