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论文27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0: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学科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赏文学话地理

摘要:当今社会,一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精、尖型人才需求量增大;一是跨行业合作越来越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奇缺。使大家认识到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必要性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的潜在价值。而中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性。其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可涉及史、地、数、理、化、生物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且不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横向联系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广阔前景,也不说历史、政治因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然纽带作用而产生密切联系,单就地理与诗歌、谚语、数学应用题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而论,也能给人们提供相当广阔的视野。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尤其是诗歌、散文、谚语中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谓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在地理教学课堂中的相关的诗歌艺术的穿插使用,恰恰是语言和教学法的完美结合。本文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谚语与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为例,谈谈在学习中注重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综合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地理 诗歌 谚语 综合素质

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 历代诗人、文学家,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表现旨趣,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而许多的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充满着对地理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堂上巧妙加以引用,能够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想学、爱学地理这门课程。许多诗歌中不仅反映了一些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状况,也透析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现象。这些文学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巧用诗歌、谚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智力发展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小。语文是如此,地理尚是如此。描述地理景观,阐明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诗歌的深邃凝练和谚语的通俗易懂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所以,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因此我们可以以诗词和谚语为纽带,以地图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让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1.以诗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一样,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可以如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问:“唐朝诗人李白有句著名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从水循环的角度讲是否有道理?如果错误,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引导学生自然的关注本节内容水循环,教师接着导入新课。

再如讲“降水”一节时,情景导入就是要学生朗读诗歌,品味不同的情感: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然后再根据诗歌提问来导入:诗人在诗中各自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降水除了降雨外还有哪些形式?这样导入自然而学生又比较熟悉。

2.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要讲好一堂课,离开生动精炼的语言是办不到的,为了改变地理教学平淡无奇的现状,分别结合课文穿插诗词歌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水体补给”时,提出问题,常言道:“井水不犯河水”这句话从水体补给来说是否正确?错在哪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体补给。例如,引用“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来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用“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恨,共饮一江水”来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还有《新疆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许多歌词,都可“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借助歌诀,突出地理事物的特点,为地理教学添姿加彩。

二.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创设情景,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谚语中有很多描写气候的。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玉门因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几乎不受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气候特征的描述。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又因为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前两句诗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而“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

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反映了北方气候特点。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冬季漫长严寒。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南宋诗人赵师秀《约客》) 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描写的是我国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自然景象。一般每年6月中旬前后,由于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这里进入雨季,时值梅子黄熟季节,细雨连绵长达一月之久,这首诗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梅雨季节的景象。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扶风豪士歌》中分别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洛阳三月飞胡沙”来描述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春雨绵绵,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再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也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南地区四川盆地的夜雨。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

比较多。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

三.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原理的透彻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事物,经过仔细体会,会其中发现蕴藏着深刻的地理原理。比如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帮助学生再现古代诗人当时的情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月相的变化;在讲泰山是断块山地,因地垒成山时,就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原来和鄱阳湖是连成一体的,因发生断层,成为断块上升山,鄱阳湖却是断块下陷地区。庐山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格外险峻。海拔高,降水多瀑布气势 壮观宏大,正如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云海弥漫,众峰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因此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言。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话描述的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我国东部季风区深受锋面雨带的影响,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坡向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说的是降水的形成条件。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四.编写诗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三五七言四六句,精炼生动有韵律。 琅琅上口兴味浓,轻松愉快便牢记。

诗歌简洁生动,有很强的韵律感,运用诗歌进行知识的总结,识记效果较好。例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除了利用诗人现成的以外,教师也可以自己或组织学生自己编写诗句来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中国的十大旅游景点编成歌诀:“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兵马俑。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冠中华。长江三峡和黄山,杭州西湖日月潭。”在学中国气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为把分界线记牢,把山脉的名称编成一句顺口溜:“大阴(饮)贺(喝)八(巴)冈(缸)”;在学习了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的矿产分布后,为了让学生便于记住矿产地的名称和分布,把所学内容小结成顺口溜:“白云鄂博产稀土,金昌产镍在甘肃,金矿招远就在鲁,甘肃山东内蒙古。德兴铜矿大余钨,锡矿山产锑没错误,水口山铅锌咕嘟嘟,湖南江西最突出。平果铝土个旧锡,广西云南记仔细。”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颇有情趣,而且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五.利用学科之间的知识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培养良好的思想教育素质

在无论在语文还是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情感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讲授黄山时,可选取清代魏源的一首诗:“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华山忽向东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能激起同学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它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我们应该丛中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树立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在教学中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表现黄河含沙量大,有谚语“一碗水半碗泥”等等。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勃在《藤王阁序》里写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和\"孤鹜\"的动态美,加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使人感到天的蔚蓝和水的清澈,二者混为一体,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沁园春。长沙》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同样写出了秋水澄清,秋江碧波。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浓墨山水画,与当代工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学名句为

地理教学所用,把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赋予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将枯燥的区域地理情景化,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审美素养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平时所学的各学科之间并不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能注意学科的融合,那么就有可能从学习其它学科中,得到一些学习另一门功课的启示。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分析,同学们一方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学以致用,在地理和语文两个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学名句为地理教学所用,把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赋予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将枯燥的区域地理情景化,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审美素养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书

课题研究论文识字

古诗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音乐课题研究论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课题研究论文

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论文27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论文2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