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滇池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昆明学院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7: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滇池调研报告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0

目录

前言

一、滇池简介„„„„„„„„„„„„1

二、滇池生态环境„„„„„„„„„„2

三、滇池污染原因„„„„„„„„„„5

四、滇池治理措施„„„„„„„„„„7

五、实践总结„„„„„„„„„„„„8

前言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1970年代以来,因为昆明等四周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四周农田的开发,造成滇池水的污染,尤其优养化的情形严重,大量蓝藻生长,已造成用水上的问题。 在围湖造田思想下,滇池由 19世纪初的 5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38年的338平方公里,直到现在的290余平方公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疯狂生长,夏天甚至能覆盖整个湖面。昆明市相关单位夏季也组织打捞,但人工打捞的速度始终没有水葫芦生长的速度快,经常出现前面的还没有打捞完成,后面又长满的情况。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至“九五”末期,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时任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致力与昆明市的绿化和滇池的治理,如今入滇河道大观河水质明显好转,滇池水质也有所上升,但仍然无法饮用。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

1 坏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滇池的水环境污染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当前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湖泊污染治理本身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国内几大湖泊的污染治理工作都相继开展了二十余年,取得一定成绩,但治理和保护形势仍然严峻。虽然说滇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并积极行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最近几个周里,我和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对滇池环境作了简单的调查,并了解到国家、政府的一些对滇池治理的政策和一些阶段性成果。我希望由此能对滇池的生态恢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更有效地扩大关注母亲湖、保护滇池的队伍,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上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一、滇池简介 1.基本信息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

2 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2.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3.地理概况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海拔1887.5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湖长41.2千米,最大宽度13.3千米,

3平均宽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积15.931亿立方米;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从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

4 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每年冬季,翠湖和滇池海埂公园总会聚集成千上万只来此过冬的红嘴鸥,在湖面上翻飞的红嘴鸥成为滇池冬季的一大景观。

二、滇池的生态环境 1.过去的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

5 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滇池现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滇池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流入滇池,导致滇池水严重富营养化,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滇池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就现在,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水。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滇池污染已成为昆明的一道“硬伤”,滇池治理也一直是市民关心的问题。

6

三、滇池污染原因

1.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1.9%。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为1.49 x 108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 总氮9750t,总磷1160t, CODcr,30674t。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约占45%~58%,工业污染源排放约占11%~32%。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1000万吨时,总氮8155t,总磷1087t, CODcr22449t。而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t,400t和11000t。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3.水资源匾乏和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区面积已达约180km2,人口近200万, 7 城市的急剧膨胀不仅加剧了污染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日益匾乏。滇池流域多年水资源量为5.3 x 108m3,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70m3/a,仅为世界人均值的4%,全国人均值的12%,全省人均值的5%,联合国极度缺水标准的50%。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其中已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4x108m3,小型水库近140座,总库容近1x108m3。水库总控制径流面积1651 km2,占流域面积的57%。目前,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在1x109m3以上,而根据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扣除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滇池实际水资源量只有不到6x108m3,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滇池治理措施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把滇池治理作为事关昆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滇池湖滨开展了退田还湿、退塘还湖、退房还林、退人护水“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完成了草海南部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共疏浚污染底泥370万方,清除污染物总氮11200吨、总磷4700吨。

据昆明市政府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将主要处理外源性污染,向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处理并重转变。对此,昆明市在“十二五”期间着重推出4项治理滇池内源的措施:控制性圈养10平方公里水葫芦并资源化利用、增加3台(套)蓝藻处置设施、

8 在滇池湖滨种植万亩中山杉、清除滇池外海底泥500万方。

目前,滇池是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研究表明,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实现富营养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所进行的相关物种选择研究的成果中,水葫芦是净化效果较好的物种。

据悉,“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组织实施了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水葫芦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富集氮、磷能力快的生物学特点,通过“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的氮磷污染水体生物治理与循环利用链,大量吸收水体富营养化物质,并在滇池南岸白山湾开展了一千亩水葫芦控制种养示范研究项目,攻克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及资源利用技术难题,目前,该示范项目已经成功运行,并初步形成了水葫芦控制种养资源化、产业化的技术体系。

滇池治理具体措施:

1、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并保证其生态环境用水

通过从外流域调水(如:滇中调水)进入滇池,不仅可增加滇池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解决目前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可适当提供湖泊与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滇池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可改善现有的水流条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复滇池作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质进出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滇池水质朝逐步改善的方向发展。

2、减少农村污染,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滇池周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是滇池污染久治无效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生态农业成为迫切需要实施的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氮磷的化学肥料,多施用农家肥,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可降解的农药,采取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只有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参与治理滇池的积极性,才有希望减少农业面污染负荷量。

3、外流域引水工程。

滇池是宽浅型湖泊,环境容量有限,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弱,其水环境质量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进行跨流域的调水、引水,用相对较为清洁的水源注入滇池,加大其水环境容量,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于外流域引水有几种方案:一是引牛栏江入滇池,这一方案投资小、工期短,但引水量少。另一方案是在金沙江上游石鼓镇附近引水,经洱海一路自流向东南最后到达滇池,该方案距离远,施工难度大,但它来水丰富而稳定,且能解决云南中部和北部沿途缺水地区的用水困难。

4、湖岸截污工程。

滇池是富营养化污染而非灭生性的化学污染,湖岸截污工程的目的就是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首先是治理生活污水,在污染严重的湖岸北部和东部铺设截污管道,避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滇池,改造城市污水管道和排洪管道,使清水污水分开,污水集中起来处理,雨季清水直接进入滇池;其次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农

10 药、化肥的淋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

5、湖滨带水生植被和湿地的恢复

建立沿岸湖滨带,恢复自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种群),利用水生植被具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净化水质的功效和对藻类竞争的抑制作用,逐步用湖滨带和自然湿地取缔防浪堤,促进滇池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湖岸带是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场所,也是过滤入湖污水和净化滇池水质的重要场所。

6、加大引水济昆的规模,改善流域环境

6、建设城市下水道清、污水分流工程,将排出的污水分干旱、雨期分别处理后,再排入滇池;打通西园隧道、北郊截污等工程,减轻草海污染;挖掘湖底淤泥,使草海增容扩容,增加水量,大大减轻其污染载荷。对滇池污水也可以进行脱氮脱磷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转盘法。

五、实践总结

这次实践调查就这样结束了,曾经留下多少脚印的湿地、那污染严重的湖水、居民的抱怨声,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怀。面对那污染严重的湖水,我又能做些什么?我无能为力,希望治理滇池的各项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让这昔日的五百里“高原明珠”恢复她的“明珠本色”。通过我们小组的这次实地调研,让我们认识到滇池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污染的原因,认识到保护和改善滇池不能光说不做,只有靠集体的力量人

11 人动起来,才能保护和改善滇池。为了让滇池尽快回复原貌,除了积极支持政府净水工程,还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保护环境的卫士。我们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滇池从你我做起,从你我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保护云南的“明珠”,让滇池永远清澈干净,让滇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封面

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1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调研报告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昆明学院
《关于滇池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昆明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