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2:04: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作者:邹秀玉 发表时间:2009-9-16 8:21:00 来源:漳州市幼儿园 访问次数:1992

[该论文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开展了“学习、实践、改革、创新——纪念《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20周年”论文征集二等奖]

一、理论基础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特殊教育。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国务院办公厅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二)特殊儿童的概念

什么样的儿童称特殊儿童?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只要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 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从上面所引的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显然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因此,那些身心特质与一般人虽有差异,但仍能适应普通教育环境者,不能列为特殊儿童。

(三)残疾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本文案例中的特殊儿童属于先天性肢体残缺,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造成个案既脆弱又要强、无法正确面对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的心理特点。上幼儿园是她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也是她脱离家庭的保护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从小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研究背景及案例实录

新生报名时,我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萧虹。她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由爸爸抱着出现在我的面前的。当爸爸抱着她去参观周围环境时,妈妈把我拉到一旁,心事重重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萧虹比较特殊,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她、帮助她,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别让她在幼儿园受委屈了。”听了萧虹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仔细观察起萧虹来,这才发现萧虹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竟穿着长袖衣服,而左手的袖管竟是空荡荡的随着萧虹走路的动作而左右摇摆着。

原来,萧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可能受药物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的手臂残缺。萧虹的爸爸妈妈觉得亏欠了孩子很多,舍不得把她送到特殊的教育机构,觉得那样会对孩子造成更多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在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把萧虹送到我们幼儿园,希望她能受到正规的教育,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萧虹的到来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父母对我们的充分信任,能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忧的是我从来没接触过残疾儿童,生怕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是我执教以来第一次接触特殊儿童,该如何面对她、如何引导她、使她茁壮成长呢?我决定为她建立个案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一)案例实录一

萧虹出生于2002年05月31日,是个漂亮又可爱的小女孩。2005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幼儿园。“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等各种各样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活动室里弥漫着比生离死别更悲壮的气氛。萧虹在奶奶的怀抱中,在爸爸、妈妈、爷爷的簇拥下也来到了幼儿园活动室门口。看到活动室里那悲壮的场面,萧虹用仅有的一只右手手臂紧紧搂着奶奶的脖子,泪水在眼中打转,无助地望着妈妈。而奶奶似乎比萧虹更不舍,嘴里说着“乖,跟老师进去”手却还是紧紧地抱着。当我们好不容易从奶奶手中“抢”过萧虹进了活动室,萧虹的妈妈和奶奶却还不忍离去,站在活动室门口跟另一位老师反复交代“喝水时让她用自己带来的专用的磁性杯,吃饭也让她用专用的磁性碗”“吃饭时,如果她不会,麻烦老师帮助她一下”“尿尿时请老师帮她脱一下裤子”“教育其他孩子不要嘲笑她”„„

(二)案例实录二

萧虹平时都是由妈妈送过来,入园比较早。但是,这几天却是由奶奶送过来,每天都是到了区域活动已经结束了,小朋友准备洗手吃点心的时候才来。到了班级门口,奶奶总要交代老师“老师,萧虹早饭吃得很少,等会儿吃点心时帮她多装一点。”而萧虹却总是躲在奶奶的背后,双手使劲抱住奶奶的腿,说什么也不愿意进教室,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委屈与无助。奶奶向老师反映这几天萧虹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闹情绪,从吃早饭的时候就开始撒娇、哭闹。交谈中奶奶很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因为现在老师对她没有特殊照顾,使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或是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她才不愿意入园。因为还不了解情况,我只能跟她奶奶说我会多照顾她,多关心她,帮助寻找萧虹哭闹的原因,尽快消除萧虹的入园焦虑。

(三)案例实录三

开学一个月了,小朋友的入园焦虑已经基本消除,开始把注意力由关注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出现在活动室门口转向关注活动室里的环境、玩具、同伴。一天,在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小男孩突然对萧虹空空的左手袖管感兴趣,先是在旁边盯着空空的左手袖管看,看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拉着空袖管问“萧虹,你怎么只有一只手?”他的问题引起旁边几个孩子的注意,也转过头来看着萧虹。萧虹发现大家都看着她,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低着头小声说“等我长大了,它就会长出来的。”

(四)案例实录四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我组织孩子模仿小动物爬,在练习了几次后,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要求是必须手膝着地爬。比赛开始了,萧虹和小朋友们一起手膝着地向前爬,但由于少了一只手臂,她的动作明显不协调,速度也慢很多。当爬到一半时,萧虹抬头看看小朋友,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刚才还能坚持按要求手膝着地向前爬的她竟偷偷站起来,猫着腰往前跑了一段距离后才又跪下来爬,最后她和大部分小朋友一起到达终点。

(五)个案主要特点

1.萧虹得到家中所有长辈的精心呵护,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挫折,父母会为她扫平前进道路上

的所有障碍。当出现问题时,家长会不由自主地从萧虹肢体残缺的角度去考虑。

2.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萧虹表现得很争强好胜,害怕因为自己肢体的残缺而在某方面输给同伴、受到同伴的嘲笑。

3.受家长的影响,萧虹不愿直面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宁愿用站不住脚的谎言来自欺欺人。

三、个案生活背景

萧虹生活在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里,爸爸、妈妈都是警察,爷爷奶奶都退休在家,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萧虹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但能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在主观上觉得愧对了孩子,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在学习上灌输地挺多,什么唐诗、英语、数字,都倒背如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身体的残缺,怕孩子受委屈,而且萧虹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经常感冒生病。家长也因此很紧张,对添衣、脱衣的要求很多,总是怕冻着、热着。全家人就以萧虹为“小皇帝”,事事都顺小宝的心,在生活自理方面包办代替了很多。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怕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残疾的打击,所以从小一家人总是以“长大了手臂就会长出来”的谎言向萧虹解释其手臂的残缺。

四、个案分析与指导

(一)个案分析

因为是独生子女,又天生残疾,萧虹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所有人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萧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希望萧虹能比别人更优秀,在背古诗、绘画、看书、数数等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萧虹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家庭的教养态度使萧虹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 这里具体分析为三个“过”:

1、过分的照顾。

认为孩子小,又身有残疾,生活上的吃饭、穿脱衣裤、穿脱鞋袜、如厕、盥洗等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剥夺了孩子练习自理的机会,结果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吃不得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习惯。

2、过分的疼爱。

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点\",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多数采取迁就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3、过分的保护。

孩子是需要同伴的,家长怕孩子受到嘲笑、受到委屈、打击自尊,将其保护在家长的羽翼下,很少让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每当孩子不得不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之前,家长都会先去扫除一切障碍,以避免让萧虹受到委屈。如在萧虹入学之前,萧虹的妈妈就会先跟老师交代要特别照顾她、帮助她,别让她在生活上、学习上感到不方便;在萧虹提出想参加幼儿园的舞蹈班时,萧虹的妈妈又赶紧去跟舞蹈班的老师打招呼,希望老师事先教育一下孩子,别让孩子们嘲笑萧虹身体上的残缺。由于家长的这种刻意的、全方位的保护,使萧虹从小到大从没遇到过挫折,也没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

(二)个案指导

1、帮助家长调整心态,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

(1)分析家长的心态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残疾儿童的产生是

家庭的一大不幸,这会使家长产生与健全孩子家长的不同心态。一所聋校对残疾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心态大致可分成三种:一种认为孩子已残,没有希望,读书也没有用,不想让孩子上学;另一种是只想让孩子学点技术,将来生活能有保障,对于文化程度则要求不高;第三种是让孩子残而不废,但苦于没有办法。而我班萧虹妈妈的心态则更矛盾一些。她一方面希望萧虹残而不废,能象正常人一样地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又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在生活上包办得较多,对她的集体生活又充满顾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受到委屈。例如在开学一段时间后萧虹妈妈按照萧虹的意愿帮她报了舞蹈培训班,可是又担心她由于肢体的残缺在舞蹈班里被陌生的伙伴嘲笑。于是在开班之前,萧虹妈妈特地找到舞蹈老师,请老师事先教育好孩子,不要嘲笑萧虹,并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考虑萧虹的特殊性,要求既照顾到萧虹的特殊又不要让萧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要打击萧虹的自尊和自信。

(2)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打消家长的顾虑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以各方面的影响相互协调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是另一个主要方面,而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向家长做宣传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在了解了萧虹父母的顾虑后,我更留心观察萧虹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把她的良好表现反馈给她的父母。此外,我还有意收集展示了萧虹在手工、绘画、结构游戏等活动中的作品及影象资料,邀请萧虹父母在家长开放日进园观摩幼儿园的活动、观察萧虹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让萧虹父母知道虽然萧虹少了一只手臂,但在集体活动中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得很棒,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

(3)深入开展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协同教育

在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之后,与萧虹妈妈的沟通变得容易多了。针对萧虹出现情绪反复的现象,我在作了仔细的观察、分析后和萧虹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首先我向她解释了萧虹闹情绪并不是因为老师没有特殊照顾她,而是因为萧虹的早餐和幼儿园吃早点的间隔时间太短,孩子对幼儿园的点心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在和萧虹的谈话中了解到在家奶奶让她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一个鸡蛋还有一个小馒头,可是心疼孙女的奶奶还是觉得孩子吃得不够多,交代老师让萧虹多喝些豆浆。在喝豆浆的过程中萧虹常跟老师提出她肚子还很饱,当老师答应她可以少喝一点或不喝时,她马上就心情愉快的去参加早操活动了。我建议萧虹妈妈早点让她吃早餐,早点上幼儿园,尽量拉长两次餐点之间的间隔时间。同时我向她介绍了萧虹在幼儿园的表现很独立,在很多活动中萧虹做得不比别人差。作为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意孩子身体上的缺陷,不要让自己不正确的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生活自理是孩子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让她跟小伙伴一起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有利于她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独立生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她掌握一些技能,多为她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她树立信心,使她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别人能做到的她也一定能做到。经过这次谈话,萧虹的妈妈也觉得确实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与家长一起帮助个案形成乐观、独立、坚强的性格

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后,在家园双方的协同教育下,教育孩子时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在生活上有意识地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萧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同伴或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大胆放手让萧虹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对她提出严格的要求,教会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但绝不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她与陌生的小朋友相处,适度地让她遭受一些小挫折,培养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引导萧虹正确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勇敢地承认自己因为身体的特殊而与同伴产生的差距,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缩短与同伴

的差距。

五、个案指导成果

(一)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家长对孩子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独立、顺利参与集体活动充满了信心。了解了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重要性、必要性,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健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如今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园协同教育对自身、对孩子带来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变化更加关注。家长欣喜地告诉老师,萧虹在家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有时还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变化是萧虹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这变化和父母积极配合幼儿园协同教育,放心、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慢慢锻炼成长是分不开的。

(二)幼儿的变化

萧虹在家长和老师的协同教育下,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独立性、自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已经能坦然面对自己手臂的残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加体育锻炼、舞蹈、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她都会较乐观地去对待,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她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求助,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现在的她觉得自己很棒,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同伴们能做到的事情,她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三)教师的变化

通过跟踪观察、分析研究这个个案,教师对残疾儿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分析了残疾儿童自身及其家人的矛盾、复杂的心态后,对健康、生命更为珍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与残疾儿童家长沟通的技巧,为今后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一个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个案追踪与观察,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取得的协同教育,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对家长、对教育者本身都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敢于面对残疾的事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时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学会独立地生活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独立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孩子的长远利益来看,家长应该早点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既然身体的残缺已成事实,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创造条件,促进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二)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增强自信。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要比身体健全的人更多,因此,增强残疾儿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2).

[2] 王洙、杨希浩、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3] 郭俊峰.从细微处着手促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J].现代特殊教育,2006,(7-8).

[4] 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1).

[5] 柳树森.湖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研究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 陈莉丽.彭霞光谈残疾儿童随班就读[J].教育,2006,(13).

[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男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

谈体育教学对残疾儿童心理转变的作用

美术心育疗法对残疾儿童心理矫正的研究

儿童心理培养

自闭症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计划

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