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包公审驴(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1: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知道哪些含“马”的成语?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说出了动物什么本领呢? (生:马有认路的本领)认路的本领除了马,还有吗?

师:对,驴也有这种本性,在宋朝的时候,包公就运用了驴的本性破获了一桩离奇的案件。上节课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包公。 师检查批注:(宋)铁面无私、严明执法的清官 (师:板书“包公”)师提示批注:“公”其实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包青天就是因为为官清廉,破获了很多案件。过去破案有被告和原告,过去在衙门里破案叫“审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师板书:“审驴”) (生齐读课题) 师引:注意读重点哪个字?听出来了,同学们把“审”字读得很重,再读一遍。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读书,师巡视)。 生: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师:你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比较全面,真是不错。 2.师:回顾上节课我们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包公审驴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3、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按事情发展顺序,我们提出的问题就可以概括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分成了几部分?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师板书: 第一部分(1——2) 换驴

第二部分(3-------9) 审驴

第三部分(10 -----12 得驴

三、自学释疑

(一)第一部分:刘五告的是谁?他为什么告驴?

1、生找出描写两头驴的句子,出示描写这两头驴的句子,生读这两句话。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师:刘五有这么好的一头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

可是当他的驴被换成那么难看的一头驴,他的心情变成怎样的呢?

(2)师:看到被换掉的驴,刘五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找一找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刘五心里想的话。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师:对,你太了解王五的心情了,他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那同学们能读出王五的驴的优点,以及他的高兴,再读出被换驴的难看和王五的又气又恨吗?谁再来试试? (抽生读)

2.师:同学们读出了刘五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刘五怎么办的呢?在气急败坏中,刘五要告驴,没有人证、物证,包公会怎样审驴呢?

(二)第二部分:审驴(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读3-9自然段,同学们可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来读,来体会。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师: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驴自然会找主人,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威风凛凛地升堂、拍惊堂木、大声喊呢? (既然没有被告人,包公就将错就错,对着这头瘦驴大喊大叫,威风凛凛,看似糊涂,实则是胸有成竹,成计在心。)

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理智、聪明。 ②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师:包公审驴时,衙役们和四面八方的人们各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他们的反应不一样?

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说明他们长期在包公身边办案,非常了解包公,知道这是包公在造声势以 真正的罪犯。四面八方的人都十分吃惊,因为这是有生以来文所谓的奇案,没有被告已经够奇了,包公不抓罪犯却饿驴,打驴更奇了,不但别的法官没有做过,包大人这样做也太吊人胃口了。不同的反应是故事的悬念更紧了。——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生读出包公的威严,遇事冷静,胸有成竹,足智多谋。 师:课文中说,第三天好几百人来“看热闹“,”看热闹“一语说明了什么? 注意这里用的是“看热闹“,而不是”听审讯“、”问究竟“或”提意见“,说明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包公的一计,人们想了解的就是包公的计谋,而不是怀疑包公的审案能力和公正性。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师;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师: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生:利用毛驴认得路的特点,在它又饿又痛的情况下一个劲地往主人家跑,就找到偷驴贼。

三、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谋是正当的。)

四、作业布置

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十六计》、《包公案》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附板书: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为什么审驴?

(起因)

怎样审?

(经过)

审驴结果怎样?(结果)

驴:

换驴--------审驴---------得驴

包公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抛砖引玉、声东击西) 小偷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顺手牵羊、瞒天过海)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包公审驴2

包公审驴 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课后反思

《包公审驴》课本剧 新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 教学设计及反思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