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显对话和潜对话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6: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显对话和潜对话

一 对话的显和潜

在茫茫人海中,你来了,又匆匆而去;我见到过你,却没有同你说过一句话。你我之间什么也没有有过。如果你对我说了一个词:“春风。”我对你说了一个词:“秋月”这就是一个交际活动。你说“春风”的时候,你是说话人,我是听话人;我说“秋月”的时候,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春风”和“秋月”就是话语,你和我凭借着话语构成了一个“交际场”。在这个交际场中,你我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在交际场中,话语是说话人听话人之间的一个仲介物。是话语把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在一起的。说话人从信息和情感开始——这是他人所看不到,也摸不着的,运用语言这个代码,把有要表达的东西物质化,组织成为话语——听得见,看得到;听话人从对方的话语开始,依据话语来把握对方的信息和情感。交际双方是以话语为中点而进行的逆向同构的运动。编码和解码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当你和我在某一个秋天相遇,你一言而我一语的时候,这是对话。当你我不在一起,你给我写一封信,这信也是对话。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其实也是对话,是我们同小说家之间的对话。不过,前者是直接对话,而后者是间接对话罢了。也可以叫做“显对话”和“潜对话”。以显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显性地存在的。可以叫做“显说话人”和“显对话人”。而在潜对话中,只有一方是显性的,而另一方却是潜性的存在。写信、写文章的时候,听话人是“潜听话人”。看信和读文章的时候,说话人是“潜说话人”。

不懂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显性和潜性的区别,对话也有显性和潜性的区别。你我已经说了出来、写了出来的东西,对方听得、看得着的东西,就是“显对话”,而你我都没有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潜对话”。例如,你说出来的只是:“这东西是好,真不错,但是„„”“你这人什么都好,不过,就是„„”“人家都怕你„„”,这是显对话。但是这并不是你所要传递的真正的主要的信息和情感。能够表现你的真正的主要的信息和情感的话语,你却没有说出来,你留给对方去体会了。话语,就是“潜对话”,或者叫做“潜台词”。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交际对方却是可以把握住的,他很容易地就明白了你的真实的意图。根据他的理解模式,你的话语只能够有两种解释:顺序式,就是:“我也怕你”;逆序式的,就是:“我却不怕你”。再联系到你我此刻的特定交际环境,就能在两者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了。

二 潜对话和言外之意 潜对话,不但是大量地存在的。而且,交际效果常常是非常好的。 当唐太宗任命李纬做民部尚书的时候,正好有人从京城来,李世民就问道:“(房)玄龄闻纬为尚书谓何?”那人回答说:“惟称纬好须,无他语。”房玄龄并没有就李纬是否具备担当民部尚书的能力发表任何意见,但是事实上他已经否定了李纬,不过这个否定的意见只是一个潜台词,潜性话语,潜在的会话含义。房玄龄的显性的交际对象是那个一般官员,但是他知道,他的话语将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去的,他的话语显然是说给唐太宗听的,那么唐太宗就是房玄龄的潜性的交际对象,他是在委婉地劝告皇帝。

一般说来,遇到了不便于直接说出口的时候,人们才采用潜对话的。在曹愚的《日出》中有这样的对话:

‚方达生

竹均,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 陈白露

(口快地)这样什么?

方达生

(叫她吓回去)呃,呃,这样好客,——嗯,这样地爽快。

陈白露

我原先不是很爽快么?

方达生

(不肯直接道破)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白露

(来得快)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哦,得了,你不要拿这好听的话跟我说。我知道你心理是不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方达生

(想掩饰)我……自然……我…… 陈白露

(追一步)你说老实话,是不是? 方达生

(忽然来了勇气)嗯——对了。‛

方达生的潜对话正是“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放荡”。但是,他一灭忍心刺激陈白露,二来也不敢刺激她。您再瞧瞧三个时代的一个故事吧: 他日,操摒人问(贾)诩。诩嘿然不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为什么别人对曹操用直接陈述——显对话,而偏偏是贾诩运用潜对话呢?这是因为—— ‚太祖又尝摒除左右,问贾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这是因为贾诩的身份不便于多说,尤其不能说这类敏感而有杀身之祸的问题。

潜对话,因为并没有说出口,就给对方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于是也就常被用于开玩笑。例如说,《谐噱录》中说:“侯白好非谑。一日,杨素与牛弘退朝,白语之曰:‘日之夕矣。’素曰:‘以我为“牛羊下来”耶?’”侯白的显性话语是“日之夕矣”,但是其潜性话语正是“牛羊下来”:牛者,牛弘也;羊者,杨素也,“羊”“杨”同音。所谓“歇后”,即话语的真正的含义不在显性部分,而在潜性话语中,如:“刘烨尝与刘筠连骑趋朝,筠马病足行迟。烨曰:‘君马何迟?’筠曰:‘只为五更三。’烨曰:‘何不与他七上八?’言点蹄,则下马。”话语含义在潜性成分“点”和“下”上。“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潜性话语是“水”和“酒”。

三 潜对话和交际短路

潜对话,由于并没有说出口,得借助于对方的想像和补充,于是也就比较地容易发生误会。这误会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潜对话的有无,二是潜对话的真正含义。例如说,你说:“他们都怕你。”这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传递一个信息,本不牵扯到说话人的怕不怕,并不存在一个潜对话,听话人从这个显对话出发,虚构出一个潜对话来,得出一个结论:说话人也怕或者是不怕,这都是一种误会,错误的解码。在说话人的确有这个潜对话的时候,这时候对话又有两种,一是:“我也怕你的呢!”二是:“可是我却不怕你的!”当然再向下,还会有不同的意思的。“我也是怕你的,正像他们一样。”“我也怕你的,但是我的怕可同他们不一样的。”“可是我不怕你,你有什么可怕的呢?难道你能吃掉我?我可不像他们那样的胆小!”“可是我不怕你,不但不怕你,还喜欢你。要是我怕你,那怎么会喜欢你呢?”既然这潜对话可以包括许多的可能性,那就会出现听话人的选择错误的。

潜对话的误会出在第一个层次上的,如:

‚刘谅为湘东王所善。湘东王一涉目渺。一日与谅共游江滨,叹秋望之美。谅曰:‘今日可谓帝子降于北诺。’‛湘东王曰:‚卿言‘目渺渺而愁予’耶?由此嫌之。‛(明曹臣《舌华录》) 如果说,侯白同杨素、牛弘开玩笑,是自觉地设置了一个潜对话的,那么刘谅大概是决没有设置潜对话来专门同湘东王过不去对着干的意思的。显然是湘东王的多心。这类误会在二十五史中,在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你对一个人说:“我昨天也没有生病呀!”“以前我也不是落后分子!”“你是在挖苦我不会写文章!”

潜对话的交际效果的实现,必须要有对方的配合。如果对方没有这样的解码能力,那么潜对话就落了空。《三国志·魏书·母无俭传》注引《魏氏春秋》中写道:

‚殿中人姓伊,字大目,小为曹氏家奴,常侍在帝侧,大将军将俱行。大目知大将军一目已突出,启云:‘文钦本明公腥心,但为大所误耳,又天子乡里。大目昔为文钦佩信,乞得追解语之。令还与公复好。’大将军听遣大目单身往。乘大马,披铠甲,追文钦,遥相与语。大目信实欲曹氏安,谬言:‘君侯何苦若不复忍数日中也!’欲使钦解起旨。钦殊不悟,乃更厉声骂大目:‘汝先帝家人,不念报恩而反与司马师作逆;不顾上天,天不佑汝!’乃张弓便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故矣,山自奴力也。’‛

伊大目的潜对话,由于文钦没能配合,于是就落了空。

四 从共时看语言中的显性和潜性

语言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的。对语言的观察可以采用历时和共时两种角度。这时,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选取一个特定的时点用来作为区分语言的显性和潜性的坐标。

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从共时的观点来观察,在所观察的时点上,它呈现在观察者面前的,也就是此时此刻在场的,是显性的语言。而可能具有的、可能出现的,却并没有出现的,也就是不在场的,就是潜性的语言。《挥麈录》中写道:“唐高宗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呼为南台。赵磷《因话录》:“磷又云:‘武后期,御史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台、右台,则宪宗未曾有东台、西台之称。”在高宗时代,东台、西台是显词语,但在宪宗时代则是潜词语??“则宪宗未曾有东台、西台之称”!“南台”和“北台”本是潜词语,“故”是说因为有了“东台”和“西台”导致了潜词语的“南台”的出现。没有“北台”,它还是一个潜词语,其实尚书省叫做“文昌台”,如果叫做“北台”,其实也无不可的。既然有了“左台、右台”,似乎也应有“前台、后台”的。 在今天的汉语中,“学托、书托、婚托、医托、药托、鞋托、布托、话托、房托”,“水霸、电霸、路霸、菜霸、鱼霸、学霸”,“白条子、绿条子、红条子”等都是已经存在着的词语,是显词。而“鱼托、电托、车托、水托”,“婚霸、医霸、药霸”,“黄条子、黑条子、蓝条子”等,是直到我们写作的时刻还不存在的词语,但是,它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则,也是合乎逻辑的,并且也是有使用价值的。这些词语可以叫做“潜性词语”,这种现象就是潜性语言现象。二十世纪后期我们所讨论的潜性语言现象主要是这一类现象。 从共时角度上看,一种语言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词语和句式,早已经消失,现在不再使用,或者说,没有保存在现在的语言系统之中,那么对于现在的语言系统而言,它们就是潜性成分。复辅音在古代汉语中是显性现象,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潜性现象。入声在古代汉语中是显性现象,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是潜性现象。“咖啡、克隆、走俏、看好、B超、AA制、BB机、卡啦OK、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显性现象,但是对古代汉语而言,则是潜性现象。

五 从历时看显性和潜性

语言世界的这种显性存在和潜性存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语言的演变发展其实就是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显性语言的潜性化和潜性语言的显性化。例如,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然而原始汉语是没有声调的。汉语中的声调是从无到有的,整个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声调都是后来出现的。在汉语和其他汉藏语中还没有声调的时期,声调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潜性现象。在现代汉语和其他汉藏语中已经是一种显性现象了。(参看戴庆厦的论文:《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研究》、《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起源及演变》,《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许多词语消失了,一些语法规则消失了,其实是潜性化了。新的词语和新的语法规则的出现其实就是潜性语言现象的显性化。现代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但古汉语中量词并不发达。这是一个逐步由潜到显的演变发展的过程。量词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代进一步发展并稳定了,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量词系统。这也是一个由潜到显的演变发展的过程。

词语意义的演变也是一个显潜转化的过程。例如,“嫖”,本字是“票”,《说文解字》说:“火飞也。”以“票”为声符的汉字,往往有“轻飘、轻浮”一类意义。“嫖”用于人指动作轻捷劲疾,如汉有嫖骑校尉霍去病。用于女性的名字,是希望她轻捷可人,如汉陈皇后之母名为“嫖”。《现代汉语词典》说的“男子玩弄妓女”在古代汉语中是潜性意义。“动作轻捷劲疾”意义由显而潜,“男子玩弄妓女”由潜而显。⑨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没有复辅音,但古代汉语中存在过。林语堂在《古有复辅音说》一文(《语言学论丛》开明书店1933年)中论证过。那么复辅音在古代汉语中是显性语音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潜性现象,发展方向是由显而潜。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变化,高本汉说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人称代词的发展方向也是逐步地潜性化。

显性现象的潜性化和潜性现象的显性化的动力和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之外的,二是语言之内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是导致语言世界的显性和潜性的相互转化的重要原因。大量的潜词和潜义的显性化现象,都可以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中找到原因。维持语言系统内部的平衡和稳定,语言系统内部的整合,或者说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也是语言的显化和潜化的重要原因。例如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汉语语音和词汇的显和潜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大方向是语音的逐步简化,许多语音在从显向潜在转化,这同词汇的双音节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潜性化是加强了词汇中的双音节化的进程。就是说,语音的潜化是双音节词语的显化的推动力量。

显性化和潜性化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我的博士生裴文在博士学位论文《语言时空论》(南京大学2003年)中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偶然性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而是对语言中自发性、自动组织性的必然因果律的进一步认识。因为正是这种必然性使语言自身得以自我调节,维持将随机的偶然与必然的秩序融为一体的能力状态;必然性是潜在的,是非现实的,因为它只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可能的倾向。所以从本质上说,必然性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能用概率来表示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出现的范围。它是理想化的概念设定。从根本上来说,必然性就是高概率的偶然性。(第七章)

所以,我认为,偶然性才是惟一的解释,混沌才是语言流变的惟一的结果。(第七章第四节)

在我看来,其实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身都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倾向,在其实现之前,是非现实的、潜性的。已经实现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则是显性的。例如:

Spirit:雪碧

可能的形式——妖精、血碧、血闭、血毕、穴闭、噱比、靴闭、学鄙„„ Fox:福克斯

可能的形式——狐狸、佛可死、赴苛死、福苛嘶、妇可死、妇渴死、佛渴寺„„ Ston:四通

可能的形式——私通、私捅、私痛、四痛、撕痛、肆痛、嘶痛、死痛、死桶、石头„„

已经实现的是显性形式,没有实现的是潜性形式(可能性形式)。“必然性就是高概率的偶然性”的说法是正确的。这里的显性形式之所以是高概率,其原因是它在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上占据了某种优势。

六 从空间看语言的显性和潜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态。语言的存在和运动也依赖于时间和空间,也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语言一方面是在时间中延续着,另一方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的。

从空间观念来观察语言,就是观察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土语。既然存在着地方变体,不同地方变体之间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语言本身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寻找和建立这样一个系统,这时候研究者往往就要选择某一个特定的点,而且这个点是越小越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语法学家朱德熙一再提出:现代汉语书面语是不纯粹的,内部充满矛盾的,不成系统的,以书面语为材料是很难建立起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的。他主张研究方言语法。其实,方言内部也还是有矛盾的,也是不纯粹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有好多种不同的方言。 从空间角度上说,我们可以在空间上选择某一个特定的点,以它为坐标来确定显性和潜性。这个点上存在的就是显性的,这个点上不存在的,就是潜性的。入声对南方方言来说,是显性现象,对北方方言而言则是潜性现象。“有+动词”对闽方言是显性现象,对北方方言则是潜性现象。“咱、咱们”在北方方言中是显性现象,而对南方方言则是潜性现象。

语言的演变发展是不均匀的,有“时间差”和“地域差”。时间差和地域差有区别又有联系。汉语中的时间上的“古——今”和地域上的“南??北”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南方方言比较地接近古代汉语,北方方言离开古代汉语更远一些。 地域角度的显性和潜性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各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相互借用,就是这种转化的表现形态。对普通话和北方方言来说,“生猛”这个粤方言中的显词原来只是潜词,现在却成了北方方言中的显词了,这种“借用”其实就是地域性潜词的显词化过程。

语言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之间也有显性和潜性的问题。汉语中,兄弟姐妹,有四个词,印欧语系诸语言中只有两个词,那么“兄、弟、姐、妹”这些汉语中的显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就是潜词。韩语中对哥哥和姐姐的称呼,各有两个,弟弟和妹妹得分别用不同的称呼语来称呼哥哥和姐姐。韩国语言中的两个不同哥哥和姐姐,是汉语所没有的,是潜词。

七 语法中的显性和潜性

语法现象中也有显性和潜性之分。语法学中所说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其实就是显性和潜性的对立。向语言世界中的潜性现象进军,这是二十世纪后期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动向。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学提出了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就是潜性语言现象,而表层形式就是显性语言现象。他提出的“空语类”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潜性现象,在表层是“空”,在深层是“有”,即显性的“空”、潜性的“有”。他寻找和建立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模式,其实就是语法研究从显性语法现象转向潜性语法现象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朱德熙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重视对隐性语法意义的研究,所谓隐性的语法意义其实就是潜性语法现象。语法结构的语义关系的探索成了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语法结构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而语义关系则是潜性的,看不见,摸不着。可以认为,对潜性语法现象的重视,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多年间,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特点。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中第四章“语法”第三节“句子”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中对这一探索作了理论的总结。他们说:

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叫做显性语法关系,显性语法关系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1)成分之间是连续的;(2)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3)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

为了同显性语法关系区别,可以把这种关系叫隐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的特点是:(1)可以是非连续的;(2)可以是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3)一个成分可以同其他成分发生多种关系。[12]

他们说的“隐性”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性”,不过是所用术语的差异而已。 语法学研究语法形式(语法手段)和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从一种观点上说,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是语法世界中的显性现象,因为它直接呈现在观察者的面前,而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则是语法世界中的潜性现象,因为它是隐蔽的隐藏的。换一个观点来说,分别就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来看,它们都有显性和潜性之分:显性语法形式和潜性语法形式,显性语法意义和潜性语法意义。

在语法形式方面,显性和潜性的对立也是多样化的。例如:“说话的脸上通红。”“我给他一本书。”深层结构本是:“说话的的脸上通红。”“我给给你一本书。”其中的一个“的”和“给”是潜性成分。再如,直接成分关系转换式则是一种潜性的语法形式。

在语法意义方面,例如主语是陈述对象,这是显性语法意义;施事和受事,有定和无定,周遍和非周遍等则是潜性语法意义。定语的显性意义是修饰、限制,施事和受事关系则是它的潜性意义,例如:“开刀的人”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这是潜性语法意义层面上的多义性。

语言世界中显性和潜性对立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王希杰

七 语法中的显性和潜性

语法现象中也有显性和潜性之分。语法学中所说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其实就是显性和潜性的对立。向语言世界中的潜性现象进军,这是二十世纪后期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动向。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学提出了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就是潜性语言现象,而表层形式就是显性语言现象。他提出的“空语类”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潜性现象,在表层是“空”,在深层是“有”,即显性的“空”、潜性的“有”。他寻找和建立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模式,其实就是语法研究从显性语法现象转向潜性语法现象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朱德熙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重视对隐性语法意义的研究,所谓隐性的语法意义其实就是潜性语法现象。语法结构的语义关系的探索成了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语法结构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而语义关系则是潜性的,看不见,摸不着。可以认为,对潜性语法现象的重视,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多年间,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特点。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中第四章“语法”第三节“句子”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中对这一探索作了理论的总结。他们说:

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叫做显性语法关系,显性语法关系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1)成分之间是连续的;(2)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3)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

为了同显性语法关系区别,可以把这种关系叫隐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的特点是:(1)可以是非连续的;(2)可以是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3)一个成分可以同其他成分发生多种关系。[12]

他们说的“隐性”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性”,不过是所用术语的差异而已。 语法学研究语法形式(语法手段)和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从一种观点上说,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是语法世界中的显性现象,因为它直接呈现在观察者的面前,而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则是语法世界中的潜性现象,因为它是隐蔽的隐藏的。换一个观点来说,分别就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来看,它们都有显性和潜性之分:显性语法形式和潜性语法形式,显性语法意义和潜性语法意义。

在语法形式方面,显性和潜性的对立也是多样化的。例如:“说话的脸上通红。”“我给他一本书。”深层结构本是:“说话的的脸上通红。”“我给给你一本书。”其中的一个“的”和“给”是潜性成分。再如,直接成分关系转换式则是一种潜性的语法形式。

在语法意义方面,例如主语是陈述对象,这是显性语法意义;施事和受事,有定和无定,周遍和非周遍等则是潜性语法意义。定语的显性意义是修饰、限制,施事和受事关系则是它的潜性意义,例如:“开刀的人”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这是潜性语法意义层面上的多义性。

语音中的显性和潜性

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的声音的数量是巨大的,口技表演者就充分地显示出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巨大潜能。任何一种具体语言中实际所利用的声音是非常有限的。一种语言中所采用的全部声音,就是显性语音,而它没有开发利用的声音则是潜性语音。所有被人类语言所采用的声音,是人类语言的显性语音,所有人类语言都没有采用的声音,则是人类语言的潜性语音??时至今日还没有被开发和利用,并不等于它就永远不会被开发和利用。

在不同语言的对比中,最容易看出语音的显和潜。汉语中的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是显性语音现象,在英语中则是一种潜性现象。在英语中元音的长和短的对立是显性语音现象,在汉语中则是潜性现象。方言的对比中同样可以显示显和潜的对立。在区分[n]、[l]的方言中,这一对立是显性的,在不分[n]、[l]的方言中,这一对立是潜性的。中国古代的韵图中,有汉字的格子,是显性的,没有汉字的空格子则是潜性的。

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语音的演变其实是一种潜性和显性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古代汉语中,[?p]、[?t]、[?k]等以辅音结尾的音节是一种显性现象,没有声母jqx,可以认为是潜性语音。对现代汉语来说,前者则是一种潜性语音,后者却成了显性语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韵图,其中的变化就是显和潜的转化,先前没有汉字的空格子中出现了汉字就是由潜向显转化了。相反如果有汉字的格子里的汉字消失了,那就是说它从显向潜转化了。

原始汉语中并没有声调,或者说声调在原始汉语中是一种潜性现象。在汉语发展史中,声调由潜而显,成为一种显性的语音现象。这其实也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汉语来说,声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潜到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存在着从多到少的演变过程,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一种显性语音现象,现在的北京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这就是入声的显性事实的潜性化。在汉语的新疆方言中,有的只有三个声调,甚至有的只有两个声调,这是受到没有声调的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影响的结果。

词语中的显成分和潜成分

复合词中有显成分和潜成分、显结构和潜结构的区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志公说,“刹有介事”本是:像刹+有介事。他指责这个成语不规范。这其实是词语的表层结构同深层结构的不一致或矛盾所导致的。它的显性成分是“刹有介事”,其深层结构中的“像”没有出现在表层结构中,是其潜性成分。 其实,复合词的构词成分都可以分为显性的和潜性的两种。出现在字面中的是显性构词成分,没有出现的则是潜性构词成分。例如“江南、江北”,“江、南、北”是显性构词成分,其所指范围是中国,而且是接近长江的地区。人家不会把黑龙江省理解为江北,当然更不可能把北极理解为江北的。这虽然是一个模糊的范围,其范围是从长江边逐步推移的,距离长江越远,同江南江北的关系越小。这个范围没有出现在这两个词语的字面上,所以是潜性构词要素。相对的是“苏南、苏北”,所指范围是江苏,已经出现在词语的字面上了,是显性构词成分。但苏南同苏北的界限??长江??并没有出现在词语的字面上,就是潜性构词成分。真正地把握复合词语的意义,就不但要看到它的显性构词成分,还要把握住它的潜性构词成分。 成语“杯弓蛇影”,表层结构是“杯、弓、蛇、影”四个名词性语素的并列。其深层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有:某甲??误会,某乙??释疑。但,某甲、某乙、误会、释疑等,都没在表层结构中出现,是潜性成分。在深层结构中,“杯、弓、蛇、影”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属关系:杯??影。弓??影。蛇??影。这是一种潜性关系。但这种语义关系没有反映到表层形式中来,也只是一种潜性语义关系。成语之所以不能照字面来理解,就是因为成语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它的表层结构(显性成分和显性结构),而是由其深层结构(潜性成分和潜性结构关系)所造成的。

十 显性——偏离,潜性——零度

显性和潜性同零度和偏离,是两组不同的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两者之间是有某种对应关系的,不过这种对应关系不能简单化,也是相对的。

在《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我们区分了两种零度:理论零度和操作零度。“理论零度,可以称为绝对零度。从哲学上讲,就是一般和个别中的一般,具有高度抽象的品格,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语言世界里,理论上的零度指语言系统中的规律,即语音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等等。”“所谓操作零度,就是最一般的常规的形式,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修辞色彩的形式。它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把握和操作。”[13]既然理论零度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是潜性的。操作零度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是显性的。操作的零度是理论上的偏离,不过其偏离的程度极其细微,细微到感觉不到的地步。操作的零度事实上只是理论零度的一个化身,一个代表,化身和代表是不能同本体等同的。例如,在操作零度中,“你买票。”是一个零度形式,“票你买!”“你票买!”“买票你!”和“票,买,你!”等是偏离形式。但在理论的零度上,“你买票。”也还是一种偏离形式。

零度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因此是潜性的。偏离既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东西,那么它显然是显性的。但是,换一个观察角度看,显性的重要特征是已经存在的,潜性的特征是还没有出现的,那么,表达者的编码是零度形式的现实化,接受者的解码活动是用零度形式来匹配偏离了零度形式的话语,这其实是:零度存在于偏离之前,如果没有这样的零度,交际活动就无法开展和继续,因此也可以说:零度是显性的,而偏离是潜性的、可能的。 语言中的零度形式和偏离形式,零度形式是社会集体所公认的,在表达活动之前就存在了的,当然是显性的。无限多的偏离形式在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当然是潜性的。但是换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偏离形式已经存在于话语之中了,是显性的,零度形式虽然存在于语言系统之中,但是在具体的话语中没有出现,那么它就是潜性的。

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都是不能简单等同的。 注释

①②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第231页。

③④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63页、64页、39页

⑤达默迪纳《奇妙的表音功能》,咬文嚼字,2002年4期。

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5页。 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裴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⑧田中春美《语言学漫步》,陕西教育出版社年,第15??16页、第16页。 [9]《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56页。

⑩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6页。 [11]徐慧《话说“嫖”字》,《咬文嚼字》2003年4期。

[12]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06??107页。

[1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185页。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5]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裴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李颔蕾《零度偏离论》,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8]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裴文《语言时空论》,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二)论文[1]王希杰《论潜词和潜义》,《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2期。 [2]王希杰《论潜语法现象》,《汉语学习》1991年4期。 [3]王希杰《论显句和潜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1期。 [4]王希杰.《说潜词、潜句和演绎法》,《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4期。 [5]王希杰《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6]王希杰《显对话和潜对话》,《语文月刊》1996年3期。 [7]王希杰《语言中的空符号》,《语文月刊》1989年2期。

[8]于根元《语言的潜显及其他》,李晋荃主编《修辞文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9]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研究》、《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起源及演变》,《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0]朱峰《显性和潜性 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李名方主编《跨世纪的中国语言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陈瑾《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期。

[12]夏中华《语言潜显理论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13]宋晖《试论语言学中的潜显理论》,《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3期。 2002年8月20日

初稿

2004年5月7日

修订

对话描写显生动1017

和爱对话

对话

对话

八下对话和课文

释梦和意向对话

和青春对话散文

对话环节

对话教学

初中英语对话

显对话和潜对话
《显对话和潜对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