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疆文化体制改革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22:38: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疆艺术剧院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全面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要不断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形势,立足新疆文化发展的现状,顺应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步伐,把坚持正确导向、维护文化安全与注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新疆艺术剧院乘着国家、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积极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逐步成为新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头羊。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艺术剧院 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需要,也是保障人民文化利益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是指人们在文化行业和文化领域按照某种价值观有计划地改变与原有技术环境相配备的旧的制度安排,建立与现有技术环境相配备的新的制度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行为规则确立起新的利益关系、新的激励方式和新的组合方式。

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则被认为是重点,也是难点。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举措,确立了改革的目标。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同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1

决定》,强调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深入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

一、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寻找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契合点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酝酿准备、稳步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几个时期,宏观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第一阶段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第二阶段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第三阶段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更加明确。

(二)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之路

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被认为是重点,也是难点。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大致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7月,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

2

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阶段。

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超过98%。在已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中,转企改制院团1249家,占比61%;撤销院团435家,占比21%;划转院团377家,占比18%。杂技、话剧、歌舞类院团基本实现全行业转企改制。这样的改革成绩为我国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占全国陆地面积约六分之一,居住着47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文化市场前景广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形势,立足新疆文化发展的现状,顺应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步伐,把坚持正确导向、维护文化安全与注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意见》下发的次月,新疆就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思路,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新疆艺术剧院。

二、新疆艺术剧院的成立

2009年8月30日,根据《意见》,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新疆的实际出发,将新疆歌舞团、新疆歌剧院、新疆话剧团、新疆民乐团、新疆管弦乐团、新疆人民剧场等长期以来为自治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六家单位整合为新的新疆艺术剧院,全力打造新疆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的航空母舰。

3

新疆艺术剧院目前属于自治区文化厅管理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副厅级),由维吾尔族、汉、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组成多民族职工队伍,编制总额500人。主要职责是创作、演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歌舞剧(节)目、汉语话剧、少数民族题材话剧、新歌剧(节)目,开发、推广舞台艺术产品、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促进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疆艺术剧院集办公、排练、录音、演出于一体,占地172亩,绿化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有合成演出剧场、多功能学术交流厅、高空杂技排练厅、舞蹈(声乐、器乐)排练厅、声(器)乐演员练身房、琴房、作品观摩赏析教室、舞台舞美库房以及制作间等设施。

剧院内设“六部”,下设“一场五团”。“六部”是综合部、艺术创作研究部、演出推广营销部、舞台美术部、影视制作部、物业管理部。“一场五团”是新疆艺术剧院人民剧场、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新疆艺术剧院管弦乐团(新疆爱乐乐团)、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新疆民乐团)。

新疆艺术剧院的成立对于深化新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改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它改变了以往单一剧团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演艺资源的重组,提高演艺事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艺术表演团体优势资源,加快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演艺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演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4

用。虽然新疆艺术剧院依然是事业单位,没有完成改企,但是按照新疆的实际情况,它的成立本身就已经是一次飞跃,这一结构调整的举措不仅让新疆演出院团的资源得到整合发展,更是为以后的深化改革和转企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新疆艺术剧院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成就

近年来,新疆舞台艺术的创作和生产驶上了快车道。新疆艺术剧院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贴近新疆政治需要、社会需要、经济需要,紧紧围绕新疆大局,依靠政府强力推动,依托市场,不断推出优秀剧目,不仅提升了新疆舞台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高质量完成政治性演出、公益性演出的同时在市场运作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一)演出市场进一步拓展,演出收益有所改观

在立足现有资源、想法设法开拓市场的同时,新疆艺术剧院院抓住文化部对口援疆会议的契机,积极与文化部演出司、保利、中演集团和有关省市对接,相互依托走市场。2010至2012年,剧院歌舞团组团赴内蒙古、北京、深圳、广州、湖北、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进行60多场演出;歌剧团筹备维语小品晚会,赴南北疆8地州、22县市进行了40多场演出;民族乐团组织了赴南疆地区巡演,完成了赴阿勒泰、伊犁等地的20多场演出;人民剧场平均每年放映场次23907场,观众人次602510人,票房年收入突破1300万元;管弦乐团举办了多场主题音乐会,如“爱之乐”室内音乐会,“柏林之声”

5

交响音乐会,“五大节日”音乐会(元旦、端午、中秋、国庆、新年),上座率高达95%,票房收入十分可观。艺术剧院按照“一团一品”的原则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兼顾公益性的同时不断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增加经济效益。

(二) 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剧院整合后人、财、物都便于管理,利于调配。在财务管理上采取歌舞团、管弦乐团、民族乐团院集中管理分立帐户,话剧团和人民剧场自主管理定期查帐的办法,这样统分结合,既便于统一管理,集中利用全院资金拓展市场,发展业务,又给各单位留有了自主运用资金的余地,使财务管理制度得以很好的落实。在人才管理上,剧院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部、舞台美术部和演出推广部等业务部门,使艺术创作和编导人才、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人才、演出市场营销人才相对集中,便于互相学习、密切配合,发挥了资源整合的力量,提高了创作演出的质量,增强了市场营销的力量。在后勤管理上,既有统一管理,又有自主管理,从而保障了重点剧目的排练演出,提高了小型剧目协调保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三)改变招聘机制,业务能力至上

2013年,艺术剧院部分团体在招聘上打破了等编制,等职位空缺的惯例,开始实行部分聘任制,如艺术剧院管弦乐团,不再论资排辈,不管年龄,学历和背景,只要演奏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表演能力强,管弦乐团都是给其机会留在乐团学习和工作。只要业务能力突出就有机会坐在更前面演奏,坐席的顺序不再是不可变的,技艺落后就要“让

6

位”、“退后”,大大减少了乐队成员的惰性,调动了整个乐团的积极性。

此外,新疆艺术剧院剧院已经建成的培训部和招待所已经外包出去,将现有的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增加了盈利渠道。

四、新疆艺术剧院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新疆艺术剧院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和内地已经成功转企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剧院各部门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比如演出市场经营部目前还是剧院相对弱小的部门,而它的职责意义却是重大的,如何壮大该部门,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充分发挥该部门的联络协调、宣传策划、市场营销、加强对国外输出经营性演出产品的作用是剧院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一场六团”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也需要进一步协调,如何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出来也是关键问题。

虽然新疆艺术剧院已经是新疆文艺演出院团的领头羊,但是相比内地发达城市而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等知识和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同时,剧院文化培训和进修机会也相对较少,很多高端文化艺术人才不愿意留下来,选择了工作环境相对更好的其他城市,文化艺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新疆艺术剧院虽然有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是想要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还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何拓展融资渠道成为摆在剧院

7

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尚未开发的闲置土地如何尽快合理使用,争取为剧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创作资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几点对策

新疆艺术剧院作为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头羊,应当坚定改革的信念,继续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开发旅游演艺市场、创作更多优秀的经营性文化产品等。同时也要提高文化服务意识,更好的与市场接轨,提高文化竞争力,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

大力推行聘任制、年薪制,对贡献突出、能力优秀的人员给予不同级别的“优秀表现奖励”和“长期服务奖励”,不断增强艺术剧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改革创新,让艺术剧院的文艺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舞台艺术产品品种和数量不断丰富,演出场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使新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一步弘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疆艺术剧院要继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寻找一个更适合自身实际运作的管理体制机制。作为差额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完成事业任务和产业任务,可以尝试采取“留住核心、其他外包”的理念。可以将创作、编排、表演等核心业务保留,将宣传、包装、广告、物业的等外包,这样既能解决编制少的问题又可以减轻内部人员的工作压力,专心创作大众喜闻乐见又有市场收益的精品节目。

新疆艺术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肩负着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

8

业探索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配合自治区政府做好公益性演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商业性演出,努力生产和经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剧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新疆艺术剧院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艺术剧院文化生产力,必须以加强艺术剧院人才队伍建设为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没有人才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离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疆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将成为无本之木,实现新疆文化繁荣发展也会成为空谈。新疆艺术剧院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制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积极开发旅游演艺市场。首先可以以旅游地山水实景为依托打造实景演艺产品。新疆地貌资源丰富,既有高山绿水又有沙漠戈壁,天山天池、喀纳斯、伊犁草原等等都能成为演艺产品所依托的实景。新疆艺术剧院除了开发室内演艺精品外,还可以效仿广西桂林实景山水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和北京紫禁城太庙实景歌剧《图兰朵》,与旅游、园林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发实景演艺产品。其次,新疆艺术剧院可以与旅游局或实力较雄厚的旅游集团等合作,让游客来新疆游山

9

玩水的同时,也能走进新疆艺术剧院人民剧场看场剧院自己创作的话剧《大巴扎》,或者看场音乐杂技《你好,阿凡提》,不仅可以给剧院带来经济效益,也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次是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复合型旅游演艺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可以与其他单位合作成立项目小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复合型演艺项目。

新疆艺术剧院在推动新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上成绩显著,但是在推动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经营性文化产品的比重还十分小。然而,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需要群众评价、专家评价,更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优秀文化产品可以激活剧院各类文化资源和人才,增强剧院的文化创新能力,极大丰富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的多样性文化需求。

另外,增强文化产品营销策划意识、吸纳民间资金、加大对外输出文化产品也是新疆艺术剧院要深入解决的重要方面。

作为新疆演艺院团改革的先行者,新疆艺术剧院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勇气值得我们肯定,其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也值得我们交流和分享。相信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新疆的文化体制改革必然会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新疆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必然能迎来新的春天,新疆艺术剧院必然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朗.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3] 2010年乌鲁木齐年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4] 陈庚.国外经验与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基本策略,学习与实践,2011(10) [5] 傅才武 陈庚.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福建论坛,2009(2)

10

注释:

① 双管编制:交响乐队以木管乐器作为判定编制的标志。如果常用的每一种木管乐器都用上两件,即构成“双管”编制的乐队;如果用上三件,即构成“三管”编制的乐队;如果用上四件,即构成“四管”编制的乐队。为了使各组乐器之间数量的比例合理,随着木管乐器的增减,弦乐器及其它乐器的数量也要随之变化,以保持声部音响的平衡。双管编制具体为:两把长笛、两把双簧管、两把单簧管、两把大管、四把圆号、两把小号、三把长号、一把大号、第一小提琴14把、第二小提琴12把、中提琴10把、大提琴8把、倍大提琴6把。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Xinjiang Art Theater System Reform Abstract: deepen cultural restructuring,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is nece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must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perating.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to grasp th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Xinjiang cultural development, adapt to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to give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safety with a focus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mbine, actively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exploration practice.Xinjiang Art Theater riding on the national, the reg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pring, actively System Reform in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state-owned art performance troupes in Xinjiang.Key words: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Art theatr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新疆文化体制改革案例研究
《新疆文化体制改革案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