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49:5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新学期的问候:

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让几位学生描述他们的summer holidays。

(教师亲切的问候,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新学期学习英语的热情。)

呈现(Presentation):

①引入新课

T: Is today a special day?(引导学生回答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

T: What are your new term’s resolutions?(引导学生回答: I’m going to get good grades.)

T: Last term, Nicky and Fish got good grades in English; let’s ask them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

T: Nicky, 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通过和学生的简短对话引入新课—how to study for a test。)

②教学1a.

T: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板书标题)

S:I study for a test read the textbook.

T:Oh, you study for a test by reading the textbook.

(让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强调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教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

(1)展示一些学习实物,如抽认卡,磁带,教科书和词汇表等介绍1a中的一些学习方法。(新知传授环节,利用实物引出,简单明了。)

(2)掌握了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后,学生补充他们自己的两到三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3)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两到三个学生讲出他们的学习方法。(叫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起示范作用,同时让二位学习稍差的学生表达,以便能发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帮助纠正典型错误。)

③教学1b.

1b(listening)谈论图片所表达的信息。

(1)让学生看着图画,说出图画中所指的学习方法:

by making flashcard, by listening to caettes,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2)听对话,写出相应的字母编号。

(把听的任务与说的任务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综合运用。)

④教学1c.

首先,让一对学生朗读书上的示范对话。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然后,学生两人之间互相询问,交流学习方法。

最后,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Small competition: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够用所学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列出最多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以竞赛形式出现的任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有效巩固了所学语言结构。)

②Make a survey: 在讨论和列举了一些英语学习方法之后,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How do you study...? I study by+v-ing.让学生采访班上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不同科目擅长的同学,他们怎样学习这些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词汇及语法问题,特别是对目标语言的运用。)最后让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老师适当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Homework):

1.复习1a中的英语学习方法。

2.采访其他班级的学生或自己的家人,朋友,试图发现一些书上没有介绍的学习方法,并且make a list。

推荐第2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参观果园前的准备 教学目标

1、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2、了解关于水果的知识,学会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重点难点

了解关于水果的知识,学会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制定调查表和计划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水果我们吃得多,那么,你知道水果出产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有没有兴趣去参观一下呢?那么去之前有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1、请学生说说附近有没有果园,里面种什么水果。

2、派发参观果园调查表,说明该怎样填写。

3、小组讨论:(1)选定组长;(2)打算到哪些果园参观;(3)想邀请谁参加活动,再填好计划书。

4、老师检查各组准备情况,定好出发时间。

三、板书设计: 观果园前的准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果园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各种水果的特点及果树的生长环境。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重点难点

了解各种水果的特点及果树的生长环境。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每组派发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水果吃得多了,但你对水果的了解又有多少?今天就让大家一起到果园里进行实践活动,让我们了解水果的特点。

二、新课:

1、组内分工,要求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安排好各组员工作。

2、活动安排,按各组商量好的工作步骤去安排。

3、用笔画一画我喜欢的水果,看水画得漂亮。

4、写出不同水果的名字,分析它们的颜色、味道、形状。

5、认识你所知道的水果的生长环境及一些水果传说。

三、板书设计:果园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收获。我的作品。 教学目的:

1、在活动过程中谈谈收获。

2、作好学习评价。重点难点

做好学习活动评价。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每组派发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谈活动收获。

二、谈谈水果里含有哪些维生素。

三、讨论:荔枝上能结出芒果吗?

四、组织学生学生填写活动评价。

五、让学生把参观果园的作品展示出来。

第三课小康家庭 教学时间:第

五、六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什么是小康家庭。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知道小康家庭的界定。

2、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课前准备

一些家庭摆设的照片,制定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照片,从物质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状况认识小康水平。

二、新课:

1、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了吗?

2、请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什么现代化设备,明确生活里不开物质。

3、填好家庭生活统计表,比较一下,哪个同学家里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4、与学生制订一个小公约:拒绝奢侈、拒绝浪费,看谁有计划去合理支配零用钱。

三、板书设计: 认识小康家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家庭的物质生活。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家庭的现代化设备。

2、制定生活公约。教学准备:教学录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讨论家里的现代化设备。

二、统计家里的现代化设备,填写表格。

三、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讨论怎样做到勤俭节约。

四、拒绝奢侈,拒绝浪费,我们一起订个小公约。与学生一起制定生活小公约。

五、小组讨论:一周的零用钱如何支配合理。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家庭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

1、活动中认识到家庭文化活动的重要。

2、培养学生学会让文化生活来充实课余时间。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让文化生活来充实课余时间。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制定家长采访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逐步走向小康,家庭的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你一家人经常有些什么活动呢?

二、新课:

1、让学生说说家中双休日的活动安排,看谁家的活动有意义。

2、同学发表自己的兴趣爱好。

3、采访父母是怎样培养你的兴趣爱好的,填好采访表。

4、小组讨论:自己对父母的安排意见,自己希望课余时间怎样安排。

5、代表汇报。

三、板书设计:

7、家庭文化生活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美好家庭从何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知道美好家庭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美好品德。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美好品德。 课前准备

制定调查计划,家中新旧照片(有条件的学生可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人们常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他们以前幸福多了。到底是不是呢?让我们一起来调查。

二、新课:

1、分小组按要求填好调查计划。

2、写下自己调查后的体会,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3、对照新旧照片,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4、小组讨论:美好家庭从何来?

5、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家中的一切)

三、布置作业:比一比谁是家中好孩子。

四、板书设计:

8、美好家庭从何来 教学后记

第四课 美食小能手 教学时间:第

七、八周 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中国菜系,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活动过程

讨论:妈妈经常做的菜;你最喜欢吃的菜;你会做的菜.调查:中国的八大菜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最喜欢的菜 教学目标

1、认识妈妈做菜的材料,知道一种商品在不同地方价钱也不同。

2、让学生做个有心人。重点难点

让学生做个有心人,知道一种商品在不同地方价钱也不同。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制定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妈妈经常都会做一些我们喜欢吃的菜,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那么,你想不想知道这些菜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调查一下。

二、新课:

1、说出妈妈经常做什么菜和你自己最喜欢吃什么菜。

2、了解学生会不会做菜。

3、让学生从书中或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八大菜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那些名菜?填好调查表。

4、分组到肉菜市场调查各种蔬菜、肉类和其他副食品的价格。各组把结果归纳起来,看有多少种价格。

5、说一说:你准备买拿一家的商品来做菜,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与妈妈一起去买菜,学学怎样买到价廉物美的菜。

四、板书设计:我们最喜欢吃的菜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当小厨师 款款皆美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让学生知道妈妈每天做饭的辛劳,我们更应孝敬父母。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锅、锅铲、煤气炉、肉菜、调味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每天吃的菜都是妈妈烧的,那么,你想不想学会烧菜,让妈妈惊喜一下,也好减轻妈妈做家务的负担?

二、新课

1、分好小组,选好材料(把详细步骤记录在P41的表格里)。

2、想好菜式,画在P42的方框里。

3、熟悉“入厨安全须知”的步骤。

4、小组分工合作,把菜炒出来。

5、小组间互相交流活动体会,看看哪组做的菜色香味俱全。

三、布置作业:回家也做道菜,让爸爸妈妈尝尝,并记下爸爸妈妈的评价。

四、板书设计:我当小厨师 第五课 认识杰出人物 教学活动时间:第

九、十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我的偶像、

二、走近身边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讨论:我最崇拜的人物及原因.描绘或贴上你崇拜的人物的图片.

二、列出本地杰出人物,简要摘录他们的事迹.姓名 先进事迹

对列出的杰出人物进行分类.外出参观访问注意事项 采访某位企业家.采访卡

小记者: 采访时间: 被采访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该企业是怎样创办的: 现在的经营状况: 前景: 成功的奥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介绍你崇拜的杰出人物 写一篇杰出人物的简要介绍.讨论:杰出人物都有哪些共同点

推荐第3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麋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重点掌握“沛”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情感朗读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我们先来玩个歇后语的游戏,好不好?老师说上半句,同学们接下半句。

1、丈二和尚——

2、八仙过海——

3、秃子打伞——

4、狗捉耗子——

最后一条:姜太公钓鱼——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姜太公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4、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麋鹿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黄海滩涂上,这里(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处理“四不像” (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

2、话说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想要向各位神仙夸耀它,那么,他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夸耀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外形特点?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4、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5、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说明方法),比如: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我们对麋鹿的外形特点了解了,那么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1)自读课文,找找相关语句。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帮姜子牙解说麋鹿,先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小结并设下悬念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也就是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这种奇特的动物了,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到底有怎样的经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在教学时,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再交流,读句子谈说明方法。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最后请学生代表上台以姜子牙的身份介绍自己心中的麋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交流外形与习性的句子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无法保证解说麋鹿随文练笔的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交流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时出示课件有些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衔接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使思路有点乱。其次,语速有时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推荐第4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人体的组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 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点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与建筑物结构对照图,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植物(洋葱)表皮细胞,动物表皮细胞,人口腔粘膜细胞,人血细胞,人的神经细胞......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自然的引入新授)

 谈话: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组成,谁还记得,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 对,从外部形态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四部分组成,那我们人体内部又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提问:你知道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吗?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

学生活动:将自已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并把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插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插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指出来。(熟悉人体内部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里的大致位置)

◆结合P20页插图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的名称并板书。(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和主要系统名称)

主要器官: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等 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教师讲述:在第一单元《常见的建筑》一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观察P21页图片,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和系统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

学生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析结果。 班级交流。

◆教师适当小结: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组成)。所以,人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使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 知识延伸: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植物和机器的结构也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理解构成人体、其他生物体和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是相类似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适当记录。 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 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引领归纳:通过分析,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结构,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下节课做铺垫) 学生回答:细胞。

三、达标测评:(课件)

四、课堂总结 (引领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

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导入新知

导言: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并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2:观察细胞

谈话: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那么,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细胞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自然引出本节探究需要用到的仪器名称) 学生回答:显微镜。

出示显微镜,教师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操作) (1)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引领: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的是哪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提升性引领: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形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进一步了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不但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整合。还可以把课上的知识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去探索更为有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推荐第5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企石镇铁岗小学 撰稿人:梁伟勋 小语通讯员:潘婉兰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以人为本”,运用“以疑导引,细度感悟,动态生成”这一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 “执行、给予、沉浸、凯旋、圣坛、威胁、呼吁、蓝盔、灵柩、弥漫、硝烟、丧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的品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配乐呈现两组画面:阳光下,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游戏、生活;接着转换成战争中流离失所、蓬头垢面的儿童。

2.同学们,看了这两组镜头,你有什么感想吗?

[强烈的画面对比,借助视听冲击,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缩小了现实与战争的情感落差,使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与小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过渡: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他让人们失去了家园,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呼唤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自主选择,充分展示。

1.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

[“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寻疑、质疑能力。]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疑问走进文本,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吧!

2.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诵读、与小组成员齐读等)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读为本”,自由选择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行独特的自身体验。] 3.检查自学情况。

(1)词语。(课件出示)

卓越 维和行动 沉浸 蓝盔 凯旋 灵柩 弥漫 硝烟 丧钟

(2)句子。

请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并说明这句话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教师从课件中截取句子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过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就让我们畅通无阻的进入文本吧!

三.合作探究,感悟传情。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填空。

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 ),向联合国秘书长??( )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深地缅怀父亲??一个( ),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 )!

(学生先自由口头填空;接着在小组中互相讲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请个别学生交流。)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毕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过渡:同学们,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促使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呢?

2.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讲解找到它的理由,经大家评论后做上记号,交流体会。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则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和谐而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实行多向的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也获得了更多表现的时机。] 3.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感悟。

句子一: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引导:爸爸与我有个约定,我们约定了什么?

(预设:我们约定在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我们约定到那一天爸爸会把一顶“蓝盔”送给我做礼物。)

引导:从这个约定中,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雷利和妈妈送爸爸去执行任务时的心情吗?

(预设:是的,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有对爸爸早日回来的期待,有对爸爸执行这样崇高的任务的自豪,有对象征和平的蓝盔的渴望。)

引导:是呀,当亲人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刻刻地思念着他们,尤其是爸爸将执行这样危险的任务,因此离别更加显得难分难舍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引读:整整两年了,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生接: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对我和妈妈说的一番话??生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忘不了我和爸爸的约定??生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情绪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参与其中的倾情朗读,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震撼。] 引导:爸爸回来了,爸爸终于回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利和他的妈妈该有多么高兴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近了,雷利的眼前出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雷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课外资源,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明白“呼声”的原由。] 过渡:爸爸回来了,将会给我带上象征荣誉和和平的蓝盔。雷利遵守着和爸爸的约定??(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句子二: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引导: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不但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更是对雷利的呼声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无情的现实。同学们,现在的你,内心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预设: “和平”)

引导:“和平”只是你的渴望吗?还有谁?

(预设:我。妈妈。爸爸。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生接:和平!和平!和平!

四.带疑出堂,延情小结。

引导:一个比一个强烈的感叹号,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同学们,你还能听到爸爸在呼唤什么吗?

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

[“和平”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一个话题,国家需要和平,家庭也需要和平。失去了爸爸的家将会被悲痛笼罩着。因此如果联系雷利的“小家”,我认为爸爸还有对雷利和妈妈的思念,对家人的恋恋不舍,对失去了爸爸的孩子的愧疚。因此他的嘴里还会呼唤着家人的姓名等。]

推荐第6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洪、暴、猛、涨”等11个生字,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 绰、理所当然” 等词语的意思,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感受家 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体会蕴藏在搭石路上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理解新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想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平凡小事中蕴含 着的美;体会走搭石这件平凡小事中蕴含的美。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搭石: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看,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背景音乐响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在刘爷爷心里,家乡最美的还是那平凡、普通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搭石

2.同学们,请读103页第一段,想想什么是搭石?(画出课文句子)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指名读一读搭石句子,指一指搭石插图,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搭石。 (2)了解搭石的重要性,随文认识理解“汛期、脱鞋绾裤、山洪暴发、溪水猛涨”等词语。

(3)搭石虽然很平凡普通,可对人们过小溪而言,它是多么重要啊!回扣搭石,再读课文搭石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2—5小节,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说说2—5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qiǎn lǎn sú fú 谴责 懒惰平稳 俗语平衡 伏下

xié xù chuò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三、引导发现,自主寻美

1.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蕴含其中的美。2.交流找的“美”,相机板书:走 让 背„„

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重点指导:一行xínɡ人、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xín。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文中读——一行(xínɡ)人。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就应该是前面的( ),后面的( ),前面的( ),后面的又(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指导学生“紧跟”上去)

(3)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听!踏踏的声音,像——;同学们,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没人指挥,没人喊口令,可家走的那么有秩序,没人踩脚,没人跌入水中,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学生书空)

(4)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意思。水波在轻轻地荡漾,人影波光两相和,真美!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5)一行人走搭石,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

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生推荐读。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

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两个人让石图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礼让、谦让等)

(2)好一个谦让,你们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让我们一起读读感受这份美。

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自主练读,说说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总要”、“伏”、“理所当然”、“背”等字词中蕴含着的心灵美。

(3)还有哪些人也走过搭石路,搭石路上还有哪些“美”呢?展开想像,试着用“假如( ),( )总是(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来写一写。

3、人们走搭石,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就让我们齐读3——4小节,歌颂这美的一幕幕。

四、课堂小结,布置任务

孩子们,那一块快、一排排静静地在躺在溪水中的搭石,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热情的情感深深地荡漾在我们的心底,搭石路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美呢,同学们课后再去找找,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学习。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六、板书设计

21.搭石 让 美

背 „„

反思与赏析: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是理解课文字词,品读想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难点是体会搭石路上蕴含的“美”。教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造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走搭石时蕴涵着的美,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等。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比如让学生想象搭石路上还有谁走过,留下哪些美的事情,引导学生用课文句式展开说话练习,让学生明白搭石路上处处蕴涵美,普通小事中处处体现美。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和谐有序是美、礼貌谦让是美、互相帮助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忽视的现象。

2、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搭石路上还有哪些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引导仓促,使训练没有很好地完成。

3、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走搭石过程中蕴含的美,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较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理解还不是很到位等等。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推荐第7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单元例

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设计人:岳志芳

学校:东营区一中

使用人: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例

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3、进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点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加减混合和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体验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晶莹、美丽的雪花吗?(生:喜欢)提到雪花你能联系到什么?(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述心中对“雪”的感受。)是啊!神奇的大自然造就美丽的雪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丽的享受和快乐。 师:(出示 “冰天雪地”情境图) 看的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你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学生观察图后教师指名口答,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明确图中有3个活动区及每个活动区的人数,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可予以鼓励,有创意的发现教师可给予表扬。)

师:刚才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你们是爱学习的好学生,现在我们把目光集中的在滑冰场上。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作了较好的铺垫。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根据情境,探究新知。教学例1。

师(出示放大的滑冰场区情境图,同时出示例1。)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滑冰场上的数学问题(指名读题,再说说题中告诉什么,求什么)。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把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的理由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再把学生的不同解法写在黑板上。重点让学生指出解题思路和每步算式的意义,估计学生会出现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情况) 师:(指着综合算式)先让学生读题,再根据这道算式,同学们想一想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教学例2。

师:根据“冰天雪地”活动中心的统计,三天能接待987人,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教师随机出示例2,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重点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义。) 师:同学们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试画,然后指名在黑板上演示,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明确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度应该是表示3天接待人数的线段长度的2倍。)

师: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把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小组内同学交流,比一比哪组同学能想出不同的解法。

(学生独立做后小组内交流,要求学生把不同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针对黑板上出现的不同解法在组内交流评析,最后集体订正,评析时让学生

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3×987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没有想出这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6天里有几个3天?接待人数还应该是几个987人?) 师:(指着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像这样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

(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每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特点?(生:算式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它们的运算顺序怎样呢?(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减法混合运算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教师出示第5页方框内的总结语,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四则运算,并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及时进行总结,在自己总结作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感受,从而加深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练习一第

1、4题。

第1题学生独立将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是什么?

第4题先估算,在笔算,集体订正,评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检测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

2、3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推荐第8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能用钢笔正确美观书写“裕”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采用找出文章时间、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形式理解词语“如愿以偿、沉默不语”。

4.抓住“沉默不语,什么都没有,”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金吉娅的内心活动,进而感受她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金吉娅的内心活动,进而感受她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

教师准备:前置学习单,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说过春节的快乐。(压岁钱,新衣服,放鞭炮……) 2.在西方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是什么?(圣诞节)。出示西方圣诞节图片(配乐)欣赏,看完你有什么感想?

3.生交流对圣诞节的了解。(补充资料:接助中心、给予树)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故事,板题(强调“给予”的读音,“予”的书写)指名读,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检测词语: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1)出示带拼音词语,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出示去拼音词语,开火车读。 (3)齐读词语。

(4)理解“如愿以偿”:愿望实现,找近义词(梦想成真) (5)出示“裕”的大篆和小篆体,师讲解:左衣右食,丰衣足食(会意字)。指导书写。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思考:故事里写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交流,板书: 圣诞 棒棒糖(家人) 金吉娅

前夕 洋娃娃(陌生女孩)

请学生看着板书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1.师:圣诞节前夕,妈妈给每个孩子发了20美元后,孩子们买完礼物,回家途中有什么表现?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2.出示句子“回家途中……沉默不语”。(1)理解“沉默不语”。

(2)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难过,自责,害怕……) (3)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对比着读一读,读出其他孩子的兴高采烈,金吉娅沉默不语时的复杂心情。

3.金吉娅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而给那个陌生小女孩买洋娃娃呢?请大家从第4自然段,找找原因。4.出示句子:“可是妈妈……什么都没有。” (1)“什么都”说明什么?

(2)想想她没有什么?(想象说话) (3)指导朗读:读出那个小女孩的可怜。 5.孩子们,这就是给予树上那个小女孩的卡片。 (出示卡片内容,师配乐读)

你就是金吉娅,站在给予树旁读着这张卡片,你心里想什么?(想象说话)

师:金吉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她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有爱心、同情、善良、体贴……) 板书:同情,善良,体贴…… 6.升华情感,引读最后一段话。

师:面对金吉娅的做法,如果我是金吉娅的妈妈,我担心过,生气过,可现在,我会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范读)

你们是金吉亚的哥哥姐姐,你们会(读)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读)

四.总结:这个小女孩收到礼物是多么开心呀!下节课我们来替她写写感谢的话。

板书:

31给予树

时间 人物 事件 圣诞 棒棒糖(家人) 金吉娅

前夕 (善良,同情,体贴)洋娃娃(陌生女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小练笔:替那个陌生女孩写感谢的话。

三、寻找文中几处不易发现的爱,如母子之爱、手足之爱,引导学生发现母亲心情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的难能可贵。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易错字:糖、即

稀土高新区黄河路小学

贾妍

推荐第9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等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重点感悟第

二、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重点、难点

从季先生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点句子研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跟随着第八组课文来环游世界,首先我们要来到的是位于欧洲的德国,播放一组德国的风情图片,配乐,师解说。

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图景吗?真了不起,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相信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肯定能收获更多。

2、今天带领我们走进德国的正是我们上学期接触过的季羡林先生,还记得吗?哪篇课文? 季羡林曾经留学德国,他对德国的民情风俗也是很有一番感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3、谁来读课文?谁的花?是给谁看的?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读完了,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出示: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山阴道

境界

脊梁

奇丽

奇特

(正音:脊梁的“梁”为轻声;“嫣”的写法,并在课本上认认真真写一个;“应接不暇”的“应”读第四声;“奇丽”和“奇特”的不同之处……)齐读。

3、读完课文,你能不能试着将这长长的的哥自然段浓缩成几句话

出示填空:

季羡林先生(

)次去德国,发现(

)而(

)。这种“(

)”的境界使季老先生惊叹:“(

)!” 指导:那几个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去德国?2-3

4 看,再长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把他的脉络理清,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能找出统领文章的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板书:奇丽 奇特)

5、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在边上写写体会。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结合你的生活所见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指名描绘)

2、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

(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你所知道的还有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再读句子。 预设二: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引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是怎样一条路?课文里的“山阴道”指的是什么?(繁花似锦的德国街道)我们绍兴就是山阴道的所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

2、为什么会“应接不暇”呢?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德国奇丽的景色就在这里呈现。你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到这奇丽的异国风光吗?自由读——指名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指名读——齐读。

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 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齐读句子)

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

板块二:感受“奇特的民族”

感受了德国的奇丽景色,我们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之奇特的呢?让我们接着来交流。

(学生汇报并出示句子)

预设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脊梁是哪个部位?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花的脊梁是指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从哪看出来呢?(家家户户)读有关句子: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3、噢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可是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为什么呢?是怕弄脏房间,在窗外容易打扫?还是为了┅┅指名讲。

4、你们家里养花吗?你们家一般把花草养在什么地方?养些花花草草主要是干嘛用?给谁看的?

5、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难怪作者会惊奇地问他的女房东——课件出示句子: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引出女房东的话: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从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简简单单四个字的回答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事,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6、小结:可见,在德国,大家都认为(引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家家户户都这样做了(引读)——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难怪就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出示,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个奇特的民族啊!

预设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段话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哪个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

4、你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又会想些什么?

读着这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想到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话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帮互利,和谐美丽”。(出示,齐读)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四、总结延伸

1、总结: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改变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有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推荐第10篇:掌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掌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单元主题,板书:爱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3、写课题。

(1)请大家拿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注意:掌:上边要写得宽一点,扁一点,下边的手的弯钩要写得舒展一点,这样才好看;声: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 (2)齐读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掌声》这个小故事讲的就是同学们之间的的事,事情很小,但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所以周老师想先为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117页,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1、范读课文。

2、自由读文。

这个小故事,你们喜欢吗?放开声音自己读一读,要是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要是遇到难读的句子呢?(

看,你们多有办法,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开始吧。

3、反馈。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周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一起说。(英子)

(1)落下残疾

姿势

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出示幻灯片1:小儿麻痹症 指名读,介绍小儿麻痹症。

因为英子得了这种病,所以——出示幻灯片2:落下残疾

A:哪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落 B:指1 C:范读 D:还能读什么音? 三个读音,在这里读落,E:齐读。

出示幻灯片3:姿势。齐读、领读。

回到句子里了,谁会读? 出示幻灯片4: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指读1。齐读。

(2) 骤然间、持久、热烈 开火车读;

回到句子里:出示幻灯片6: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A:指名读。

(3)出示幻灯片7: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A:这个句子读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似的。轮读:似的。 B:指名读句。

过渡:从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怎么样? 板书:忧郁。(评价:多会抓词语啊!)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英子的忧郁,快找找。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那些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了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默默地、早早地

3、想象: 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游戏的时候,英子却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

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的路上时,英子已经——

下课铃响了,她缺要——

是啊,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心里还是非常地,板书:自卑。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也应该把它记下来,写在这个自然段的旁边。

4、朗读指导。

自己试着读读这个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自由读。 指读1。

让我们一起走进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一起读。

过渡: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有什么变化呢?快读读书,看谁先找到。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原来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还忧郁吗?性格不变得:开朗

原来,她腿有残疾,从不让人看见,现在她竟然叫同学们教她——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用一次概括:板书:自信。

板书:开朗、自信。

3、朗读指导。看到英子的变化,你们高不高兴?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的情绪表现在脸上,笑起来。齐读。

过渡:是什么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指:板书掌声。

4、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1.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2 3)

五、学习

二、三自然段

1、默读

2、3自然段,划出描写动作的句子。

2、反馈。

A出示幻灯片8: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B朗读指导。同学们,轮到英子的时候,她却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够体会吗?是怎样的心情? 送到句子里去。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去。紧张、害怕、自卑

小结:是啊,从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英子的自卑和紧张,领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

出示幻灯片:9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A、指读 B、齐读。 B、英子为什么犹豫?

课件这个犹豫之中藏着的是英子的害怕、胆怯,对吗?那不去,行吗?不行,还得去,但又不想去,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英子站起来的时候是——,眼圈是—— C、朗读指导。英子的心情,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自由读;指读

1、

2、3;范读;齐读。

D、说话训练。同学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我们才能很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假如这个小英子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她是那样的紧张、害怕,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过渡: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A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那掌声——

出示幻灯片: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B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所以这掌声—— C齐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板书:鼓励。一起写感受

过渡: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英子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 出示幻灯片: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A这次,你们想对英子说什么?指

1、

2、3 B这一次,掌声除了送去鼓励,还送去了什么?板书:赞赏。

过渡:其实这个小英子她只是身体有残疾,其他方面和我们同学都是一样的,甚至更出色,比如她的故事就讲得很好。你们的掌声,使英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 出示幻灯片: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此时的一摇一晃和刚上台时的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六、

1、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2、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就是爱。

3、就是这个爱字,医治好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她在给我的来信中写的那样—— 出示幻灯片: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4、课文中的同学们用掌声送去对英子的爱,生活中,你们还打算用什么送去爱?

第11篇: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也谈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解池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和原电池一起构成电化学基础。在教材中,先学原电池,让学生对电极反应,电子、离子移动方向,能量转化有所了解之后,再学电解池,这样的教材编排顺序是非常合理的,它符合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电解池”内容教学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是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和放电顺序;第二课时是电解池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电解总反应的书写;第三课时是活性电极和电解原理的应用;第四课时是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对比;第五课时是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即电化学的综合运用。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其中电解池的能量转化原理是最为基本的,因此,“电解池”第一课时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阴阳两极的确定,阴阳离子、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反应,电解过程中的现象分析,放电顺序等。其中难点:两极反应、电极总反应的书写,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应用。

二、“电解池”第一课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及缺点分析

1、教师演示电解CuCl2溶液实验,一般用U形管和大的碳棒,电源为16V的直流电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观察,如果让学生做随堂实验,则实验药品的用量会很多,且Cl2的毒性污染会很大。

2、分析放电顺序时,只限于阳离子的中的Cu2+、H+;阴离子中的OH-、CI-放电顺序比较,各离子的放电顺序主要还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然后学会应用。

3、由于整个一节课就一个演示实验,所以在后面(包括第二课时),在写电解NaCl溶液、CuSO4 溶液、NaSO4溶液的电极总反应时,就显得非常困难,需要教师反复分析、讲解、强调,而且死记硬背的成分也很大。

三、两个改进后的微型实验

总的优点是:①两人一组,易于操作,便于观察,节约环保;②使学生更易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③此实验装置也适用于第二课时,有助于分析四类电解反应阴阳两极的现象和产物,并且使部电极反应的书写也变得非常简单。具体改进措施为:

1、改电解CuCl2溶液的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①用小的培养皿代替U形管,用小铁夹夹住小的铅笔芯做电极,电源可用实验室学生电源,也可以用两节干电池做电源,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②在小培养皿中加入2mL的CuCl2溶液,将电源和电极插入溶液中,阳极立刻产生气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时,会变蓝色;阴极半分钟之内也会出现红色固体。

③整个实验过程现象明显,除实验本人能闻到少许刺激性气味外,其他人基本没有感觉到有CI2放出。

④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阴阳离子和电子的流动方向。

⑤这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电解的基本原理,即接电源正极的一极叫阳极,阳极一般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化合价一般处于低价,较易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接电源负极的一极叫阴极,阴极一般吸引阳离子,阳离子化合价一般处于高价,较易得电子,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为:阳极(失e-):吸引CI-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得e-):吸引Cu2+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设计一个既能应用、巩固前面得出的电解原理,又能探讨离子放电顺序的微型随堂实验。

具体的设计思路为:

(1)由第一个实验中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有OH-、CI-,引出当溶液中有不同阴阳离子时,会有阴阳离子的先后放电顺序;

(2)让学生在另一块培养皿中加入NaI、NaCI混合溶液,于是阳离子就有Na+、H+;阴离子就有CI-、I-、OH-,引导学生猜测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并按如图3所示实验装置验证:

图3 (3)用淀粉溶液检验阳极产物,用酚酞检验阴极产物(显碱性,有利于总反应的分析和书写);

(4)根据实验现象,应用第一个实验已得出的电解原理,分析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极反应;

(5)探索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规律及特点,由学生自己得出: 阳极(失e-):S2->I->Br->CI->OH->中心原子处最高价的含氧酸根; 阴极(得e-):Ag+>Hg2+>Cu2+>H+>Pb2+>Fe2+>Zn2+>AI3+>Mg2+>Na+ (6)根据现象分析电极总反应: 2KI+2H2O = 2KOH+H2↑+I2

(7)练习题:分析电解HCI溶液、NaCI溶液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巩固所学的内容,并对比两题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异同,得出它们的电极反应完全相同,但总反应差距却很大,让学生了解到书写电极总反应,关键是分析微粒的来源。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2(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电解池教学案例》大连二十高中 夏凯 【3】创新谈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李先栓

论文题目:也谈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湘潭县八中

作者:莫清平

联系电话:15197162710

时间:二0一三年十月

第12篇:《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张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重点理解“清幽、恬静、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及兄妹俩高尚而真挚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26课《月光曲》,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把字写得大方美观。“曲”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两竖。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情。

2.检查词语的读音。

师:文中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词语意思,并会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极自主识字,充分交流,有效调动识字热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概括主要内容。强调准确、简洁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两个要求。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注意做到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时,教师要给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读中感悟,深入人物内心

师: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后第一题),读一读。

师:从问题中我们明白了,贝多芬弹了几首乐曲?(两首)

(板书:弹一曲,又弹一曲)

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相关段落。

师:不仅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更因为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题来引导学

生,尽可能地让课堂学习简单化,使学生由此及彼,以最快的速度触及文章的中心及学习重点。]

1.读中感悟,学习第3自然段。

预设:

(学生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非常懂事。

教师指导朗读,感受盲姑娘内心。

(学生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哥哥的难过和无奈之情,以及哥哥对妹妹的愧疚。从“是啊”这两个简单的字中,体会到哥哥对妹妹那深沉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想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 弹一曲感动)

2.反复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细细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语言——内心)

四、利用学法,品读

6、7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

6、7自然段。可以和旁边的同学简单交流,也可以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

2.集体交流。

预设: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

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里能感受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十分懂音乐。从两个“您”看出了,当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是在繁华时尚的大都市吗?这是在贵族名流云集的音乐会上吗?这是在灯光璀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吗?这仅仅是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茅屋里)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预设: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贝多芬十分

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是他的知音,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其激动、幸福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教师相机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受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教师相机板书:走进 又弹一曲 激动幸福)

[设计意图: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并且引用贝多芬名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在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发现中比较,在发现中品味,深刻地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再次创设情境,引起阅读期待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此情此景下,他会弹出怎样的旋律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这儿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是一个延续,希望能掀起一个新的学习高潮,为下节课学习第9自然段做好铺垫。]

第13篇:《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学习六个生字“挨、莲、蓬、裂、姿、势”,理解“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等词;

3、学习第

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初步学会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教学重难点:目标

2、

3、4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

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 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 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

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

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

1、

2、4(1)

板书: 荷花

有的……

冒有的……千姿百态 (多、美)有的……

第14篇:《松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四肢 敏捷 镶嵌 搽过油 格外 嬉戏 歇凉 遮蔽 榛子 橡栗 储藏 缝隙 树杈 摇晃 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第15篇:《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黄碧雯 20

15、

10、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并会写。着重理解“坐井观天”、“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提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意思。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质疑课题,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你不会的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

4、在文中找出刚学习的生字的句子读读。

5、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并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青蛙和小鸟的话。

7、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

五、作业:熟读课文。板书: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大

第16篇:《人琴俱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会解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二、教学难点

能说出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深情。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作品,教者作适当补充。

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2.生字词

投影字词,让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笃dǔ 了liǎo 舆yú 奔丧bēn sāng

猷yóu 调tiáo 掷zhì 恸tng 卒zú

【目标展示】

1.会解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2.能说出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深情。

【新知研习】

1. 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语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分小组读,大家齐读。

2.你能疏通全文吗?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俱: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何以:为什么

矣:语气助词,了 索:要

素:一向,向来 琴:弹琴

径:直往 既:已经

掷:扔 云:说

因:于是 恸:极度悲哀,痛哭

绝:气息中止 良:很

亦:也 卒:死

(2)通译课文。

分组翻译,开展比赛。(给各小组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展示方法:一组代表读一句,然后要求其他组任意一名同学翻译。翻译得既准确又流畅的小组为优胜组。

3.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叙述了哪两件事?

明确:包括“奔丧”与“恸绝”两件事。

4.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能表达子猷与子敬之间的兄弟深情?请作简要分析。

“何以都不同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5.质疑课文:

(1)为什么无人告知,子猷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参考:①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②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2)设疑: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 乎 有 点 有 悖 常 理 ,该如何理解?

参考:①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②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③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

(3)设疑: 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参考:①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②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③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④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4)设疑:子猷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明确:弹琴,但“弦不调”。

(5)设疑:子猷用弹琴来悼念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与众不同的人。(老师可讲述“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来看王子猷的个性。)

【归纳总结】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巩固拓展】

1.假如你是子猷的手下,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和动作吗?请动笔写一写。

2.从所读过的古诗词中选择一两句来表现手足之情。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习指导】

预习《我的母亲》,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四、板书设计

第17篇:《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语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1、程门立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四十岁时,往洛中拜程颐为师。一日,与游酢去拜

见程颐,正值程颐闭目瞑坐,两人不敢惊动老师,在门外伫立。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重教。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张良拜师: 张良,是高祖刘邦的军师,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心里很不高兴,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对张良说:“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后来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张良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授之以决胜天下的兵书,助其成就大业。再一次说明尊师的重要)

要求:再收集尊敬师长的故事,以此作为事实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唐代散文家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

三、介绍作者

1、读注释1

2、介绍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

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 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

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四、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2、标题含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五、范读

六、齐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1、

2、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译文,教师点拨。

3、问题: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③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导入下一课时,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再探究。

第18篇:《影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影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石云

教学简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1个字,认识偏旁“三撇儿”“反犬旁”和笔画“横斜钩”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手影游戏,激情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上课前要先给大家表演个节目,睁大眼睛看仔细了!(在幻灯屏幕前进行手影展示:老鹰、孔雀、小狗)你们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可真能干,都猜对了。可是你们知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其实就是老师手的``````(生:影子)你们看手还能做出各种影子呢!(出示PPT中的图片)

3、师:手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子,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吗?(预设生:阳光下``````)

4、

5、小结:对,只要有光照的地方就会有影子。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影子”。(课前板书课题拼音)。谁来读读课题?(生:`````)(要求要把课题读完整强调“影”读准后鼻音;“子”要读轻声。)

6、

7、师:我们一起来读准它。(全班读课题)

随机识字,有个小朋友编了一首儿歌来记影子:太阳当空照,(板书:日)京京眯眯笑,(板书:京)影子跟着跑,(板书:三撇儿)一起上学校。“影”的右边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偏旁叫做“三撇儿”跟我读(```开一列小火车—全班一起读)影子可有趣了,有位小朋友还为影子写了一首小诗呢,想听吗?(师范读)(看大屏幕)

8、小朋友下面我们就打开书本第81页来读读这首有趣的儿歌吧。轻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借助拼音读准它。再圈出我们这一课需要认识的字。

9、师:影子可好玩了,它能变成许多不同的动物形状。今天老师还找来了好多的动物。每个动物的背后都藏了生字宝宝,请你挑出你喜欢的小动物,大声的读出藏在里面的生字宝宝。(出示课件,带有拼音的生字)个别读

10、当读到“狗”字时,狗的左边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偏旁“反犬旁”(开小火车—全班齐读)所有反犬旁的字一般都跟动物有关。

11、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带我们小朋友读准这些生字音。(全班读)

12、师:读准了生字谁有本领把课文读给我们听一听呢?(指名2个)——(全班齐读)

(二)引导看图,讲读结合,理解内容,朗读成诵

1、师:影子不仅非常有趣,它还非常淘气呢。(出示课件)瞧,当太阳在小朋友的后面影子在哪里了呢(预设生:前面)(再出示‘影子在前’的句子)全班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图片)当太阳照在小朋友的前面影子就到小朋友的(生:后面)(再读一读)

2、出示多媒体。师:现在太阳又变换了它的位置它转到哪里了?(右边),淘气的影子也跟着换了方向到了(左边),(出示影子在左)当太阳转到小朋友的(左边),影子又跑到了(右边)

前后左右是表示位置的词语。现在请自己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是谁呢?(2-3位)

3、(出示: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师: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多有趣啊,它常常跟着我们就像一条(预设生:小黑狗)师:为什么说影子是小黑狗而不是小白狗、小花狗? (预设生:因为我们看到的影子是黑色的)

师:因为影子是黑色的,所以才把影子说成了小黑狗。影子还会像什么呢?(~~~~~)(你们想象力真丰富!)是啊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出示课件:影子常常跟着我(常常用另一种颜色)。师:常常还可以说成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请一至两个同学说)常常就是经常的意思。(预设:每天,天天出现。是每天吗?影子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会出现,如果没有阳光和灯光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所以常常和每天的意思不一样)(预设:总是,恩差不多)(出示课件:影子常常跟我跑。)谁能照着样子说说谁常常干什么事?

小结,师:这一节告诉我们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总是跟在我们,一会在前一会在后甩也甩不掉,影子是那么调皮,可是小朋友们还是那么喜欢的喜欢它。谁能读出喜欢的语气来?(谁跟这位同学比一比?或者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出喜欢的语气来的)女生来读一读;男生来读一读。

师:恩读得真好,当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得时候小朋友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好朋友)是啊,他就像我的好朋友在寂寞孤独时陪在我左右。你有这么一位朋友开心吗

4、

5、

6、师:那么我们也一起高兴地来读一读这一节吧。(全班读)

师:读得真不错,那么现在你能读好整首儿歌吗?自己试一试。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出示四幅图片)谁更有本领看着图片加上动作表演给大家看。(小朋友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表演给大家看,全体起立)

(三)学习生字

师:学完课文你们还记学过的生字宝宝吗?(出示卡片读一个贴一个)你能给它们拉拉手找到新朋友吗?(预设:朋友,黑狗,跟着,黑影,跟前,后跟,常常,后影) 师:恩,真不错,那生字宝宝们藏进了一首儿歌中,你能读好它吗?出示儿歌:找影子 太阳后,影子前; 太阳前,影子后。 小狗跑,跟着跑; 小兔跳,跟着跳。 月儿一走, 天一黑, 影子常常找不着!(注上读音)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成着。

(四)学写生字

1、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一个生字“飞”(出示课件)你们觉得这个“飞”像什么呢?(预设生:像小鸟、蝴蝶``````)哪里像呢?(飞的两点就像两个翅膀)是的,你们可真聪明飞的两点就像飞行动物的翅膀,它的身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笔画“横斜勾”,出示横斜勾,开小火车来读一读这个笔画。请伸出手指跟老师书空“横斜勾”。

2、师在黑板上范写(飞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呢从坐上半格起笔,写斜钩的时候要靠近竖中线,出钩的时候在右下半格),请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中描一个写两个(写字过程中提醒写字姿势对口诀) 结束:

学了课文大家一定很喜欢跟影子交朋友,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操场上找找影子好吗?

第19篇:《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打开课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说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

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湿淋淋(湿linlin)黎黑(li黑)模样(mu样)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谁来挑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解决了这些词句,请你把预习中最感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读的同学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了,听的同学要求:仔细听,如果对方有错误,请及时指出。

三、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读后说说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交流。

▲默读1-2自然段,桑娜的家里很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出有关句子,说说理由。

▲交流。(家境贫穷的)桑娜:用的(破帆)(补)

吃的(黑面包、鱼)(只有)

穿的(光着脚)(不论)

请你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谁来点评一下,把哪些词重读了,这样读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家境贫穷

2.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感觉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交流:(勤劳能干的)桑娜:食具(闪闪发亮)

从早到晚地干活

3.再读课文,体会桑娜家虽然穷她的勤劳能干能使他们勉强生活。

四、写话练习

请你抓住穷、勤劳两个特点来写《桑娜的一天》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才五下,桑娜就早早地起了床___________。

第20篇:《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1 / 10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 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

》、《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 所以:用来。

⑶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 极:穷尽。

⑸ 娱:乐趣。

⑹ 信:实在,诚。

2 / 10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 (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 与:结交,交往。

⑵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 或:有的人。

⑵ 晤言:对面交谈。

⑶ 因:就着。

⑷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 趣:通“趋”,往,追求。

⑵ 曾:竟,乃。

⑶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 之:往,到达。

⑸ 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 向:以前。

⑵ 俯仰:时间很短。

⑶ 犹:尚且。

⑷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 况:何况。

⑹ 修短:寿命长短。

⑺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3 / 10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 固:本来。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 述:陈述,创作。

⑵ 所以:……的原因。

⑶ 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⑴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⑵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①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②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多媒体显示: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

《滕王阁序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4 / 10

》)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多媒体显示: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多媒体显示: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

5 / 10 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③ 《兰亭序集

》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6 / 10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 10

8 / 10

9 / 10

10 / 10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