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勤工俭学调查报告baogao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

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调查时间: 2011年6月—9月

调查人员:太原理工大学思政部社会调查组

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这次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调查,是由学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调研。本次调查旨在充分了解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使学校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同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和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里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约3%。。我校的这个比例与全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比例基本一致。作为一种集社会援助与市场行为为一体的新事物,勤工助学正在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基本现象。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划分区域,规定数量,落实到院,随机分发的形式,共下发560份调查问卷,收回531份,占94.82%。按岗位分类统计,共515份有效问卷,16份无效问卷,其中没有选择岗位的12份,多选的2份,错选2份(大一大二无资格当辅导员),有效率占96.89%。

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共16题;学生工作情况,共15题;学生收获和感受,共13题。

参与调查的有:本次调查由校学生处组织指导,太原理工大学思政部(政法学院)的12名研究生、本科生承担。除轻纺学院外的16所学院的近20名老师、531名同学分别参与了问卷发放回收与问卷填写工作。

本调查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二、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三、建议措施。

调查时间:从2011年5月开始,历时三个月。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培训,工作分工,问题汇总,问卷设计;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问卷分配,问卷发放,问卷填写,问卷回收;第三阶段,问卷统计阶段——制作表格,汇总数据,分类统计;第四阶段,报告撰写阶段——问题归类,重点分析,起草报告。

二、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1、工作满意度和总体评价

我们很欣慰的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满意的,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总体看,有65%的同学表示满意现在的工作,有29.38%表示一般,只有2.45%的人表示不满意。说明勤工助学岗位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基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个人主观感受角度分析,当问到勤工助学结束后是否准备继续做时,有53.30%的人表示愿意,32.39%的人表示不一定,6.59%的人表示不愿意,没考虑这个问题的有6.21%。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从个人满足感角度分析,勤工助学学生的自我工作感受或对工作的自我评价:认为勤工助学的目的基本达到的有71.37%,认为完全达到的2.45%;没有达到的24.29%。这样看来有近74%的人认为达到了目的,大部分人通过工作得到自我满足。

从对工作总体评价角度分析,认为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总体非常好的为5.46%,好的为40.87%,一般的为48.59%,较差的为3.77%,很差的为0.75%

2、调查对象

男生占80.23%,女生占18.83%,从男女比例看,调查对象绝大部分是男生,这应该是理工类学校男多女少的一大特色。同时大一学生占48.5%,大二学生占26.93%,大三学生占21.28%,大四学生占0.94%,研一占0.75%,研二占0.94%,研三占0.19%。近一半的学生为大一新生。大二的人数比例稍高于大三,其他各个阶段的人数比例都不到1%。勤工俭学呈现出一个随年级提高而人数递减的变化态势。

原因分析:大一学生比例之所以比较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刚从高三紧张拘束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学的校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急切渴望能胜任学校的某个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自信。随着年级的上升,阅历的丰富和课业压力的增加,大二和大三的勤工助学人数也相应减少,到大四开始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勤工助学人数锐减,而研究生阶

2 段,学生由于科研等压力,会有更多的安排和权衡,校内勤工助学对他们来说不是最优选择。

如上所述,在这个随年级升高而人数递减的变化态势中,有一个特别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且逐步成为强势因素主导着这种变化——这就是学业或求知的因素。学业求知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勤工助学的人数就越少。这说明,在大学的环境里,以知识体现个人价值,是主流形式。

当然大四特定阶段,还有找工作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勤工助学人数的下降,但这只是一种“工作替代”现象——以“彼工作”替代“此工作”。用另一种更自主、更长远、更有内涵、更能够体现价值的工作,替代学校勤工助学这种“工作”。

3、独生子女调查和家庭户口调查情况。

被调查人群中独生子女仅占22.79%,非独生子女占76.65%;另外,家庭户口为城市占25.24%,农村的占74.20%;

以上两组数据较为接近。从户口看,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家中多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说明:农村的多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更高一些。原因在于,客观上,他们的生活压力比城镇的和独生子女家庭更大一些,经济负担更重一些,获得独立的生活来源、减轻家庭负担的愿望更强烈一些,所以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更大。从这一点看勤工助学制度起到了帮贫扶困的作用,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很好的完成了“助学”的初衷。

4、受助与贷款情况

调查同样发现,城市的133人中,有33人获得或申请了贷款,有100人没有申请贷款,农村的392人中,有207人获得或申请了贷款,有185人没有申请贷款。数据说明,申请了贷款的农村学生,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38.98%,这部分学生是最需要勤工助学岗位的,他们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勤工助学岗位应该更多的提供给申请了贷款且是农村户口的学生。这同时也是来自同学们心底的呼声,

53.67%的勤工助学学生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说明过半数的学生家庭还是可以通过家庭和自己的努力交纳学费的。

5、信息获知与岗位获得的渠道

(1)信息获知渠道:通过老师通知31.07%,同学口口相传14.12%,说明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占到了45%,成为学生获知勤工助学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接

3 下来,是通过公寓楼宣传栏——18.08%,说明这一传统方式仍然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可以继续保持运用下去。同时我们发现,每天中午和晚上的校园广播,虽然比例只有1.69%,但还是在无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容小觑。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勤工助学的学生获知渠道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通知的方式为主,与之相比我们的新媒介——校园网站的作用就略显逊色,只占23.16%,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主力作用。

原因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

1、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刚从高强度的高考集训中解放出来,毫无上网查看各类通知的意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网络。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在新生入学时的宿舍普及率较低,无法大量普及和使用这项功能,造成从开始学生就没养成定期查看校园网站最新通知、接收最新讯息的习惯。

2、从学校本身而言,我们的整体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度和操作性尚不成熟,有同学提出,在太原理工大学的主页上很难找到勤工助学网站的链接,这就造成了有些同学没能方便、及时地看到更多的招聘通知,错失了应聘勤工助学工作的宝贵机会。以同层次的美国各高校相比,美国高校学生从入学时就有自己的ID号,用这个号可以注册登记,入住,查询成绩,自由登陆学校图书馆,吃饭,购物,登陆自己的邮箱查询最新的校园讯息或通知。

我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的学生可以用学生卡在校园里吃饭,打水,购物,可以用学生号登陆校园网站查询成绩,只要安装下载一个软件,输入自己的邮箱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陆学校的图书馆系统,但通过查询个人邮箱或利用短信平台来获知校园讯息和各类通知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还是靠传统的上传下达,老师通知的方式。这就有可能造成信息不公开,过程不透明等问题的出现。

(2)从获得岗位的途径就可以证实上述问题的存在,通过现场招聘获得岗位的占到47.08%,同学介绍37.91%,老师推荐30.51%,其他为8.66%。有47.08%的同学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上岗的,但仍然有过半的同学是靠“关系”或其他渠道获得岗位的。这就有可能使得真正需要岗位的同学没机会获得这份减轻家庭负担的工作,而让另一部分同学则获得了赚零花钱的机会。

6、工学矛盾

4 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调查中,总体看大部分同学认为工作与学习可以合理调节。有65.35%的同学表示学习和勤工助学没有冲突,31.64%的同学表示有些冲突,2.07%表示冲突很大。工学矛盾冲突问题,按年级调查显示:257名一年级受访者中,有64.98%人认为勤工助学与学习没有冲突,30.74%的人认为有些冲突,3.50%的人认为冲突很大;144名二年级受访者中,65.97%人认为与学习没有冲突,33.33%人认为有些冲突;114名三年级受访者中,有63.16%人认为没有冲突,有34.21%人认为有些冲突,有1.75%人认为冲突很大。数据显示了无论是“冲突”还是“不冲突”,三个年级的数据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说明即使随着年级的提升,认为与学习有冲突的和认为没有冲突的人一直都是那么多,受到年级的影响并不大。无论哪个年级,多数同学都能在勤工助学期间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

在放弃勤工助学的同学中,有26.18%是因为和学习冲突,25.05%因为工资低, 12.62%因为工作环境不适应,11.68%因为岗位不满意,9.98%因为其他原因,2.07%因为周围人评价不高。这其中学习冲突在众多原因中虽然比例排第一高,但其实并不占绝对比例。

工作结束后仍想继续勤工助学的有53.30%,不想继续的约有45%。前者认为勤工助学与学习不冲突的占到65.97%,后者认为不冲突的占到72.35%,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想继续工作的同学认为工学间无矛盾的人数比例甚至高于还想继续干的人。说明勤工助学的同学普遍都能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无论继续工作与否,工学矛盾不是大部分人考虑的决定因素。

从三组数据分析看出,无论是在岗的、结束后想走的或想留的还是结束后已经离开的,同学们都认为工学矛盾不是主要问题,这已经不是我们未来调查研究学生是否想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所要考虑的主要考察内容了。也侧面反映出90后的学生对与学习的担忧较以往开始减少,对学习的重视度开始降低。

7、薪酬量与薪酬制度 (1)薪酬量方面

总体看绝大部分的同学对学校目前的薪酬量持基本肯定的态度。纵观全体受访人员,有4.14%表示很合理,43.5%的人表示合理,38.79%表示一般,明确表示不合理的只有12.05%。

5 但从横向看来,不同岗位之间的认识不尽相同。除助研岗位和助教岗位由于受访人数太少(分别只有三人)无法得到全面数据进行分析外,其余五个岗位横向比较后发现(见附录一):按“不合理”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职能处室、院内助管岗、助理岗、技能勤工项目、保洁。从中我们发现不合理比例最小的保洁岗0.27%,说明大家还是基本认可目前的付出和回报的对等关系。“不合理”比例最高的是职能处室助管12.72%,其次是院内助管。为什么会有12.72%和0.27%如此大的差别呢?从同学所处的工作岗位,不难看出脑力劳动越大、接触管理工作机会越多的同学,会对付出与回报有更高的要求,会更多的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

(2)薪酬制度方面

首先在薪酬制度合理度方面:6.21%认为非常合理,29.19%认为合理,50.66%认为比较合理,16.95%认为不合理。

其次结合薪酬量的调查数据:4.14%表示很合理,43.5%的人表示合理,38.79%表示一般,12.05%表示不合理。

将薪酬量和薪酬制度合理度进行对比发现: 两者在非常合理和不合理两项中相差不多,但中间的“合理”和“一般”两项,则有戏剧性的差别,多数人对工资是认可的,但对发工资的制度却不太满意,这就提醒我们有了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服务,更要让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是否能够多顾忌学生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在辛苦付出后,得到回报的过程能更简单、快捷且保留了更多的隐私。

8、专业知识与能力锻炼

(1)专业知识和工作的联系度看,55.37%的人认为没有联系,38.04%认为联系较少,5.46%认为联系较密切(岗位不同联系度不同)。说明,我们在设岗方面与学生的求知愿望还有差距,能够提供的有专业知识含量的岗位还不够多。

(2)希望轮换岗位的周期,一个月的为34.46%,三个月的为33.15%,22.03%希望一个学期换一次,8.29%希望一年换一次(岗位不同职位轮换不同)

(3)最愿意选择的勤工助学岗位中,专业技能勤工助学项目最受欢迎27.50%,其次是保洁13.56%,次之是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12.62%,在次之是职能处室助管11.30%,辅导员6.03%,助教5.84%,助研的4.71%,楼长助理3.72%。

6 从以上三组数据以及各岗位轮换周期调查数据(见附录二)说明,大学生更愿意把勤工助学的过程作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岗位选择、岗位轮换、岗位比较上,越是能联系专业、得到锻炼的岗位,越受欢迎。保洁岗位希望轮岗周期为一个月的,占42.74%,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其他岗位一般首先倾向于一个学期,其次是三个月;40%的辅导员甚至希望轮岗周期为一年。

三、建议措施

(一)关于勤工俭学的管理机制的建议

1、应当建立统一的勤工俭学网上平台直接进入学生邮箱

从调研的过程看,一是77%的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渠道,不是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化平台,网络发挥的作用只占23%,比老师传达还少8个百分点,与宣传栏、广告牌相差无几。学校主页上无法找到学生勤工助学的链接,只能看到临时通知。如果是新生或校外人员,不了解高校机构分工的,没有意识查看网络通知栏,很难注意到这方面的信息。二是网络更新同步性较慢,像保洁岗位这样的轮换速度快的岗位,有些学生的信息甚至没来的及上报,工作任期就已经结束离开了,这就造成信息滞后,难于管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部署。

建议:建立统一的勤工俭学网上平台,直达学生邮箱、手机或与学生注册、生活一样,进入一卡通。做到信息采集、政策发布、消息通知能够迅速及时、方便查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为没能及时查看学校网站的通知而错过机会。

2、勤工俭学培训机制

从培训数量看,44.44%没有参加过培训,38.61%由用工部门组织参加培训,15.63%学院内部组织培训。说明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参加过岗前培训,但仍有44.44%的人没培训过。

从培训机制看:

(1)83名填写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的学生中,有7人来自职能处室助管岗位,17人来自院内助管岗位,49人来自保洁岗位,2人来自助研,2人来自辅导员岗位,4人来自专业技能项目。说明院内组织的培训不光针对本院内助管 7 岗位人员,还负责本院其他岗位的学生,也有可能还负责培训派出到院外其他岗位的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工作繁琐,且量大的局面,或交叉培训的现象。

(2)接受问卷调查的531名应培训人员中,接受过用工部门培训的只有205人,占应培训人数的38.61%。其中保洁员应培训372人,实际培训了142人,职能处室助管应培训55人,实际培训26人,院内助管应培训51人,实际培训12人,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应培训14人,实际培训7人,楼长助理应培训12人,实际培训6人,辅导员应培训5人,实际培训5人。说明除了有漏训的可能之外(例如近半数的人没参加过培训),也可能造成培训工作盲区,以至于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培训是在学院还是在部门。

从培训数量和培训机制两个方面看,建议我校的勤工助学培训工作机制应当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提高运行效率,特别是学院、学校和用工部门三方面要在岗前培训工作中建立一种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

按照教育规律,建立优化的勤工助学培训机制,最好是把各岗位的技能培训纳入创业教育、就业培训的体系,按照特定人群,根据勤工助学工作特点适时组织进行。

3、勤工助学工作考评应当简洁大度

工作结束后,用工部门是否填写工作考评,53.48%选择是,34.84%选择不清楚,9.42%选择不是。也就是说有约一半的部门在工作考评中没有让勤工俭学的学生了解过程,甚至不考勤。所以近10%的学生认为部门没有考勤这一环节,从而有可能造成对工作怠慢,责任心降低的现象。有学生因此而认为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不够完善。

考核制度规范问题中,非常规范的有6.21%,规范的有32.02%,比较规范的有50.09%,不规范的有10.55%。实际上后两部分学生占到61%,都是对于考核制度有看法的,只不过50.09%的那些学生,表达的稍微婉转一些,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这50.09%的同学争取到满意的行列中。

这里面需要思考的是:考核环节是学生获取报酬的环节,这个过程也是体现学校和社会关怀的过程。这种关怀,必须要做到好事办好,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其中,让勤工俭学学生有尊严地拿到钱是关键。没有考勤、或考勤不认真不行;太过繁琐的考勤也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甚至羞辱。所以考勤的效率与氛围都很重要。既简洁大度,又客观真诚,是考勤制度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说制度设计以

8 简洁效率为主,后者是说考勤态度,包括考勤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要认真对待学生在勤工助学中表现出的认识和态度

1、学生产生勤工助学需求的目的或原因有两个基本面。

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以薪酬(薪酬制度)、家庭经济状况为基本表现形式。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以提高能力、岗位专业性与覆盖面、对环境(他人)的感受度为基本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12题“勤工俭学的目的”四个选项中,与物质有关的两个选项“获得困难生资格认定”7.53%和“增加收入”33.52%,合计占到41.05%。而与精神有关的两个选项“锻炼能力”22.98%和“增长知识和社会体验”14.88%,合计占到37.86%。大约各占一半。

所以,企望所有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是很困难的。毕竟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第一需求会很直接,很现实,也很物质——通过勤工助学“得助”、“自助”。这与高校最初开展勤工助学以“助”为主的出发点不谋而合,双方都达到了目的——助与受助。但是,勤工助学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项目。同样,让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只当成受助过程,只以薪酬为出发点也是不现实的。一半的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把“工”的过程当作一个“学”的过程、实现自我的过程,甚至承担责任的过程。所以,高校的勤工俭学相应就必须成为一个“育”的平台,保护这种人文情怀也是高校自身永恒的责任,包括勤工俭学的环节。

2、学生存在一种“选择困难症”。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像“一般”、“比较合理”等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选项,更容易被选择。从这点看,一方面学生有放弃选择的倾向,似乎不关心选择,不愿意很明确地选择非此即彼的结果,很轻松地回避问题的尖锐实质。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不是非常清楚,我们现在能够给出的选项、信息,还不足以让学生实现自由的、多元的选择;在选择范围很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准自己的选择,判断上容易陷入简单、含混或给自己留有余地。或者很无奈地表现出从众心理,没有特别的观点。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他们:“某0后”,自卑心理,焦虑,缺乏进取心理……

9 因此,如何让学生变得“会选择”,出路还在“能选择”上。增加社会宽容度,环境的纯洁度很重要。

3、在高校,社会压力对于勤工助学的冲击可能不是主要的。

调查发现,近40%的人会介意外界目光。从超过55%的人不愿意佩戴上岗证(包括无所谓的同学)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外界和周围环境对于勤工助学学生的影响是存在的:上岗证其实是外界关注的目光的一个替代物,它隐喻着外界目光。如果把外界目光直接与自信满满、十分自我的大学生放在一起的话,大学生很难承认自己会在外界目光的压力下发生回避、退缩的变化。

所以看上去高达57.82%的人表示不介意外界目光,但32.39%表示无所谓的人,实际上也是介意的,加上7.34%的那些明确表示会介意的人,就有近40%会介意外界目光。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42.75%表示愿意佩戴上岗证。特别是在人数最多的保洁员岗位中,不愿佩戴上岗证的比例最大,占到了60.44%(含无所谓)。这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客观上佩戴上岗证会让工作对象有一种异样感,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起来。比如同样是辅导员,一部分被要求佩戴上岗证,目的是为工作方便,但因为此项制度只对研究生做要求,而不是对所有辅导员一视同仁,所有带证上岗者难免会有被轻视的感觉。

另一方面,勤工助学过程中,认为师生或周围人比较配合的有53.30%;20.72%的人认为很配合;两项相加有80.2%的同学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是面对着一个逐步成熟的人群,只有1.51%的人认为不配合。在放弃勤工助学的原因中,有2.07%是由于周围人的评价不高。说明学生受到外界影响和压力不大。

这两种现象似乎说明,在高校,勤工助学的社会压力不是因为师生不配合,也不是因为常常有异样的外界目光,而在于学生自己心里深处依然不是很自信。没有在工作中获得很强的尊严感,压力似乎来自从传统中承袭的固有观念,来自高校以外的历史深处。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勤工助学者的职业教育和心理辅导。

10 附录:

一、报酬合理度数据:

岗位属于职能处室助管共55人。4人认为很合理,21人认为合理,23人认为一般,7人认为不合理,45.45%认为很合理与合理, 41.82%认为一般;12.72%认为不合理;

岗位属于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共51人。6人认为很合理,29人认为合理,15人认为一般,6人认为不合理,62.5%认为很合理与合理, 26.79%认为一般,10.71%认为不合理;

楼长助理岗位共12人。5人认为合理,6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41.67%认为合理,50%认为一般,8.33%认为不合理;

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岗位共14人。1人认为很合理,7人认为合理,5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57.14%认为很合理与合理, 35.71%认为一般,7.14%认为不合理;

保洁岗位共372人。9人认为很合理,112人认为合理,249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32.61%认为很合理与合理,67.12%认为一般,0.27%认为不合理。

二、岗位轮换周期调查数据:

岗位属于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共51人,8人希望周期为一个月,占15.69%,12人希望为三个月,23.53%,19人希望为一学期,37.25%, 11人为一年,21.57%;

岗位属于职能处室助管共55人,10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8.18%,12人希望为3个月,占21.82%,22人希望为一学期,占40%,10人为一年,占18.18%;

保洁岗位共372人,159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42.74%,139人希望为3个月,占37.37%,60人希望为一学期,占16.13%,10人为一年,占2.69%;

楼长助理岗位共12人,2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6.67%,3人希望为3个月,25%,3人希望为一学期占25%,4人为一年,33.33%;

辅导员岗位共5人,2人希望为一学期占40%,2人为一年;

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岗位共14人,2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4.29%,4人希望为3个月,占28.57%,6人希望为一学期,42.86%,1人为一年,7.12%。

11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社会调查报告

baogao

baogao

baogao

baogao

大学生勤工俭学调查报告baogao
《大学生勤工俭学调查报告baogao.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