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生活》教案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20-03-02 07:5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共两框题,第一框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三目。

第一目“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衰落,几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国文化的艰辛求索历程;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真正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含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

第三目“永不褪色的旗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设三目。

第一目“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第二目“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目“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当代青年应该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概念。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知道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知道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知道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4.知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用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在今天,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

5.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了解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

7.知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了解近年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形式。

能力目标

1.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坚持科学精神,努力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同封建迷信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进行斗争。

3.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一课时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典型案例导入

(课件展示材料)

在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如何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

材料一: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材料二: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材料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劝学篇》系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所谓“中学为体”指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中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根本,是治国安邦的依据,不可变易。同时承认“中学”中有不足,即缺乏制造“坚船利炮”的近代工业

技术,应借鉴和效仿西方,“取西人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种“中体西用”思想一度成为晚清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潮流。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

师:事实证明,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中体西用”的主张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课时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复习导入

师:请问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师:那么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先进文化?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第九课所要探究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板书课题: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课时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问题情景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相应的探究观点)

问题探究1

你能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分析上述观点吗? 生1: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生2:先进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要以博大的胸怀,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外来文化和优秀思想成果,我们都要借鉴汲取。同时,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也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影响,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抵制“全盘西化”,博采众长,开拓创新。 生3: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是对以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与创造,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事业的宝贵财富,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自觉地汲取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精神养料,用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是在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化浪潮的冲击而产生的。中华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则仍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板书:

一、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问题探究2

刚才课件展示了近代中国文化界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中体西用”思想,你赞同哪种观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师:从我们同学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中,都有其精华的一面和糟粕的一面。对此我们要怎么办呢?请哪位同学进行总结陈词?

生1:简言之,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对于一些腐朽思想,我们则要进行抵制。全盘西化论是错误的,但反对向西方学习而搞文化复古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生2: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体西用”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但主张儒家学说是“治国安邦的依据,不可变易”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照搬搞文化复古主义,好的要留下来,落后的要扔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的成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并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而加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全面。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先进文化。那么怎样才能产生先进文化?

板书:近代中国历史的结论:“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不能产生先进文化 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历史文化的成果,从而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师:请同学们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生1: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它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李大钊、胡适等许多有识之士创办各类刊物、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

生2: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生3: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师:(结论)同学们历史知识记得很清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的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先进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从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板书:中华文化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过渡)师:新的时代赋予了先进文化新的内涵。那么,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先进文化?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板书: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师: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要明确先进文化的内涵。那么,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先进文化?

板书:中华先进文化的内涵

生: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师:我们同学抓住了先进文化的本质内容。很好。大家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97页相关内容,然后齐声回答。

生齐声朗读: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拓展】

解读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本质

和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核心要求,就很容易偏离方向。

“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应当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应当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应当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何现实意义?

板书: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问题探究3

为什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生1: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历史实践反复证实了的客观真理。所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生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然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和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师:同学们分析得好。指导思想,从来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问题情景2

(课件展示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成、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与之相对应,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面对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有人认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符合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问题探究4

你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生1:提倡多样化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即使反映主旋律的作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也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花怒放不为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生2:越是多样性,越是要有主心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生3:苏联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表明,失去主心骨,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太好了。由这三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又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

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否则,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

问题情景3

(课件展示材料)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双百”方针,是基于这样几点认识: ◎承认文化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承认科学文化的研究,创造有其独特规律,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必须经过人们的自由探索。

◎承认在思想领域,充分的说理和争鸣是发现真理、剔除谬误的正确途径,行政裁绝不是恰当的方法。

问题探究5

你能否就上述观点中的一条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生1:我国现代小说有好多流派。比如“山药蛋”派,代表人物有赵树理、马烽、梁斌等,作品都涉及农村生活,乡土味道浓。还有“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生2:以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为例:正是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挥出空前的创作热情。除创作了一批进一步描写长期民主革命斗争历程的影片外,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影片。这些不同题材的影片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国的面貌,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精神。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更加深了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认识。但请同学注意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不是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说对央视每年一度的春晚的争论,能不能骂人?能不能说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话?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统一的,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统一的。

(过渡)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板书:

三、永不褪色的旗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相关内容,注意知识归纳。 问题探究6

1.我们这里所说的旗帜问题是指什么?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生1:旗帜问题也就是指导思想问题。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前进的旗帜,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能与时俱进地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生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板书:马克思主义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板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问题情景4 (课件展示材料)

社会实践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任务是由实践提出来的; ◎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由实践推动的;

◎文化的传承和借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文化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强弱取决于它能否关注与回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 问题探究7

你能否结合学过的知识,就上述一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生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伟业。这样的伟大实践必然会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正是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新的文化问题需要回答,涌现的各种新的文化现象需要概括,萌发的各种文化新芽需要培育,文化创新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限丰富的资源。 生2: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著名笑星赵本山的小品在历次春节晚会中都捧回了金奖,就是因为他的小品取材于社会实践,题材反映现实生活,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一些中外名著的魅力也在于此。

师: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知识拓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就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接触了三个问题。首先,介绍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其次,提出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并强调,发展先进文化的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再次,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希望我们同学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板书设计

9.1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案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学案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练习题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学案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学案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高二政治学案9.1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生活》教案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第一课时)
《《文化生活》教案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