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1: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伴随着后金融危机、后高铁时代的逐步到来,建筑市场下滑趋势初露端倪,随着国家“四横四纵”高速铁路客运网和“7918”高速公路网的基本建成,铁路大规模建设到2015年基本进入尾声,国有施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要做大做强,国有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抢抓最后的机遇。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谈谈笔者对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

一、公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部分国有施工企业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使管理、技术、高技能等各类人才逐年增加,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然而,由于受体制机制及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工作仍然与形势的发展有些差距,存在不少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1.“天花板”现象。由于制度安排、学历问题、年龄问题等因素,部分员工在成长过程中,达到一定级别后,发展空间便会越来越小,遇到自身发展过程的“天花板” 。面对“天花板”,部分人不能理性应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面心态,丧失工作动力、得过且过、放松管理,使企业管理效果打折。

2.“拔苗助长”现象。近年来,基建市场持续扩张,国有施工企业在建项目不断增多,而现有人力资源有限,部分岗位出现“人才荒”。为适应这一形势,部分企业大胆启用了不少年轻人,委以重任,极大地调动了年轻人的工作激情,使其得到了更好更快的成长,有效地缓解了施工压力。但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对人才不能做到全面正确评价,急于求成,把部分年轻人安排在其不能胜任的位臵而又缺乏必要的指导,一方面使部分人才在面对巨大工作压力时,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背上心理包袱,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使企业付出了昂贵的培养代价的同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及时跟进,内控制度不尽完善,部分青年人才心智还不够成熟,走到关键岗位后,有的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脱离群众;有的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使企业效益付之东流。

3.“单一发展”现象。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人才培养的思维和模式与管理环境变化相比相对僵硬,人才交流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发展较单一,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懂外业又懂内业、既精一门又懂两招的综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速度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人才单一发展,使人才的眼界受到限制,思维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对其他岗位不够了解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可能导致不能做到换位思

考,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部门利益至上,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

4.“低效激励”现象。目前,大部分国有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与绩效、工作业绩、效益等密切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 “大锅饭”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追求效益的责任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难以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激励形式与内容仍需进一步丰富,工效挂钩的力度仍需加强,分配制度仍需完善。

5.“虚伪文化”现象。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和气生财,表现在公司内部为多栽花,少种刺,执行制度走样,惩罚不及时,力度不够。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虚伪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信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当“虚伪文化”不能得到正确引导与控制,便会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难度加大,好的作风形成缺乏基础。而部分干部还容易产生幻觉,对自己评价过高,盲目乐观,不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缺点,缺乏学习与进步的动力。

6.“重使用,轻培训”现象。目前,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不够,“重使用,轻培训”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被动培训的比较多,主动培训的比较少,立足短期的培训比较多,立足长远的培训比较少,培训走形式的比较多,起到实效的比较少,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

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培训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待加强与改善。

二、关于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时不我待,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个人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人才发展模式,破解“天花板”困局。 1.打破单一僵化的用人制度,探索“低职高配”模式。 职位设臵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管理层级越往上走,相应层次职位必然越少,越高级别的人就意味着面临“天花板”现象的可能性愈加增大。为让优秀干部尽可能减少“天花板”的困扰,可以尝试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做法,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采取“提级不挪位”的办法,职级上调一级,但职位保持不变,实行低职高配,这样既适应了公司区域化管理的趋势,同时也使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优秀骨干能安心本职,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以一定程度上破解领导干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天花板”难题。

2.破除传统价值观念,探索“行行出状元”模式。 要打破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状况,应充分考虑各系列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从岗位的设臵、薪酬体系的设计到评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都有机地与“行行出状元”的目标牢牢结

合在一起,同时打通管理、技术、技能岗位的转化通道,促使干部员工破除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念,树立“有为即有位”的思想观念,多通道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激情与活力,促进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3.持续注入工作动力,探索“考评分级”模式。 传统的岗位层级设计,更加注重职位之间本身的差异,而对从事同一职位的不同人员工作业绩好坏、能力大小等因素未加考虑,使不少人认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而习惯于按部就班,出工不出力,吃老本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干部职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可以尝试建立动态考核机制,针对项目经理、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岗位探索“考评分级”模式,设定科学考核指标,设臵合理考核周期,按照考核结果设臵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政治待遇与收入待遇,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工作格局的形成。

(二)拓宽人才培养思路,根除“拔苗助长”和“单一发展”现象。

1.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人岗匹配”。

要解决“拔苗助长”问题,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标准,采用360度评价方法,进行定期考核,从上级、下级、同事、客户、自身五个角度对人

才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价。其次,推进标准化管理,加强岗位分析,通过研究该岗位绩效优异的员工所表现的关键特征和行为,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胜任该岗位所必备的技能和特征。然后,在人才科学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才的素质,将人才放在与其经验和能力相符的岗位上,做到人岗匹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

2.激发人才潜能,实现“压担子、铺路子”。 真正的人才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风平浪静锻炼不出好水手。项目上马之初,在进行管理规划的同时,人才规划应同步研究、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及时把一些有潜力的人才,有目的地安排到关键管理、技术岗位和重要工序或复杂技能岗位上进行历练,并进行跟踪考核。可以采取设臵助理职务、挂职锻炼等措施,一方面增加其责任,给予“压担子”;另一方面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其“铺路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才能,使其缩短成长周期,尽早挑起工作重担,独挡一面。同时,应给予人才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在不触及道德人格等原则性很强的黄线范围之内,宽容其错误,给人才成长的空间。

3.加强人才交流,实现人才素质“全面化”。 目前的情况是,部分专业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导致项目经营与管控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片面性限制了自身发展,有的精通

内业设计却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时能力不强,有的精通外业却对结构的判断与计算知之甚少;机关部门与现场人员在执行力建设方面时有争议,现场抱怨机关业务部门颁布制度脱离项目实际,使执行过程打折扣,而机关业务部门人员认为现场同志的大局意识不强,在局部利益上纠缠不休。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各类人才之间应加强互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做法是:加强机关本部与基层单位人才的交流力度。适当抽调现场表现优秀、经验丰富的人才回机关工作,同时将缺乏现场经验的机关员工交流到现场进行充电与补课;加强项目部之间人才的有效交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使用环境,促进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推行人才之间的轮岗制度。根据个人成长需要与特点,有意识地将施工人才与设计人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进行定期轮岗。通过以上措施,既有助于人才在内部流动中保持工作激情,成为一名业务能手、管理行家;又有利于打破部门横向和企业纵向间的隔阂和界限,通过换位思考培养全局意识、协作精神。

4.丰富岗位职责,实现“隔行不隔山”。

一方面分工日益专业化虽然极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造成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本职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另一方面,在目前施工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造成国有施工企业人员“捉襟见肘”。针对这个问题,国有施工企业

可尝试引入“一岗双责”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既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又担负其他方面工作的一定职责。“一岗双责”可从党政交叉任职入手,书记在抓好党建思想工作的同时,负责一个单体工程或某几个业务模块;经理在抓好行政工作的同时,也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党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党政交叉任职仅是“一岗双责”的一种形式,“一岗双责”的适用范围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拓宽,将相关业务的具体模块进行灵活组合,以突破干部职责作用单一的定势,增强整体合力,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局面。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避免“低效激励” 1.坚持差异化激励,提高激励效果。

激励理论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由于价值观、生活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需要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员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激励模式去针对每位员工,必然难以满足员工的差别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需求分析模型,通过信息化管理,明确员工的具体需求,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差别化激励措施。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上进心不够强烈的员工来说,从个人需求来讲,更关注物质待遇的改善,因此与一定生产经营目标紧密挂钩的物质激励会更有效;而对于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富有人生目

标的员工而言,往往更关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企业提供了相对有竞争力的物质待遇后,精神激励和价值激励将成为其主要需求,如设臵优秀员工奖、提供晋升机会以及赋予更重要的工作以进一步给员工创造挑战自我的机会等。另外,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对这部分员工来说也很重要。

2.多种激励手段并举,激发员工积极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的激励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采取薪酬激励,而精神激励、事业激励、股权激励等方式比较少。由于,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薪酬激励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企业应将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事业激励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激励组合。首先,企业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切实体现“按贡献分配”的重要原则。分配政策要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应的报酬,使人才真正体会到单位对自身工作成效的认可。同时,企业应建立公平、公正、便于操作与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薪酬支付的依据。其次,企业应当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理解、关爱和欣赏,关心员工的处境和困难,尤其是对骨干员工带有共性的想法和困难要重点关注,并区分情况在不超出原则的情况下从物质或精神层面给予及时解决,以真诚的人文怀赢得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四)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正确引导“虚伪文化” 1.广开言路,营造“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文化氛围。企业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前进的轮子,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翅膀。要大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员工多为企业发展“挑点刺”,少点“虚伪鲜花和掌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报纸、信件、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多管齐下,虚心纳谏。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对“好点子”、“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及时给予表彰和重奖,激发员工建言献策的热情。

2.争先创优,倡导务实工作作风。

以劳动竞赛、技术比武为载体,加强实践与交流。企业要把劳动竞赛、技术比武中涌现出来的尖子、苗子,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骨干和示范作用。 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可以让部分人发现自身的差距,不断加强学习,从而避免盲目乐观、夜郎自大。企业可以每年开展“优秀员工”、“十大科技标兵”、“十大优秀管理人才”等先进典型人物的评选活动,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员工进行公开表彰,从而体现出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形成“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同时,对生产一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典型,企业应以各种宣传工具和报告会或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在企业内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转变培训观念,扭转“重使用,轻培训”局面

1.强化培训意识,进一步认识培训的重要性。 应从管理者和员工两方面着手,解决培训意识淡薄的问题。针对管理者,要加强教育,使其树立培训的投入是可以改变观念、改善管理、培养人才,切实为企业带来效益;要使培训成为第一管理者的主抓工作之一,亲自脉准培训需求,亲自参与制定培训课程计划,亲自把握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于员工,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将培训纳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清晰看到培训对个人能力提升、知识储备和职位晋升等的作用,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

2.深挖培训需求,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有效克服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企业应运用系统化技术手段对表象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入剖析,找到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可以通过对标杆企业进行学习调研等方式,剖析企业现有管理方式与水平与标杆企业的差异点,从而制定相应的培训需求;也可以根据现场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实际表现与绩效标准的差距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步骤,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当前,为适应“三化管理”的需要,针对目前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人财物工料机等各管理要素业务负责人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应适应作业层建设的需要,加大作业层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联合办班、定向委培等方式,订单式培养作业层人员;应提前作好海外市场的人才储备,未雨绸缪,通过劳务输出和合作的方式,将人才借调到局内或其他单位的海外项目进行学习与实践锻炼,也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联合培养海外经营人才。

3.建立灵活培训机制,进一步克服工学矛盾。 由于施工生产任务繁重,往往业务骨干因工作需要很难抽身参加培训,而非业务骨干却成为培训专业户,一培再培,浪费了大量培训资源。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狠下决心,周密部署,创新培训机制,丰富培训手段,给业务骨干更多培训机会。当前,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采用网络培训、视频教学、将课程制作成光盘等形式,使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课程和学习时间,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减少培训对日常施工生产的影响,使培训工作得到项目部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但从组织角度,应对学习对象规定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并设臵学习检查目标和效果反馈机制,以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同时,应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以班组、业务系统、项目部等为单元,既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也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智力的开发和合作学习、成果共享,把学到知识及时运用到工作中,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常态化、工学一体化。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方面投资比较起来,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因此,企业应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强企”思想,主要领导亲自抓、系统抓,不断创新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煤矿企业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施工企业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施工企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

铁路施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论文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人才培养.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