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9: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教育心理学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 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历久弥新话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主要从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对语感的概述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三方面浅析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没有“语感”一词,但却时时处处渗透着语感培养的精神内涵。古代语文教

1育中有关“语感”的问题是通过对“悟”这一独特的认知方式来说明的。以“悟”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生命力的集中所在。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正好都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文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在他们看来,全身心的感悟,这与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悟”为核心相符合。不仅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语感及语感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教师主导—讲授知识模式

该模式的中心环节为“感知—理解—记忆”中的理解环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还原性的解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课文,获得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生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成为学生还原阅读原意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师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 1 史 玮,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对现代语文语感教学的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语文教育心理学

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善于发问、巧设情境、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3

2 学生体验—感悟积累模式

对于该模式,更多地强调是学生的建构特征,重视情感的体验,重视语感与语感教学,以“感悟—积累”作为语感培养模式的中心,使之与阅读本质的再认识直接相联系起来。研究者认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的”。由此进一步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语感教学时语4文教学的„纲‟”。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身言语实践活动积极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指导其朗读、吟诵,切身体察,进行“语感操练”,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作为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概述

1 语感的内涵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语感能力较好,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从语言工具论来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来了解下语感的丰富内涵。

我国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他在《我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5

叶圣陶先生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王尚文先生在他的专著《语感论》中谈到:“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言语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还有的观点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思维并不直 34 钱 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载《教学与管理》,

语文教育心理学

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的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阐释语感内涵。如果我们单从某一角度来揭示语感的本质特征,其结果将会导致对语感认识的片面性,但多重角度的定义和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清语感的本质特征。尽管有关语感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对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的心理感受力的表述学者们有着共识。6可以这么认为: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习得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

2 语感的特征

语感是由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它由感知觉、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在董蓓菲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提出语感具有直觉性、模糊性、个人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综合研究者们对语感这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特征的研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言语对象能迅速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判断,无理性分析。这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和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超乎常规的感应,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直觉”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例如,一个没有学过修辞的人,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暗示出的形象,体会到“春风拂面”中的“拂”字,比“吹”、“掠”、“袭”来得亲切自然。7作家的神来之笔,演说家的即兴演讲,往往是在瞬间就将他们的思想自如流畅地展开、释放出来,这些语言在说出来之前,基本上只是以一种直觉的状态存在。

语感所凭借的是直觉思维,“如果说,分析思维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话,那么语感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之后,又继续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的理性内容。它把理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了。”具体地说来,语感具有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快捷、直接、整体等特点。

非逻辑性指的是语感不依靠某种明确的逻辑原则和严密的推理,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和预见性。快捷指的是语感以直接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的瞬时性活动,立即对言语做出判断, 67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育心理学

这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文眼、重点句段获得大意、本意和言外之意的结果。直接指的是语感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定势,以非线性的跳跃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的结论。整体强调整体感知,要求把言语对象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是汉民族感受语言对象的主要和擅长的方式方法。

2.2 联想性

语感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侧面、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但是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远离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细枝末节的详尽分析,也就需要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想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从而真正地理解语言意义,实现意象,引起情绪上的效应,把握传达的复杂感情。如我们见到“夕阳”往往就会联想到迟暮的老人,逝去的岁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在眼前浮现如血的夕阳、纷飞的落叶、乡间的缕缕炊烟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联想中孕育中无数的创造性,对同一词语由于各人的经验、意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就不同,当然各人的语感也就不同。

2.3 情感性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向往的。”透过断断续续的文字,我们体验到的是作者当时因及其悲痛而语不成句的心境,读物激情,引起无限的缅怀和激愤。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也总会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语言,既是认知符号,也是情感符号,因而语感里必然包含着情感因素。

情感在作为人在感受外界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往往通过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上,并借助言语活动中的瞬间联想和想象反映出来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悟是人的心理活动,真、善、美的心灵是敏捷的感悟能力的源泉,要获得良好的感悟能力,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作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真伪与形式的美丑作出判断。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要尽力诱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语感进入高层次境界。

3 语感与语文知识

语感学习和语文知识学习是语文学习中两种不同类型,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

语文教育心理学

同构成语文学习的整体,共同推动语文学习的进行。8然而往往在学习中易产生两种片面性:单纯强调语感学习,忽略语文知识学习;另一种则是忽视语感训练。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过分强调从诵读中建立语感,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与写,很少涉及到语文知识的讲解。现代语文学习则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然而单纯从语文知识学语文比单纯从语感学语文效果更差。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语文知识学习符合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应用的一般心理规律,它是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与言语经验保持着重要联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正是为有效进行语文训练,同时在语文基本训练中获得的言语经验又能为基础知识提供语境。那么当前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语感学习,坚实语言积累,为了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语感学习需要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知识学习亦需要语感学习作为基础。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

1 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指出:“语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语感这一途径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使人格不断完善。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其培养必须遵循“理解—感受—实践”的原则。

1.1 理解性原则

语感看似是一种纯直觉的过程,似乎不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然而实际上,它必须以理解作为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感受就绝不可能产生,理解是语感形成的开始阶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学生需要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必须将理解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一齐参与到其中,才能培养出好的语感。

1.2 感受性原则

“感受”一词在《新华词典》中有两个意义:生活实践中的感想、体会;感受到,受到。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阅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作者感知方式、思维方式。“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付出了思想感情,而付出也就是对言语的感受,感受性原则说的是为了培养语感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言语,用他们自己的感受、知觉、8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

语文教育心理学

认识、情感去触摸它,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

1.3 实践性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受只能产生于感受的实践。语感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适当给予启发、指导、引导、示范,让其完成两方面的实践: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鼓励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把感想、体会写成语感随笔;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课外广泛阅读,这样久而久之,语感自然而然培养起来。

2 培养语感的方法方式 2.1 反复诵读揣摩,形成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9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诵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就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读出深层含义的训练亦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此外,在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 感受文章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领略其独特的语文魅力。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2.2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训练语感

习惯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大量浏览和阅读各种优秀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速度即快速阅读,是视觉器官感知文字符号并直接转换成义,消除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成为视觉器官感知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过程。10速度时,眼睛在每一行里只停留两三处,所以对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心理因素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也可对速度进行科学地训练。教师可采取限时速读的方法,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可根据读物的难以程度及阅读的目的,规定时间让学生读完。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没三学段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11学生有了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提高视读的机敏性,提高阅读速度。

2.3 注重背诵积累,强化语感

背诵这个是在古代历史上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我国的传统经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背诵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们由于熟记了许多诗词散文名篇而丰富了词汇和语文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尤其是在学生写作感到无话可说的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背诵时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了量的保证,才能有质的飞跃。大量的感性材料牢记于心,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加他们对词汇、句式的储备,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精华和语言经验。这种语言知识和经验就会转化为一种语言能力,逐渐积累,长期沉淀,从而厚积薄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语感得到强化。

11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育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3. 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6;

4. 邓明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 5. 刘

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6. 任群英,试论语感及其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4; 7. 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8. 喻

玲,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模式思考,在线学科教学;

9. 毛西琼,浅议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0. 史 玮,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对现代语文语感教学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33); 11. 12. 杨春英,语感培养—语文素质教育的呼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申

彤,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13. 14. 钱 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教学与管理,1999.5;

张科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扬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5; 15. 郭清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24(3)。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