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灵菩提〉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2: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心灵菩提》讲义略稿

1、佛教概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广泛流传于东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地区。是东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并不只属于古代文明,(文明的传承性)也是近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伏尔泰就非常重视宗教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近代以来人类物质文明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就,但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的困惑、烦恼并未减少,也就是说人类的幸福生活并为实现(对幸福的定义)。究其因由林林总总,但总与人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过于追求实用主义有关系。不管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但人生的真谛好像是永恒的,人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是幸福?或许我们仍然会感到困惑,但我们不能停止对此的思索。任何宗教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人生的真谛,除非邪教。这就是这一讲义的意义所在,这不是在宣扬佛教,而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信仰,需要思考人生,需要心灵的慰籍,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释氏看到众生之艰苦,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涅磐),宣称找到了脱离人生苦海的真理,他教人忍受苦难、修行养性,行善积德,终得摆脱无名烦恼、进入极乐世界。之后云游四方度化弟子,佛教由此创立并流行。在佛陀死后约200年(前三世纪),由于强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皈依和拥护,佛教在印度的鼎盛时期到来,并开始向南北方向传播。

南传佛教经斯里兰卡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印支半岛和印尼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两支。一支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西域),又在1世纪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在中国佛教得到极大发展,由于佛经的大量引进(玄奘),中国僧侣的释经传道,佛教日益中国化。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教成为中国社会主要宗教之一(与儒道并存),并出现所谓“八大宗派”,尤其是禅宗在慧能之后一直是信徒最多的一大派支。汉传佛教在唐朝时又传入朝鲜、日本(鉴真)。北传佛教的另外一支传入西藏与当地宗教混合,大约在松赞干布时形成喇嘛教,后来又传入蒙古和满洲等地。

到公元6~7世纪,佛教已在东南亚和远东各地奠定的根基。但在印度本土却逐渐衰落。后来印度教取代了它的地位,莫卧儿王朝时,伊斯兰教又成为国教。到13世纪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差不多消失踪影,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和那烂陀寺早已沦为废墟。

时至今日,佛教虽然在20世纪的东亚遭到过严重的打击,但其影响力在这些地方的思想和习俗中从来就没消失过。甚至在欧洲和北美的基督教世界,佛教信徒也在不断增长。

2、佛教教义

佛教流传两千余年至今不衰原因何在呢?统治者提倡也罢,民众的皈拜也罢,我们是否可以说是这个社会需要佛教呢?那佛教何以又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呢?我们的从佛教教义来看。

佛教的含义就是“佛”的教诲,所谓佛(或佛陀、或如来),就是那些通过悟道修行,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了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觉者”,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还不明确的话,那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这个“觉者”不仅自己已经觉悟(自觉),而且还会进一步帮助其他人能够觉悟(觉他)。所谓“觉行圆满”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达到大彻大悟、无生无死的境界,才能上西方极乐世界。 这些人成了佛(先知先觉者)然后又教导人们(后知后觉者)用他们的方法成佛。这就是佛教。那这些先知先觉的佛有哪些人呢?释迦牟尼当然是,他是佛祖,或叫本师(根本的教师)。还有跟着他成了佛的那些弟子弟孙们,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更还有佛祖所宣扬的那些已经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即所谓的“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它的左右胁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佛教就是这些佛和菩萨的教诲,这些教诲记在他们的佛经上,以让众生通过念经悟经、遵佛经而做来根除烦恼摆脱苦海。佛经流传从印度到远东各地、从古到今,已是浩如烟海、改造繁多(中国是佛经经藏最多的国家),每一大脉小派大体都有自己的佛经经藏,当年玄奘就是因为觉得中原伪经太多才赴天竺取经。但纵览佛教经义其主要内容如下:

六道轮回说:佛教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就是六道界(天堂、人间、地狱各两道),六根不净的众生就在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这就是六道轮回(苦海无边)。另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四圣界),已经解脱的涅磐的就在这里,他们不生不灭、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但处于六道的众生通过修行进入极乐世界。

(所以佛陀的教诲主要就是知苦和灭苦,关于知苦和灭苦的四谛说是佛教教义核心)

四谛说:其中苦谛和集谛是讲知苦,佛认为人生无常(万物变化不定,没有永恒),六道轮回,就一个字——苦。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众生之所以受苦,是因为其在贪、嗔、痴这三毒的驱使下做下很多的业(孽)。灭谛和道谛是讲如何灭苦,佛教认为要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一个办法,而脱离轮回就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学。

这个修行是很艰苦的,一共经历37道品的次第练习才可以涅磐,还需要有定性和慧根。一个有定性和慧根的佛弟子付出一生的努力也不见得涅磐,何况冥冥众生,又几个有定性和慧根。而且佛陀强调成佛没有捷径,“工作需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成佛之道在眼前,可要走完它需要何等的毅力、智慧和恒心呀。也许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走上衰落的原因吧。佛教教义后来的发展主要就在这个修行方法上。

(大乘佛教)六度菩萨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菠萝蜜)一般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与佛陀的修行方法相比,北传佛教开始强调修外行,如布施、素食、放生等,净土宗更是宣扬通过“念佛”(即诵阿弥陀佛名号)可往西方净土。同时那些先知先觉的佛陀和菩萨也不再只是教诲众生的老师,他们也开始成为众生成佛的接引者,“烧香拜佛”也能打开接引通道。(佛教的含义也演变成拜佛的宗教).修行过程也不再那么坚信,禅宗就提出顿悟之说,认为解脱既不在身外,也无需借助经典,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看起来得佛陀教诲的真谛),而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但只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自我,便可顿悟解脱。佛弟子的修行目标也多样化了,你可以以终生修行成佛为目标(这叫菩萨),也可以只达到有一些开悟就够了。

以上简要说了说佛教在外传之后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人皆可成佛”变得可信起来,再加上佛门本来就向一切众生闯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所以佛教更容易被众生所接。而且佛教始终强调内在觉悟,外在忍辱行善,不仅能抚慰众生心灵,亦易与竭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统治者产生共鸣。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佛教在远东各地大为流传的原因。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而佛教的教义哲理则与儒道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光辉的光芒。

3、佛教徒

(略)

4、佛教弘扬

佛教在南亚远东流传甚广、历史甚久,虽也曾惨遭诋毁,但仍留下许多名寺古刹、净土胜景,至今香火缭绕不断、经诵不绝于耳。在2000余年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去感悟佛祖的教诲,慰籍我们的心灵。下面我们来浏览一下各地佛教名胜 世界佛教名胜

佛教圣地——普兰伽耶,释迦牟尼悟道之处,现已成废墟

那烂陀寺遗址,古印度最大最著名寺院,唐玄奘曾在学习取经。现为废墟(印度政府据《大唐西域记》才发现此处)

仰光瑞大光佛塔——缅甸为“佛塔之国”,此为佛塔之最,据传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收藏在此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为世人望之兴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之谜”令人着迷,吴哥窟为吴哥王朝于9~15世纪所建,是其国都和国寺,然15世纪初,这个王朝及其民族突然消失,吴哥窟渐渐隐藏在一片林莽和荒原中,直到19世纪法国人发现以前,柬埔寨当地居民对此一无所知。

拉萨大昭寺,藏传佛教圣地,公元647年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世界仅有释迦牟尼等身金身3座,分别是

6、

8、12岁等身金身,后两座都在拉萨大小昭寺,拉萨也成为世界佛教圣地)。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台湾佛光山,位于高雄,是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有“南台佛都”之号。创建于民国56年,并设立了佛教大学,以推广佛法,佛光山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是台湾信众最多、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寺庙建筑规模宏伟,并以巨型雕塑群而著称。 韩国佛国寺,朝鲜半岛最精美的佛寺,也是一个石造艺术的宝库。 日本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供奉着鉴真乾漆夹造的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鉴真于公元763年圆寂时的姿态,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 中国佛教名胜 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峨眉山——佛教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所在。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顶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后被毁,此为重建。 “金顶祥光” 是峨眉十景之首。

普陀山——浙江舟山群岛一小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深得民心,有人说观音信仰是“半个世界的信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唐朝时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后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得地理之便,“香火甲天下”。 此外九华山已经发现了14尊肉身,其中13尊为和尚,1尊为尼姑。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正在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以石雕艺术闻名,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自北魏到唐,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其他佛教名胜

北京雍和宫——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号“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为康熙建造赐予其子雍正的王宫,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后改为喇嘛庙。宫内罗汉菜据说特别好吃。

四川乐山大佛——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沙市章华寺—— 位于湖北省沙市市太师渊,为荆楚名刹。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即1325年左右。另据史料记载,该寺的位置正是楚灵王五行宫古章华台的遗址,章华台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华寺当初又名章台寺。清代章华寺重修。鼎盛时期占地约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整座寺庙为宫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辉煌。清光绪年间,章华寺高僧净月奉旨进京,深得慈禧太后及皇宫大臣赏识,赐其《龙藏》一部、銮驾半副以及其他宫廷珍品,净月被封为四品大僧正和钦命方丈。从此,章华寺名声大振,香火兴旺,成为湖北佛教三大丛林和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章华寺内的章华古梅、沉香古井、银杏古树、石碑古刻被称为\"四古之绝\"。其地下还有春秋时的贝壳路和东汉时的大汉砖等。1956年,章华寺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讲座到此为止,我们领略了一下佛教及其名胜,成佛太难,佛心常有,希望大家拥有佛一样的智慧、恒心、毅力,佛一样的宽大胸怀,佛一样的仁慈,像佛一样去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最后送给大家一些经典佛语。谢谢!“阿弥陀佛!”

菩提文化

千眼菩提

菩提一叶

菩提一叶

菩提岛导游词

怨菩提1010

星月菩提种类

心的菩提

一树一菩提

菩提达摩破相论

《心灵菩提〉
《《心灵菩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弟子规之谨 菩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