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9: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新闻传播本体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从新闻学向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性理论转变,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把握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一)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转变与学科超越 1 基本动因

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 重要原因

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推动了人类对信息功能和作用的重新认识 3 理论借鉴

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4 时代原因

现代科学发展出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亟待摆脱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二)转变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新闻传播要按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法则办事 2 新闻传媒结构布局的变化 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标志,我国新闻传媒在质和量两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多,广播电视普及率及覆盖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 3 新闻传播社会功能与作用的变化 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也是经济建设中一支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在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 我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

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

(三)结论

无论从新闻传播实践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角度分析,新闻学向传播学的超越和转变都体现了当今新闻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 (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新闻传播工作一般特点和新闻传播业运作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 新闻传播应用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新闻传播操作技能进行研究 (3) 新闻传播发展理论研究

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新闻传播技术,媒介和学术发展史及其未来走势的研究 2从微观角度分析,新闻传播学分为如下研究内容 (1)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要素研究 (2) 新闻传播事业研究 (3) 新闻传播媒介研究 (4)新闻传播者研究 (5) 新闻受传者研究

(6) 新闻传播环境与社会控制研究 (7) 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研究 (8)新闻传播主体心理研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一) 从纵向隶属关系看,新闻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同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紧密交叉

(二) 从横向交叉关系看,新闻传播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借鉴这些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丰富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和研究手段,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三) 从知识结构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出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业务技能和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四) 从传播要素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为 1 新闻传播本体理论研究 2 新闻传播主体理论研究 3 新闻传播受体理论研究 4 新闻传播客体理论研究 5 新闻传播载体理论研究 6 新闻传播媒体理论研究 7 新闻传播外部环境研究 8 新闻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第三节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 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考察新闻传播现象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从纵向角度出发,把新闻传播行为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4 从横向角度出发,把新闻传播现象放到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加以考察

5 把新闻传播作为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动态分析

(二)系统科学方法论 1 理性思辨的方法 2 实证分析法

(三)数理统计科学方法论 1 数学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 抽样调查法 统计分析法 2 社会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 比较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实验分析法 观察法 文献归纳法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四 考核要求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 1 识记

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转变与学科超越 2 领会

转变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 3应用

新闻学向传播学的超越和转变体现了当今新闻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1 识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2领会

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1 识记

(1)从纵向隶属关系看,新闻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同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紧密交叉

(2)从横向交叉关系看,新闻传播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借鉴这些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丰富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和研究手段,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3)从知识结构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出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业务技能和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2 领会

从传播要素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为:

新闻传播本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受体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客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载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媒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外部环境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五)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识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基本原则 2 领会

系统科学方法论 3 应用

数理统计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 新闻传播客体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的定义与特性,追溯信息的发现和认识,区分信息的种类和功能,体会新闻的信息属性,理解信息与新闻之异同,把握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一)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的陈述。对于接收者来说,它具有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 信息的特性 1 信息的依附性 2 信息的再生性 3 信息的可传递性 4 信息的可储存性 5 信息的可浓缩性

6 信息的可共享性(或称为可转让性) 7 信息的可替代性 8 信息的预测性

9 信息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第二节 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第三节 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一) 信息的种类 1 信息两大种类

黎鸣 从控制论和现代物理学的对比中,认识信息本质,提出: 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文化信息两大类 2 信息三个层次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二) 信息的功能 1 消息或情报的功能 2 知识的功能 3 价值的功能 4 社会服务的功能 5 决策参谋作用

第四节 新闻的信息属性

(一) 人类认识新闻活动现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 新闻定义

新闻是信息中的一种,它是传播(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1 新闻是一种付诸社会的公开传播的信息 2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信息 3 新闻是事实的信息

第五节 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一) 信息与新闻异同

1 从新闻的起源来看,信息是新闻之“母”

2 从认识功能来看,信息与新闻的相同之处在于,新闻和某些信息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认识外界事物,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作用 3 从时间上看,时间性决定新闻的生命

4 从社会功能上看,新闻通过对事实信息的报道,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而信息则长于社会服务,准确及时的信息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 从传播方式上看,新闻是一种大众的群体传播活动,信息的传播方式比新闻宽泛得多多

(二)立足信息与新闻异同,加深对新闻特征的认识 第六节 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一) 信息、新闻、新闻信息是相互关联而又含义不同的概念 1 信息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的陈述。 2 新闻

新闻是传递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事实的信息。 3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是指构成新闻的最小的单一事实。

(二) 立足新闻与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把握新闻中的信息含量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二) 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三) 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四) 新闻的信息属性

(五) 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六) 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四 考核要求

(一) 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1 识记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 动过程的陈述。 2 领会

信息的特性(1) 信息的依附性 (2)信息的再生性 (3) 信息的可传递性 (4)信息的可储存性 (5) 信息的可浓缩性

(6) 信息的可共享性(或称为可转让性) (7) 信息的可替代性 (8) 信息的预测性

(二) 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识记信息的发现和认识历史及过程

(三) 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1 识记

信息的两大种类及三个层次 2 领会

信息的功能:消息或情报的功能;知识的功能;价值的功能;社会服务的功能;决策参谋作用

(四) 新闻的信息属性 1 识记

人类认识新闻活动现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领会

新闻是信息中的一种,它是传播(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五) 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1 识记

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2 领会

立足信息与新闻异同,加深对新闻特征的认识

(六) 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1 识记

(1) 新闻是传递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事实的信息。 (2) 新闻信息是指构成新闻的最小的单一事实。 2 领会

立足新闻与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把握新闻中的信息含量

第三章 新闻传播主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把握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规范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人才研究

(一) 新闻人才研究内容

1 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分类及其在社会历史的作用 2 新闻人才成功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3 新闻人才成长与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关系

4 对新闻人才的识别、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预测等的研究

(二)新闻人才研究方法 1 系统研究法 2 典型研究法 3 同类研究法 4 追踪研究法 5 统计分析法

(三)新闻人才研究特性 1 研究的综合性 2 实践性 3 历史性

第二节 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一) 新闻人才界定

新闻人才是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

(二) 新闻人才的本质特征

1新闻人才最本质的属性是独创性,也叫创造性、创新性 2新闻人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进步性

(三)新闻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

1德:人生观、爱国心、道德观、事业心、正义感等 2志:志向高远、锲而不舍

3才与学:才能、技能、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4胆:大无畏气概

5体:身体的素质与耐力和强度

(三) 新闻人才的类型

1根据新闻人才的才能特点可分为: (1) 社会交际型人才 (2) 综合条理型人才 (3) 经营管理型人才

2 从新闻人才的才能表现可分为: (1)早熟型 (2)多才型 (3)多产型 (4)晚器型

第三节 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一) 新闻人才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品格 1 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2 热爱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对新闻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 勤于思考、善于知疑 4 刻苦勤奋、意志顽强 5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二)新闻人才的生理气质 1 开放性 2 果断性 3 独立性 4 自制性

(三)新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新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四) 新闻人才的创新意识 1 嗜新意识 2 竞争意识 3 善思意识 4 求异心理 5 分散思维 6 “进攻”意识 7 坚韧性

(五)新闻人才的智能结构

1智能结构一般包括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1) 知识结构 ①材料知识 ②结构知识 ③总体知识 (2) 技能结构 ①效能原则 ②适应原则 ③个性原则

2 新闻人才的“智能结构”

(1)马克思主意基本理论和知识 (2)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创新能力 (3)T型知识结构 (4)熟练的专业技能

(5)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层次协调

第四节 新闻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闻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这是新闻人才与其它人才产生的主要区别)

(二) 社会变革为新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实践机会

(三) 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促使新闻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 思想解放运动及言论出版自由为新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第五节 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一) 新闻职业道德概念的内涵

1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履行本质工作中,依靠个人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其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规约。 2它一般通过“记者信条”、“记者守则”、“新闻道德准则”、“新闻伦理规约”等方式加以表述。

3 它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二)新闻道德自律的核心和意义

1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自律的基本原则是共产主义精神指导下的集体主义,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 加强新闻道德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

(1)从政治角度看,新闻传媒是党的宣传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从道德和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传媒机构是社会良知系统

(3)从职业素质看,新闻道德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新闻道德自律评介

新闻道德自律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规范和伦理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与新闻工作中应当自觉遵守的新闻伦理准则与行为规范。

(四)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1 坚持社会主义宣传方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敬业乐群,坚持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斗争

2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任务

3 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要警钟长鸣,遵纪守法,廉洁自奉,不搞“有偿新闻”,抵制不正之风;严守国家机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

4 加强知识修养,提倡“一专多能” ,在广播的知识基础上,应该在分工联系与报道范围内,力争掌握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的相关知识

5 加强业务能力的修养,锻炼新闻敏感、社会活动、信息反馈、快速采写、新闻竞争等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人才研究

(二)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三)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四)新闻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五)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四 考核要求

(一)新闻人才研究 1识记:(1)新闻人才研究内容 (2)新闻人才研究方法 2领会:新闻人才研究特性

(二)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1 识记

(1)新闻人才是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 (2)新闻人才最本质的属性是独创性,也叫创造性、创新性 (3)新闻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德、志、才与学、胆、体 2 领会

(1)新闻人才的类型

(2)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 3 应用

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第四章 新闻传播载体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理解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明确传播的物理形态,掌握传播的文化形态,认识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一) 载体

载体是指运载某种物质或传递能量、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在新闻传播中,特 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

(二) 载体形态

在人类信息传播系统,最常见的载体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 1 物理形态的载体——信号 2 文化形态的载体——符号

第二节 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一) 符号定义

符号是能使人领悟指说对象概念意义的中介性信息载体

(二) 在各自特点的对比中认识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从信息传输的数字编码原理看,凡是能表达信息现象的事物都叫做信号。

第四节 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一) 语言符号

1 语言符号即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传播载体。 2 广播新闻语言符号的特点 (1)语言符号的指称性 (2)适当重复的意动性 (3)实况音响的情境性

(二)文字符号

1 文字符号即书面语言,是一种间接符号系统 2 文字符号的优势

(1)叙述与解释的功能 (2)说理的功能 (3)思维转换的功能

(三)图像符号

1图像符号包括静止和动态两种。前者是指报纸杂志上刊载的照片和绘画。后者则指电视(影)图像

2 新闻照片图像符号的个性特点 (1)纪实的瞬间性 (2)形象的直观性 (3)情节瞬间的包容性 (4)拍摄的现场性

3 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特点 (1)代码复原的直接性 (2)现场实况形象的直观性

(3)画面符号的蒙太奇组接带来意义的多重性

第五节 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一) 广播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1 构成要素

类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等

2 如何在广播新闻中使用好非语言符号

(1)重视发挥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听觉感受功能,提高听众对非语言符号信息的可辨性

(2)重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感觉整合功能,使广播新闻声画符号互补,提高新闻信息的完整性

(3)遵循非语言符号和有声语言符号合理搭配的原则,使广播新闻节目各要素之间达到耦合状态

(二)电视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1表情和目光语 2动作与手势语 3身份与服饰语 三 考核知识点

(一)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二)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三)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四)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五)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四 考核要求

(一)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1识记 (1)载体是指运载某种物质或传递能量、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在新闻传播中,特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 (2)载体形态

(二)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1识记

符号是能使人领悟指说对象概念意义的中介性信息载体 2 领会

在各自特点的对比中认识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三)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识记:从信息传输的数字编码原理看,凡是能表达信息现象的事物都叫做信号

(四)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1识记

(1) 语言符号即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传播载体。 (2) 文字符号即书面语言,是一种间接符号系统

(3)图像符号包括静止和动态两种。前者是指报纸杂志上刊载的照片和绘画。后者则指电视(影)图像 2 领会

(1)广播新闻语言符号的特点 (2)文字符号的优势

(3)新闻照片图像符号的个性特点 (4)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特点

(五)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1 识记

广播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构成要素:类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等 2领会

电视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3 应用

如何在广播新闻中使用好非语言符号

第五章 新闻传播媒体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传媒发展简史,把握新闻媒体分析,明确21世纪新媒体分析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一)原始信息交流时期 特点:1范围小、距离短 2 在少数人中间传播 3 处于无组织的自然状态

(二)手抄新闻时期

特点:传播范围广、便于携带储存等特点

(三)印刷媒介时期

特点:1表明人类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 为信息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 3 使新闻传播得以远距离大范围传递,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

4近代印刷报刊的定期出版,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产生并初具完整的形态

(四)电子媒介时期 特点:1 传播速度快 2 传播范围广

3 传播内容雅俗共赏,有极广泛的群众性 4 传播形式多样

(五)光电子与网络传媒时期 特点:1传播媒体多样化 2传播时效同步化 3 传播网络一体化

4 传播信息容量大、质量高 5 传受角色互换,双向沟通

第二节 新闻媒体分析

(一)印刷媒体——报纸 1 报纸的文化特征 2 报纸未来发展趋势

(二)声响媒体——广播 1 广播的文化特质

2 现代广播及其发展趋势

(三)图像媒体——电视 1 电视的文化特质 2 电视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21世纪新媒体分析

(一)“第四媒体”——网络传媒 特点:1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2 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3 传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性,使受传者双方角色不断互换 4 传播的同时性和个人化 5 多种传播符号一体化

(二)数字化音频广播和网络广播

(三)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

(四)卫星直播电视

(五)有线电视及其网络建设

(六)光脑与光盘

(七)综合媒体——光电脑控媒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二)新闻媒体分析

(三)21世纪新媒体分析 四 考核要求

(一)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识记 1 原始信息交流时期特点 2 手抄新闻时期特点 3 印刷媒介时期特点 4 电子媒介时期特点

5 光电子与网络传媒时期特点

(二)新闻媒体分析

识记 1 印刷媒体——报纸 2 声响媒体——广播 3 图像媒体——电视

(三)21世纪新媒体分析

领会:1“第四媒体”——网络传媒 2 数字化音频广播和网络广播 3 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 4 卫星直播电视

5 有线电视及其网络建设 6 光脑与光盘

7 综合媒体——光电脑控媒

第七章 新闻传播过程论

一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模式与要素,学会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掌握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弄清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模式与要素

(一) 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模式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将复杂系统的要素及其内外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是简单样式对复杂对象的类比、映现和抽象 2 特点:整体性;解释性;对应性;概括性;实用性

(二)新闻传播过程的常见模式 1 单向传播模式 2 双向传播模式

第二节 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一) 记者对情况的掌握和资料积累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新闻敏感的强弱

(二) 长期的统计累积是发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 运用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和抽样调查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权衡新闻价值的大小,从而挖掘出带普遍意义的重大新闻。这也是提高新闻敏感的手段之一

(四) 长期的统计积累有助于掌握新闻背景材料,从而使新闻本身增值

第三节 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一) 提高新闻信息量的意义

1 足够的有效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

2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手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工具 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内外大量的新动态的信息

(二)新闻信息计算公式 H=—K∑P﹙i﹚LogP﹙i

(二) 提高新闻信息量的途径 1 扩大信道容量 2 拓宽报道范围 3 增加未知因素 4 学写视觉新闻 5 浓缩新闻信息

第四节 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一) 媒体策划的内涵与特点 1 内涵

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体策划是专指为求得最佳传播效果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媒介生存环境、市场定位、服务对象等进行比较明确的谋划,从而制定传播规划方略的过程。 2 特点

(1)计划性 (2)功利性 (3)创新性 (4)引导性 (5)增效性

(二)媒体策划动因与传播意义 1 动因:新闻传播质量的竞争 2 传播意义:

(1)有助于新闻传播的前馈预测,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 (2)有助于信息的双向沟通,使传播者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向

(3)有助于了解受传者心理,调动受传者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4)应注意防止媒体策划带来的消极意义

(三)媒体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原则

2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3 传播内容和策划手段相一致的原则

4 良好的传播动机和积极的传播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三 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模式与要素

(二)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三)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四)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四 考核要求

(一)传播模式与要素 识记

(1)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2)新闻传播过程的常见模式

(二)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领会:

1 记者对情况的掌握和资料积累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新闻敏感的强弱 2 长期的统计累积是发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 3 运用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和抽样调查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权衡新闻价值的大小,从而挖掘出带普遍意义的重大新闻。这也是提高新闻敏感的手段之一 长期的统计积累有助于掌握

(三)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1 识记

提高新闻信息量的意义 2 领会

(1)新闻信息计算公式 (2)提高新闻信息量的途径

(四)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1 识记

媒体策划的内涵与特点 2 领会

媒体策划动因与传播意义 3 应用

媒体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一)概念的相对性

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传播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传播者和受传者总是处在信息互动之中,二者之间,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二)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对矛盾中,受传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因素。

1、受传者是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原生动力。

2、受传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主体。

3、受传者是新闻传播的服务的对象。 第二节 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一)稳定受传者和非稳定受传者

1、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2、非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二)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

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是从公众兴趣和需要角度划分的受传者。

(三)由政治、经济、职业、文化、年龄、地域造成的不同受传者类型

1、政治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特有的新闻受传者群体。

2、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大众,对不同新闻传媒的接触会有较大的差别。

3、职业特征在受传者分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4、文化程度差异是形成不同新闻受传者群体的重要因素。

5、年龄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6、地域的差异也会影响新闻受传者群体的类型。 第三节 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一)为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 新闻信息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受传者对客观外界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受传者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是由客观世界变化的随机性质和受传者本身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二)受传者的兴趣分析

1、80年代中期,我国新闻受传者的目的和兴趣主要集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方面。在报纸方面,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广播方面,受传者把能够提供国内外大事信息的新闻节目作为第一喜爱的;在电视方面,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占有率最高。

2、进入90年代,我国受传者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兴趣和接触传媒的目的有了新的变化。在报纸方面,读者更倾向于“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希望报纸提供给他们的是重要的、符合时代标准的、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在广播方面,听众从广播中“增长监视、扩大知识面”的欲望增强;在电视方面,人们的首要目的由原来的“了解全国形势,开阔眼界”,转变为“消遣娱乐,丰富生活”。 第四节 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一)受传者心理的共同特点

受传者的共同心理主要表现在获知外界信息心理、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参与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

(二)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

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阅历、知识构成、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 第五节 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一)选择性接受心理

1、选择性注意是信息接收者对外界事物刺激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感官向大脑输送信息通道的单一性;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人的经历、经验、知识、价值观念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左右着注意的指向。

2、选择性理解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内涵和意义作出合乎本人意愿的解释和结论。

3、选择性记忆

(二)遵从性心理

1、遵从心理的定义。

2、遵从心理形成的原因。

(三)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

2、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

3、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

4、消除受传者逆反心理的途径。

(四)受传者审美心理

1、受传者审美心理现象。

2、新闻报道作品审美价值的产生过程。

3、新闻作品调动受传者的审美想象的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一)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二)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三)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四)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五)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1、识记:(1)新闻传播受体。

2、领会:(1)概念的相对性: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传播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传播者和受传者总是处在信息互动之中,二者之间,角色是可以互换的;(2)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对矛盾中,受传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因素。

(二)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1、识记:(1)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2)非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2、领会:(1)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2)由政治、经济、职业、文化、年龄、地域造成的不同受传者类型。

(三)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1、领会:(1)为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2)受传者的兴趣分析。

(四)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1、识记:(1)受传者心理的共同特点。

2、领会:(1)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

(五)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1、识记:(1)选择性接受心理含义;(2)选择性注意含义;(3)选择性理解含义;(4)遵从心理的定义;(5)逆反心理含义;

2、领会:(1)选择性注意两个显著特点;(2)遵从心理形成的原因;(3)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4)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5)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6)消除受传者逆反心理的途径受传者审美心理现象;(7)新闻报道作品审美价值的产生过程;(8)新闻作品调动受传者的审美想象的途径。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效果论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类型特点,影响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实现新闻传播积极效果应遵守的原则,以及保证最佳传播效果的措施和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一)传播效果定义

(二)传播效果类型及特点

1、显态效果和隐态效果。

2、正面传播效果定义效果和负面效果。

3、即时性效果和延缓性效果。 第二节 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一)主体反映信息时的偏离现象

1、来自记者方面的情况。

2、来自受众方面的情况。

(二)信息载体的偏离现象

(三)传播体制(模式)对信息畸变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一)隐态效果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隐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受传者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深层结构的影响。隐性效果的积累,可以为同向显性效果的实现创造条件,为反向显性效果的实现形成障碍。显性效果的追求不能离开隐性效果的积累。

(二)态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一)“经验范围”与新闻传播效果

(二)信息结构与受众的“经验范围”

(三)几点结论

第五节 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一)符号学派对传播效果的解释

1、符号及其对传播的意义。

2、传者与受者在符号使用中的关系。

(二)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观照

1、接受美学的文本概念。

2、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节 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一)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树立中国主导价值体系的原则。

2、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原则。

3、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4、有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原则。

(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方法

1、新闻信息质量。

2、实现理想效果的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二)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三)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四)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五)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六)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1、识记:(1)传播效果定义;(2)显态效果含义;(3)隐态效果含义。

(二)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1、领会:(1)主体反映信息时的偏离现象;(2)影响新闻可信性的因素;(3)信息载体的偏离现象;(4)传播体制(模式)对信息畸变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1、领会:(1)隐态效果对新闻传播的意义;(2)态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四)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1、识记:(1)“公共信号库”含义;(2)“事前信息”。

2、领会:(1)“经验范围”与新闻传播效果;(2)信息结构与受众的“经验范围”。

(五)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1、识记:(1)接受美学的文本概念;(2)“召唤结构”含义;(3)“否定结构”含义;(4)“期待视野”含义。

2、领会:(1)符号及其对传播的意义;(2)传者与受者在符号使用中的关系;(3)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六)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1、识记:(1)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2、领会:(1)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方法

3、应用:(1)实现理想效果的途径。

第十章 新闻真实论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传播为什么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怎样看待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如何利用系统科学和全息失控观分析失实新闻的原因,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一)新闻真实的社会评价

1、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

2、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支 ,具有“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在其内部结构中,一旦出现失实、失误,传媒系统就会成百上千地复制放大错误信息。

3、新闻传播具有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独特功能,真实可靠、可信准确的信息不仅是建立正常社会联系的前提,也是人们衡量新闻质量高低,能否使用的决定因素。

(二)新闻真实的政治评价

1、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铁的纪律。

2、真实性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坚持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党性的体现。

4、坚持真实性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内涵要求。

(三)新闻真实的法律评价

对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评价将成为新闻传播活动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新闻是记录历史的光盘,今日之新闻就是明天,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是衡量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人格精神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 新闻真实的内涵

(一)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二)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形式

第三节 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一)多维空间映射与一维空间传播

(二)时间的一维性与新闻传媒对时空的超越和重构

(三)视觉方位与报道者的立场

(四)空间距离与报道的客观性

(五)时间的离散、间断性与失实的关系 第四节 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一)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为保证新闻真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大数定律的含义。

3、抽样调查及其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二)不懂统计学知识导致新闻失实 第五节 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一)偏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

(二)紧张状态、暂时的期待和经验性假设也是影响传播者采访准确性的原因。

(三)主题中心论和寻求支持的心理倾向制约着人们对事件的客观反映。

(四)虚幻关连和预存假设心理导致记者的主观臆断。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二)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形式

(四)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五)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六)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1、识记:(1)新闻真实的社会评价;(2)新闻真实的政治评价;(3)新闻真实的法律评价;(4)新闻真实性的历史评价。

(二)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1、识记:(1)新闻真实的内涵;(2)新闻真实内涵的三层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

1、识记:(1)无中生有,面壁虚构;(2)牵强附会,硬搞因果联系;(3)以偏盖全,为我所需;(4)道听途说,“合理”想象;(5)张冠李戴,导演摆布。

(四)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1、识记:(1)多维媒介空间;(2)要充分保证在多维基础上的客观真实还必须注意的情况。

2、领会:(1)多维空间映射与一维空间传播的区别;(2)时间的一维性与新闻传媒对时空的超越和重构;(3)视觉方位与报道者的立场;(4)空间距离与报道的客观性;(5)时间的离散、间断性与失实的关系。

(五)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1、识记:(1)大数定律的含义;(2)抽样的概念。

2、领会:(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对新闻工作的意义;(2)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3)不懂统计学知识导致新闻失实。

3、应用:(1)抽样调查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2)为防止新闻数字出现差错应注意的方面。

(六)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1、识记:(1)虚幻关联的含义。

2、领会:(1)偏见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2)紧张状态、暂时的期待和经验性假设也是影响传播者采访准确性的原因;(3)主题中心论和寻求支持的心理倾向制约着人们对事件的客观反映;(4)虚幻关连和预存假设心理导致记者的主观臆断。

第十一章 新闻价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呢价值及其特征,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价值及其特征

(一)价值的定义

(二)价值的特性

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价值对主客体关系的依附性和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

第二节 新闻价值及其特征

(一)新闻价值的内涵

1、对新闻价值的讨论有三种不同认识。

2、新闻价值是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有功能联系的事实客观属性的表现形态。它包括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及其满足受众信息需要的程度。

(二)新闻价值的特性

1、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

2、主客体关系的交叉性。

3、主客体关系的时空性。

4、客体信息量对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制约。

5、主体认识上的差异性。

第三节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新闻价值要素的含义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显要性、影响力、异常性、接近性、及时性和趣味性等。

(三)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

1、偏爱事件的冲突、刺激

(三)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和煽情,导致过分的消极倾向。

2、过分注重异常怪诞、骇人听闻而导致新闻传媒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完整、不真实和扭曲的世界。

3、片面追求人物和事件的显赫与轰动效应,甚至丧失新闻呢职业道德。

4、过于强调接近性,使受传者逐渐形成狭隘的区域意识,而对国际新闻和本国之外的新闻毫无兴趣。

5、偏面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四)新闻价值标准的发展及其新观点

1、新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新闻学及其新闻价值观,调查新闻学及其新闻价值观,精确新闻学及其新闻价值观,以及全息透视新闻学及其新闻价值观。

2、构成新闻价值重要标准的事件或信息。

第四节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

(一)选择新闻事实的政治标准

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决定了其对新闻事实选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新闻价值的最终实现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的关系

1、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新闻法规)不能彼此取代,而且应相互有所制约。

2、从国家对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角度看,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关系应依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第五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一)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主要包括记者、编辑,他们与新闻价值之间体现了发现并将蕴含于事实中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的主客体关系

(二)新闻管理者

新闻管理者是指代表政党、财团和社会组织的利益出面对新闻传媒进行管理、监控的机构和个人。其控制方式是,在政治上主要靠新闻法规和新闻政策,在经济上通过资金、经费和广告经营权等手段。

(三)新闻接受者

新闻接受者也称受众,受众的接受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既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

三、考核知识点

(一)价值及其特征

(二)新闻价值及其特征

(三)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四)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

(五)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四、考核要求

(一)价值及其特征

1、识记:(1)价值的定义;(2)价值的特性。

(二)新闻价值及其特征

1、识记:(1)对新闻价值的讨论有三种不同认识;(2)新闻价值内涵;(3)新闻价值的特性。

(三)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识记:(1)新闻价值要素的含义;(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3)第三种新闻管理模式

2、领会:(1)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2)新闻价值标准的发展及其新观点;(3)构成新闻价值重要标准的事件或信息。

(四)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

1、识记:(1)新闻政策的含义;(2)新闻法规的含义。

2、领会:(1)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的关系。

(五)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1、识记:(1)新闻传播者的含义;(2)新闻管理者的含义;(3)新闻接受者的含义:(4)新闻敏感的含义。

第十四章 知识经济与新闻传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知识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知识信息跟名与人类传播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传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知识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一)知识信息革命及其发展脉络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信息革命与人类传播变革

以知识信息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也推动了人类传播领域的五次革命。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传播

信息传播技术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二)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改变

1、通过多功能媒体,实现全方位的需求模式。

2、以个人需要为中心的信息选择方式。

3、个人对信息实施控制和重组。

(四)新闻传播模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

1、传播者角色的变化。

2、传播方式的变化。

3、新闻传媒管理模式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知识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二)知识信息革命与人类传播变革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传播

四、考核要求

(一)知识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1、识记:(1)知识信息革命含义;(2)三“C”、三“I”、三“A”含义。

2、领会:(1)第五次知识信息革命与前四次不同的特点;(2)信息社会的特征

(二)知识信息革命与人类传播变革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传播

1、领会:(1)信息传播技术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主要表现;(3)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改变;(4)新闻传播模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5)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防范措施。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考研概论:新闻事业的性质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试卷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J

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