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古诗词艺术手法复习(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古诗词复习专题——艺术手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你还记得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哪些艺术手法吗?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学习过很多艺术手法,它们的作用就是让一句话,一篇文章看起来更美更完整,其实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也是一样的。我们一起看几个例子,体会一下这几句诗词中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几句诗词中分别运用了拟人、比喻、拟人(托物言志)、反衬、通感的艺术手法,你答对了吗?如果抱有疑问,就跟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去探寻一下怎样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吧!

二、复习预习

艺术手法是诗歌中用来提高表达效果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衬、对比等等。回忆几个我们熟知的诗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雄浑开阔的景象,令人称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写动景,“林静”“山幽”写静景,以声衬静,更见其静。除了上述艺术手法,在诗歌中还有很多艺术手法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考点。

预习本节课内容,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找到运用了手法的诗句,并说说你认为这是哪种手法。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修辞手法

诗词当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1

2.拟人: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别物来写(拟物),关键是让物或人具有人或物的动作。它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富有动感。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其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比拟(生动形象)、对比(鲜明突出)、借代(简练含蓄)、对偶(整齐含蓄)、通感(化抽象为具体)、反复(强调突出)、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设问、反问(承启深化、强调)、互文(言简意赅)、起兴(渲染、引导)等 考点/易错点

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中常常考察比喻、拟人、夸张和对比。在分析诗、词句时要能够对修辞手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找准本体和喻体以及拟人的对象。 知识点2 表现手法

初中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用典、联想、想象、动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正侧面、用典、虚实结合 考点/易错点

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反衬,这是在考试中经常考察的考点,分析反衬要注意它与对比的区别。

用甲、乙来代表两种事物,那么对比就是在一句话中,甲、乙都要进行描述,通过一个来强调另一个;而反衬则是只出现甲,或者只出现乙,但实际上则是在写另外的一个。

反衬主要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三种表现形式,在诗词中根据诗、词句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知识点3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分别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在诗词当中主要考察描写和抒情

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隐晦):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2

③托物言志(情)、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考点/易错点

在初中阶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诗词鉴赏中经常涉及的考点。 知识点4 如何分析艺术手法

弄清了艺术手法具体有哪些之后,我们就要着手解决如何分析艺术手法的问题。在拿到一首诗词的时候,通过题干判断属于鉴赏艺术手法类的题型,那么就要明确诗词中哪句写景、哪句抒情,从这个大方面入手,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托物言志(情)、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此外,把握重点词语也是分析艺术手法的途径,比如动词常涉及的手法就有拟人、动静结合和细节描写。分析手法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握,从各个角度进行突破。

四、例题精析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常考题型: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某句含义丰富,请说出这句的妙处。/赏析某句。/请从某角度(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赏析诗句/某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妙处?并说说这句的作用。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主要方法: 1.明确诗、词句是写景句还是抒情句

2.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再具体分析 3.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再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步骤来回答,同时还要结合题目的问法,做到扣题。 【例题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3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干】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手法,再通过鉴赏步骤进行分析。这首诗虽短小,但是却运用了多种手法,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题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题干】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解析】这首诗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诗歌第一句通过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第二句通过视觉写天上的星斗纵横交错分外明亮,衬托出出行之早。第三句通过听觉写环境的幽静,通过草虫的鸣叫,以动衬静,反衬出出行的早。结合诗句和答题步骤进行做答。 【例题3】

陶者

4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题干】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说劳动者劳而无获,后两句中那些十个指头连泥也不沾的人,却住着一大栋一大栋的瓦房。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解析】这道题考察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手法是“对比”,然后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按照步骤进行答题便可。

五、课堂运用 【基础】

1、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简析这首唐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解析】这首诗考察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并描绘出一幅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图。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第

三、四句写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的情景。“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2、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

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案】不同意。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物是对别离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离别后的愁闷 。

【解析】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的诗歌,以乐写哀可以归为反衬的手法。在鉴赏诗歌的手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诗歌的情感一般与意境是相符合的,但是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就是以乐衬哀的诗歌,分析时要注意。 【巩固】

1、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虚实结合时要注意,实写为眼前之境,虚写为心中所感。要能够结合诗句分别指出,再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

2、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采用移情(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6

【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拔高】

1、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断雁”“新月”“潮生”这些景致(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 【解析】注意把握重点意象和“景语”,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题干已经给出答题角度,是按照“景”和“情”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划分出诗歌中的写景句和抒情句,然后再按照答题步骤一一作答。

2、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7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

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虚实结合时要注意,实写为眼前之境,虚写为心中所感。要能够结合诗句分别指出,再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

课程小结

在涉及到诗词艺术手法类的赏析题时,往往是学生容易丢分的地方。要答好此类题型,必须要牢记诗词赏析的一些专用术语,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究竟是用了哪种手法。要注意点面结合,从细节处入手,再结合全诗分析。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主要方法: 1.明确诗、词句是写景句还是抒情句

2.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再具体分析 3.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再具体分析 重点掌握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步骤来回答,同时还要结合题目的问法,做到扣题。

8

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

初中古诗词复习

初中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古诗词复习教案

西游记艺术手法

古诗词复习课教案

古诗词复习课教案

古诗词复习教案(版)

《牵牛花》 艺术手法分析

初中古诗词艺术手法复习(教案)
《初中古诗词艺术手法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