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7: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胡楷

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

从收入总量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40元、2431元和3201元,同比增长16.7%、25.3%、31.7%,年增额分别为278元、491元、770元,是近十年来我县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从收入比较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的47%、(4767元)51%和(5153元)62%,占全省平均水平(2645元)的73%、(3136元)77%和(3438元)93%,与全市近三年的平均水平(2256元、2770元、3313元)分别相差316元、339元、112元。这表明,我县农民收入虽然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尚有差距,但是这一差距逐年缩小,正在积极跟进全国和省市发展水平。从收入构成来看,2008年和2009年,我县农民以绿色种养业为主的经营性收入分别为1022.2元和1318元,占总收入的42%和41.2%;以劳务经济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分别为993.6元、1327.6元,占总收入的40.9%和41.5%;以退耕还林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81.5元和514.7元,占总收入的15.7%和16.1%;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很小,仅为总收入的1.4%和1.2%。

从收入差距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426元、9253元和12020元,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分别高出5486元、6822元、8819元。连续三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为3.8:1,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是农民收入渠道比较单一。我县农民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两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不到20%。家庭经营收入又以农业生产为主,从加工销售、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中获取收入比重很小。而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较大,特别是受自然环境、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增收幅度有限,增长后劲不足。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普遍低。我县有4万多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效益直接决定着农民增收。从目前情况看,农业产业品种多而全、总量小、效益低的状况尚未改变;特色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效益尚未形成。特别是由于普遍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户大多以出卖初级产品为主,承担着很大的生产风险,获得的收益却很有限。

三是农村协会组织带动力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全县11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会员最多也只有200余人,人最少的仅有40余人,规模普遍较小,服务功能较弱,很难发挥联接农户、对接市场的作用。目前,农户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仍然是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格局,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制约了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够高。我县5.98万农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5%。一方面,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种养技术,普遍缺乏主动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职业技能较低,外出务工人员也多是从事体力工作,难以在城镇择业和稳定就业,收入也相对较低。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首先,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我县农村经济正处在爬坡攻坚阶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要突出一村一品、强村大户,走基地规模化、种养特色化、产品市场化的路子。基地规模化,首先是继续主攻“一菌三园四个示范基地”,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产业覆盖面,培育一批产业强村和基地乡镇。种养特色化,重点是围绕市场调结构,提高食用菌、林果、药材产业效益,提升娃娃鱼、冷水鱼特色养殖规模,扩大珍稀花卉和优质杂粮种植,探索珍禽野物人工饲养。产品市场化,关键是依托优势产业基地,坚持内联和外引并举,培育食用菌、林果、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第二,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水电、矿产工业,提高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依托我县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引导和扶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积极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品零售等关联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抓住省上扶持重点集镇建设机遇,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好重点集镇建设,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集中,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劳务收入已占到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劳务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以技能培训为抓手,采取与县外培训机构联合办学、联系用人企业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引导服务为重点,积极搭建劳务输出推介平台,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县内外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切实做好就业推介和维权服务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完善就业扶持、创业奖励、失业保障等政策,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帮扶,引导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第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民增收后劲。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既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种养效益,又能有效防范农民分散生产的市场风险。在科技推广上,整合涉农科技推广机构力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搞好技术服务。在产销衔接上,实行以奖代补、典型引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和经济组织,把从事相关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市场、协会、农民联接起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市场开拓上,在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食用菌、蔬菜、干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储运、加工、配送、销售服务网络,解决好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

第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供农民增收保障。县乡处在农村改革的最前沿,关键是转变职能、落实政策、优化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要把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生态补偿等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原原本本地宣传给群众、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调动和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继续抓好林权配套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林地、土地向产业大户集中,实现分散生产向集中经营转变。创新金融服务农村方式,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和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扩大新农合、新农保覆盖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持续增收。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对乡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某县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石泉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民增收情况调查与思考(全文)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