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八组 走进毛泽东

宁武实验小学 一级教师 陈海亮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长征》一首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独特的魅力及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父亲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泽东在花山》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慈爱的父亲,普通的群众。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目的是将学生已经获得的孤立感受整合起来,使他们获得一个全方位的毛泽东形象,感受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更要通过他们的其他阅读中获得的资料来丰富毛泽东的形象。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词汇量。 2.由文本走进毛泽东,感受其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在感受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突破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教材的整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理解即可。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 2课时 《开国大典》 2课时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 一级教师 陈海亮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或观看与长征有关的影视作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PPT(内有: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看着课题,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再读《七律·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样的诗叫做——七律。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1934,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他诗兴大发,长征结束,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觉得怎样读才会读得更好。 (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读仔细,注意多音字。) 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并能正确书写。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读后听写。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标志性能力,小学高年级依然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师范读(配乐朗读)以优美动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

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格律诗音韵优美,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

2、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不懂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通顺连贯的话表述出来。

3、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学情估计:不少学生可能只局限于把诗句翻译出来,只简单的表述为,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用扩词扩句的方法,对诗句意思进行更加具体的表情达意。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 (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指导学习第一联,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

二、

三、四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上述方法,学习

二、

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

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读读、想想、说说、细细的体会,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赏析品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四、感受韵律,指导背诵

全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色,语调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值得诵读记忆。请同学们把全诗背诵下来。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感受“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读了这首诗,咱们分明体会到了,那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 寒)

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想不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这两个故事?(出示课件)

这就是红军过金沙江时的情景,生自由读。交流读完这段话的心情和感受。

从暖字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我为红军们感到高兴,

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损失,就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所以我也知道了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

这个“暖”字,还是军民一家亲的暖。带着这种感受读。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来看一看这段录象。 (师播放课件)

同学们在看这段录象的时候,你们又在感叹什么?此时毛泽东的心中感觉又是怎么样的?(这段路走得来之不易)过大渡河的时候不像过金沙江那样容易,而且他们损失惨重,毛泽东心中肯定会感到很心寒。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句。

透过这个“寒”字,我们还感受到红军战士那份——英勇抗敌的精神。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是的。尽管红军战士面对种种困难,但他们临危不惧,仍然勇往直前。所以,这一暖一寒表达诗人的喜悦与痛心。分组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在漫漫长征路上,我们读懂了“征”,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重重困难,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

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读着毛泽东这首诗,咱们从“不怕”这个词体会到战士们和毛泽东的“英勇”,这英勇也许就是作为伟人的那份风采。(板书:风采)读着这首诗,咱们也从一暖一寒体会了伟人也有那份喜悦,也有那份痛心,这也许就是毛泽东这个伟人的凡人情怀。(板书: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来激励战士们,来鼓舞战士们。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三、有感练笔,抒发情感

是啊,毛泽东率领红军战士一次次克服重重困难,才打败了国民党, 才能获得今天幸福的生活。今天咱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学习,此时此刻,对着伟人毛泽东,你想说什么?(播放课件)一边看,一边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生自由写作,交流。 【作业设计】

1.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长:万水千山

征:艰难危险 寒 暖 风采:不怕 英勇抗敌 情怀:乐观向上

五年级第八组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第八组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八组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