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经济史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8: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经济史

名词解释:

1、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是阐述和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学科。

2、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各级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享有对祖先的主祭权和财产继承权,其他嫡子和庶子只有被分封和对祖先陪祭的权力。

3、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4、工商食官:是西周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经营管理,官府手工作坊有司工负责,王室和诸侯都设司工,并且还设有工正等专业作坊的工官。在官府作坊干活的手工业工人称为“工”

5、王田制:公元8年王莽实行的一种土地改革制度,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制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其规定为:男丁不满8人,而所占土地超过900亩的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同族、邻里、乡党;无田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田。由于其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的农民与封建地主的利益,遭到反抗而失败。

6、五均赊贷:王莽改制时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社五均官,负责评定物价,收购滞销物资,经管赊贷等经济活动,是为“五均赊贷”。

7、六筦:王莽改制时有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五均赊贷,是为“六筦”。

8、三田制:西周实行的轮荒休耕制,具体方法是把土地分成菑、新、畲三种类型,菑田种一年休耕两年,新田种一年休耕一年,畲田是种熟了的好地,不需要休耕。

9、度田令:面对西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当时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刘秀于公元39年颁发了度田令,度田,即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10、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

11、区田法:是西汉成帝时期汜胜之在关中总结、推广的一种耕种技术,其本质特征在于规划种植的“区”,实行作物点播密植,深耕积土和施优质肥料,并保证不缺水的耕种方法。这样做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且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12、曹魏屯田制: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管理最严、成效最好的屯田。建安元年,曹操以百万口青州黄巾军为基础,在都城许下正式确立和推广屯田制。曹魏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按军队的编制进行组织和管理,而民屯则是以中央大司农为首逐层向下进行管理,屯田制的推行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以及曹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13、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14、丁中制:隋唐时期,户籍按年龄划分为黄、小、中、丁、老,以此作为纳、免课税的依据,称“丁中制”。

15、杂户:是对特殊人户的总称,主要是指从事专门职业、有专门技艺或政府为某种需要而单独管理使用的人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于良人,一般带有强制性的编制。

16、商税:中国古代对商人贩卖商品及其他商业行为所征收之税。

17、市租:指商业税。东晋南朝政府设市官管理市场,在市区内贸易的商贩则需交纳市租。

18、估税:古代的一种市场税,也可以说是买卖交易税。为东晋时设立,并为以后的宋齐梁陈所实行,北方各政权未见此税。

19、关津税:即通过税,三国时期有过向过往客商征收此税的记载,税率基本为1/10,关津征收的主要对象是过往频繁的商贩。 20、二地主:向地主租入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转租于他人,收取地租,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人。是地主阶级的一部分。称为“二地主”。宋时,封建租赁关系发展更为复杂,“二地主”大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二地主”的出现,在唐朝中期就有记载。宋代“二地主”的大量出现,形成了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土地租种者三者之间组成的封建土地租赁关系。普通农民要承受地主与“二地主”的双重剥削。

21、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而得名,300人为一孟安,10孟安为一谋克。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22、合种制:是佃客用自家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用自家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

23、承佃制: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时,交纳定额地租,数量多在50%左右,不同地区租率会有所区别。定额地租的收取,一般不论收成好坏,佃农必须按契约交租。

24、农牧之争:蒙古在入主中原以后,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在汉地是实行游牧,还是实行农业生产的争议,一些蒙古贵族认为应该废农田为牧地,另有一批人则主张适应汉地的农耕经营管理方式。后来,蒙古大汗采用了耶律楚材等人的建议,用汉人,采用汉法,实施了以农业为主的耕种方式。

25、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等信息,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黄册的实行加强了明朝对全国人口的控制管理,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税收和徭役。

26、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明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图册的制定加强了政府对于土地的控制能力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7、粮长制:粮长制,重要的田赋制度,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部分。粮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的田粮催征、经收、解运诸事宜。

28、塌房:又名邸店。宋以后寄存商旅货物的场所。商人、军队、官员、寺观都有开设,寄存者须向主人支付寄存和保管费用。明朝为商人储存货物之用。

29、均徭法:明代三大徭役之一。因按户等人丁编排,均输徭役,故称“均徭”。均徭法创行于江西,1437年在全国推行。凡省、府、州、县衙门的杂色差役以及杂项劳役的折价,都属均徭。弘治、正德年间,除亲自服役者外,一部分均徭折成银两缴纳,前者叫力差,后者叫银差。后来,也有力差折银者。明代中期,因朝政腐败,官吏里胥因缘为奸,均摇遭到破坏。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行一条鞭法,均徭并入田赋征收。

30、一条鞭法(地丁制度):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31、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32、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33、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这4个口岸可以理解为有政府设立海关的口岸。乾隆年间(1757年),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海禁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简答题:

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

先秦: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起源与早期发展、多元一体化民族、经济、文化格局形成阶段;

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经济格局的奠定;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大波动及转型时期; 宋辽西夏金: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及其发展;

元明清:社会经济曲折发展及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扩展。

2、私有制、阶级的产生与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私有制的出现,一方面与个体家庭有关,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劳动和经营是产生私有制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与商品交换有关,交换关系的扩大为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化公为私提供了条件。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发生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的加剧,也从而使阶级得以产生。具有特权的氏族、部落首领为了获得和扩大私有财产,不断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部落开始联合,并产生了军事首领与部落联盟会议并存的制度——“军事民主制”,这时国家便已经开始形成了。

3、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

首先,国家土地所有占据优势;其次,私人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总之,国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私人土地所有制并存是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

4、西汉前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

首先,裁减军队,使大批劳动力回归土地; 其次,复故爵田宅,使流民回归乡土;

再次,使大批奴婢免为庶人,恢复其自由人的身份。 除此之外,西汉政府还多次颁发“劝农”诏书,鼓励生产。 抑商政策:

首先,降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其次,实行盐铁专卖,平准,均输政策。

5、西汉晚期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高度集中;

二是奴婢队伍不断扩大,元帝时,政府官奴就达十余万人;三是大工商业主势力膨胀。

6、曹魏屯田与吴蜀屯田的比较 规模上:曹魏屯田规模最大

时间上:曹魏屯田最早,吴国其次,蜀国最后

成效上:曹魏屯田管理最严,最见成效,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屯田制的实行为北方及曹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吴国屯田也分为军屯和民屯,大规模屯田对稳定政权和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蜀国以军屯为主,并且随着军队的进退不断变更屯田地点,汉中为主要屯田区。

7、北朝的均田制

答:北魏均田制是在当时地旷人稀、人民流散、土地荒芜情况下,为了把劳动力重新安置在土地上以便征收一定的租调而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意义:

(1)对北魏拓跋族进入农业社会有一定意义。

(2)农民通过均田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相对固定和减轻,可以过较为稳定的生活,这对发展和改善生产和农民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3)均田制也是解决土地劳动力相结合的新形式,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8、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主要内容:

简括户口,落实税收;整顿各种名目的职役和徭役,抑制脱逃正役现象的泛滥;扩大以实物或货币代役的范围;加大按户等和田亩征收的户税、地税的数额;用裴耀卿主持漕运改革,实行分段运输法,增强运输能力,解决关中缺粮问题,稳定中央政权。

9、两税法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公元780年实行 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户籍,按丁壮和财产排定户等;“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80)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无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积极意义:使税制得以统一,同时以资产为主的征税原则适应了中国封建经济及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扩大了征税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劳动者对国家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意义:实施不久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长期不调整户等,使赋役负担贫富不均日益严重;两税税额不断增加,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难,从而为唐朝走向衰落埋下伏笔。

10、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战争对北方的破坏级流民的南下; (2)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变化; (3)农业经济本身的规律; (4)生产关系的落后; (5)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 (6)综合因素。

11、农作物种类的表现

一是水稻的广泛种植。随着南方徒弟开垦面积的扩大、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及对灌溉工具的改进,水稻的种植得到普遍推广,尤其是麦稻复种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二是唐中叶以后南方的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得到长足发展,长江中下游级福建等是主要产茶区,茶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之一; 三是蚕桑业的发展和种植地区格局的变化。至唐前期,蚕桑业的主要产地在北方,唐中叶以后,主要在南方发展,不仅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其商品化程度也大为提高。

12、多个政权并立的原因

各个政权的军事实力都不足以达到吞并其它政权的实力,宋政府虽然积贫积弱,但经济发展远比其它民族政权好;而金,辽,西夏则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汉化程度高,经济发展程度虽然没有宋朝来得高,但军事实力较强,加上各个政权基本上有着比较好的地理优势,因此想要消灭其它政权比较有难度,同时各政权之间的征战的结果基本上都以和议为结果,例如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从而使得各政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因议和而换取的相对和平时期,对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总结以上可归结为:少数民族军事实力强,中原丧失燕云十六州的保护,宋的经济文化较为先进,弥补了军事上的软肋,从而导致政权之间总体实力对比的相对均衡。

13、宋政府为了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增加税收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召集流民,奖励垦荒;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对归业的农民贷给耕牛、种子等;同时,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乡里设农师,指导农业生产,传播农业经验;鼓励开发农业技术和引进优良物种。

14、土地所有制结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的确定(如何确定) 宋代推行不抑兼并与自由垦土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两宋时期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继续衰落,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渐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在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又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属于自耕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数量只占很小的比例。而这种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宋政府从自耕农手里获得的税收极大地减少,从而迫使其从租佃方面下手,宋代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这时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而这又促进了契约租佃制经济的确定。

15、人口南移的影响 对于南方:

(1)为南方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劳动人手; (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工具的制造方法,从而为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3)使南方接纳了原来北方的精英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南方人的素质,从而使南宋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4)局部地区造成人口过剩的压力。

对北方: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人才大量流失,资金,资源,技术,知识,传统的人口结构与文化氛围的丧失。

16、宋代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各个手工行业都有发展,且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进步较快,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二是对手工业者的招募制代替了劳役制;

三是在各类手工行业,国家主要采用收税形式的经济手段来代替原有的对手工业的管理方法;

四是出现了非常多的专业化的手工业经营者,对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有积极意义。

17、元代采取的重农措施

设立劝农司,掌管农桑水利,指导和监督各地农业生产;编辑《农桑辑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下诏禁止占民田为牧地,限制抑良民为奴,以保护劳动力和耕地,招募流亡,鼓励开荒;开展军民屯田;中央设立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兴修水利,修理河渠等。

18、明政府发展经济实行的措施

奖励垦荒,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顿赋役制度,编黄册和鱼鳞图册;发展手工业、商业,对手工业工匠实行以银代役,使手工业者获得更多的自由,对商业则采取轻税保护政策。

19、清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

奖励垦荒以及颁发相应的土地政策,停止圈地和实行“更名田”;废除“逃人法”;整顿赋役制度,编修《赋役全书》;兴修水利,治理河患;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废除匠籍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工商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重视粮食贸易,定额收税,弛海禁等。

20、一条鞭法的内容、意义

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行于嘉靖九年。

主要内容:将赋役合并,摊部分力役于田亩之中;合并各种徭役项目,以“雇役”取代“力役”;赋,役均以银两折纳,“一概征银”;赋役的催征、收纳与解运由民办变为官办。

意义: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将赋役分征变为赋役合征,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贪污受贿的机会;限制了豪强地主对于国家赋税的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削弱了应役者对于国家的人身依附,使其生产积极性提高;实行田赋征银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1、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

答: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

2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句话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区——江南。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生产者变成资本家;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由商人变为资本家。

⑤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家与工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纯经济关系。

2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巩固了封建经济结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中国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直接控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的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吸收。

24、《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 1842年签订

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取消“公行”制度和中国进出口“均以秉公议定”;

25、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渗透的原因及进程

一、列强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 1.从关税协定到夺取海关管理权。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为进一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攫取海关管理权成为重要目标。 过程 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②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驻上海的英、法、美三国领事,趁机派兵侵占了设在上海租界内的中国海关,夺取上海海关的管理权。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口岸,由英国人总司其事。

④总理衙门建立后,任命英国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总税务司掌握海关行政、用人、财务大权,中国海关和地方海关的高级官吏由外国人担任,中国人只能充当下级职员。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形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2.具体形式 ①鸦片走私更猖狂

②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 ③压低价格收购原料

三、贩卖华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西方殖民者诱骗掠拐华工,将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剥削中国廉价劳动力,掠夺中国劳动力。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早期资本输出已开始。19世纪70年代以后则以资本输出为主。 1.形式

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26、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资本阶段,对国外的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就是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侵占殖民地的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侵略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大提高,单纯的商品输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此时的趋势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 商品输出导致我国当时手工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使得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得以扩大,从而为资本输出提供了条件。商品输出所产生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帝国主义者的需要;资本输出直接在殖民地开办工厂,在殖民地内掠夺原材料,掠夺大量劳动力进行加工,将工业产品直接在殖民地内高价出售,使得殖民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作业2

经济史

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中国经济史 中国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