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三百讲3

发布时间:2020-03-04 06:2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三百讲》3

第61讲 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对子贡说 ,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 ,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论语三百讲》

第62讲 听其言 观其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论语三百讲》

第63讲 欲望的尺度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一位。孔子说,枨有不少欲望,怎么做得到刚强呢?

两种欲望:

 第一种是自我中心的;

 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

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他没见过刚强的,因为他有欲望就不能刚强,分辨欲望的前提是除了你基本的生存欲望之外,往上提升所做的分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这就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欲望的问题。所以要分辨的是一方面你要把自我中心的转向非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要参考一下道家的想法,有正确的知,你才有正确的欲。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没有欲望的话,社会怎么能进步呢。但是这个欲望,最好是正确的欲望,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损害别人。其次是你要调节你的欲望,最好同时有正确的知,这样就有正确的欲,一个社会还是可以向前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你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呢,他希望你不要只知道狂妄而已。还要透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掌握好这个分寸,那你无欲则刚在原则上还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否则你欲望太多一定受制于人,别人可以控制你,这样一来你的生命还有什么自由可以去珍惜。

《论语三百讲》

第64讲 八字箴言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

《论语三百讲》

第65讲 力行实践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过失跟他的性格类别有关,所以你要对付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不能改造自己的性格,顺着你的天性去发展,有优点也有缺点,到时候恐怕互相抵消,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只能原地踏步。 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过失或者性格上的弱点来加以改善,如果你自己不改善,没有人可以帮你忙。你先不要关心别人有没有改善,因为别人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要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改善。

人活在世界上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第一个就是要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这样你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展现出来。第二个要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使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的才有用。第三个要实践,也就是力行实践,如果你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

《论语三百讲》

第66讲

君子之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第一个容貌态度保持恭谨,第二个服侍君上出于敬意,第三个照顾百姓广施恩惠;第四个役使百姓合于分寸。

两位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表现一个是合乎文的要求,一个是合乎君子的要求。

《论语三百讲》

第67讲

善与人交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 孔子的价值观都是要以“人”作为核心,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他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人性的基本价值,有人格的尊严可以去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一个人要真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你光靠一些天生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有用,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要只看短暂的现在眼前,你要看的是长期的交往,日久见人心。像晏平仲能够让人跟他交往越久,越尊重他,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之后共同的心得,确实不容易做到。通常我们交往越久,不见得会有敬重这样的心态,而晏平仲可以做到,一定代表他本身很有分寸,待人以诚,又有礼来做适当的节制或者是规范。这样一来的话,人生的路可以走得比较平稳 ,生命也可以更为充实。

《论语三百讲》

第68讲 洁身自爱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子张请教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的时候,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洁身自爱 。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孔子从来不会轻易说一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因为“仁”必须是内在真诚的自觉产生的力量,自我愿意去做该做的事,然后“仁”一定是代表整个人格趋于完美的程度,所以孔子只愿意说一个是尽忠职守,一个是洁身自爱,能不能达到行仁,还不一定,还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努力。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表现就不错了,人生的检验是永无休止的,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走上更高的层次。

《论语三百讲》

第69讲

三思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就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了。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三点,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通常能够做、应该做、愿意做,那你做了准没错。但是很多时候,事情没那么单纯,你能做的事,但你不应该做或是你不愿意做,这时就得考虑到责任问题了。所以现在人的考虑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给自己设定两个重点就可以了: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把它做好。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不见得代表他在每一方面都很好,他也许在某一方面又有问题了,就要看大家的评论怎么样。评论一个人好坏,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或者权利范围,本来应该属于天子的,但是如果说天子不管事的话,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有一种评价善恶是非的人出现,孔子以这样的人自居。

《论语三百讲》

第70讲

君子固穷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说稍有迷惑的话,情绪稍微冲动,他马上就混淆了各种情况,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说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迷惑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都是直接就他的情绪反应说你不要冲动,情绪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你的理性就受到遮蔽,所以理性一旦糊涂的话,许多事情做出来之后只有后悔。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期许,他自己在外面有了困难就想说,我回去再把学生好好教好。一个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只能靠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代代相传,把这理想传下去。

《论语三百讲》

第71讲

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得别人的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我们活在世间往往会引起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同时我们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所抱怨。其实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怨恨是双向的,有时候别人怪我,有时候我怪别人,怪来怪去到最后就是没办法自我反省。那么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要记得不要总是念着别人过去犯的错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如果老朋友一见面就提到你以前偷了什么东西,你以前考试作弊,那谁敢理你,别人一定会怪你。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总希望过去的那些错误离我远去,从此不再纠缠。所以碰到老同学的时候最好讲好话,你以前做了好事,宣传正面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怨恨。所以孔子就以伯夷叔齐为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

《论语三百讲》

第72讲

直爽的标准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去向邻居要来给人。

成为哲学家的必备条件:  一要有明确的概念;  二要有判断的标准;  三要建构系统。

凭良心做事就是你做到真诚了,别人如果不谅解的话,有时候也没办法讲清楚,因为别人有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的时候,孔子对于“直”很重视,他曾经说过,“人之生也直”人能够活在世界上是靠真诚而正直。但是也有很多人说我很正直,变成是有话直说,出口太快了。很多时候你心里面以为自己正直,但是你要用适当的语词来表达你的情感。但是如果你不学习的话,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直接表达出来,别人会受不了的,这样反而变成一种口无遮拦。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3讲 真诚交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极其恭顺,这种人左丘明认为他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上却与他继续交往,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认为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按照礼仪的规定有适当的礼貌就好了,有话直说,这一次需要你帮助,下一次我也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给你帮忙,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各自按照他的角色、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能力来互动。所以如果太重视外表的话,反而让别人觉得不真诚。儒家强调交朋友一定是要真诚为主,特别是不要把怨恨藏在心中去跟别人做朋友,就算你的个性是比较直爽,有时候有一点鲁莽了,但是至少要做到跟朋友来往,绝不在心中藏着怨恨,如果心中有怨恨的话,就绝不跟他来往。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4讲

最高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与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棉袍与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一点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子路的志向是要做到重视朋友的情意,远远超过世俗的财物。他要跟朋友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所以这是很难得的,非常高尚的志向。颜渊自我要求不要过多的去夸耀自己的优点,以及有劳苦的事自己来做,不要推给别人,这样就把自我的执著给化解掉了,所以颜渊的志向是比子路的要略胜一筹。而孔子的志向是最高的理想,他希望能做到让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天下的做朋友的人都能够互相信赖,让天下的青少年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顾。这叫做止于至善,世界大同,所以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确实是了不起,他的学生子路有情有义,颜渊能够达到无私的境界,而他自己可以止于至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5讲

对待过错的态度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孔子说了一个人听到自己的过失,他应该内心自我反省。曾经还说过,让我再过几年到了五十岁可以专心研究《易经》,将来我就减少很多大的过错了,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但是小的过错还是难免。过错有时候来自于性格,念《论语》时要记得儒家不可能有人性本善的想法,它认为过错有时候是无心的。所以知道一个人有什么过错,就可以给他正确的指导,让他人生往哪里发展。孔子说,当你见到自己的过错时,首先要在内心进行自我检讨,不要忙着辩护。检讨之后,要小心避免遇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不要再犯错误,要针对自己可能的过错而加以修炼。

《论语三百讲》

第76讲

爱好学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这段话说出来很有意思,一方面认为我比别人更好的地方,是我好学,但是这个好学正好反映出来我认为自己不够。孔子是主张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他如果好学,懂得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生命就发展得更完整。文字作为载体,它所承载的这些内容的思想精华其实已经不在了。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定要透过自己实践之后,才能够得到验证。总要学习一些观念,然后在实际生活上加以验证。假如没有观念的话,你遇到所有发生的事情,你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有观念才能理解,理解之后你才能够化解各种困惑,这样知识的作用才能够表现出来。

《论语三百讲》

第77讲

面向光明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出任政治领袖。

古代有三种人面向南方:  第一种 天子;  第二种 诸侯;

 第三种是诸侯之国的卿大夫。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的后代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他吗?

儒家里面谈到从政升官等于是要把个人家里的事情放在一边,替国家做事那是需要有崇高的理想跟抱负的,也要有卓越的德行跟能力的。

从政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 第一个是德行要高,这是永无止境的要求;

 第二个是能力要强,要能够应变,应付所有变化的事情;

 第三个是智慧要高,也就是说你要能够解决百姓的困惑,遇到任何问题懂得做正确的判断。

《论语三百讲》

第78讲

不迁怒

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鲁哀公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不迁怒、不贰过”是描写颜渊好学的证据,代表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是把学习跟德行的表现结合在一起。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学生分为八派,各自自立门户,但都不是走儒家路线的。对于教育的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并没有做完整的理解跟介绍。所以孔子的感叹是有他的道理,而颜渊学了很久,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希望也达到很高的层次了,最后也没有机会去用在社会上。

《论语三百讲》

第79讲

雪中送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第六》

【译】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申请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记住别人的穷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第六》

【译】原思担任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待遇是小米九百斗。他不肯接受这么多。孔子说你不要推辞,多的可以济助家乡地方的穷人。

人跟人的相处要考虑三个方面:

 第一个:做人处事要问自己是否真诚;

 第二个:跟别人来往,要问别人对我有什么样的期许,这时候要互相沟通;  第三个:社会规范要遵守。

《论语三百讲》

第80讲 心不违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这段话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儒家以孔子来说,绝不认为人的心是本善的。它认为人的心是一种自觉的能力,譬如说我可以自己觉悟,我今天要做什么,我现在要做什么,所以心代表一种思想的能力。人的心是经常在变化的,它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孔子认为你应该选择“仁”,既然我跟别人来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我都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我只要表现适当的态度,真诚由内而发,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行仁的表现。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1讲

为政执政从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季康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明白,孔子对学生是很了解的,知道他们各有特色。做官就是需要把一个人当人才来用,他才能够就那个位置来造福百姓,来服务国家,所以孔子认为自己的学生去做官的话,都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人作为人才他对于自己的出处进退,要有怎样的判断,也是需要全面考量的。

《论语三百讲》

第82讲

贫而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呀!

一个人有钱可能会不快乐,因为他恐怕会财大气粗,不懂得礼仪规范呢;而生活的穷困也会使人忧愁,柴米油盐酱醋茶,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然是烦恼得不得了。而颜渊认为有衣服可以穿,有稀饭可以吃,然后还有老师所教的道,就可以让我快乐了。孔子认为颜渊的德行很好,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经济越来越繁荣,以颜渊的理想提出来之后,很多人说如果大家都如此节省,那经济如何发展,因为经济有时候是建立在适当的消费上面。所以这段话有它的道理,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学习有个特色,要“取法乎上”, 要知道最高的标准在哪里,然后我们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醒自己说,我现在做的情况 如果不错的话,一定要记得“不错但是不够”这六个字。颜渊生逢乱世,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虽然陷入穷困,但是他不逃避,反而借这个机会修炼自己,展现出贫而乐道的一个最好的示范。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3讲

能力与努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论语·雍也第六》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

一个人只要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路,他一定有力量,因为这取决于你自己。譬如说,我现在希望能够事业上很顺利,那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我现在希望能够赚很多钱,那不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是我现在说我希望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能够不断地行善,跟任何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那是我可以做到的,就看我要不要做而已。冉有在这里作了一个负面的示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一些教训,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冉有画地自限,就要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毛病,如果有的话,就要尽快去改善,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4讲

公正与勇敢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鲁军战败撤退时,他负责垫后,将近城门时,鞭策着马匹说,“不是我敢垫后,是马不肯快走啊。”

本节所讲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他判断人才的标准,就是以澹台灭明这个人为例;另外一个是讲鲁国的一位大夫,孟之反的一个小小的事情,说他不夸耀自己,能够把他的功劳很轻描淡写地化解掉,其实这样别人反而都会记得。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5讲 承礼启仁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由门户呢?为什么做人处事却不经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为人处事如果要求行善避恶的话,一般有两种考虑:第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叫做礼仪,法律也包括在内;第二种是你真诚地由内而发,自己去行善避恶。

一个人要做好事的三种理由:

 第一个是外在的压力,人群的要求;

 第二个是因为他有宗教信仰;

 第三个是让一个人启发他内在的自觉,要靠良心。

儒家要求你行善避恶,是以仁作为基础,这个“仁”代表由真诚而自觉产生力量,由内而发,自我要求做该做的事,但是要配合礼的规范跟个人的宗教信仰。“仁”是孔子一生学习跟思考的心得,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知道,没有人生下来是完美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也都有责任走向完美,而当你行仁的时候,你跟人群是不能脱离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6讲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文”的基础是“质”,“质”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自然的一种本性。文代表文化、文学、文艺,这些一定都是要学习的,如果你的书念得多叫做博学。但是行为上要用礼来约束,所以文跟礼应该放在一起。人活在世界上要特别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规矩的话是很难长期维持适当的关系。但是如果规矩太多了,大家行礼如仪,可能就会没有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学习儒家就要记得,它是强调外在跟内在要合一,这样人的生命特色才能表现得很优美。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7讲 真诚而正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活在世间,这一生都应该真诚,真诚之后跟别人来往,这样你才能够建立适当的关系。一个人如果不真诚,做事情都是胡作非为或是内心跟他的行为脱节,做到最后一定出事。反之真诚由内而发,即使做错了就立刻认错、负责,然后去改过。

儒家强调真诚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个真诚的心一旦表现出来的话,人的生命就会有非常不凡的表现。但是很可惜,古今中外缺乏这种真诚而活下去的人还是占多数。很多人谈到宗教问题都会强调你要信这个教,你要信那个教,你才能够得救,才能够解脱。但是以儒家来说的话,他没有特别谈解脱得救的问题,但是他会强调良心照样是一个人最后的一个堡垒,做任何事凭良心的话,总是我行善的来源。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的心能够思考 ,它来自于天。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8讲

好之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去乐在其中。

学习的三个层次:

 第一层叫做“知之”,譬如说我现在知道做人处事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姐妹,要跟朋友讲信用。

 第二层是要喜欢这个道理。

 第三层是去实践,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深刻的意义。我去做到了之后,感觉到那种快乐是由内而发的快乐。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9讲

上进之心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

儒家的思想绝不只是告诉一个聪明人去学习,而是告诉每一个人要去学习。如果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孔子就会跟他讲高深的道理,只要有耐心认真把它听完毕,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同样的介绍《论语》思想的时候,如果你愿意上进,那不管你以前的背景是什么,所念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认真地去学习了,你就能领悟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进而对你的为人处事起到影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老师要会教,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很重要。

论语三百讲

论语三百讲(1120讲)

论语三百讲171180讲)

论语三百讲(三)

论语三百讲(6170讲)

《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整理)

《论语》讲什么?

1论语选讲

诗三百

3《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三百讲3
《论语三百讲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