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概论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4:4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概论课

关于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就2014年两会关注热点来看,民生问题依旧是一个重大问题,会议中讲到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患关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更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本文将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良影响、产生原因等方面入手,提出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对策,为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对策

正文:医生和病人本来应该是同一战壕的队友,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打垮病魔。有句话形容医生的品德叫做“医者父母心”。不知从何时开始,医患间的关系变得“一触即发”,实在是悲哀。其实不仅是病人怀疑医护人员的用心,医护人员也会害怕病人的不信任和无理取闹为自己惹祸上身。

(1)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有时称作“患者方面”)。

此外所称的“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广义的概述。其中主要是指各级各科医生,由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医术水平、负责精神等方面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最为常见。其次常涉及医疗纠纷的是护士,她们负责治疗的具体操作和护理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操作失误、擅离职守也易导致医疗纠纷。此外,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有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肇事者”,常见的有管理工作未尽职尽责,使医疗环节脱档而给病人造成损害;或者医疗单位的领导瞎指挥,硬性要求主治医生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药物及诊疗措施,导致不应有的危害后果。

此外所称的“患”是指接受诊疗的病人。如果诊疗及护理过程没有导致病人死亡,就必须由病人本人提请医疗纠纷的处理。当然,按照法律的规定,病人可以委托家人、亲友、律师等人充当代理人,以病人的名义,具体实施解决医疗纠纷的工作。如果在诊疗护理过程病人死亡,那么他的利害关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为医疗纠纷的主体。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为利害关系人。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可作为注脚。唐朝药王孙思邈外出采药,遇一只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而逃,孙思邈却看出虎有难言之疾。原来这母虎被一长骨卡住了喉咙,是来拦路求医。孙思邈为其将异物取出,虎欣然离去。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医生也应本着仁义之心为它治疗,何况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对于为它解除病痛的医生也怀有感恩之心,有礼貌地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医患关系的最基

本特点

(2)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

六月三日,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输液室闹了一出乌龙事故:两名患儿的注射液挨在一起,一年轻护士忙中出错,将手足口病患儿的抗病毒药物错输进3岁肺炎女童的体内!一小时后院方才发现输液错误,紧急将女童召回。目前女童暂未出现异常情况,当事护士被扣发奖金。

患者本着对医生的信任,把自己的希望托付给医生,医生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爱,即使作为护士,也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牢记自己的责任。生命在医院里显得如此脆弱,可每一次听到类似的案例,觉得心头一紧,对当今医务工作者的态度更加迷惑不解。究其谁对谁错到底还是表面问题,深刻问题是双方的态度和责任。

(3)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核心问题

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

2表现与特点

当前我国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主要是:

第一,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患者和其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应有的服务。”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病人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医患冲突。但是,当病人的较大经济耗费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医疗效果时,患者心态不平衡,这种利益冲突就会爆发出来。

第二,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数富裕阶层外,工人、农民、普通的工薪阶层,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负。普通公民对医疗机构追求商业利润的行为,怨声载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如药行)自然要考虑自身利益,而“利益”的渊源最终还是患者。“白衣天使”的形象和感情淡化了,医患间的敌对情绪严重。

第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显然,其收入差别大,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实际待遇反差较大。满足不同利益群体之需要,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热中于追求医疗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也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医疗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光环的消失,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第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国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医患冲突更加复杂化。 第五,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方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而医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确把握病症。医患间戒备心理严重。

(4)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对策

1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医院的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沟通,规范医疗收费,积极面对医疗纠纷,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以减轻医生负担。此外,医院还应注意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以便使其进行如实公正的报道。

2 对公众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政府、社会、医院应当开展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作,让公众具备基本的医疗常识,了解医疗

行业的特殊性,使患者可以换位思考,在接受治疗时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改变就医观念,降低过高的期望值,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公众可以参加医疗意外商业保险,尽量规避因治疗费用过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改善医患紧张关系。

3 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媒体工作者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事件,对医护人员的辛苦工作和奉献精神予以真实关注和报道,报道医疗纠纷时应多与医患双方沟通。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增强人们对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担负起促进公众医疗知识普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桥梁作用。

4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关键。应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考虑大多数甚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维持市场秩序和发展经济的功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重视疾病防御工作,重视社区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组织的建设,合理分配和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就医需求。

5 完善医疗纠纷解决途径

现行医疗纠纷解决途径亟待解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发生医疗纠纷有三种途径进行处理,即协商处理、行政调解和诉讼程序。在协商处理解决途径中要注意由于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相差悬殊、双方谈判地位极不平等的缺陷,进一步修改完善;在行政调解途径中要注意避免推诿拖延事故处理的情况,使公众对卫生行政部门充满信心;在诉讼程序途径中要降低诉讼直接成本,增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此外,考虑适时引入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是指,医疗纠纷发生后,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协调、帮助、促进下,进行谈判、商量,取得一致意见,消除争议,签署调解协议,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三方在医疗纠纷调解中不为独立的意思表示,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的前提下,以促成当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为目的,组织调解、促进沟通、提出建议、见证协议。调解协议与协商协议一样具有合同效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6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完备的医事法律体系。在对现行法律制度全面梳理、科学设计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调整医患关系的专门的法律制度体系。2012年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干扰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被依法严厉打击。这样医务人员的尊严、人身安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障,“医闹”也有专门的法律得以制裁,但是这毕竟都是事后处理手段,也是付出惨重代价换来的结果。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确保有法必依,切实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束语:

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目前,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体系、医疗制度体系等还不完善,正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方的共同长期的努力。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我国定会重塑医患关系良好的信任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推荐第2篇:概论课心得

概论课心得

一个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学以致用,唯有实践才能将自己学到的本领完美的展现出来。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就比较注重实践。在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发展到全国,他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分别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打下基础。实践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实践也少不了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实践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那么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十多年时间就是蹉跎岁月;如果改革开放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的结论将遭到质疑;如果我们的现代会建设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以前的理论成果将成为“一纸空文”!

学了一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我想每一个人的心得都会不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感谢这一个学期的概论课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再上一层楼。

一.我看到一个值得百姓靠近的党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无不蕴含着我们伟大党的探索精神和无限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与顽强的敌人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产党带领人民冲破黎明的黑暗,成立了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艰苦奋斗,使中国走向富强。当面对雪灾,我们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当面对汶川地震,我们万众一心,八方支援;当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党难道不值得我们向它靠近吗?不可否认,党内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官员收受贿赂屡禁不止:某些官员作风不正派,形象不佳;虚报政绩者、贪图享乐,背离百姓者也尚有人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了党的功勋。作为新中国的开创先锋,中国共产党身上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

共产党的成绩还在于他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和时局的变化调整政策,坚持与时俱进。“一国两制”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一例。大胆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于是和平降临,我们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面对台湾问题,党从历史和现实综合考虑,承诺其享有保留军队的权利。“一国两制”得到越来越多台湾人民的拥护,两岸经贸交流密切,探亲活动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继香港、澳门回归后,台湾终将投入祖**亲的怀抱。这是历史所趋,更是民心所向!我们也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迎来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二.站在另一个角度了解国情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吗?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率性而答:“我觉得中国不是社会主义,更像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的穷人太多,贫富差距太大。”显然这样的回答太片面了。也有同学答道:“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我们过得富有、幸福就可以了,姓资姓社无关紧要。”我想这样的回答也是情有可原,毕竟这个话题对我们来说有点远。也有同学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发展水平不高,矛盾突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有理没理,反正在说者口中各有各的理。这次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虽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心理并未成熟,有些话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说得过急过激。

我的观点倾向于第二种。看看当今世界领先的发达国家,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哪个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就连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起来的。可见资本主义有很强的市场,且潜力不小。看看这些国家的科技、教育、交通、环境,再对比中国,我不明白为何中国非要专注于社会主义,也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姓资姓社是原则问题,不容回避。只有坚持了这个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了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斗争中做出的明智选择,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

义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再次,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三.用概论知识来评析当代时政

较好地掌握概论课上的知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时政。概论课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与当代政治脱节。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讲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运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去年席卷全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尤其是当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时,人民的生活也受到挑战。此时国家运用一切手段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从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科学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中一批中国人从各国海归,给我们带来了储备人才的契机;金融危机又使中国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将眼光投向国外,有了“抄底”华尔街的可能;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的良机。凡是都有两面性,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一路上有喜

有悲,有高歌也有悲鸣。但我们党始终敢于大胆革新,善于合作,并不断自我完善,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无数伟大的理论成果。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相信党必定能带领我们更坚定地走向明天!

推荐第3篇:概论课第二章

1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名词解释

1、思想路线

2、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

二、填空题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1929 年6 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2、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4、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单项选择题

1、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中,特别强调与时俱进的人是( B) A.毛泽东B.江泽民C.邓小平D.胡锦涛

2、1941 年5 月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青年运动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C) 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5、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文章是( A)

A.《反对本本主义》B.《实践论》

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发刊词》

6、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是在( B)

A.1978 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B.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C.1980 党十一届五中全会上D.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7、毛泽东在1929 年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的一个概念是(D )

A.实事求是B.政治路线C.群众路线D.思想路线

8、1978 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 是( A)

A.“两个凡是”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苏联模式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 D) A.制度创新B.科技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10、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B) 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被誉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宣言书的是(A

A.邓小平1978 年11 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

B.1978 年5 月11 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C.1977 年4 月邓小平以个人名义致中共中央的信 D.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的决议

12、“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 B)

A.毛泽东的话B.邓小平的话C.江泽民的话D.胡锦涛的话

1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共同特点是( C) A.主观与客观相脱离B.思想与行动不一致 C.理论与实践相脱节D.口是心非

14、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南巡谈话,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突出解决了我 们思想认识中的(C )

A.“两个凡是”的误区B.“开放”封闭的问题 C.姓“资”姓“社”问题D.姓公、姓私问题

15、邓小平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在(A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16、下列那个因素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B)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解放思想

17、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 B) A.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B.强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C.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确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方针、政策和措施

18、邓小平首先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 C) A.1978 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B.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C.1978 年中央工作会议上D.1980 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

19、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A)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张闻天

20、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

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更加开拓创新。以上这“三个要”体现的是对(A )

A.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B.体现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C.把握规律性的基本要求D.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四、多项选择题

1、要实现理论创新,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 )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D )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新性D.富于创造性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AB ) A.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B.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事求是是(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邓小平理论的精髓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AB)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D.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

7、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自己的路,体现了(ABD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D.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 BC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

C.它是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同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建设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9、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BC

A.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B.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C.把“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组成部分 D.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10、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 了两大历史性的贡献( BD)

A.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C.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ABCD ) A.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B.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12、要实现理论创新,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 ABC)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五、判断题(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只是对求实治学态度和方法的赞扬。( 错)

2、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对 )

3、胡锦涛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特别强调与时俱进。( 错)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对)

5、“两个凡是”是1997 年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所以,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错 )

6、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 解放。(对 )

7、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对)

8、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错 )

9、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对 )

10、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1978 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 错)

11、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强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对 )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是在1978 年。( 对)

13、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错 )

14、江泽民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特别强调求真务实。( 错)

1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对)

六、简答题

1、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互关系。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解:1.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第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 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索永不止境。

2.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七、辨析题

1、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勇于实践。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代表”标准完全不同。解:1.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勇于实践。此命题正确。实事求是就是要把握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此,认识主体必须通过实践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然后运用理性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源泉,更没有检验自身真理性的标准,实事求是就会落空。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代表”标准完全不同。此命题不正确。因为:(1)这两个标准都是检验我们党及其路线方针政策的,不同的只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检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未检验主体本身。“三个代表”标准联系主体的行为对主体作出判断和鉴定。(2)“三个代表”标准包含“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八、论述题

1、邓小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怎样? 答: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初是由毛泽东提出的。自 1957 年后,我们党的有些重大决策不同程度地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邓小平力挽狂澜,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 1 )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拨乱反正必须从思想路线开始,必须批判“两个凡是”,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实际。

( 2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张恢复实践标准的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指出: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前进。

( 3 )在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新的长征。

2.邓小平辩证地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互关系,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

( 1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 2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目的是达到如实地把握客观事物的原貌、本质和规律性,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

( 3 )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是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来实现的。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推荐第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提出引导问题:人的一生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命运可以把握?请学生谈谈有关命运的观点和思考,例如,性格就是命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简单交流后进入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使学生对唯物史观产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然后,观看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大国崛起)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重大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历史规律,过渡到介绍学习从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角度理解把握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原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如果将社会看成一座大厦,它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如果将社会比作生命肌体,生产方式则是它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它的‚血肉‛系统。这样,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便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相应的,社会的这三个‚结构‛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发展、变革的直接基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标志着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阶段。

该部分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历史案例分析和生活案例分析,使学生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留下深刻印象。为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和学生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分析一起生活案例,例如,公交车、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占座现象。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会产生一定的道德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讲解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引导性向学生提问: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简要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重点讲解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

基本矛盾的讲解重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就业、社会保障等。

阶级斗争的讲解由中产阶级的话题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并加以应用分析现实世界。

科学技术的讲解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全球问题的凸现,表明如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当或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就有可能导致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后果。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能正确的对待和应用科学技术,不能科学的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自然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社会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变革或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们和谐的与自然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窄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强化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摆脱人类困境而创造新的物质条件。要反对‚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它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引起全球问题尖锐化的主要原因,这是片面的。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夸大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够解决全球问题;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则夸大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否定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认为只有控制或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把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忽视或否认科学技术的具体实现是受制于一定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为第四章的讲解预作伏笔。

在讲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从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人性、人的本质问题讲起,并布置好讨论作业题‚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以为下一次课的讨论做准备。在讲人的本质问题时,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在人的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由此进入本节内容的重点,历史的创造者问题。

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歧的一个焦点。列宁曾经把旧的社会理论和缺陷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仅仅看到人们活动的行为动机,看不到背后的物质原因;而是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正确的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在讲授这一原理时,教师将特别强调讲清楚这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其一,群众史观与实践观点、物质产生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的内在联系。

唯物史观是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并和其他原理有着一定逻辑关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或群众史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前提。

众所周知,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是一致的,或者说,群众观点是实践观点的必然展开,而实践观点是群众史观的逻辑前提。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逻辑上必然会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结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一致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历史主体或历史创造者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两个方面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的。

唯心史观之所以错误的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来考察,颠倒了社会存在于社会社会意识的关系,否认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总之,离开了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以及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就不可能得出群众史观,也不可能理解群众史观。

其二,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入手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

在讲授这一原理或理解这一命题时,将同时强调说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科学方法,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

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深层逻辑的唯物史观,本身也体现着一定的逻辑结构。唯物史观坚持从抽向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从历史主体的三个层次(类或总体的人、群体、个体)考察了人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唯物史观首先把历史主体当做类来看待,肯定总体的人在总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是人而不是神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神学历史观时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还提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论断。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指出人们创造历史这一层面上。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么无益于揭示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在这里,列宁不是一般否认人类创造历史,而是批判那种不理解人们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及其规律而又侈谈人类创造历史的肤浅理论。深入考察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一定群体和个体的作用,就会发现:人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也有阻碍历史发展的;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又有非主导的、不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主体,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一原理不仅没有否认个人的历史作用,而且为正确地说明个人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必须明确,人人都参与了创造历史的形成,但并不等于说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前提;某些个人参与了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相比,个人包括杰出的人物都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其三,从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是一个科学判断,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唯物史观蕴含或引申出来的群众观点也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处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特别是群众史观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坚持群众史观和群众观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讲授群众史观,要帮助学生自觉的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最后留一节课讨论‚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并将讨论提纲和记录做成ppt作为平时作业。讨论方式为在课外讨论的基础上各讨论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分析错误观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就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加以正确引导。

教学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或就引导性问题布置学生的课外讨论)。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言(或就课外讨论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小结,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的组织主要在两方面:第一,组织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讨论或交流发言。为使学生积极发言,可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给主动发言者以加分奖励。为使学生的发言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可点名让不同班级或学习小组的成员发言,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表达。为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的发言不断进行追问。

第二,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对其中的一些发言进行评论和引导,指出其合理指出或问题所在,最后引导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介绍和讲授上来。

课外教学的组织也主要是两方面:第一,设计好教学引导性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对学生热点问题的调查等方面的工作,精心设计、不断改进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视频材料。 第二,组织好学生的课外讨论活动。教师首先要划分好学习小组(以10人左右为一小组),确定组长人选。在讨论交流课前一周把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学生,让学生进行准备。每位学生都要写一份5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 课外讨论由组长主持,要做好讨论记录。每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交流时介绍本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发言提纲和小组讨论记录在交流之后要交给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评分依据。

板书设计:

章节的标题和知识要点以PPT演示为主,在学生发言时辅以一定量的板书,把学生的主要观点用板书展示出来,便于讨论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讲授。

教学方法运用(教具、挂图、多媒体手段等):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课件及相关的视频材料。

时间分配:

第1课时:围绕引导性问题‚人的一生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命运可以把握?‛请学生发言10分钟左右,观看大国崛起中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事件的视频材料10分钟左右,教师讲授25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2课时:结合历史案例和生活案例分析,就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作一次集中讲解,重点是基本概念和观点的讲解,时间45分钟。

第3课时:引导性向学生提问: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简要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互动交流15分钟左右,教师讲解30分钟左右,内容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45分钟。

第4课时:引导性向学生提问:那些人属于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社会影响是什么?互动交流10分钟后,讲解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时间10分钟。科学技术的讲解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主。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时间25分钟。

第5课时:先布置好讨论作业题‚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以为下一次课的讨论做准备。然后就人性的问题与学生作互动交流,时间10分钟。重点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观点,时间25分钟。

第6课时:由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引出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联系以前讲过的实践观点,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特别强调讲清楚这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时间45分钟。

第7课时:对本章内容作一小结,时间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题目为‚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时间30分钟。

第8课时:继续讨论25分钟。由教师对讨论作总结,特别指出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观点。

教学效果分析:

首先,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原来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了解不多,误解不少,并且受到很多唯心主义错误思想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学,他们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类似辩论的课堂讨论交流互动中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及当代意义等方面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由于采取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越来越活跃,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另外,随着问题引导、课堂交流等教学形式的展开,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不断的增强,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学经验:

好的引导问题和恰当的视频材料能够很快激发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互动效果;课外讨论课堂交流的方式较受学生认可,许多学生反映,这种形式既能在课外的讨论中培养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可在课堂的讨论中锻炼思维和论辩的能力。

改进措施:

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反映有些引导问题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或太突然了,以前从来没好好想过,突然之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对学生的课外讨论活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有些学习小组的课外讨论活动开展得不是很活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次选择合适的小组长,另外教师也要以一定的方式介入学生的课外讨论,给以必要的指导。

推荐第5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2课时: 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第3课时: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4课时: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 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在讲授“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时,除了从哲学概念的词源和含义进行解释,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对哲学思维的兴趣和重视。提出引导问题:哲学有用吗?请学生谈谈对哲学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发言,对哲学的用处进行说明,在说明哲学的用处时,可引用道家思想中关于“无用之用”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然后再引导到对哲学词源和含义等内容的讲解。

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说明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时,可对学生提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有没有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活了,你会怎样度过?”“你凭什么认为你正坐在其上的椅子是真实的?”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介绍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时,先简要说明恩格斯的总结和概括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在介绍哲学基本派别时,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哪种观点是对的哪种观点是错的,而要向学生说明各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依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总结,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可提出引导问题:为什么唯心主义能经久不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这部分内容较多,包括物质的范畴、意识的本质与起源、运动、时间与空间、物质统一性原理等。主要是讲清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先观看视频材料《宇宙与人》的片段,再结合视频内容加以介绍。对意识的本质与起源的讲解,也可以结合有关的视频材料来进行。

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时,除了介绍实践的范畴,关键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实践观确立起了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相关条目进行讲解。鉴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可提出引导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解。 对辩证法的总特征的讲解,主要集中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两部分。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可结合一些案例来讲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如达尔文关于猫-老鼠-蜜蜂-三色堇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博尔赫斯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各种神秘联系、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宇宙模式等等,也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进行讲解。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对发展观的讲解也要结合相关的事例的进行,如在讲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时,可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把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引导性问题提出了,结合学生的发言来解释新事物何以为新,以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性体现在哪里,等等。

讲授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时,重点要讲清楚对立统一规律,包括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内因与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原理,然后再简略介绍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可以通过大量的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如通过比较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区别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通过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来解释对立统一的含义,通过比较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缺点来介绍内因与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人群的性格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通过比较辩证的否定与非辩证的否定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这一部分要讲清楚如何通过一对一对的辩证法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把辩证思维运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把握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是各门科学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主要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介绍。因时间有限,不可能每对范畴每种方法都详细讲解,可选择其中的一对或两对进行分析。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讲客观规律时,重点讲清楚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可介绍波普尔否定历史规律的观点,请同学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大家的发言,有针对性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规律性的理解。讲主观能动性时,重点讲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可结合德国电影《浪潮》的有关片段,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精神、意志对社会历史的重大影响,及各种自然、历史的客观条件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制约作用。

教学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材料。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案例、视频材料等进行思考和发言。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小结,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的组织主要在两方面:第一,组织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讨论或交流发言。为使学生积极发言,可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给主动发言者以加分奖励。为使学生的发言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可点名让不同班级或学习小组的成员发言,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表达。为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的发言不断进行追问。

第二,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对其中的一些发言进行评论和引导,指出其合理指出或问题所在,最后引导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介绍和讲授上来。

课外教学的组织主要是设计好教学引导性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对学生热点问题的调查等方面的工作,精心设计、不断改进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视频材料。

板书设计:

章节的标题和知识要点以

PPT演示为主,在学生发言时辅以一定量的板书,把学生的主要观点用板书展示出来,便于讨论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讲授。

教学方法运用(教具、挂图、多媒体手段等):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课件及相关的视频材料。

时间分配:

第1课时:介绍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其中,围绕引导性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处”的发言15分钟左右,以比较有趣的方式对学生提一些哲学基本问题20分钟左右,教师讲授10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其中,围绕引导性问题“为什么唯心主义能经久不衰?”的发言15分钟左右,教师讲授30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观看视频材料“宇宙与人”25分钟左右,学生围绕视频内容发言10分钟左右,教师讲解10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4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案例展示20分钟左右,教师总结及讲解25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5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一些基本范畴和事例进行说明、比较、区分,请同学谈自己的看法2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及讲解20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6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案例展示1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及讲解35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案例展示1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及讲解30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对波普尔观点的讨论发言15分钟左右,观看电影《浪潮》片段1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及讲解15分钟左右,共45分钟。

教学效果分析:

首先,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原来对哲学的作用、哲学基本问题、唯心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等内容虽有一些印象,但很少确切的了解,大多数学生感到哲学很抽象、晦涩,没什么实际用处。通过教学,他们对哲学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及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等有了更积极的看法,一些学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哲学知识的意愿。

其次,由于采取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越来越活跃,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另外,随着问题引导、课堂交流等教学形式的展开,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不断的增强。

教学经验:

好的引导问题和恰当的视频材料能够很快激发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互动效果;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改进措施:

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反映有些引导问题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或太突然了,以前从来没好好想过,突然之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视频材料的选择可以发动一些学生,由学生推荐,教师选择。这样能够更贴近学生的欣赏习惯。

推荐第6篇:A概论课选课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课原则

及注意事项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友谊与亲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将在下学期继续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为了方便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特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操作办法:

1.原则上,我们鼓励整个自然班同学选在同一教师名下。

2.我们同样鼓励一个自然班被平均分割为若干个组,区间为15—20人,并选出组长。

3.我们为了培养团队精神,不接受脱离组织的个人选课。

4.一个院系的班长要将组织好后的几个组、组长、成员以及所选任课教师以及本班人员变动(转学、留级、退学等)以后的实际情况等信息,按照公共邮箱里的各项统一格式的要求填好电子版,做一个文件压缩包(包括B、C、D三个表),待下学期开学选课稳定以后,标注好院系班级名称,发到公共邮箱里。

5.本课程的期末考试仍采取教考分离,聘请外校老师出题。在考核方式上,《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的管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实行“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的形式。因此,同学们最能把握得住的是,平时成绩40分。其中,平时成绩40分是由出勤10分、文字性作业10分(包括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份6分、小组研讨发言提纲两份4分)和课堂演讲活动两次20分构成(课堂演讲活动实行竞赛的形式,在分值上为三个等级,即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5分,三个等级的比例为3:6:1);期末考试成绩60分是由占40%的客观题和占60%的主观题构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上一注意事项中提到的“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是要求同学们在寒假期间完成的,开学来就要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装订(格式如E

1、E2文件规定),交到所选任课老师那里打分的,谨防与别人、网上雷同,如有发现,平时成绩为零。调研的内容不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行,但是要有问题意识,要从现实的小问题入手。学生结合自身所处的村镇、县域、省情,可适当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笔录、数据生成等予以支撑,避免“假、大、空”,争取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7.公共邮箱:maote2013@163.com,密码:20132014。

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2014年1月6日

推荐第7篇:概论课复习要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复习要点

一、经济政治专题复习要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4、联系实际,谈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展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仅供参考)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公有制经济及多种所有制经济作用的认识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实现需要的有机统一,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6、我国分配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如何解决: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7、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战略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8、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如何转变思路及发展理念,以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哪些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一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二要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 三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

四要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要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10、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

依法治国涵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1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意义: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11、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的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2、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二、文化、社会和生态专题复习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简答)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简答)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简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个基本特征,反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答、论述)

5、文化强国的内涵(简答)

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即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6、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简答) ①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

②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的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7、建设文化强国的途径。(简答)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简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9、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

①保证和改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创新社会治理体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10、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简答)

答:①改进社会治理方式,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③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④健全公共安全体系,⑤加强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11、生态文明的内涵(简答)

1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简答)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新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1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简答)

①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4、大学生能够为生态文明做出什么贡献?(论述)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复习要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简答/论述) ①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

(2)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3)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1、该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简答、论述)

①“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②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③20世纪50年代)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几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2、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概括起来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多选/简答)

3、“一纲四目”?(简答)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 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任用;

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

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④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4、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5、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6、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7、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8、1985年3年,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9、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简答、论述)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简答)

(1)(理论意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实现意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3)(世界意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香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澳门——《中葡北京条约》

2、1960年,党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工作方针。

3、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

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5、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3、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

一、领域完整的坚强意志。

2、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简答、论述)

(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3)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大家自己来干。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要点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选择)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5

(选择)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选择)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选择)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选择)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论述)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选择)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选择)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选择)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选择)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选择)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选择)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选择)中国外交总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选择)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

(选择)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复习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一切为了人民 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①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②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③最后,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3、怎样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①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6

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③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为什么要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③加强和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内容: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①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②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任务: ①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6、新时期处理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形势下党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建设一只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复习要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理解“两个先锋队”的含义及其关系 含义: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关系: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3、判断政党性质的依据

7

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它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党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6、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包括( ABCD )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B.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C.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

7、理解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8、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幻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发展利益。

9、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①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③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

10、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①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8

推荐第8篇:《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

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调查 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菜篮子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超市食品质量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民工工作收入情况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居民医疗保障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现状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农林大学为例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浙江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群众信访工作调查——以临安为例 临安农家乐发展问题调查 当前社会物价问题调查 城市社区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医保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医疗现状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医保情况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住房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社会治安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思考——以临安为例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一、本学期第7——8周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尝试,到临安或杭州附近农村、企业、机关、社区、市场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凡是提交调查报告的同学,可以按作业评分,优秀者只要提交一篇3000——4000字左右报告可以代替本学期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调查报告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交流,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二、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大要素。

写作格式:

 标题

 所属学院班级姓名

 正文部分

 调查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对象[人物、单

位、部门等基本情况]、调查的过程)

 调查的内容,(包括发现什么问题,提出问题、

包括经验、成绩、教训、失误等)

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或对有关问题的感

受。

推荐第9篇:概论课实践论文

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时间:2011年2月

地点:溧阳上沛

实践者:胡继祥及朋友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1按时间来说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

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

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

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解决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活思想。

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全镇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部分群众中还存在着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一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些人只求小发展,不求大跨越,满足于“一天三屯白米饭,老酒一天吃二餐,一只晕来二只素小餐,天天一包红塔山”的自满情绪。有些人家有外来收入,贪图享受,肉打饱,酒洗澡,香烟当柴烧,家中楼房高又高,产业结构调整脑后抛,于是不求进取、缺乏远大的目标。二是一味求稳,怕把风险的短期行为。这种人光满足于在责任田里种点油菜种点粮,收多收少不去讲,做好生活荡白相,嘴里薄汤汤,手里白相相,穿着粗光生,他们前怕儿狼后怕虎,杨树叶子怕落破头,只求低水平,不求高质量,只图年纪,不图名气。三是无所作为、消极懒散的精神面貌。这些人老是东游游西荡荡,三天二头牌打打,输脱钞票眼睛白洋洋,逢年过节一副寒酸相,年终要吃救济粮,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剩脚撬,活一天算二个半天,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四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这种人光是死呆板板田里做,不动脑筋找门路,肯定没得铜钿多,日子倒是蛮艰苦。俗话说,开了门头七件事,婚丧喜庆人情行里,吃穿住用,油盐柴米,有些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支出多收入少,如果一直搞传统农业,只能在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解放出来,才是唯一出路。

上述四种对象虽占比不多,但在各个村里都有类似情况。我们党员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对小富即安的人要开导他们开阔眼界,不要坐井观天。要让他们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先进在前头,结构调整争上游,富裕幸福创一流。对一味求稳、怕担风险的人要给他们鼓

气、助威,要让他们明确竞争就是战争,市场就是战场,要稳中求进。按老常规办事,保持老蓝颜色不能改变面貌,只有拼搏,才能幸福。对消极懒散的少数人要严肃对待,教育他们勤劳致富,必要时,把他们从睡懒觉的床上拔起来,从牌桌上拉下来。对因循守旧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学技术、找项目,必要时给予解决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尽快接受新事物、落实新项目、寻求新发展。

我们应当确立“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一人致富只是优,万家致富才是乐”的思想,积极引导农民当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副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个私企业的能工巧匠、新时代的创业者,自己富了不忘大家富,使全镇人民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加强对党员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技术辅导,使农民能够及早掌握科技知识,掌握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唱响一曲曲致富歌。要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民干,实施“结对百户、培训百人”计划。通过一带一或二带一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帮扶人要在传授技术的同时,还要在种苗、资金、销售等方面给予帮扶对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我们各级干部都要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决策要求实,措施要务实,作风要扎实。既要开拓进取,又要量力而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要少应酬,多工作,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当一任领导,要负几代责任,决不能干那种脱离实际、加重群众负担的事,也不能干那种短期内好似政绩,长远看是负担、是罪过的事情,更不能为了追逐个人名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干部有权利,不一定有威信,威信从那里来,靠权利压不出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下级吹不出来,靠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靠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树立起来。所以,村干部要胸怀全村,心系百姓,经常到农民家里指导,到农户田头观察,甚至现场作业,要进百家门,记百家情,解百家难,使广大农民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懂科学种田的方法,取得实际效益,这才算符合农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播种、收割、施肥、治虫、抗旱、排涝等关键时刻与农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干、齐出力,争当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家有黄金万吨,一天吃三顿,拥有楼房几幢,一人只睡一个床张”。决不能只顾自己发财致富,不管百姓贫困受苦,要心系百姓,情系万家。要视农民为衣食父母,牢固树立“万事民为先”的行为准则,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灾情,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干部做什么,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让我们在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确立“一个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带领全村人民一心想小康、二手抓发展、三产新突破、四方齐动员,达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穿不愁、八马园全、究竟怎么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把德胜镇建成农业特色大镇、工业重镇、建筑业强镇、城郊服务业新兴集镇、三大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使德胜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镇更新,使德胜成为海门的北大门、海门的后花园,共创未来,携手前进。

五调查总结

鉴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的加大,本组成员对农民的精神文化做了调查与分析。在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向上的同时,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赌博、迷信、注重名利等。结合农民朋友的介绍,他们自己的思想,再加上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我组成员发现农民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大体上是满意的,他们觉得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对此,我们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希望本组成员此次的调查能引起广大农民对新事物的关注,落实新项目,寻求新的发展。

推荐第10篇:概论课第二次作业

闽南理工学院

19.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阶段测试题 A.控制力

B.影响力

C.决定力

D.竞争力

班级:

姓名:

学号: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A.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B.市场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毛泽东的【

】 C.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论新阶段》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21.党的十八大强调,【

】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是【

A.科技创新

B.

党的建设

C.

法制建设

D.文化建设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陈云 22.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我国领导人是【

】 3.邓小平理反复思考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改革开放理论 5.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6.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坚持改革开放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中国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

B.靠自己的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8.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GDP排名世界第二位

B.新经济特区的建立

C.加入WTO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9.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

】 A.弘扬中国精神

B.凝聚中国力量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实行改革开放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八届三中全会 1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 】 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D.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1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A.党的基本路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14.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15.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 】 A.加快发展 B.全面深化改革 C.推进对外开放 D.深化国企改革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提出来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17.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 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2014】 A.辅助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基础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18.30多年的实践证明,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开放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四项基本原则 2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24.“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并明确提出,是在【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25.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是 【

】 A.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缺乏思想理论准备

B.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26.改革开放是【

】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力量之源

D.执政之基 2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改革

C.自我发展

D.对外开放 28.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A.加强党的领导

B.增强物质财富

C.增加国家税收

D.改善人民生活 29.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

】 A .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公有制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 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2012】 A.占有形式

B.分配形式

C.所有权归属

D.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指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

】 A.工人阶级内部矛盾

B.人民与反革命势力的矛盾

C.工农两个阶级的矛盾

D.知识分子内部矛盾 2.以下观点哪些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实现科学发展 4.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里“民主的方法”是指【

】 A.讨论的方法

B.劳动改造的方法

C.批评的方法

D.说服教育的方法 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是【

】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社会和谐

D.人民幸福 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闽南理工学院

8.江泽民把三者比喻为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相连的战略性棋子,说每一着棋都下好了,就会全局皆活;如

果有一着下不好,就可能全局受挫。这里的“三着棋子”指的是【

】 A.发展

B.创新

C.稳定

D.改革

9.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到建国100周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

】【2014】

A.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2、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

8、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9、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10、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不能实行市场经济。【 】

四、材料分析题(

1、

3、小题8分;2小题14分,共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自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

(2)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

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 2014年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体学习的讲话

(3)根本的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做实行政审批、市场壁垒的“减法”,做好市场空间、创业天地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更多机遇,让13亿人的聪明智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充分涌流,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在公平规范竞争中实现人生价值。

—摘自 2014年李克强在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2、结合材料2,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说明为什么“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3、结合材料3的“减法”和“加法”,说明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第11篇:说课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一、课程定位与功能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是新闻专业学生必修的,是对于本专业其它课程具有理论统领意义的一门主干课程。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的基础理论课,研究和阐述的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新闻学的其它应用性课程,则揭示的是新闻传播的各个层面或者环节的具体规律。

学好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学好新闻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有效指导新闻实践的重要前提。

二、本课程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发展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解决在新闻实践中碰到的新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

1,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2,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

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新闻的本质、特点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为学习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对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的伦理道德规范、媒介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建立框架性的知识背景。

五、课程内容剖析

该课程系统讲授新闻学的产生与发展、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其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比较、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舆论监督、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六、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新闻学概论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应该抓住新闻传播活动的逻辑起点——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课程的重点也就由此而确定,具体涉及新闻的界定、选择、制作的基本原理和专业规范。

难点是课程较多涉及抽象的概念,而对象是一年级新生,一味地阐述理论容易造成枯燥、沉闷之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注意设置由现象导入理论,再由理论反观现象的循环,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并重,由浅入深地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为此,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新闻以及这些新闻传播的方式,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解答中引入新闻学基本理论。

七、课程计划与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始终紧扣专业基础课的明确定位,以理论知识传授、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达成教学目标。主要特色包括:

1、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节奏、凸现基础课特色。要求学生每周上课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并在课堂上以讨论发言形式加以随机检阅。

这种做法增加了本课程的修读压力,但非常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书籍、自我学习、理性思辨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外,通过课外阅读打下坚实基础,更有利于领悟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十分契合理论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新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不能关起门来学,而要关注现实。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每天阅读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

我在本学期给广电新闻112班的要求是,每次上课前,按照学号次序,由一名同学上讲台,脱稿口述最近的三条新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每天去关注新闻。

本学期给同学们还安排了读书笔记的作业,给同学们列了课外阅读的书单,要求学生在本学期每两个月上交一次读书笔记。

此外,课程中有些重点内容,要求同学们下去自己查阅资料,以讨论课的形式分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上台陈述自己查阅的资料、参考书目,以及自己的想法、观点。

这种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结合的形式,十分有助于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发觉自身的理论思辨潜质。

把课前陈述新闻、读书笔记、以及上课提问作为平时成绩。

八、教法、教学

本课程教学在抓好常规教学,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

1、注重课堂讨论,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关注新闻现象,思考其中的问题,展开辩论。如讲到新闻传播媒介这一部分,我们设定了“报纸会不会消亡?”,讲到新闻自律这一部分,我们设定“在特定情形下,记者是救人还是坚持做新闻?”,以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讨论和辩论,使观点和知识得到深入理解,而不是满足于背下书本上现成的教条。

2、注意在教学中引入最新个案研究,以弥补教材知识更新相对迟缓的不足。譬如,给学生上课时,讲解新闻真实性时,引入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讲到知情权时,考察“非典”报道在四月二十号前后的变化,讲到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变迁,讲到政府与媒介关系时,研讨《南方都市报》与“孙志刚事件”,通过这些在当时的课本中没办法涉及的材料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学习乃至整个新闻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能够保持在具有强烈的求新知状态中、在对现实问题积极应对和思考中学习的状态。

3、成绩考核和考察努力建立立体的标准,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平时成绩的构成标准细化为考勤、作业、讨论发言、读书报告、相关实践等方面。

九、课改理念、方法

1、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

我们一是让学生到各大媒体去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在学校媒体、省内外47个实习基地分批分期进行初级实习、大实习。并根据学生实践综合情况记载实践课成绩。

2、互动式教学,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那些能够突破传统观点、具有创新意识

批判式教学 在教材中,多数是给予新闻作品以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思想观念束缚很大。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讲授;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对当今大众传播现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做批判式解读,使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意识,而不至于形成一种盲从的思想。

3、运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化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坚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在技术和技能上掌握现代传媒技术,而且在观念上体认和适应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4、延伸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课程组除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主题讨论以外,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参加社会调查及其问卷分析,实地新闻采访经验交流,模拟实验等方式等,形成教学互动。在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课外学习的指导,制订课外学习办法,结合课堂教学指定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定期更新阅读书目,推介最新的研究成果,将阅读报告作为学生成绩考察的一项依据。鼓励学生从事新闻写作或制作活动,将他们发表作品的情况纳入成绩考察之中。

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12篇:“概论”课调查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对“概论”课学习情况调查与

分析个人心得体会

班别:XXXX班

姓名:XXXX

我们的课题是“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对‘概论’课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组采取了两人为一组,然后分配到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我们的准备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问卷调查的前期制作中,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提出一些与当代高校生和大学生在接触“概论”课时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举例调查,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的困难,特别是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和另外一个组员分配到的地方是国务院,大家都知道国务院是出了名的女多男少的学校,想必找一个男生来进行问卷调查是多么地困难,于是一开始,我和我的拍档一个负责“抓人”,一个负责拍照地开始了,首先我先询问了两个刚从学校出来的两位同学,我是这么说的:“同学,能耽误你几分钟时间吗?能帮我们填写一下这份问卷吗?”于是得到的结果是“闭门羹”,对方急忙“逃跑”了,于是我反思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说话方面出了问题还是对方不愿意配合的问题,接着我在语言方面进行了一下修改,我改成了:同学,我们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我们的“概论”课要进行一个关于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对‘概论’课学习情况调查,能耽误你几分钟的时间填写我们的这份问卷吗?接着,得来的效果十分好,之前还在犹豫的那位男同学都不好意思地填了问卷。从这次语言转变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礼貌是人与人交际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懂得礼貌,不懂得说话的人是很难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更不用说交朋友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就是那么的残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礼貌的人,才是王道。本来在去调查之前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我们这是第一次调查,心里也没有底,我们在想,国务院以女生居多,我们两个男的去调查,她们会配合吗?实践证明,只要有心,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我们分发了10份调查问卷,收回10份调查问卷,对于我们小组得到的结果,我进行以下分析:

1.“对学习‘概论’课的态度”,喜欢的占百分之四十,一般的占百分之五十,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概论”课的态度还是挺乐观的。

2.“认真听课时间占整节课的比例是多少”,25%-50%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50%-75%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概论”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3.“上毛概课的迟到情况”,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从来没有迟到过的,百分之二十的人是迟到过一次的,说明大学生们对于毛概课的设置还是给与肯定的。

4.“课余时间有无预习、复习毛概课程的习惯”,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偶尔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从来没有复习过,这就说明很多同学都没有复习,也体现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及重视程度。

……

这只是列举了其中几道题目的情况的具体分析,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于“概论”课都是给与肯定的,说明“概论”课对于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掉以前的好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要汲取以及继承,坏的东西我们要抛弃。问卷中问道对于课本中各个观点的态度,一半的人是完全接受的,而另外一半的人只是部分接受,最值得庆贺的是很少人抵触,很多同学都认为强制学习毛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查的同学当中,大半同学对于毛泽东思想是十分认可的,另一大半的同学却对邓小平理论给予了认可,但是说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相当一半的同学都是以不挂科为目的地去学习的。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对待一样事物的态度,你把那件看得越重要,得到的回报就越大,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是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人的,成功的人就是有过想要成功的想法才能成功的,想都没想过的人谈何成功?只有敢于去想、去做、去发现,结合耐心、恒心、细心,才能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所以我觉得,无论自己在毕业之后,做的是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应该要做到敬岗爱业,这样的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你们觉得呢?

第13篇:概论 讨论课资料

一 感悟人生、历史、家国(读后感)

• 1陈独秀传或评传

• 2胡适传或评传

• 3《柏杨回忆录》

• 4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 5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 6纪录片《大国崛起》

• 7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或《货币》

二 讨论题

• 1,我心目中的毛泽东。(辩论赛,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 2,我的婚恋观(兼谈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当下婚恋观的变化)。

• 3,广州亚运会的高额承办费用,引起巨大的争议。你认为现阶段类似奥运亚运世

博世界杯这样的国际性大活动值得我们付出吗?(辩论赛,值得、不值得)

• 4,谈谈老家农村民主选举的那点事儿。

• 5,如何解决公车浪费和私用的问题?

• 6,网上问政、网络民主正在兴起,谈谈你的看法。

三 讨论课事项及评分标准

• 1,分组,每班4组,每组各选一个题目,题目不重复。

• 2,自由决定是否制作PPT,选派1-2名代表上台发言,时间8分钟以内,不许超时。 3,规定小组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或提问环节。(时间10分钟) 4,讨论结束后任意指定某一位同学做小结。 5,由老师指定任意学生担任各场次评分员,作为评分参考。

• 6,自我推荐分别出任各场次的主持人。

• 7,评分标准:

每人平时分底分70,发言成绩分为优(+15分)、良(+10分)、一般(+5分),集体给分,发言代表再+2分。

• 自由发言:每位发言者+5分,可多次发言,不重复计分。

• 8,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还包含作业及考勤(无故缺席勿超3次,缺席3次

以上平时成绩-70分)

第14篇:概论课学习日志

概论课学习日志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

结23班周鼎2012010164

第一堂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概括性地介绍了课堂的意义,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做好的定位。追求又红又专的同时,作为学生,更加要注重全面发展。当下流行的通识教育,便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便是为通识教育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使同学们在学科交叉探索中能对专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探究课便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探究课设计了人类科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个领域的知识拓展是该门课的核心所在。探究课讲究的是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为了满足同学们兴趣要求的同时兼顾更有效地传道授业,探究过程颇有趣味,但并不会太过于深入,这样也与非本专业的学生相适应。

学科交叉的目的,不在于直接传授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打开我们的思路,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许多学科,看上去没有交集,实则不然。譬如我的土木工程和生命科学。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但它在土木工程建筑材料处理方面也有巨大作用。微生物处理建筑废料是现在土木建筑界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许多土木工程师在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样与本专业相贯通的有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等。因而,这一小小的案例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复合型人才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短短的概论课让我们懂得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感谢科研探究,给了园中的我们一个认识大千世界的珍贵平台。

第15篇:概论课教改情况汇报

概论课教改情况汇报

一、教学改革总体情况

( 一)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注重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在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上下功夫,实现了分专题教学,做到内容精而实。让学生感到丰富而贴切,生动而实用。具体措施:第一,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内容上,考虑到第

3、4章内容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重复,第

14、15章节内容较为简单,因此这4章以自学为主。第二,迅速及时地把党中央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的新精神新观点渗透于教学之中,努力把握时代脉搏。第三,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专题教学。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拟订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第一课堂组织学生“三论”即讨论、辩论、评论。主要针对与课程有关的当前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并辅以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又可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时效性;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及表达、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又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课堂指导学生“三写”,写学习感悟、写调查报告,写观后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相关的前沿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课堂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并写出活动感想和总结;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公益活动一些班级以班为单位进行,跟后勤联系去种树、带学生去股市、跟公寓联系净化校园,带学生去赛汉塔拉、劳动公园、去敬老院。一些班级现在分小组,老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先做策划,教师看后觉得可行,学生再去做,照照片,写总结,评阅。比如去社区跟居委会联系给困难家庭孩子辅导,小学给班级开主题班会组织孩子活动、跟交警联系维持交通秩序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学期实践教学共同3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 第

一、观看教学纪录片。

结合理论教学进度,放映纪录片《复兴之路》或《建党伟业》,组织学生讨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主题明确,要求到位,并做好解释、引导、组织工作,完成预期的教育效果。要求写1000字左右观后感,由任课教师评阅。(统一联系多媒体教室,每周四下午轮流进行)

第二、实践调研活动:全员参与。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一个调研方案,每人撰写一份调研报告,由任课教师提供调研参考题目。 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校园及就近社区,围绕大学生自身实际或当前社会热点情况进行调查,如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消费状况等,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 第

三、公益活动或参观考察。

采取教师统一组织(每位任课教师至少统一组织一个教学班)和小组自主完成的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1000字左右实践体会或实践报告,由任课老师评阅。 第

四、热点讲座。

每学期派两名教师(主要是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轮流制,必要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讲座,2012级全体学生集中到报告厅听讲,要求学期末上交听课记录及心得体会,由任课教师评阅。

根据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每个人在其中的表现评定组织活动成绩。 实践教学成绩占课程期末成绩的40%。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研室多次召开教改研讨会,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1)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一是采用互动式教学,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学生讨论(辩论)——教师引导”的模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政策和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和践行理论的自觉性; 二是采用讨论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由学生围绕布置的问题自愿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比较充分时,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

三是辩论式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 四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四是根据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多数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制作了具有声音频效果的PPT,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片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加大平时与实践考核所占比重,平时实践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定为4:6。即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实践、平时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分,实践、平时成绩4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组织观看教学资料片、社会公益活动、学生社会调查、热点讲座四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实践、平时成绩40分由观后感、调查报告、公益活动总结、讲座笔记及心得体会、考勤等几部分综合组成,综合考查学生读、写、论、做能力及调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组织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总分为60分的闭卷考试,题型为四个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试考核方式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同时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文知识和思想文化知识通过内化,提升成为一种人文素质。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在学院组织的教学督导活动中,专家们对《概论》课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努力给予了的高度的评价,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张春梅和史艳芳主讲的概论课在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2012年概论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

(2)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大增强了该门课程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学生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学生评教来看,课程组教师教学评价都在90分以上。

三、存在问题

1.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创新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较快,使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理论的发展创新,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

2.本课程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活动方面还需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教学形式、方法和效果还需进一步探索。

3.由于该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时效性的高度统一,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4.教学经费投入还需加大,教学实践如学生的参观和调研都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

5、网络教学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需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多媒体教学,制作更加精良有效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课件;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四、让十八大进课堂

为了更好地贯彻十八大精神,让十八大精神真正地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概论教研室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教学理念上以人为本,在教学全过程贯彻科学发展观 1.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 2.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 教学内容上穿插十八大的精神和内容

1.用十八大精神奏响思政课主旋律:在教学中渗透十八大报告相关内容 2.用鲜活时政内容丰富教学内容:钓鱼岛问题、生态文明、海洋强国战略、法治精神、惩治腐败等;

3.用身边发生的事教育学生:如程威孝母

(三)实践教学中安排关于十八大的热点讲座

(四)围绕十八大精神进行教学改革,并进行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

第16篇:概论课复习大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以及基础。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8.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9.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

12.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4.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1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18.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9.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历史背景。“三通”的内涵。“一纲四目”的内涵。

20.“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

2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三大外交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安全观的核心。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25.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

2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2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28.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

3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

32.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33.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哪几个基本原则。

34.结合所学知识谈西南旱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时代精神、和谐社会、党的性质和宗旨等)

第17篇:暑期概论课社会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实施方案

附件1:社会调研综合成绩评定标准:

1、选题、思路、格式

2、活动成果(观点、论证、格式)

3、证明材料(照片、信函、视频)

附件2:社会调研要求命题要求:

1、选题须具体明确,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使调查切实可行。题目宜小不宜大,尽可能点出调查的地域,如某镇、某乡、某校等。

2、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社会调研原则上不得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如果情况特殊,须要采取网络调查完成“社会调研”活动的,也须设法走出校园,进行相应的社会考察,以提高调查的客观性。

3、允许自拟题目,选题可以来源于国家政策议题、社会热点话题、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文献资料以及已有的研究或实践项目。

4、选题具有时代性、育人性、可行性、创新性和导向性。具体来说,时代性指选题要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突出时代特征,适应政策要求;育人性:指选题要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便于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实践成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可行性:指选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实践,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贴近学生实际;

创新性:指选题要注重形式新颖,选题视角独特,特色突出。导向性则突出引导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助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

附件3:

参考选题目录

(一) 政法、党建类

(1)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党政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情况调查分析

(2)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情况的调查 (3)关于某省(自治区、直辖市)某区或某镇政府简政放权及成效情况的调查 (4)某区某街道或某乡镇党政干部“一带一路”认知状况的调研

(5)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查(重点调查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状况)

(6)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研究 (7)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公民法治观念调研

(8)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社会安全感现状调查分析 (9)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普法情况的调查

(10)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民进城务工情况调查研究 (11)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情况的调查 (12)某区县某街道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研

(二)经济、改革类

(1)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民自主创业情况调研

(2)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状况调查分析 (3)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的调查 (4)某区某县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5)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调查

(6)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调查 (7)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 (8)某县某镇或某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分析 (9)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社会贫富差距状况调查 (10)某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社会环境问题调查

(三)社会、环保类

(1)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分析 (2)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空巢家庭”状况调研

(3)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情况的调查 (4)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居民就医现状的调研

(5)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与未来期望调查 (6)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民众幸福感现状的调查 (7)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调查 (8)某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某镇或某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情况设的调查 (10)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11)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调研

(13)某高校学生微信使用及正能量发挥调研

(四)科技、文化类

(1)某区县某乡镇科技兴农状况调查

(2)某区或某镇规范引导广场舞情况的调查

(3)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民众文化需求情况调查 (4)某区县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5)网络游戏对某高校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调查

(6)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及服务现状调查 (7)网络文化对某高校学生学习及生活影响情况调查

(8)某区县某街道或某乡镇民众关心的社会文化热点问题调查 (9)某区县红色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

(五)信仰、教育类

(1)某县某乡镇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调查 (2)某区县某乡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 (3)某地区民众对高考态度变化的原因调研

(4)某县某乡镇不同年龄段民众对“上学读书”认识的调研 (5)某县某乡镇民众对教育改革意见建议的收集调研 (6)某县某乡镇某村民众受教育情况调研 (7)“我的中国梦”——某高校学生人生追求与理想状况调查 (8)关于某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状况的调查分析 (9)关于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情况的调研 (10)关于某高校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11)关于某高校学生对闲暇时间利用现状的调查 (12)关于某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调查 (13)关于某高校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14)关于某高校学生兼职情况的调研 (15)关于某高校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调查

附件4:社会调研报告格式

封面:

“社会调研”报告(宋体,小三)

关于**的调查(题目,黑体,二号)

院:

(宋体,四号)(1.5倍行距) 专

业:

号:

名:

指导教师:

附件5:调查报告名称(标题,黑体,三号,加粗)

(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

一、引言(简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一)(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⒈ 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非单独成行则同正文)

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二、相关范畴及现状的概述(界定概念、概述全国现状)(字体、字号同上)

三、调查结果及其成因分析(详述调查经过、结果结论及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

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你的对策及建议)

五、本次调研活动的启示

参考文献:文末,宋体小五号 具体格式为:

专著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卢琦等著.中国治沙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5-56 期刊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期):页码.

如:张文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北工程防沙治沙[J].防护林科技,2005(2):24-26.外文著录格式:序号[国籍]作者.文章题名[M].译者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1998:269

第18篇:创业概论课收获

创业概论课程学习收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01 张真

0603140127 在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我很开心能与百名同学一起满怀激情与梦想选择了创业概论这门选修课程。很不幸的是由于假期的缘故,使我们不得不少上两次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是就算是这短短的几次课,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创业的知识。从刚一开始的讲述大亨们创业的故事,到最后的通过大赛视频回放引导我们了解创业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我深深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险,同样也体会到了创业带来的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创业理念,当前越来越多的有梦想的青年人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创造了财富。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还是实现对人生的追求和自身价值。很多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要想推广出去,要想让自己对这个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创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我是学材料的,在今后很有可能会投身材料的研发改进等等事业,在学习创业概论这个课程之前,我认为我只需要掌握技术与知识然后投奔相关企业是唯一的选择,现在我知道了创业这条路一直是适合我们的一条路。通过创业,我们可以很好的实现人生追求与自我价值。

二是学习创业知识,要全身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相关政策及法律等知识。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以及触及法律的禁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创业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在下半学期的学习中,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也学会了一些有关经济的概念与现象,这虽然不会对我的专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未来我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他们无疑会成为我基本知识的一部分。就算今后我不会创业,他依然是我知识的一部分,丰富着自己的生活。

三是学习创业的技巧和本领。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懂得了通过运用一些创业技巧和本领,人们可以在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和日新月异的行业中追求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从而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拼搏,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继续做下去。

四是学习创业的精神。通过观看马云的创业经历陈述,以及了解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甚至不知名的创业者的创业经历,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创业的艰险。马云在没有多少人支持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主见,这一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强大的自信心把阿里巴巴一手做大。在创业大赛中也涌现了相当多的创业者,他们披荆斩棘,充满冒险精神,站在舞台上向世界说出他们自己的创业梦想。创业的的确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学习了他们的创业精神,我想我能够有所启发,向他们学习,就算今后不选择创业,这种精神也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五是学习到了创业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总而言之,创业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定程度影响着一个人创业的成功率。知识渊博的人少走弯路,有冒险精神的人乘胜追击,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人敢于打拼,自信的人不畏失败„„这里的具体内容在第一次作业中我已经做出了一个简要说明,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创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前总认为创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如今却发现创业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此之外,我还总结了创业“四要”

一、要生存。在梦想和现实冲突之时,生存是第一需要的。正如马云刚刚起步时那样,在创业之初,特别是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企业要先学会活着,而后再考虑成长,但是梦想的目标不能变。

二、要学习。在危机中学习,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这个时期有针对性的学习,苦练内功,积蓄团队力量,提升内部管理张力,为危机之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要关注。要特别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有利或不利的政策,随时调整企业策略,具备敏锐的眼光,充分利用有利的,尽力化解不利的。

四、要总结。仔细总结过往经验,并思索未来发展和经营模式,计划好自己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同时也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最后感谢马老师的悉心讲解和有心准备的创业视频,也感谢各位同学们的各抒己见,让我对创业有了多角度的理解。谢谢!

第19篇:概论课调研题目

大学生活

1、大学期间所在班级民主状况的调研

2、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研

3、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研

5、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6、关于大学生“打工族”心态的调研

社会生活

1、对你所居住社区、乡镇进行居民生活和谐指数调查(如邻里关系,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低保措施等)

2、对你家乡所在地(农村或城镇)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3、关于当前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建设的情况调研(你所熟悉的企、事业单位、社区或学校等)

4、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调研

5、关于大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

其他

1、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你家庭生活变迁的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你家庭所在地居民收入支配方式变化的调查

关于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调研

关于大学生(或某一群体)对祖国统一问题认识的调查

关于中国2008年以来调整对某个或某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欧盟等)外交政策的调研

对祖辈、父辈及自己,三代人的消费观念(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对比调查

第20篇:《概论课》复习范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名词释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科学发展观6.思想路线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新型工业化道路 9.国体 10.政体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意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 4.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内容。 5.简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重要意义。 6.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

义。

7.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8.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9.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 10.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

11.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有哪些?

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是什

么?

1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4.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5.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6.简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7.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

的主要内容。

1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要求?

2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有哪些?

11.和谐社会 12.时代主题13.世界多极化14.党的执政能力 15.人民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7.依法治国 18.低碳经济 19.世界多极化 20.人权

简答题

24.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什么?贯彻这一方针要做好哪些工作?

25.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应做好哪些工作? 26.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27.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8.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9.简述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的“一个主题.两个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内容。30.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1.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有哪些?

33.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统一战线有哪些?

3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5.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大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6.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3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 38.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概论课教案模板
《概论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