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上二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妙的。

《古诗二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生动的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及重点难点:

学习时,要求学生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本单元教学,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 古诗二首

一、文章主要内容(情感)及表达特色的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此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纯朴、好客的品行,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文章的表达特色主要有:

《题西林壁》这首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运用对偶句使得语言工整,在表达的意思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美。

二、文中优美词语(句)的积累

1.词语:远近高低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2.句子:不是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主题训练与拓展

(一)课文字词的分析

1、认识多音字:重(Chóng)重(zhòng)

2、易写错的字词:各(错:个)不同 庐(错:卢)山 只缘(错:原) 策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利用字典词典工具书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等。

(二)文章赏析和能力拓展的切入点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同学们说了不少名胜,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快速浏览诗内容:

思考:《题西林壁》主要写了什么?《游山西村》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说)

(三)训练目标及策略 1.“读背”训练 (1)重点句段及其赏析

“不是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是说作者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细细品味却暗含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事物。

“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写景的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增强信心,往往看似无望,经过努力,就会出现新的转机。

(2)朗读背诵的训练目标及策略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写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起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反复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心里变化,从而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最后,熟练背诵,、

2.“写作”训练

模仿“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写一些对偶句。

四、范文推荐

花 影 苏 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6.爬山虎的脚

一、文章主要内容(情感)及表达特色的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希望你读后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文章的表达特色主要有:

仔细观察是作者获得写作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

二、文中优美词语(句)的积累

1.词语: 均匀 铺开 重叠 触角 痕迹 蛟龙

2.句子:⑴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三、主题训练与拓展

(一)课文字词的分析

1.“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2.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3.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4.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二)文章赏析和能力拓展的切入点

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三)训练目标及策略

1.“读背”训练

(1)重点句段及其赏析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 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② 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① 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② 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

◆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① 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② 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朗读背诵的训练目标及策略

3至5自然段写出了脚的样子及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反复朗读及背诵来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及连续观察爬山虎的脚?

2.“写作”训练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四、范文推荐

荷 花

我喜欢荷花,因为它在夏天开放,也许你会问:“夏天开放怎么了?”有些很艳丽的花只能在春天开,而夏天开就受不住夏天的热量了。而荷花呢?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荷花的叶子好像一个圆圆的大舞台,青蛙时不时光顾这里,在这里开演唱会。荷花像个小姑娘,黄色花心圆圆的,上面有几个小孔。这就是莲子生长的地方。她每天天亮时“起床”,天黑时“睡觉”。

荷花的形状有很多层,有的只有单层。荷花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它们可以说是亭亭玉立了。它们虽然不能说是香飘万里,但是近闻你会发现一股清香钻进了你的鼻子。

莲蓬是荷花的果实,形状像洗澡用的喷头。荷花的梗是细长细长的,像一条麻绳。荷花的根是藕,一节一节的。

莲蓬中的莲子可以当水果吃,也可以煮熟了当汤喝。藕可以煮熟后凉拌,也可以炒菜吃。

总之,荷花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我赞美你,荷花!

7.蟋蟀的住宅

一、文章主要内容(情感)及表达特色的分析:

本篇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而展开,通过蟋蟀洞穴的特点及蟋蟀建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

文章的表达特色主要有:

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描写具体事物。

二、文中优美词语(句)的积累

1.词语:住

隐 蔽

弃 去

慎 重

选 择

洞 穴

搜 索 2.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三、主题训练与拓展

(一)课文字词的分析

扒(bā):不要读成pā(趴) 址:巧记——王字没头是“土”,正字无冠是止。 解释: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二)文章赏析和能力拓展的切入点

本篇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而展开,那么蟋蟀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三)训练目标及策略

1.“读背”训练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重点句段及其赏析

蟋蟀与别的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回答——老师适当点拨:慎重地选择住宅,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2)朗读背诵的训练目标及策略

2~6自然段写出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这是作者长期细心观察而得来的,学生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过。

2.“写作”训练

本文运用拟人的写法,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蟋蟀的住宅。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四、范文推荐

黄蜂筑巢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的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他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得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作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的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文章主要内容(情感)及表达特色的分析:

本文生动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

文章的表达特色主要有:

本文巧妙使用过渡句进行了过渡。如,“这不是一种巧合吧”一句既成接了上文“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又引出了下文“魏格纳的深入思索”。再如,“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的人”等过渡句的使用,自然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使得文章显得浑然一体。

二、文中优美词语(句)的积累

1.词语: 静謐 偶然 豪放 坐卧不安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2.句子:(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2)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桥!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三、主题训练与拓展

(一)课文字词的分析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文章赏析和能力拓展的切入点

面对着一张普普通通的世界地图,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这是怎样的重大的发现?

(三)训练目标及策略

1.“读背”训练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1)重点句段及其赏析

①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赏析:“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②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赏析:“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③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赏析: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2)朗读背诵的训练目标及策略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策略:这是魏格纳发现巴西东海岸突出的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凹进的部分,既有惊人的吻合,从而看出魏格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所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该语段。 2.“写作”训练

⑴ 练习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⑵ 练习用一个段落,过渡承上启下。

四、范文推荐

小 蜗 牛

我非常喜欢小蜗牛。一天,我从楼下的草坪边看到了一只小蜗牛在悠闲的散步,我不知道它是否是个流浪者,我想让它有一个小窝,于是就把它带回了家。我把蜗牛放在阳台上,不一会,它就急着好奇的开始活动了。它先把触角伸出来探消息,然后伸出头来,接着,又伸出身子,慢慢的爬了起来,爬着爬着,一条又短又粗的尾巴也从屋子里渐渐伸出来。这时,我仔细观察了蜗牛:它的头呈扁形,两只眼睛长在头顶上,没有鼻子,那条又短又粗的尾巴长在蜗牛壳后面,一团海绵似的肉皮在蠕动,蜗牛爬过的地方都有一点粘液,好象是如果找不到合适

的地方住,就按着记号回原窝似的。

这只小蜗牛不但长的可爱,它还想当陆军战士呢。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想看一下我的小蜗牛,却找来找去找不到,我一番搜寻,最后才发现它正往我的玩具坦克的炮筒里面钻。嗨,老兄,开坦克可不是这样开的,可是它根本不听我的话,还是一个劲的钻,我摇摇头,走开了。写完作业后,我再去看它时却发现那会还钻炮筒子的蜗牛又不见了踪影。可能是灰心了吧!我边找边想,忽然一阵哗哗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小玩具坦克那里发出来的,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坦克的门盖一看,哈,你在这里呀,它正在上了弦的坦克里象个小皮球一样在里面滚来滚去,真让人忍俊不禁。怎么样,我的这只小蜗牛调皮吧!

苏教版四上习作二教学设计

四上《泉城》

四上科学教案

四上反思

四上作文

四上成语

四上《九寨沟》

四上复习

四上组词

四上古诗

四上二
《四上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