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2: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第六讲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的经济发展

本讲内容:

一、一五(1953-1957)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及后果

三、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

四、*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一、“一五”(1953-1957)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一五”计划的制定

1、背景:为适应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2、提出:

(1)1952.8形成《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等文件。

(2)1953年始对草案做修改。

(3)1954.9,陈云领导的“五年计划纲要小组”向中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4)1955.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并正式公布。 

3、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方针措施

1、实行粮食、食油和棉花的统购统销。

2、有关农业投入和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

3、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对基本建设的管理。(1954.9设立建行) 

4、利用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

5、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三)“一五”计划时期的主要成就

1、初步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

表现一:基本建设规模扩大。

表现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表现三:工业生产的增长。

2、其他部门的发展。

表现一:农业、林业和水利建设的发展。

表现二:运输业的发展。

表现三: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表现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及后果

(一) “大跃进”运动的酝酿

1、“大跃进”运动的酝酿是从批评“反冒进”开始的。(1957.9-10,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 

2、1957.11,毛泽东,苏联,15年,钢产量赶超英国。

3、1957.12.2,刘少奇,正式宣布毛泽东提出的口号。表明不顾我国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中央内部已占主导地位。为大炼钢铁做了准备。

4、1958.5,八大二次会议认为我国正处于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批反冒进、观潮派,提出插红旗、拔白旗,鼓励说假话、瞎指挥,左倾思想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推动了大跃进的发展。

(二)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1、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

表现在全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

2、工业方面,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超英国的目标。

3、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5年、3年以至

1、2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1)1958.6.12.新华社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首放小麦亩产3530斤的“卫星”,紧接着全国“卫星”指标不断升级。

(2)1958.9.18《人民日报》报道,广西省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发射的“中稻高产卫星”亩产竟达13万多斤。

(三) “大跃进”运动的后果

1、造成了经济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

2、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3、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中央对此严重后果有所察觉,1959,毛,庐山谈经济工作,重轻农;庐山会议中断了纠错进程,1960新的大跃进发展到高潮。

三、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

(一)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

1、工农业比例失调。

1957-1960,工业总产值增1.3倍,农业降22.7%.

2、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

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积累过高。

3、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市场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三年财政赤字总额169.4亿元;市场商品奇缺。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

1、1960.9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基本内容: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国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主要采取的措施:

(1)通过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降低农业税实际征收率等措施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

(2)通过精简职工1940万人和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的措施,增加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减少了国家工资开支和商品粮供应。

(3)通过大幅度地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大批 停建缓建工程项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提高

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

(4)进一步改进财政收支不平衡,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5)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关停并转一部分亏损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

1、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工作是在“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反修”、“反单干风” 等运动不断开展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受到了各项运动的影响,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2、主要表现:

(1)工农业生产接近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65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235亿元) (2)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恢复正常。(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78.2:21.8到62.7:37.3) 

3、财政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四、“*”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后果

1、1966.5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集中反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五一六通知》,并成立中央*小组。

2、1966.8.1-12,北京,八届十一中全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猛烈批刘、邓,毛个人领导一切,*在全国迅猛展开。

3、毛视学生为*突击力量。1966.8.1,亲自给 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写信,支持其造反。八次接见全国1100多万红卫兵。

4、1967-1968是*十年中最混乱的两年,打倒一切,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工农业生产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减少;文教事业受摧残。

(二)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两起两伏”

1、1969,三结合,政治形势稍稳,国民经济有所回升。至1973,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出现转机,是*中形式最好的一年。

2、1974.1,极左思潮再次猖獗,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国民经济遭到破坏。

3、1975,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开始走上恢复发展轨道。

4、“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76,国民经济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情况的基本估计

1、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

2、经济管理体制僵化,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3、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某些领域仍有一些进展。如成昆线等新线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大桥交付使用等。

四、“*”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评价:*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遭受挫折和损失最严重、最持久的时期之一,由于毛泽东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错误地发动和领导了这场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作用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思想脱离客观实际,片面强调备战和高指标、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热点课程第六讲学生讲义

考研数学《概率统计》讲义第六讲

第六讲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讲义

考研数学《概率统计》讲义第六讲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