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9: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易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优良学风能对人才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与重要保障,端正学习目地,增加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自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于高校教师而言,优良学风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与源泉,可以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有助于教学增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于高校而言,学风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背负了新的内涵,尤其是当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通过学风建设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 一) 高校方面1.高校普遍缺乏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措施一方面,配套措施和方法还不多,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办法、措施的整体协调一致性和有效性比较欠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校内各个部门和全校的师生,既需要有整体性的方案规划,亦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少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高校学风整体性的认识,校内政策的制定考虑问题不全面,政策之间的相应事项缺乏较好的逻辑性、连续性,认为只是某一部门单独的事情。不少高校容易忽略学风建设相关主体,仅单从学生层面着手,没有充分发挥各个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2.对学风建设的认识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学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突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功利主义办学理念有所产生,提出搞教育产业化,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内涵式发展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缺乏有针对性的学风建设必要的、全局的、系统的规划与措施; 另一方面表现在,学风建设评价机制不科学,现行的学风建设倾向于强调学生的奖勤罚懒和违规处理,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学风建设整体规划,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不完善。

( 二) 教师方面一是对本科教学的投入积极性偏低。高校教师兼有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不足,课堂教学投入不足,甚至照本宣科,师生交流少,督促要求学生不够。比如个别教师长期使用“现成”的 PPT 照本宣科,师生之间缺乏基本互动,老师、学生课堂上“各干各的”,对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熟视无睹。二是少量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有待提高,表现在一线教师缺乏教学设计和授课技巧,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考核方式和内容僵化,“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为了完成本科目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出现,学生为了拿高分,不惜铤而走险,在考场作弊违纪,败坏了考风和学风。 ( 三) 学生方面

1.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主观因素,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实现自我为动机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大多具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及兴趣爱好等; 二是以“感恩”为动机的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学生以报答亲人培育为动机,这类学生比较“懂事”,明白感恩图报,心目中承载着亲人、长辈、师长的教导; 三是以就业为动机的类型,现如今“毕业即失业”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心病,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就业,导致学习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浅尝辄止、甚至弄虚作假时有发生。

2.学习态度被动化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外界的督促才能主动学习,而不能自觉去完成学习。调查普遍发现,学生越到高年级,被动学习越明显。高中教育形成的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学生“人盯人”模式在大学不复存在,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在大一甚至第一学期后就因“没人管”而放任自流,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残存的学习行为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现象屡见不鲜,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学习主动性。

3.学习纪律松懈化学习纪律松懈化表现在学生无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规矩”,学习行为自由散漫。主要体现在: 一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迟到、早退、逃课、旷课成为“家常便饭”,学生上课交谈、玩手机、打游戏等现象严重。二是忽视考风考纪,一到考试,各种小抄、手机资料、课桌答案“满天飞”,甚至不惜花重金找人替考或使用高科技手段作弊。三是存在学术不端及抄袭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甚至课堂作业中均出现了抄袭以及找人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知识传授的道德行为准则,败坏了校园风气,在学生中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给高校的社会声誉亦带来负面效应。4.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高校一贯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教师教学侧重于“授之以鱼”而非“渔”,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体系、触类旁通的学习领悟能力上还比较欠缺,被动式学习、应试型学习普遍存在,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知识吸纳效率低下,知识归纳和整理能力薄弱,有效鉴别和掌握重要知识的能力低下。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生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是高校学风诸多问题的根源。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特点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学风。首先,新一代大学生在年龄上以“90 后”为主,他们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依赖性强,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其次,新一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在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差异较大,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也不尽相同,影响其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 再次,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断增大。尤其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严酷的社会竞争环境影响下,学生面临着校内外多方面的压力,“重压”之下产生的心理扭曲和逆向选择不利于学生成长,学风建设亦受到负面影响。

( 二) 家庭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自我规划、约束和学习能力较差。不少家长在高中甚至初中给学生灌输了“进了大学就解放了”的错误思想,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学习动力。有些父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致使学习动机功利化比较突出,学习态度浮躁。

( 三) 学校因素1.学校办学理念滞后当前,高校之间竞争剧烈,往往注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过分注重在校生人数,而忽视了高校的内涵发展,忽视学生的教育培养,高校学风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滞后,离现阶段大学生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培养契合度不够,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学习态度被动,这些问题都归根于高校忽视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生存发展依赖于学生主体( 扩大招生规模能够给学校带来更多效益) ,但实际的工作重心又脱离了学生主体,步入办学发展的悖论,这一点在资金、资源更加匮乏的地方高校更加突出。2.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到位大学生考试作弊、大学生学术不端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归根到底在于学生缺乏诚信。同时,学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学风问题的重要外因。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只是建立了大学生诚信的奖惩制度,而忽视了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过程中的教育、评价、监督、约束等环节,“重结果轻过程”。由于高校诚信建设体系不健全,缺乏大学生诚信评价、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考试作弊和学术不端时有发生,败坏了学风。3.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学生懂法、守法意识不足,表现在学习行为中特别是考试作弊行为的违法意识不足,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法律的红线。当前,考试作弊及学术抄袭等行为既是诚信问题,同时亦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违法行为,学生无视法律的种种行为以及缺乏对法的敬畏态度,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是相当不利的。

( 四)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风气的影响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诱惑,学生的是非观念淡薄且易受其影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的学风。例如: 部分学生消费水平高,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另一方面,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公平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社会不良思想侵袭高校学生群体,“耍小聪明”、应付老师和考试的小伎俩在学生群体中小有市场,给学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2.新媒体的影响首先,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表现在新媒体在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很多不良思想,例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有害思想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使其学习态度浮躁。尤其对于那些思想意识不够坚定的学生,容易被网络强大的娱乐功能所吸引,甚至染上“网瘾”,荒废学业。其次,新媒体的方便快捷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有了更多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于是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认为“网络可以解决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旷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继而出现了抄袭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原创性和学习主动性

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 一) 制定学风建设目标,明确各部门协同合作有效机制制定学风建设的目标是进行学风建设的前提,应以目标为导向,确保学风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目标应该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从学风建设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出发可以将横向目标分为初始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出发将纵向目标分为管理层由上至下的分层目标。在落实学风建设整体目标过程中,各个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都要制定相应的分目标,实现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学风建设的有效运行管理机制。

( 二) 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教学一线的第一负责人,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多种方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同时采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其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不断扩充知识贮备,以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来影响学生,师生多交流、多关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拼搏目标。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成长期间的指路人与顾问,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保证。首先,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辅导。在坚持人性化、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心与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造勤奋拼搏、积极进取的求学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通过指导,明确自身爱好和追求,帮助学生完成其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学风。

( 三) 完善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以行为规范约束构建良好学风高校应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管理、评价、监督和奖惩机制,具体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守信激励机制重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相应的守信评价标准,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综合评定、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入党考察、发放助学金等内容的重要依据。失信惩罚机制重在针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要建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行为,使诚信档案成为评定大学生信用等级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行为规范约束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基础。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 园文化有 利于营造良 好学 风。首先,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讲座和学术沙龙。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得到充实和提高。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引导学生文化社团、专业协会开展活动,经常组织一些素质类讲座及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行为修养,在规章、制度和认知共识中约束自身言行,并内化于心,固化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总体来说,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同学校类别、专业类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均有不同,学校在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上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树立正确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重视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重点加强对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教师的高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高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的高道德水平感染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再次要发挥学校的宏观作用,让大学精神这种无形资产成为激发和保证学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源泉,通过大学制度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各院系在学校基本方针政策指引下结合自身特色做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让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有章可循,同时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最后要强化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作为主要阵地,通过高尚道德情操的宣扬塑造人,优秀作品的宣传鼓舞人,榜样人物的树立感染人,对各类社会事件的报道要实事求是并形成正向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一、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内涵、关系及定位在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校风是主导要素,它赋予教风与学风以精神内涵; 教风是校风行为化的延伸和展现,也是影响和营造学风的重要手段;学风则是校风理念行为化的终极体现。因此,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校风建设是根本、教风建设是关键、学风建设是核心。( 一) 校风建设是根本。高校的校风是一所高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等各要素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管理者的作风和校园环境氛围等一系列行为习惯的总和。同时,也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对于高校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永葆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全体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 教风建设是关键。高校的教风是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高校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价值观念是教风的灵魂和根本,它决定着教风发展的方向。优良的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热爱学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爱护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为人师表等一系列的思想趋向和行为习惯。教风的优劣对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对高校的校风和学生的学风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 三) 学风建设是核心。高校的学风,通俗讲就是指高校学习的风气,狭义的理解,高校学风是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但这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二、当前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 校风不够旺盛,管理不够完善。校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高校校风建设客观上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究其原因,除了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区域环境、经济因素等客观方面的限制外,高校主观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 认识不够高。不少高校对校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看不到优良校风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把校风建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以消极态度应付; 对校风建设的重点难点认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不是很理想; 同时,也未能认清校风建设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重教学科研、轻风气营造,重硬件建设、轻软环境建设。2. 措施不够实。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校风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较为完整的建设规划和创建措施,但由于一些措施不力,手段与目标之间不够协调,使不少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收不到实效。3. 协作欠合力。校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内各部门、学院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但现实情况是有些高校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不能够达到通力协作。( 二) 教风不够严厉,师德不够崇高。毋庸置疑,高校教师因其自身良好的素质、较高的精神追求,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体现师德重要内涵的教风也一直为人所称道。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表现欠合格。1. 责任感意识不够强。目前,高校中有少数教师由于对党内出现的个别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缺乏正确的认识,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够强,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不够坚定,自我修养不足,言谈举止不够文明,与学生交往较随意。个别班主任、辅导员不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部分专业课教师只顾埋头授课,未能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忘记自己在授“课”之外还有传“道”的职责。2. 集体观念较为淡漠。部分教师不够重视个人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还有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搞社会兼职、兼课,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本职教学工作。这些行为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师的光辉形象。3. 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呆板,内容陈旧枯燥乏味无新意; 课堂组织不得力,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辅导答疑走过场,流于形式等。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校行政部门和学生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对学生的迟到、早退和旷课等行为不加以约束,面对作弊者“心太软”,缺乏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良学风的形成和蔓延。( 三) 学风不够浓郁,考风不够正派。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和破坏校园的学习风气。当前,高校学风不浓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只是为了应试,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学生采取“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的态度上课,作业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作弊行为严重,在各种考试中存在代考、夹带、抄袭、传递、偷看、发送手机短信等现象,甚至有部分学生提前将有关考试内容抄在课桌上。

三、当前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对策( 一) 搞好校风建设重在营造蓬勃向上的思想环境,打造创新求实的文化环境和创设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1. 营造蓬勃向上的思想环境。核心是要在校园内营造信仰真理、崇尚科学、厚德载物的良好氛围。①要加强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②要通过两课和相关专题报告会,进行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③要以“学雷锋纪念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为契机,举办经验交流会、主题座谈会、系列党团日活动、师生联谊会及各类红色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2. 打造创新求实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于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包括学校校报,校园红网,校园广播电台,校园宣传橱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感受学校文化的积淀,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3. 创设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要加强学生工作的管理,营造适应新时期下高校教育新形势、新特点的育人环境。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和科学规范的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校各部门管理一定要把育人放在工作的首位,管理是手段,目的在育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都应力求既科学规范又便于操作,使管理者易于把握和遵循。( 二) 抓教风建设,要以师德和学识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1. 注重师德建设。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敬业、乐观、勤业、兢业的良好师德,忠诚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长的表率,人生的楷模,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健全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2. 扎实基本知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培训机会,扎实基本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3. 强化职业技能。做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说服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借鉴其他高校的讲授方式,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三尺讲台相结合的授课方法,缩短师生之间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三) 抓学风建设,要加强学习方法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 重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激发学生立志成才。新生刚入校,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学校应加强入学教育。除进行学籍管理和纪律教育外主要应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教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计划、本专业学术及实践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适当增加对本校毕业生创业事迹的介绍,并辅以影像资料,以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2. 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习效果。不少学生学习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合适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此,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健全奖学金和助学金机制,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几年来,各高校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拟定了各高校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我校也不例外,经过自愿申请、家庭调查、走访等环节,严格按照各类奖助学金评选条例,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表彰与资助。此外,为促进学风建设,学校还应加大对各专业技能比赛的支持与投入,使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赢得荣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创建优良的高校校风、教风、学风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运行体制,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优良的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必将促进广大师生更为协调全面的发展,推进高校更加和谐科学的发展

二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忽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的示范作用学风建设不是单一的个体, 而是与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系统, 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的今天, 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学生学风, 而忽视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的示范作用, 没有把抓学风建设同抓教风、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看到, 教风、机关作风建设与学风建设是有机相联的, 相互促进的, 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风建设。以教风建设为例, 教风是教师的教书风范、工作和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教风对学风具有示范作用, 教风搞不好, 就很难搞好学风。而高校对学风历来重视, 但对教风、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 一般很难恰当处理, 客观上给学风建设增加了难度。( 二) 认识有待提高, 部门间协作性不强, 没有形成合力一是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在不断加强, 但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 在上基建、上规模、增设备等方面抓得比较紧, 而“学生工作队伍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偏低、各方面保障不够, 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 5 ]。因而对学风建设机制、制度探索等方面却抓得比较松, 忽视加强学风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学质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学风建设的具体工作上部门间的协作性不强, 没有形成合力。表现为一些高校只有学生工作部门在抓学风建设, 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 与其它部门无关。相关部门, 如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没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单打独斗”, 没有形成协调联动, 齐抓共管的局面, 这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长效机制最近几年, 许多学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但是在学风建设究竟该如何抓、怎样抓等方面, 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二是有可操作的制度措施, 却没有落实到实际。三是缺乏创新, 学风建设工作打不开新局面。如: 许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叫喊着“抓学风、促校风”, 但是临到毕业也只是发几个文件, 开几次会, 听几次讲座而已, 并没有把具体的措施贯彻到实际操作中去。而大多学校在学风建设中都有搞运动式的管理, 被一些学生戏称为“严打”, 风声一过又恢复到散漫姿态。因此, 普遍缺乏加强学风建设的得力的、创新的措施, 对于促进建立良好学风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四) 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二是缺乏学习热情, 存在厌学情绪; 三是学习纪律松懈, 作风疲沓; 四是学习内容不均衡。对于前三点, 笔者不想赘述, 但值得强调的是第四点, 在学习内容不均衡方面,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 忽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些学生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淡薄, 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 生活懒散, 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 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二是重视社会活动, 忽视文化课学习。一些学生抱有“学校开的课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的看法, 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 忙比赛、做生意、当家教, 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 但在学习上却不思进取、不肯钻研, 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 荒废了学业。三是重视实用, 忽视学术。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脚踏实地钻研学术的精神, 而热衷于拿各种等级证书。文科专业的一些学生不愿读原著而只读简写本或简介, 理工科的学生很少探讨基础学科中的理论问题, 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实用性强和所谓的“文化快餐”式的知识。三 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探讨学风建设涉及的面很广, 需要整体规划, 系统安排和长期坚持。既要领导高度重视,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立起一种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才能解决好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一) 端正教风、机关作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机关作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加强学风建设要积极发挥教师和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6 ]。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 教师的优良教风和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作风对学风建设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等良好的师德师风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 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在校风建设中, 学校必须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 要从师德师风建设、机关作风、规范管理、岗位培训、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等方面加强教风, 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师为学生做好示范, 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学习动力与行为态度的问题, 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要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力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于学习是否有强烈的需要[7]。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过程是否感觉到有强烈的需要, 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这种需要及需要程度来源于他对大学学习的价值的思考和判断。而他对大学学习的价值的思考和判断的首要条件则是他必须首先了解和认识大学的学习。从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开始, 在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大学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到大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在他们自己内心深处产生对于大学学习的强烈需要, 同时树立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 进而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 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往往难以找到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有效办法, 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没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认知规律。可见, 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尽早正确了解和认识大学生活, 是解决大学生以后学习动力问题的带有基础性的首要问题。( 三)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是学风建设的助推器学风建设不仅涉及到每个个体, 而且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管理体系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8]。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于建设优良的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因为治学与求学都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思维运动需要良好的环境。纵观一些学风建设具有优良传统的大学, 它们不仅重视学风信条的代代相传, 而且也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 使学风与环境相得益彰。这些学校之所以有浓郁的学习气氛, 优良的学风,是与其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因此, 在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 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中学习氛围的营造, 尽力创造安静、整洁、美丽、和谐的学习环境, 形成理想的治学、求学天地, 使校园环境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能把学生中松散游离的个体有机地凝聚起来, 对紧张的学习进行适度调节, 而且校园文化还是辅助剂, 还能填补现行人才培养内容上的欠缺, 有利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塑造出个性全面发展的个体。这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校园环境和具有浓厚学术的校园文化环境, 是学风建设潜移默化的助推器。( 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强学风建设必须要有载体、有平台, 这就需要开展与专业素质有关的, 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文化活动来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载体与平台。“学校是小社会, 社会是大学校”,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舞台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望, 他们热切地希望通过大学了解社会, 使自己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 应努力提高学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培养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特别是以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 组织好学生多开展有意义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例如, 以“挑战杯”竞赛活动为契机, 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搞好与专业素质有关的活动和倡导高雅文化活动, 如知识竞答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型、知识型竞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正确引导学生的主观愿望, 并帮助他们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 加强部门协作与建立长效机制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方面, 学生工作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的联系, 使他们都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克服学生工作部门“单打独斗”, 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在学生建设上形成了合力, 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 要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 努力探索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强化管理的基础, 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 没有管理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以教育引导管理, 以管理强化教育, 从严要求, 加强管理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保证。要从完善奖励制度、建立淘汰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建立一套促进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它又不是自发的产物, 而是需要自觉的加以培养、提倡和进行教育的。优良的学风可以长期延续和发展下去,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总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学风,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教学、管理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 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本次调查发现,近1/3 大学生常有一种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高中时,他们别无选择地接受了高考,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目标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动力,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表 1 显示“,缺乏学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以 20.9%的比率列在“学校学风最主要的问题”的第一位;在“你身边同学逃课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中(见表 2),“缺乏学习动力”也以 28.1%的比率成为最高选项。

2.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一些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个别人有上课打瞌睡、看小说甚至“翘课”等现象。问卷中 54.5%的同学承认偶尔会有翘课、迟到和抄作业的情况,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情况下, 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网络,影响了学习和休息。在回答“你使用电脑主要用来做什么”的问题中,31.8%的同学选择了“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只有 20%的同学选择了“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见表 3)。有 45.2%的同学将“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视为自己“目前学习的最大困难”(见表 4)。

3.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从表 5 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均在 60%左右,说明国家的高校评估制度及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对学风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但数据也显示还有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状态和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学生和家长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奉行读书无用论,只注重一些能够速成且比较实用的技能学习;受高考咨询制度的局限,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对大学专业的必要了解和科学认识,只是依靠丰富而美好的想象进入学校,当现实与自己的想象不尽相同时,面对艰深的基础知识和未来枯燥的研究工作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专业认同,将学习视为乐趣的人在低年级很少。缺乏钻研精神,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大学生道德学习榜样选择的趋同性、崇高性有所减弱,差异性、趋利性明显增强” [2]。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1.辅导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引领者,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学生的学习观包括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治学精神等,它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辅导员可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坚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未来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始终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主旋律。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方式营造科研、讲座、学术的氛围,被大多数同学认可的改善学风的有效方式(见表 6)。通过有效的学习观教育,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成材相结合,将专业学习与职业定位相结合,将学业计划和人生规划相结合,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的规范者,应建立起规范的学风管理制度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 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的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养,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在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习惯上获得持久性。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学习懈怠、缺乏耐力和持久力,以及较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许多新问题,辅导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学风培养离不开养成管理和制度建设。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日志、课堂听课、寝室查访,随时了解、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和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可通过抓住“四率四人数”,作好学风监测工作,即学生上课出勤率、学生自习率、考试通过率、研究生报考率;考试不及格人数、留级与退学人数、考试成绩明显好转和明显下降人数、学习心理障碍人数。规范考勤管理制度,加大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巡查力度,对学生违纪行为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同时,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定期通过班委会、班会、集体谈话、个别谈话等形式,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寻找改进学风的办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3.辅导员是高校学风建设具体措施的实施者,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工作又是推动学风建设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目前,虽然在很多高校中提出了全员育人、全员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各高校为加强学风建设也采取了各种有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只起到了传授知识的职能,只有一小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大部分活动和措施都要通过辅导员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完成。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制度管理、激励措施、宣传教育、班风建设、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网站等措施,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中,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补考、网瘾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组织学习小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4.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应优化学风教育载体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既是教育者、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辅导员除了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外,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传递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求职信息,提供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先进的教育载体。对策:新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子的入学教育,抽签决定“大学导航人”。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制定和实施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载体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同时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服务体现教育,以服务体现管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重要阶段,是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自我教育的关键时期。”[5]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成长成才的人生理想。5.辅导员是大学生多种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应整合促生教育合力创建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某个人、某一方面的因素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培养、支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沟通,才能提高学风建设的水平。而辅导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社会、家长等多种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对策建议: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等活动将信息进行反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于个别学习成绩差、迷恋网吧、偏科、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及思想状况,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找原因、定目标、鼓士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特性准确把握高校学风建设的特性,不仅可以帮助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科学地理解和认识学风建设的本质,还能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对待在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中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科学地设定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对于高校系统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十分有益的。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1. 群体性。所谓群体,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学风建设的群体性,就是指学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某一个体完成的,而是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学风建设的群体性特征。首先,从学风的概念入手。学风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而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其二,学风是反映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大师生一贯表现的那种创新而不附会、谦逊不自满,自我规范、求真务实的学习风貌。[14]因此,学风不具备个体行为的特征,它必然以一定组织或者群体的行为方式得以体现。但是在学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组织或群体内的个人都可以是行为的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个人而言的学风,准确地讲应该是个人的学术风格。2. 历史性。学风的历史性特征表现在学风建设内容的时效性和学风建设过程的长期性两个方面。时效性是指学风建设具有时代的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学风建设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风建设所选取的载体也有所变化和创新。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板报等传统的宣传方式被网页、博客、微博等新兴传媒所替代。另一方面,随着学分制的施行,传统的班级概念被逐步淡化,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学风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学风非天然所成,学风的酝酿、形成和持久的影响力处处渗透着人力的作用。[15]3. 稳定性。正如前述,与学风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一样,学风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时期内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无论学风的优劣。优良学风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 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长效性的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导和实践途径,使其受益终身。[16]同样,不良的学风一旦形成也很难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有所改观。因此,无论高校学风的性质如何,优劣与否,学风一旦形成,它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良好的稳定性,并对群体产生客观而真实的影响,不会在较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特性和学风建设的长期性能够相互印证。4. 系统性。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的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诸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17]谈到系统性,首先要厘清系统这一概念。在系统科学的庞大体系中,不同学科由于研究范围和重点的不同,常对系统这一概念给出不同的定义。在技术层次上,通常采用钱学森的定义: 系统是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按照贝塔朗菲给出的定义: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18]相比而言,针对学风的研究,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更为贴切。从学风的群体性而言,学风的建设和形成是群体或组织行为,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学风建设同样具有系统的属性。5. 目标性。所谓学风建设的目标性,就是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说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是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例如,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重视学风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教师关注学风建设,强化自身的治学意识,率先垂范,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切实起到引领作用;教辅人员支持学风建设,提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所有工作都是为培养人才这一目的服务。因此,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需要注意的是,学风建设的指向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学风建设大的方向相同,另一方面因各自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导致其建设内容、载体、方法等有所不同。6. 层次 性。所谓层次是指同一事物由于大小、高低等不同而形成的区别。学风建设的层次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群体和组织的层次不同。以高等教育为例,一般来讲,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它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就会形成相对的层次。其次是同一类型的高校,由于受到建校历史、师资状况、生源分布、社会背景、资源调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不同的层次。其三,对于同一所高校的师生员工来说,由于在学风建设中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作用的层次也各有不同,也表现为学风建设的层次性。其四是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各层级、各类型的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所侧重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依托的载体也不尽相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学风建设的成效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层次性。

四、结语综上所述,所谓高校学风,是高等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被高校学生共同认可且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外部表现形式为一定的治学精神、治学原则和治学态度,并对处在环境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氛围。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兼顾各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准确把握高校学风建设的各种特性,本着尊重历史,有所作为的原则,客观地对自身学风建设的目标进行定位,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系统地规划学风建设方案,从而确保学风建设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三、大学生身陷网瘾漩涡的原因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们往往不能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而是误入歧途深陷网瘾漩涡,严重影响了自己和他人正常的学习。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大学生身陷网瘾漩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学习能力较低不论课程改革进行的怎样如火如荼,高考作为学生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仍然不能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重分数轻能力,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书本知识,目标是考上大学。为了这一目标,家长和教师严格监督学生学习,却忽视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步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升学的压力和教师、家长的严格看管,很多大学生在松口气的想法下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老师手把手地指引,很多学生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受“及格万岁”的影响,上大学只为了那么一纸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惰性”的温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大学生感到迷茫,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使得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于是,一部分同学由于迷茫与空虚,开始通过网络聊天和游戏来填补自己,这不仅对个人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同学。

(二)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让学生迷失自我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网络变得无处不在,使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获取网络信息简直易如反掌,网络自然而然地对大学生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介,在制度与监管上十分欠缺,网络上充斥的暴力文化、色情文化、灰色文化、腐朽文化以及各种虚假不良信息等充斥着大学生的视线。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很容易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迷失自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从而阻碍高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与建设。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传统课堂作为高等院校传统的第一课堂,虽然位于教书育人阵地的最前沿,却普遍缺乏吸引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专业水平、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所讲内容陈旧老套,不够新颖;有些教师则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更有部分教师忽视教学的形象性、鲜活性,忽视学生的需求,内容枯燥、乏味、单调,缺少变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样的课堂自然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放下书本、拿起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唾手可得,大学生打开网页就可以学习到全国各地名家、名师的课程,甚至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很大的自由性,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对传统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四、在网络时代下推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课堂纪律1.加强宣传教育,打造文明网络环境。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学风建设带来的巨大冲击需要靠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来缓冲,例如,以开展主题班团会、文明修身沙龙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净化课堂;通过开展书画比赛、网络三行小诗作品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理性地使用手机,自觉做到上课不开手机、不玩手机;同时,要积极营造文明课堂氛围,通过微信、微博、QQ 群等新媒体宣传上课玩手机的危害,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2.强化课堂纪律。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宣传,更要经常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听课情况,严惩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倡导建立“课堂手机保管制度”,上课前让学生自觉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放在“手机袋”中统一保管,防止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建立重点学生监管机制,加强对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学生的监督管理,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合理使用手机,将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深化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征求任课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双管齐下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打造良好学风。

(二)广开思路,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1.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尤其是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名家名师来校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风范和学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兴趣;诚邀著名企业家、社会精英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尽早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活动,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定期组织专业老师为大学生进行考研辅导、就业指导、发展咨询等多项服务,尽早地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动力。2.着力开展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学生工作者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被颠覆,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覆盖的广阔性努力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助力良好学风的建设。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载体开阔学生视野,为他们提高更高更大的平台。另外,要拓宽学校网络平台,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精品课程、名师讲座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在校园网站开辟“学风建设专题”,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优秀成果和典型事迹,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用更新更广阔的思路做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

三、科学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机制“为学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为人的问题”[5],而学风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学习纪律松懈,都与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和思想觉悟不高有着直接关系,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还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问题。因此,如何在学风建设中针对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上存在的障碍,不失时机地做好教育引导,为建设良好学风打下思想基础,是高校学风建设必须认真思考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风建设来说,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还是尽职尽责的教师工作,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因为他们才是促进自己进步和成长的内因[6]。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此,构建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机制。1.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充分巩固和利用高校德育阵地,坚持不懈地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努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真正达到变“要我学习”(被动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2.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教风建设,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催化剂。以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环境为宗旨的教风建设,对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诱因。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7]。因此,加强学风建设,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优良的教风是培养、带动学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建立全员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配合(如图1)。因此,必须建立全员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1.就学校内部而言。全体教职工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育人理念,全校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学风建设。德育工作者要认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德育育人。教学工作者要严谨治教,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做到教书育人。科研工作者要以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去引导“勤学、勤思、求真、求新”的学风的形成,做到科研育人。管理工作者要以“唯公、唯实、勤勉、高效”的机关工作作风去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做到管理育人。后勤服务工作者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通过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来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做到服务育人。全体学生要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己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就学校和家庭之间而言。学校应认真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学习及表现的情况,并征求其关于办学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家长同时也应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3.就学校和社会而言。学校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应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和舆论导向,合理选用所需毕业生,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实践(实习)基地和相应的物质资助,缓解办学压力。(三)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1.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激励机制。所谓学风建设激励机制,是指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通过外在激励(正负强化)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强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自觉将学风建设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的各种手段、措施。激励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类,物质激励是基础,它居于第一层次,精神激励是核心,它居于内核层次。通过采取奖、助、减、免、补、贷等为主的物质激励,满足学生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帮助其满足物质需要。通过采取以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及评先评优活动等为主的精神激励,努力使学生获得尊重、理解、认可,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积极的人生理想而奋斗,从而满足其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具体运用激励机制时,要根据激励对象———学生的特点决定激励方式、频度、程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形成整体激励效果,因为只有精神激励而缺少物质激励的虚无主义是行不通的,只有物质激励而缺少精神激励的实用主义做法也是有害的,二者皆不可取[8]。2.要建立宽严适度的约束机制。所谓学风建设约束机制,是指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通过外在约束(他律)和内在约束(自律)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强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自觉将个人学习的目标与学风建设目标保持基本一致,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的各种手段、措施等。约束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他律具有外在强制性,自律具有内在自觉性。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课堂点名制度等)、法律法规等,实现他律的目的。学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增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成才意识,实现自律的目的。采用外在约束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宽严一定要适度,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走极端。(四)建立健全有力的监控保障机制1.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监控机制。一是成立学校及学院(教学系、部、室)两级教学专家督导组,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的检查、督导。二是成立校院二级学风督查组,加强对学生课堂出勤、早晚自习等情况的检查。三是成立教学信息中心(其成员由学生党员、干部组成),收集、反馈相关教学信息。四是开通教学网络评估,从广大学生中了解教学情况。五是设立校(院)长教学公开接待日,倾听师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六是开展公开课、课件制作、教案大赛等竞赛活动。2.要建立坚实有力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二是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力保障;三是加大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学风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五)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1.要组建一支称职的考评队伍。要保证考评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必须建立起一支称职的考评队伍,其成员应该作风正派、原则性强、富有责任心且熟悉考评业务的人员担任。2.要制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且操作性较强的学风建设考评指标体系。考评指标体系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来制订,要求考评指标完整,权重分配合理。3.要坚持一条正确考评原则。在整个考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收集、取舍考评信息。4.要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在学风建设考评时,应做到五个结合,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显绩与潜绩相结合。5.要建立一套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将考评结果和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个人。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于学风建设 建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