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恰同学少年看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4: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恰同学少年》看“千里马”

生长的土壤

——解析杨昌济等先生的教育思想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已热播数次,我一集未落的细细看过。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剧作,能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实在不为过。作为一名教师,在这里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述,只想就剧中一些经典细节来探讨伟人之伯乐——杨昌济等先生的教育思想。

杨先生在当时可谓博学之大儒,留学归国后一度受到众用人单位的青睐,省教育司甚至派出仪仗队,由当政要员亲自登门奉上大红聘书,高薪聘其为官,却被杨老师以“区区闲云野鹤一书生”婉言谢绝。有感于他的一番话:“做人如种花,每种都是不一样的。像牡丹,千百年来富贵的象征;而兰花,花中君子。志趣不同,不可强求。”所以他拒绝为官,却接受了一所普通中学——周南女校的聘请。

杨先生进湖南一师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授业恩师实属偶然。他本是要退掉当时的一师校长——孔昭绶的聘书的,只因一篇作文,让他看到了一位济世之才;就因为他看准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子——毛泽东“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于是他改变了初衷,他留下来了,不惜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只为一良才。

给一师上的第一堂课,足见这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与当时民国教育的那种学究气格格不入。“修身第一要务——立志”,一般人会强调“志存高远、胸怀大志、好男儿志在四方”之类的豪言壮语,而杨先生却认为“即使天真得不切实际,平凡得不值一提”也“姑且说之”并没有一下子封住学生的嘴巴。对于毛泽东的“不知道、没想好”杨先生的理解不是“没有理想”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认为“鸿鹄之志也需磨砺”;认为他是“不肯轻言”反见其“学识胆略平实稳重”。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毛泽东的反问:“老师,您的理想是什么?”不但没有责其乱插嘴,反而正面予以回答:“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既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又勉励学生“你们都是吾欲栽之‘大木’”。这在当时可了不得,学生怎能随意反问老师呢?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老先生就不许学生乱问,对学生的疑问简单答曰“不知道”,可见当时学生只能听、答,是绝不可以反问老师的。而杨先生就不同,学生问的,他答了;老师问的,学生却可以暂时不答,留待日后。

诚然,毛泽东是大器、大才,以后的事实为杨先生的判断做了有力的注脚;我们也应该承认,没有杨先生这位“伯乐”,没有湖南一师这一片“乐土”,毛泽东仍然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但假如所有的学校都像毛泽东读不了几天就退学的“肥皂学堂”一样沉闷、呆板;假如毛泽东青年时代始终找不到一个允许发展个性的学堂而过早放弃学业闹革命的话,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缔造者?“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得而知。

说到文采,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伯乐”——袁仲谦老先生。入学考试中,袁老先生把毛泽东的考卷敲定为第二,足见老先生对此生还是颇为赏识的;但只因他的文章只会“抒大情立大志”,缺乏文采,就将这位爱生的作文分数一降再降,直至降到40分。作为一代学究,国学泰斗的袁老先生,他认准能得第二的学生作文,真的只值40分吗?还是用杨老师的话回答吧:恨铁不成钢!

的确,杨先生、袁先生,加之当时湖南一师的校长孔先生,他们都认准了毛泽东是个人才、大才、奇才;于是为了这个人才,他们不惜与督学大人闹翻,顶住重重压力改革了考核方案。现在我们看这个方案当然是更科学的,但在当时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毛泽东是一匹名副其实的千里马。他读的是师范,他的志向却不仅仅停留在做一名教师;他有雄心、有壮志,把目光投向整个社会;他有文采、有大略,于乱世中缔造一个新中国。如果说他的武略来自于个人兴趣与以后在革命实践中的不懈努力,那么他的文韬绝对离不开一师“伯乐”们的悉心教导甚至近乎冷酷的“锻造”。借用袁老先生的一句话“古人程门立雪尚且不惧,一点雨算什么?”制其锋芒而后以平生心血相赠,袁老先生可谓用心良苦。

谈到毛泽东的授业恩师,还有一位先生不得不提——当时湖南省议会的副议长徐特立老先生。且不说徐老先生怎样拿着每月沉甸甸的二百块大洋的工资去为穷孩子办免费学校。也不说为了省钱办教育赤脚穿草鞋被人称作“徐大叫花”。作为老师,我们就去看看他的第一堂课吧——不授理论,先去听一节课。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要想求得真知,首先付诸实践。

正因为有了一师这一片乐土,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伯乐,国之大木初长成。毛泽东,成为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共和国缔造者:武略不输于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且不逊风骚、不输文采,问苍茫大地敢主沉浮。

今天的和平年代,自然不需要我们再去培养什么“枭雄”,但教育的真谛还是相通的。太平盛世需要各行各业的“千里马”,作为学校,我们不能把学生都训诫成温顺的“小绵羊”。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从来都没有出过错,就说明你从来都没有创新”。很多学校的校墙上都贴着大幅标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创新就有可能出错,沿着别人的脚印永远都不可能有新发现。所以,要允许我们的学生去大胆探索,不要怕他们出错,未来各行各业的千里马就在他们中间。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从恰同学少年看教育思想
《从恰同学少年看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