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包公审驴 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韩国富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告驴——审驴——得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概括内容。

1.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小故事《包公审驴》,去会会包公这位老朋友,体会他身上闪光的智慧吧。 2.板书课题:包公审驴。齐读课题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围绕“驴”我们给课文加了小标题,大家还记得吗?对!换驴——告驴——审驴——得驴,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进包公,感受智慧。

1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啊!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朝,来到包公身边,看看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4.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他可能还会怎样想。 5.有感情朗读刘五的话

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

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 c.想到自己的宝贝驴被换了,刘五十分懊恼,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6.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7.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有关句子,试着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8.交流找到的句子

9.分享自己的读书读书感受并指导朗读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

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几个呢?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

—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10.全班齐读

11.包公审驴的办法实在妙,妙在何处?

12.案子破了,他们可能对包公说些什么?一起来夸夸包公吧。

包公,你真是( )!

三.总结延伸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案,找到了刘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偷驴的贼:小偷动了一番心思,不直接偷而是用调换,用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就是偷梁换柱,虽也使用了计谋,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用在断案上,可以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为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 3.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地为包公喝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本剧,再现包公审案的精彩吧?

板书:

包公审驴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小偷 偷梁换柱

走进语文世界,享受阅读乐趣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我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入情境,享受语文乐趣。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的重要任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置了三个朗读点,一是两头驴的对比,二是刘五的告状,三是包公的话。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使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多媒体,带领孩子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回到那悬念迭生的审案现场。使学生走进了课文,走进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不仅 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为后面的课本剧表演和缩写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本剧的表演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二、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课内小练笔是习作的最好补充。”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精心设计了四个说话和写作训练点,在学生回答四个小标题后,我让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刘五心理描写的补白,既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心理描写,还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如果说夸夸包公的环节是对孩子句子的训练,那么缩写课文就应该是段和篇写法的感知和领悟。通过这四个训练点的设置,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体会写作的奥妙。

三、合作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结合刘五为什么告驴,学习前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两头驴的语句去答,从而明确对比方法的妙用。包公怎样审驴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可见,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科学设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有一个“金钥匙”,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批注笔记。批注笔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记问题;圈画重点和精彩的词句;标出要点;简要写心得体会;补充重要的资料。写批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外显形式,后续文中也相继有指导。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了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孩子们从上学期就开始标画问题,点画重点词句,都是简单的批注,但他们还是不知道哪些内容该批注,哪些内容不该批注,批注的内容应该写在哪里。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带领学生写批注,而批注笔记的内容也明确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该批注哪些内容,用哪些符号来标注。由于这是刚开始写批注,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批注情况的关注,发现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方面,由于学生们在上《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时就已经知道了“聪明要用到正地方”的道理,在这堂课上,我在总结时提出“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引导孩子明白“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又是残酷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虽能较好的完成预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很多缺失,如朗读不够深入、课后作业忘记布置、字词教学的缺失、课时安排的不近合理,都使这节课不尽如人意。但教学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完美吧!

包公审驴 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课后反思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2

《包公审驴》课本剧 新

包公审驴 教学设计及反思
《包公审驴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