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代史暑期实践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5: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它就像是春天的微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压抑了近三十年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榆林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榆林农村各个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一、榆林农村改革开放历程

三十年的改革的成就向世人显示着卓越的成就,从农村来看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农村改革的突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在农村是从农民的基础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国农民基本上实行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实行了政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工作,标致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农户作为从事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的内在 动力大大加强。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1979年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上调25%。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数据显示,1978-1985年七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40276万元增长到71339万元,净增77%,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4015万元增加到了55713万元,增加63.8%,农村非农产值从6261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增加150%,非农行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15.5%增加到21.9%。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170万人下降到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0%下降到50%,净减少3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元增加到231元,翻了两番多。

(二) 农民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平稳过渡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成功,把农村改革引向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全市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种植结构、种养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从传统

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1986-1990年五年间,粮食总产量从57.8万吨提高到67.6万吨,提高17%,农村社会总产值1990年达到163031万元,期间农业产值达到111210万元,非农产业产值达到51821万元,分别占68.2%和31.8%。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1990年和1985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工业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三) 农村全面建立市场体制跨越式发展

这期间,国家通过了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础经济制度,并在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继续延长了30年保持不变。在“大稳定、小调整”等形式基础上,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确立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通过提高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提高提高粮食价格、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以及实行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政策,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改善内部管理等,获得了空前发展。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均递增20.7%,与同期国内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17%相比高出3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到2000年底,农村非农行业产值达到92391万元,接近1991年的2倍;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23万人,是1990年的1.7倍,上诉有利因素,促进了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农业总产值也从1990年的111210万元提高到2000年的240103万元,增加120%。

(四)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0年,国家先后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起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多矛,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引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中央连续下发了指导“三农”工作的四个一号文件中,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体是千年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三农”工作;2005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保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6年的一号文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难度最大的问题;2007年的以后文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化农业放在首位,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政策力度之大,连续性和指导性之强,给农民的实惠之多,2000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到2007年达到31.4亿元,其中,省16亿元,市级6.3个亿,这是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选举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扶贫开发和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在全市村相继铺开。农村各项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力争为农民工进程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国务院专门下乡《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各个方面做好农民工工作。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市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35%。2007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千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农业总产值也从2000年的

2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52亿元,翻了近两番。

二、榆林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

(一)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为4亿元,2007年已达82亿元,增长了19.5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增长时间最长,年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由1150万亩减少到9910万亩,粮食产量由61.5万吨增加到133万吨,增加32429吨,增加8.2倍;畜牧业空前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15万头,羊500万只,大牲畜33万头。经济林果在1978年仅为农户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自食外,几乎没有形成商品供应市场,而到2007年,全市水果产量已达到了19万吨。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供应短缺问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为全市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二)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开放搞活农村经济,在制订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建设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一是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全市40%的农村实现了通柏油马路活水泥路;二是广电、通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线电话、手机和电视网络 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彻底给变了通信不通、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局面;三是新型合作医疗惠及全市农村居民,全市有245.9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8.2%,解决了过去小病小治,大病治不起的困难局面,初步改善了农民的医疗状况。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全面免除学杂费工作已经实行,并对部分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科书和生活补贴。这对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在开展,广大农村居民正逐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十多年来,全市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更是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一是居民收入成倍增加,收入结构明显改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美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和多项补贴措施的相继落实,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2621元,比1078年52元增加量50多倍。在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1978年的单一的以种植业收入为主,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7.5元,占38.4%;家庭经营收入1305.8元,占49.7%,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91.5元,二三产业收入214.2元其它收入307.7元,占11.73%。从收入构成来看,已经改变了过去收入结构单一的局面。二是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家用电器基本普及。据农村

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49.4台,拥有电话机593部,手机96.6部,拥有洗衣机86.6台,拥有摩托车49辆,部分家庭已拥有轿车。2007年全市人均交通、通讯支出达到334.3元,交1978年增长近百倍。三是2007年,其实女将们恩格尔系数为40%,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全市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这些数字生动的反映出全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已经有解决温饱、脱离贫困,并逐步迈向小康社会迈进。

经历三十年风雨沧桑,今天的榆林,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回顾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给榆林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随着榆林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明天会更加美丽!

(四) 我亲身地体会

过去,农村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我在县城上初中,每周放假回家,回家是个大难题。首先乘车得到镇上,然后行走近三十土路,但是那路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骑自行车就像玩杂技,忽高忽低,颠簸不堪。有时候下雨,道路上都出都是水坑或者泥水。人走在路上,鞋子立刻变成泥鞋,当时很多人都戏说“咱们这里的’水泥路’可比城里的好多了,一年换几次”。经过这么多年改革,现在我们的路成为了正真的水泥路,而且路宽的可以同时三四辆车从路中通过也畅通无阻。镇子上道路两边的人行道还钟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出去了。晚上,镇子上很多人都会漫步在明亮的路灯光下,那是另一番愉悦。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窑洞都是从山体上直接开凿的土窑洞,开凿花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开凿成是也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很多时候不过几年,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崩溃,这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以前成人们白天都到田里干活,只小孩子在家里,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还要给父母做饭,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做饭而被烫伤、烧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在农村的窑洞都焕然一新了。窑洞都变成了石头的,而且还摆着电磁炉、冰箱、电视等电器。

母亲告诉我说,以前我哥哥还小家里很穷,哥哥很小还不会走路,为了能多赚些公分,母亲每天背着哥哥去山里劳作,有时候冬天把哥哥的脚冻得直流脓水。到1982年,中央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过了几年我们家乡也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每年只需要交纳一定的农业税,剩余的就属于自己的了,农民们种庄稼的积极性变得空前的高,很多人家第一年就有了剩余的粮食,生活也渐渐得变好了。现在国家实施了少取多予的政策,农民种粮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5年,国家又把农民的农业税给减免了,延续了2600年“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农民的收入完全属于自己了。过去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现在农民在开春和秋收的时候把家里的农活干完,还可以出去打工赚钱,这样更加加速了农民致富的速度。

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也有了钱,闲下来的农民们开始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学习更多的文化,同时开始考虑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现在很多的农民无一例外地给他们自己的孩子配备齐全了学习用品。有的还让孩子择校到城市里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挣钱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么?只要孩子有出息,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农民交谈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当年读书无用的影子。这样的变化,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近代史作业实践报告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近代史作业

近代史作业

近代史作业

近代史作业

近代史作业

暑期实践作业1

暑期实践作业方案

中国近代史作业

近代史暑期实践作业
《近代史暑期实践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