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2: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年代小说

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一)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重视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告小说家》三篇理论文章。

(二)文学革命运动——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 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

2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

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问题小说

1、何为“问题小说”?

是出现在“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在小说中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主要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2、问题小说的出现的原因 ; 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同时,问题现实的出现也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3、问题小说的特征和意义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小说的影响。注重社会性、批判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

冰心 (1900—1999 )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 冰心创作母体: “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艺术特点是: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风格清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

庐隐:原名黄淑仪,黄英,福建闽侯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北京女子中学校长。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恨”的主题。

作品风格:自传色彩浓厚,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风格感伤,基调悲慽,抒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

(二)、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家

乡土小说作家群 ——指20年代 中期的侨寓他乡的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

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归入乡土小说之列。 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艺术派小说)及其他主观浪漫型抒情小说

主要集中在创造社作家群,主要有郁达夫、郭沫若、叶灵凤、张资平等。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受到20年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左联成立时列为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

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第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

1922年前的小说主要是写“性的苦闷”,1922 年7 月回国后,作品的目光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和侮辱者,诉说“生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另一个主题是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沉沦》自序:“描写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作品的主人公¡°伊¡±是一个留日学生。一个被五四大潮唤醒的知识青年。他酷爱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但是在日本,被受异族的歧视和凌辱,他热爱生活却不被人理解,他追求爱情但终不可得。由于环境的压迫,他变得苦闷,悲愤,绝望,最后得了严重的忧郁症。作品集中展示了主人公的苦闷、忧郁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变态心理。 散文化、意识流,以情绪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

《沉沦》的情绪叙事模式:感伤抑郁——自伤自虐——恐惧自责——自羞自惭——自卑自贱——自暴自弃——悲愤自绝

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色欲描写 ? 小说中的色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作为探索人性的窗口,性的苦闷涵盖有深广的社会内容,而非官能刺激和肉欲挑逗;性在郁达夫小说中常有自我解剖、认识意义;性在郁小说中常是人性冲突、精神升华、灵魂超越的通道;性在郁小说中是一种审美呈现,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价值。故此,郁小说中性的描写并非淫靡成分,而是审美的题材开掘。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创作的弊病

(1)虚构颓废:以颓废为美,精神世界里残余的士大夫趣味。

(2)缺乏力度和分寸感: 真实,然而粗砺,缺乏艺术创作与个人情绪间应有的距离。

(3)主题的单调与浅显:苦闷,缺乏乐观情绪;创作风格少变化, 主人公因沉溺于情感的宣泄而未能进入到主体灵魂深处反省,缺乏灵肉冲突和自我辩驳的张力。

浪漫抒情派小说的特征:

一是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小说常用第一人称叙事;

二是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构小说,具有情绪化和抒情性;

三是注重个性主义的张扬,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但又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青年的心理现实;

四是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些现代技巧,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意识流等。 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繁荣时期 30年代小说概述

在借鉴外国文学与继承民族化的思索中构建现代小说,是30年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课题。小说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据统计,这10年发表的小说仅中长篇就在500部以上。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作家的审美意识和主题开掘进一步深化。小说与社会、时代结合紧密,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20年代是抒情的时代,30年代是叙事的时代。

一、繁荣原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为长篇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化资源的结果。

3、是创作主体(作家)积极探索并形成个性鲜明创作风格的结果。

二、繁荣的表现:

1、小说题材的扩展

2、长篇小说的成熟: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急流三部曲》等;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等

3、小说流派的不断涌现:左翼,京派,海派(新感觉派)、东北作家群等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称“左联”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出席成立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等四十余人。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大会上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的意见》的讲话。“左联”的主要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1936年左联解散。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

”左翼“文学的文学主张

1、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实地反映生活。

2、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要求文学反映革命斗争的现实生活。

3、创作上,要求文艺家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参加具体的革命斗争,作品要表现“阶级的意欲”。

京派的文学主张

纯文学本体论。既不视文学为消遣,也不视文学为至上,而是追求文学的纯正,文学不应在政治纷争中去周旋,摒弃文学的商业化。

崇尚和谐、淳朴、节制的美学观念,带有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于和谐中对立统一,节制感情,不能无节制的任意发泄。他们着眼于民族性的重造,从民族的长远生存来考虑文学的建设。

京派小说的特点

在艺术上:追求厚朴清新、冲淡自然的文风 感情表现上:比较内敛,节制,有浓浓的怀旧情

调题材上:多写乡村生活,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也是作为与乡村的对照中,纳入他们所建构的审美天地。

语言上: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海派文学主张: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 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ª1932年是其发争气,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和变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题材上:主要是对病态、畸形、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现,表现人的精神的寂寞和肉体堕落,善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存状态。

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

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普罗小说:即以描写无产阶级革命为内容的小说。“普罗”即英文Proletaria(无产阶级,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 其中“革命加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题材与创作方法 最为流行。

代表作品:蒋光慈《少年飘泊者》、《短裤党》、洪灵菲《流亡》、阳翰生的《地泉》、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到莫斯科去》等。 强调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主张作家走向实际的革命运动,把文学作为革命呐喊的工具。为了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普罗小说家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

创作模式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 革命+ 恋爱” 的主题模式。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1911——1942 ),原名张乃莹 ,黑龙江呼兰人。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 生死场》 :然而北方人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语)

《生死场》主题:

1、批判农民的麻木、愚昧。(批判国民性) 萧红小说不仅关注现实的苦难,更关注人类心灵的顽疾。 永劫轮回的生死场

2、强烈的阶级意识与抗日话语。”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地租、高利贷,民族抗战(觉醒的意识)

3、命意识和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代表作《呼兰河传》:为北方小城的人情风俗立传,为沉默的国民灵魂立传。

茅盾认为《呼兰河传》是“一幅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军(1907-1908):原名刘鸿霖,笔名田军。主要写东北人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作品有《八月的乡村》(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后来的《过去的年代》(《第三代》)等。

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

海派主要作家集中在现代性爱和肉欲的描写上。代表作家有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等),叶灵凤(《紫丁香》、《流行性感冒》、《七颗心的人》等,曾虚白(《三棱》))等。

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ª1932年是其发争气,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和变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题材上:主要是对病态、畸形、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现,表现人的精神的寂寞和肉体堕落,善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存状态。

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

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

巴金的小说创作

巴金(1904—2005)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现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等

名人对巴金的评价

王蒙: 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刘心武:巴金是文人的信仰和力量,是中国作家的良心。 陈思和: 巴金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完美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 金庸: 巴金是中国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好、文章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伟大。

巴金的文化人格: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文化人格。正、反、合。崇高与伟大。“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良知、真诚、爱、自由和独立,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反叛、激情、忏悔和爱伴随中国走过百年。

巴金的文化人格的生成: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

无政府主义又称“安其那主义”,原意是指没有经过治理的状态,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非人治的生存环境的意思。它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 ,它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的理想。它幻想人类社会不需要国家,不需要政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否定一切国家和强权,主张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提倡个人之见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代表人物如蒲鲁东(法国)、巴枯宁(俄国)、克鲁泡特金(俄国)等。克鲁泡特金《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

俄国民粹主义。俄国民粹主义革命传统是安其那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具有极强的阴谋色彩。这样的团体一般是组织一小撮人搞暴动,或者搞暗杀,强调以暴动打击和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巴金第一部小说《灭亡》是在这样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早期创作(20年代)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冠名为“爱情”,实质上写的是一群安其那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但在我的二十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三部曲》。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小书,我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 《雾》 周如水,倾向革命却有优柔寡断软弱的性格,患得患失导致爱情悲剧。《雨》 吴仁民,革命组织成员,与两个女性的爱情纠葛。提出如何处理革命和恋爱关系。《电》 敏,性格激烈,为革命献身牺牲。

《灭亡》题名寓意:一诅咒旧世界早日消亡,二礼赞革命者为理想英勇献身精神。

讲述主人公杜大心反抗社会的悲剧故事。作者肯定杜大心的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但认为杜大心所采取的暗杀手段是与事无补的。 《灭亡》初步显示了巴金的艺术才华:炽热的激情与酣畅淋漓的笔墨融合一处,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悲壮的进取精神。

3、后期创作(四十年代),《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激流》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 《家》写成于1931年,原名是《春梦》。在《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 主旨及人物形象分析

主旨

1、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旧礼教对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主旨

2、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离精神。 主旨

3、批判了“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为处于封建大家庭中的青年指出了一条反抗的道路。 《家》的艺术特点

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较突出。风格热情奔放,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家》的风格

《家》代表了前期的创作风格:

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这种风格自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40年代,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巴金转向了对人生世像的思考。 作品:《春》、《秋》、《火》三部曲、(《寒夜》、《憩园》、《第四病室》成为“人生三部曲”)

前后期风格的变化从家庭悲剧走向社会悲剧。从感情无节制的奔放转向情感蕴籍于人物之中从理想的“英雄”走向日常生活的“小人物”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工作总结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五四晚会策划书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新颖晚会策划书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濮岩文学社章程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经济学系学生会章程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计算机系党员服务站章程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六人制足球赛策划书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经济学系学生会各部门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文化宣传部工作职责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现当代文学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现当代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