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的常春藤叶(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1 22:0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珍爱生命”专题的第二个板块“陨落与升华”,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局的妙处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贝尔曼作为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教学过程则从对小说内容和情节的把握到对贝尔曼这一形象的分析,再引至对题目的意义和本文主旨的理解。另外,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即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解读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呢?我想到了这么几点:1.适当点拨促其生成;2.深入文本教其生成;3.利用文本拓展生成。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自己钻研了课文以做好知识储备,那么在课上可以适时适当点拨学生促其生成。其次,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原文,分析重点语段和重要词句,以及朗读体悟的环节;同时,我也布置了学生课外展开想像并写作的作业,来让学生更好地去把握人物形象和领悟主旨,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作者的其它代表作品,以更好地体会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局的妙处,品味小说语言的特色。 3.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

4.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理解贝尔曼作为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局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朗读体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唯一的,所以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媒体报道中的“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快递员”等。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一位世界文学长廊中的“最美画家”,欣赏他用生命画下的杰作。

二、走进作者

检查预习,请同学介绍作者欧·亨利。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而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开端: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 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琼珊转好 贝尔曼住院 第四天:琼珊脱险 贝尔曼病逝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情节非常紧凑。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险;一条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住院——贝尔曼病逝。串连起两条线索的关键就是那一片常春藤叶。

四、文本研习

(一)体味结尾的妙处

1.那片能挽救生命的叶子竟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我们是如何得知的?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文章最后,通过苏艾之口揭示谜底。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 2.欧·亨利式的结局

“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出人意外的效果。

4.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请找出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有,课文第40段,体会“贴”和“傲然”两个词的妙处。第44段,“依旧依附在茎上”。最后一段“在风中不飘不动”等,都是伏笔。 在凄风苦雨中依旧傲然枝头,不合生活实际,暗示叶子是假的。

(二)把握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

1.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走近贝尔曼。

初见贝尔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见贝尔曼,你对他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文本谈谈你所看到的贝尔曼。

[明确]文中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2.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明确]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但仍愿无私关怀、帮助他人,自我牺牲。他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艺术家。因为生命的陨落,形象高大起来,人格得到了升华。有人说:“真正的仁者,是视别人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真正的勇者,是为了别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老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大仁大义、大勇大爱的艺术家。

(三)把握主旨

[思考]文中反复提及贝尔曼要画一幅杰作却迟迟没有画成,结尾,苏艾说“那(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你认为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吗?为什么?

[明确]是杰作。首先是画得逼真,能以假乱真;其次,能给人活下去的希望信念;最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折射出普通人人性美的光辉。因此,它是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作品更有价值更伟大的“杰作”!尽管它不是用笔墨颜料画在花布上的杰作,却是用心血生命画在琼姗、苏艾和读者的心中的生命的杰作!

(四)品味语言

欧·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请问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分析。

(可以以第四段第五段为例进行赏析)

建议学生课后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品味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五、作业 想象片段:

贝尔曼是怎样画最后一片叶子的?请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细节描写。 【教学反思】

上好课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整堂课内容设计过多,教学节奏没把握好,前松后紧,所以后面的环节还没展开就匆忙结束了,中间部分朗读的环节也没有落实,这是最大的遗憾,可能还是备课过程中的教学设想不到位,没有考虑全面,需要吸取教训。

学生的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回答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就是欠胆量,不够自信,可能还需要多加鼓励 ,多些锻炼的机会,这方面,也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吧。

另外还有一点感想或者说是收获,那就是,下次再上此类课文之前,可以在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将个别教学内容,比如生字词的识记、作家作品相关情况和情节的梳理等,以课前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自主完成,那么课上就可以集中于重难点问题展开教学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推荐)
《最后的常春藤叶(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