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不成名誓不还

(从失学少年到革命领袖)

清朝末年,一个出生在闭塞山区的农家子弟,在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以后,不屈不挠地与家长斗争,终于走出山沟沟,为自己争取到了学习的机会。他读书破万卷,行路超万里,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的地方,叫做韶山冲。这个村子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处,离湘江的西岸有40公里,群山环抱。当时村子里有600多户人家,居民们世代务农,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闭塞的乡村没什么区别。毛家是在明朝初年迁居到这里的,到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已经在这个村子生活了500多年,传承了20代人。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是个精明的庄稼人。他17岁就开始当家理事,因为家境贫困,就去曾国藩创建的湘军里当了几年兵。这几年,毛顺生长了不少见识,也积攒了一些钱。退伍以后,毛顺生开始努力经营自己家的生意。到毛泽东幼年的时候,毛顺生名下已经有了22亩地,每年能收84担稻谷。毛顺生还经营着稻谷和猪牛生意,后来资本逐渐增加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也算是个财东了。顺便说一下,到20世纪50年代土改的时候,怎么给毛泽东家划成分,难住了当地的领导,要说毛主席家不是贫农吧,好像说不过去,但是看田产应该是富农。毛泽东为这事儿还专门给当地领导写信,说我们家就划成富农吧。

毛泽东幼年时期,大部分时间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那时候,毛泽东有一个舅舅在开馆教读,毛泽东有时也在那里听听,可能毛泽东对读书的兴趣,就是那时候产生的。8岁那年,父母把他接回家,开始给家里干活。这是当时农家子弟普遍的命运。毛顺生老汉一生精明勤俭,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既能干农活,还会做生意。至于读书,毛顺生并不看重,他觉得,自己只读过两年私塾,还不是一样的能发家致富吗?

那个时候,新式学堂已经比较普及了。像比毛泽东大12岁的鲁迅,就是读了几年私塾后,去南京路矿学堂读书,后来又去日本留学。可韶山冲还是个比较闭塞的地方,读私塾是唯一的选择。从8岁到14岁,毛泽东读了6年私塾。私塾里教的东西,无非就是中国传统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之类的。毛泽东刚认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给家里记账,还要学习打算盘,给家里算账。清早和晚上,还要下地帮助家里干活。后来毛泽东说,当时自己的状况是:“活儿我照常干,书我也照常读。”等于是一种半工半读的状态。

在私塾里,毛泽东可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因为老师只是让学生们背诵,不给讲解是什么意思。不过,毛泽东的记忆力很好,少年时期记住的这些东西,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那时候,毛泽东感兴趣的,是一些课外书,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之类的。这些书,被老师和家长视为“闲书”和“杂书”,反对孩子去读。毛泽东在私塾里,只好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等别人休息以后,用布把窗户遮住读。

我们常说,读书要思考,否则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个“两脚书橱”。少年毛泽东在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读了那些杂书后,产生了一个想法,困扰了他两年。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于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对他后来影响深远的人生感悟。

在私塾里,老师管教学生的方式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学生背不下书来,就要责打。毛泽东13岁那年,因为不服从老师的责打,从私塾出走了。出走以后,他不敢回家,也是怕挨打,于是向着他想象中的城上的方向走去。就这样,他流浪了三天后,家里才找到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山里兜圈子而已,家里人找到他的地方,离他们家不过八里地。不过,他回家之后,感觉父亲对他好一些了。后来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胜利的“罢工”。

毛顺生让毛泽东读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认几个字后,帮助自己记账和打官司。可他发现,读书后的毛泽东学会了和他“顶嘴”。毛泽东13岁那年的冬至,毛顺生在家里宴请生意上的朋友,吩咐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这种事儿,毛泽东根本不愿意做。毛顺生生气了,骂儿子“懒”、“无用”、“为子不孝”。毛泽东也不客气,当着客人反驳说,圣人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气坏了,举手就要打。毛泽东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去。后来,在母亲的调解下,这场家庭**才和平解决。从这件事儿上,毛泽东又悟出一个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转眼间毛泽东读了6年书了,毛顺生觉得已经够了。于是,14岁的毛泽东辍学在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满打满算,毛泽东读了6年私塾,后来他概括自己少年时期的求学生涯,称那段时光为“六年孔夫子”。虽然辍学了,但是毛泽东还是继续读书,他想办法找自己能找到的一切书籍来读。这期间,他从舅舅家的表哥那里,借到一本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书里边写到了中国要富强,就要设议会、办商务、建学校,还提到了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报、电话、汽船。这本书大大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让他知道外面还有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1909年秋,毛泽东失学两年后,在力争之下,终于复学了。不过,读的还是私塾,塾师是一位在韶山一带以写讼状著称的毛岱钟,大概毛顺生是希望儿子能学会写讼状,将来帮自己打官司吧。但毛泽东可不这么想,当时有一个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毛泽东很钦佩他,常去听他讲各地见闻,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又到一位名叫毛麓钟的秀才家里读书。在这里,毛泽东不仅读古书,还读到了一些时论和新书。这时,他读到一本谈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直到20多年后,他还记得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从书中和这些人的口中,毛泽东开始知道了一些发生在山外的中国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走出韶山冲,去接受新式的教育。

但是,毛顺生还是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毛泽东复学刚刚一年,他就为毛泽东联系了一个“工作”,去自己一个朋友开的米店里当学徒,以便将来继承自己贩卖稻米的事业。这时候,毛泽东可不愿再听凭父亲安排自己的命运了。他不愿意去米店,恰好他一位表哥告诉他,湘乡县有一所东山小学堂,在讲授新学。毛泽东很动心,但是首先要改变父亲的意愿。于是,毛泽东就先后请来自己的八舅文玉清、堂叔兼老师毛麓钟、表哥王季范,请他们劝说父亲。这几位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在他们的劝说下,毛顺生终于觉得,儿子进洋学堂,也许是件有利的好事,就同意了。

1910年秋天,毛泽东终于可以离开他生活了17年的山村,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心情的激动和兴奋我们是可想而知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诗中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这次离家,宛如龙归大海,虎入高山。他先在东山小学读过半年书后,又到了省会长沙,度过了8年自修、求学的生涯,成为一个抱负远大、知识渊博的人。8年后,他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1年后,他出席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9年后,他领导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出新中国。

誓对非法集资说不!

成名作文

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

向毛泽东学管理

向毛泽东学读书

向毛泽东学管理

向毛泽东学管理

一球成名观后感

一球成名观后感

一球成名 观后感

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泽东谋略学 不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