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6: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平昌县五木小学 苟能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灌满果汁的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果汁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及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方法,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主题研讨会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探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