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

发布时间:2020-03-03 10:07: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 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2.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3.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答:“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4.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原则。(1分) 答:适度交往、中庸原则。(1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答:(1)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1分)

(2)“乡愿”看似忠厚老实,但往往是“同而不和”,只是四方讨好,自私伪善,不

讲是非,没有一点道德原则。(1分)

(3)这种人,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是很大的。(1分)

(4)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1分)

6.阅读下面几条语录,回答问题(4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所交之人。你认

为哪中说法更为合理?请陈述理由。

答:我认为“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为可过

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

巧。

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

的交往方式。这三中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怎

样的现实意义?

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

8.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根据上述章节,说说孔子对“言”有几点要求。并就其中一点,说说你的看法。

答:①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辞。②要“及义”,即要说正经的、有用的话。③要有文采。

④不要言过其实。

9.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请说说为什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能“远怨”。

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能树立威信,

“宽以待人”能建立友谊。这样做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10.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两种出法)

(1)这两章都涉及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怎么看?

答: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忠言相劝,不听就作罢。(言之成理)

(2)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答:①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②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

答: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1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答: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1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答:(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答: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答: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周而不比

第六单元复习姓名

公开课教案 周而不比

高二语文周而不比1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推荐)

姓名

姓名

姓名

高考二轮复习压缩语句题目精练

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7)

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
《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周而不比复习 精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