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军理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1: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国防: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16 中间)

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国家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P78 底部)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指关于军事领域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通常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等,是人们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P87底部)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96 底部)

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P146 中间)

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及基本态势。(P152 中间)

周边安全环境: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它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P160 上部)

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P176 底部)

精确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利用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特征信号,发现、识别与跟踪目标,精确导引和控制武器命中目标的技术。(P182 底部) 电子对抗:

电子对抗也称电子战,是利用电磁能、定向能和声能等技术手段,控制电磁频谱,削弱或破坏敌方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网络及相关武器系统或人员的作战效能,同时保护己方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网络及相关武器系统或人员作战效能正常发挥的作战行动。(P194 底部)

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P199 顶部)

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和规范的解释。学术界一般认为,信息化战争是指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P234 上部)

战争形态:

战争形态是指战争这一事物所具有的外在形态或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外在表现。(P231 上部) 新概念武器:

新概念武器是指工作原理、毁伤机理和作战运用方式与传统武器有显著不同的各类高技术武器。(P208 底部)

简答题:

1.国防的基本类型:

1.扩张型 2.自卫型 3.联盟型 4.中立型 (P20) 2.国防的特征: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3.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P21) 3.国防历史的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坚强的关键 (P34) 4.国防建设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军事思想的现代化 2.军队的现代化

3.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4.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 5.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P55) 5.现代战争动员的主要特点:

1.动员范围大,领域广 2.动员内容多,数量大 3.动员时间紧,速度快 4.动员技术兵员多 5.科技动员地位突出

6.动员隐蔽,准备充分(P84-P86)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96) 7.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战争思想 3.人民军队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5.国防建设思想 (P100)

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2.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3.中国特色的国防 (P115)

9.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军事战略思想 2.军队建设思想

3.国防建设思想(P123)

10.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2.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P132) 11.军事高技术的特点:

1.高智力2.高投资 3.高竞争 4.高风险 5.高效益 6.高保密 7.高速度12.侦查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1.空间上的多维化 2.速度上的实时化 3.手段上的综合化 4.侦察与攻击一体化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P188) 13.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哪些:

1.定向能武器 2.动能武器 3.环境武器 4.非致命武器

5.基因武器 (P208) 14.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1.创新军事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2.创新体制编制,重组军队组织结构

P177) ( 3.创新军事理论,推动军队建设转型

4.创新作战方式,适应新的战争形态 (P220) 15.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影响:

1.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失衡态势 2.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军事战略的全面调整

3.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时代差” 4.进一步增强了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P222) 16.新军事变革的未来发展:

1.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将有进一步突破

2.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军事组织体制将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与使用的方向发展 4.作战双方的对抗方式将呈现出以网络为中心的体系对抗 5.战争形态将逐步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P227) 17.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1.战争空间多维化 2.作战力量一体化 3.战争过程短暂化 4.作战行动实时化 5.作战样式多样化

6.作战效果精确化 (P240) 18.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1.和平合作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2.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我国周边安全发展趋势: 1.周边安全总体有利

2.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着隐忧(P163)

论述:

1.毛泽东军事思想(P96-P115)

2.如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P79-P80) 3.了解“习马会”的相关背景及影响

习马会,即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面简称。

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

会议背景: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1993年,两岸两会负责人在新加坡进行了破冰的“汪辜会谈”,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一直在两岸间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此番习近平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应邀访问新加坡,为“习马会”创造了先机。马英九应该也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努力为他任内实现“习马会”做最后一搏。台湾官方与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关系,马英九与李家也私交颇深(马英九今年早些时候以私人身份赴新加坡吊念李光耀),基于这层信任关系,加上有对“汪辜会谈”历史传承的意涵,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陆对“习马会”唯一认可的国际地点。以上为“天时、地利”,也呼应了马英九一再重申的“习马会”要选

[2]择“适当时机、适当场合”的原则。

2008年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两岸之间还存在一些政治分歧。

因此,两岸双方通过沟通,商定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按照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也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意义:

会议首先在于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阐述,不乏共同点和相互呼应之处。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

会议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从1993年“汪辜会谈”以来,到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登陆”,再到此次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尽管期间两岸关系的发展曾经出现波折,但是从经济交流、人文交流到政治商谈的发展轨迹没有改变,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已初步形成。这证明,“两岸中国人。

会议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对于台湾方面建立两岸热线的呼吁,大陆方面积极予以回应,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有望建立起沟通热线,从而推动两岸高层交往机制化、日常化。对于台湾涉外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大陆愿意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时,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主张不仅有助于提振台湾经济,增进两岸的民心交流,也有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命运共同体演变。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影响:

1、“习马会”将“加固”已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

66年等一“会”。1949年后的几十年间,从激烈军事冲突,到尖锐政治对峙,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岸坚冰才被打破。但好景不常,本世纪前几年,台独势力令两岸关系再次冰封。那时,谁能想象两岸领导人能面对面坐在一起?

如今,两岸共同迈出这历史性一步,非常不易。能走出这一步,既是因为两岸领导人的气魄和胆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作出务实安排,更在于两岸多年和平发展累积了丰硕成果。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行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七次聚首,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双方经济交流合作、人员往来持续扩大。

习近平上任以来,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如今,台胞来往大陆已经不用签注,大陆赴台个人游日配额也增至5000人;到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仅浙江就有超过8000家,超过100万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生活就学。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硕果,让“习马会”成为民心所向,水到渠成。而“习马会”反过来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的肯定,将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进行再一次“加固”。

时至今日,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已成,谁也无法阻挡这一潮流。“习马会”后,两岸交流只会更加频繁、广泛,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将进一步筑牢。

2、互动升至最高层级,为两岸领导人会晤常态化做好铺垫 1949年以来,在两岸互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事并不多。

1987年,蒋经国开放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开启交往交流新时代。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翌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建立了一中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

2005年,首次“胡连会”破冰之旅,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时隔60年的首次会谈。此后,国共两党高层每年会晤形成惯例。

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已数度会见了国民党领导人。2013年2月,习近平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当年6月,习近平又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今年5月,习近平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两党高层交往进一步增强。 然而,在两岸互动交流上还有最后一个禁区不曾突破,那就是两岸最高领导人的会面。

此次“习马会”虽然不签协议、不发声明,但它却具有划时代意义。“习马会”不仅意味着两岸在政治互信方面迈上了新台阶,还表明两岸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从国共两党交流,进一步提升至两岸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会面,可谓是历史性的突破。 有一就有二。此次“习马会”不仅为两岸领导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开了先河,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晤常态化机制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领导人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什么事都可以谈,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这次“习马会”,将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迈出关键性一大步。

3、“习马会”将为台湾未来发展设置“安全阀”

台湾大选在即,有外媒说,“习马会”意在影响大选,大陆选择这个时间点“不言自明”。其实,无论“影响”客观上存在也好,没有也罢,“习马会”的真正意义绝非这么简单,双方都有更为深刻的考量,那就是为台湾未来设一个“安全阀”。 我们知道,马英九很快就要卸任,之后的两岸关系怎么走?假如民进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后两岸将会保持何种状态?两岸民众都很关心。

这次“习马会”正好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此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民进党要“维持两岸现状”,可对于何为“两岸现状”,如何维持“现状”含糊其辞,更避谈两岸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怎样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等核心问题。 这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为两岸政治交流做出了范例,这一范例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必须考虑的“现状”,而且“习马会”将进一步提升“九二共识”的不可动摇性,那么以后台湾方面无论是哪个党派、哪个人上台,只要寻求两岸稳定、为民众着想,就不可能绕过,也必须对“九二共识”表态,再想在核心立场上“模糊处理”肯定行不通了。

有了这样的“安全阀”做保障,如同打了个“地基”,给台湾方面未来继任者增加了一个“约束”,使其不至于过度偏离两岸当前已有的政治共识,这的确是一招好棋!

4、给两岸民众吃下“定心丸”,创造更大红利成为可能

台海和平与稳定对台湾、大陆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极为重要,这已经是共识。 两岸民众都不想再看到冲突甚至战争,和平发展才能共享红利,过好日子;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2015年1-8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227.4亿美元,如果挑事就是“自断经脉”,百害无一利;对大陆来说,台海和平稳定关系到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今“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正在推进,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此时只有“家庭”内部稳定,才能更好地干大事。

此次“习马会”的成行给两岸民众吃了“定心丸”:我们能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的,不会轻易诉诸武力,在“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基础上可以谈的东西很多,经济、文化,还有政治,只要沟通好了,两岸关系向好的预期才进一步,双方紧张冲突的可能性才更小一些。

另外,近年来,个别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搞事,摩擦时有发生,维护南海主权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但之前由于“身份”、沟通等限制,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同发声的机会不多。“习马会”能成行,说明双方沟通机制已日趋完善,“身份”问题也有了都能接受的表述,那以后两岸在南海问题上有更为统一的立场,也并非没有可能,这对地区稳定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以上资料来自新蓝网 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4.当前叙利亚危机的相关知识 2011年3月中旬,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15名学生在公共场所涂写反政府标语后遭到当局逮捕,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政府示威抗议。总统巴沙尔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在4月21日发布命令,结束实施了近50年的紧急状态法,废除国家安全法庭,允许公民和平示威。但事态并未得到缓和,在紧急状态法宣布取消的第二天,即4月22日,叙利亚多个省市爆发了全面的示威抗议活动。这次被反对派冠名为“伟大星期五”的示威抗议活动规模空前。叙利亚武装部队发言人称,武装分子与安全人员发生交火,造成10人死亡、39人受伤。至此,和平示威活动出现了转折,事态走向恶化。政府对游行示威加强了打击和控制,行动逐渐升级,造成越来越多的平民伤亡。叙利亚继而成为中东地区2010年底以来国内局势动荡的又一个焦点国家。

一、叙利亚危机的特点

自2011年3月至今,叙利亚危机已持续有30余月,综观叙利亚危机两年多以来的演变,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持续时间长,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斗争呈现胶着状态

2011年叙利亚局势发生动荡后,蛰居多年的叙利亚反对派开始加紧活动。2011年6月30日,叙利亚境内外多个反对党和部分反对派独立人士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宣布组成“叙利亚全国民主变革力量民族协调机构”,以统一反对派的立场。“全国协调机构”是叙利亚境内最大的反对派联合组织,由15个国内政党组成,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民主变革,建设民主、多党政体和现代世俗国家,属于温和反对派。

与此同时,一些长期流亡国外和自动荡爆发后离开国内的反对派在一些叙周边国家开始连横合纵。在西方国家和一些地区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之下,2012年11月11日,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在卡塔尔多哈建立,继而得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承认,其中一些国家还将其作为“叙利亚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全国联盟是包含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等各种反对派势力的组织,成分复杂,其成立标志着叙利亚境外反对派实现了初步整合。

叙利亚境外反对派与一些西方国家在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上目标一致,一开始就得到了这些国家在资金、人员、武器、物资等方面源源不断的支持,因此迅速发展壮大。动荡初期的叙利亚国内武装冲突中,“全国联盟”是与叙当局对抗的主力,在围绕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较量中也不断试图在国际和地区谋求更高的地位。2013年3月26日,第24届阿盟峰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全国联盟”主席哈提卜率领叙利亚反对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代表反对派在会上发言。在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的推动下,本届阿盟峰会出台了《多哈宣言》,宣布阿盟成员国有权向叙反对派提供武器援助。叙反对派在会前匆匆组建临时政府并任命总理,在多哈峰会上取代叙利亚当局获得了在阿盟的代表席位,其地位瞬时迅速拔高。3月27日,“全国联盟”在多哈为其全球首个驻外“使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哈提卜在开馆时致辞称,叙反对派还希望能够取代巴沙尔政权获得在联合国的席位。

在叙利亚反对派声势不断上涨的同时,巴沙尔“即将倒台”的舆论不绝于耳。但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叙利亚当局始终摇而不倒。叙利亚当局和反对派的武装冲突陷入拉锯战、消耗战,并未出现任何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尽管外国武装分子,甚至部分极端分子开始向叙利亚渗透活动并加入叙国内冲突,叙利亚当局仍勉力支撑,战局持续胶着。

(二)伤亡人数多,民生损失惨重

叙利亚自危机爆发以来,因各类冲突与安全事件造成的平民伤亡不断增加。仅根据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2013年6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叙利亚冲突中已至少有10万人死亡,平民死亡近4万人,死伤人数为2010年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以来之最。

叙利亚国内战火破坏规模巨大,加上美国、欧盟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金融、贸易制裁,叙利亚经济、民生损失严重。叙利亚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数据显示,叙利亚经济总共损失484亿美元,数额达到2010年叙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81.7%①。叙利亚官方统计显示,全国各省公共和私人建设设施损失达到2万亿叙镑(以目前汇率计约合253亿美元),在叙利亚最高救援委员会注册的遭受破坏家庭为62.4万个,相当于330万人遭到武装分子的侵犯。

叙利亚的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也遭受巨大损失。自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有2326所学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虽已修复300所,但由于安全原因,一些省市的学校仍不能正常上课。北部阿勒颇省学校正常上课率仅为11%。除教育以外,医院、供水、供电、公共卫生系统等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也遭受严重破坏,民生损失惨重。

(三)危机影响波及多方,溢出效应显著

叙利亚危机持续至今,其影响远远超出叙利亚自身,溢出效应显著。可以说,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斗争了两年半,而国际舞台上有关各方之间也较量了30个月。

随着局势的演变,叙利亚危机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地区极端组织和势力逐渐向叙利亚渗透并走向与叙政府军的对抗;二是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不断发酵,疑似化武袭击不时发生,成为外部势力干预叙利亚冲突的最大借口。可以说,叙利亚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本国范畴,不仅成为地区大国争夺利益的战场,同时也反映出美俄等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博弈。

二、叙利亚危机特殊性的背景分析

叙利亚危机已持续两年多,至今尚未有妥善解决的明确前景。叙利亚危机的产生有与该地区其他发生动荡的国家具有的一些共性,同时也是叙利亚危机自身所特有的一些内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一)由叙利亚国内错综复杂的宗教、政治、社会问题等所致

叙利亚国内宗教和教派众多,除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外,基督徒也为数不少。什叶派内部还有不同的派别,如相对少数的阿拉维派、德鲁兹派。此外,叙西北部还是库尔德人的聚居地。“从族群方面看,叙利亚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将近40%的民众都属于少数派。有基督徒或东正教徒,其他穆斯林派别(什叶派、德鲁兹派、伊斯玛仪派)以及正统的但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库尔德人)”①。在叙利亚执政的阿萨德家族属于什叶派中的阿拉维教派,阿萨德父子自1970年执政至今已持续43年。阿拉维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少数派,而叙利亚国内多数居民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叙利亚事实上存在着少数派执政的问题。在此次危机爆发以前,因叙利亚本身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宗教教派问题并未凸显。并且,叙利亚社会在长期多元的族群构成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与宗教模式,但随着危机爆发并深化,这种基于文化深层的宗教教派矛盾一旦激发即变得尤其复杂,成为叙利亚危机背后一个难解的因素。巴沙尔担任总统之前,其父已执政长达30年。2000年巴沙尔后叙利亚国内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叙利亚当局对外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巴沙尔在民众中形象较为正面,不乏坚定的支持者。父子两代执政使叙军队、警察等强力部门有充足的掌控局势能力,同时,依托复兴党,叙利亚领导层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因而政权结构稳定,凝聚力较强。这是叙利亚与发生动荡的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较为突出的特性,即在危机爆发以前,巴沙尔政府具有较为稳定、强势的执政能力。

叙利亚局势动荡以来,巴沙尔仍推行了一些改革举措。2012年2月,巴沙尔颁布新宪法修订案,改一党制为多党制;2013年6月,大幅上调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退休金;7月,改组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更换大批领导层人选,同意联合国化武小组进入境内调查。巴沙尔还表示愿意亲自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

相比较而言,叙利亚的反对派长期遭受打压,力量较弱,主要反对派长期流亡海外,国内根基较浅。且反对派内部四分五裂,“碎化”现象凸显。在与政府军作战的同时,部分反政府武装也涉嫌制造恐怖袭击、谋杀和绑架事件。在这一类的血腥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叙利亚国内民众对巴沙尔表示支持的人增多①。

叙利亚境内普通民众饱受国内武装冲突之苦,寄希望于当局平定局势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叙利亚危机持续至今,当局并未像某些西方媒体声称的那样完全失去民意基础。但叙利亚当局失去了在一开始就平息事态的最佳时机,随着冲突中伤亡人数的不断上升,叙境内巴沙尔政权面临的政治压力也日益增大,叙利亚国内宗教、政治、社会问题也日益错综复杂。

(二)叙利亚特有的地域敏感性,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叙利亚在阿拉伯国家中面积不大,只有185180平方公里,相当于利比亚的十分之一,但人口达2240万,几乎为利比亚的3倍多。叙利亚处于中东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地区地位和作用较为敏感和特殊。叙利亚处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联通的节点,是连接地区多个重要国家的桥梁。叙利亚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地区一个战略要地。

从中东地区和民族的角度而言,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是中东地区少数由什叶派中的少数派阿拉维派掌权的国家,与什叶派占主导的伊朗有较强的联系。这使叙利亚危机的背后具有地区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宗教教派矛盾的整体背景。叙利亚是阿拉伯国家,但阿盟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明显反对巴沙尔政权,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对叙利亚的制裁即由阿盟首先发起。不过,阿盟国家对如何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主张并不相同,这体现出阿盟内部不同背景的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立场和考虑的出发点也并不一致。

叙利亚危机不是地区什叶派与逊尼派直接较量的战场,但从某些方面充分反映出地区复杂宗教和教派矛盾的存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伊拉克什叶派在战后的兴起,引起了海湾国家对自身安全处境的警惕,自然而然地利用各种方式平抑地区什叶派的影响力。在叙利亚问题的应对上,阿拉伯国家显出矛盾的心态。阿盟内部的种种制裁未能直接推翻叙利亚当局,向叙反对派提供支持也未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反对派内部组织涣散,各有利益诉求,在战场上往往各自为战。叙利亚危机并未出现当局迅速被打垮和内部崩溃的情景,随着战事的胶着,人道主义问题逐渐突出,而在激烈的武装冲突中,很难实际区分责任者。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地区国家因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长,叙利亚危机的复杂程度大大超出这些国家原先的预计,也凸显出地区国家围绕叙利亚危机意愿和行动能力之间的落差。

叙利亚危机持续至今,不可避免地对伊拉克、黎巴嫩、约旦、土耳其等周边邻国产生直接的影响。叙利亚与伊拉克有漫长的边界线,西北部库尔德聚居区紧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区。叙利亚与黎巴嫩历史上的特殊关系仍然有重要影响,叙利亚是黎巴嫩除以色列外唯一的陆上通路,黎巴嫩真主党认为叙利亚与其同属于反以色列的“抵抗阵营”。土耳其、约旦与叙利亚在危机爆发之前有较为密切的政治及经济往来,但因两国采取反对叙利亚当局的立场,对叙关系急转直下。此外,因叙利亚与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的密切关系,叙利亚局势走向对以色列而言也有重大影响。

与民族和宗教问题类似,在原先较为稳定的政局下,叙利亚国内社会的一些其他问题并不突出。但叙利亚危机首先制造了大量的难民,这场危机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危机也使叙利亚国内原有的大量巴勒斯坦难民迁往他国,引起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再度升温。叙利亚戈兰高地仍在以色列的占领之下,但叙以边境长期保持平静。然而危机爆发之后,叙利亚所拥有的化学武器被以色列方面视为有可能的重大安全隐患,以色列多次声称将采取行动,防止叙利亚化学武器落入“错误的手中”。叙利亚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对地区安全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与地区大国的利益博弈

1.叙利亚与沙特:地区教派争端、对美关系

叙利亚与沙特关系的变化始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战后,叙利亚由什叶派掌权而给沙特带来的威胁日益突出。叙利亚当局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被美国视为地区为数不多的强硬反美政权。随着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这条地区的“什叶派之弧”渐成规模③,叙利亚与伊朗的关系日益密切。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与伊朗、伊拉克的关系微妙,对叙利亚的地区作用不满。叙、沙双方在地区问题的分歧日益扩大。

2.叙利亚与伊朗:战略盟友、紧密联系

1980~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叙利亚是唯一不支持伊拉克同伊朗作战的主要阿拉伯国家,并且是目前同伊朗关系最紧密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不仅是“什叶派之弧”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伊朗牵制以色列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往来密切,叙利亚发挥了“前线国家”和“抵抗运动”连接点的重要作用。叙利亚局势的变动,可能会彻底摧毁伊朗在该地区战略部署,因此伊朗对于叙利亚不会袖手旁观。2013年6月16日,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伊朗做出决定,派遣一支由4000名革命卫队战士组成的队伍前往叙利亚,协助巴沙尔打击主要由逊尼派组成的叛军。①伊朗政府对巴沙尔政权的力挺事实不言而喻。

3.叙利亚与土耳其:经贸关系一度紧密

叙、土两国之间有超过808千米的共同边界。长期以来,两国交往很多,但因库尔德问题、幼发拉底河水源分配问题等时有小摩擦。随着近年来入欧努力受挫,土耳其将其战略中心东移,试图回到中东地区,扩大地区影响力。通过紧密的经济关系,叙土关系蓬勃发展,两国政府曾经计划建立由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组成的经济体。然而,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土耳其采取了反对叙利亚当局的立场,两国关系出现了逆转。叙利亚当局多次公开指责土耳其允许外国武装人员通过土叙边界进入叙,叙利亚反对派也将土耳其作为其主要的活动中心地点之一。2013年8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讨论了叙利亚外国极端分子造成的威胁,并就支持一个“统一且具有包容性”的叙利亚反对派达成共识。②随着叙利亚局势的变化,土耳其还是最早宣称愿参加西方军事打击叙利亚行动的国家。

(四)叙利亚问题背后的大国利益博弈

叙利亚危机以来,其背后大国博弈的激烈程度未必逊于其国内争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联合国安理会由部分国家提出的关于叙利亚的提案三次遭到俄罗斯与中国的否决,这是地区局势连续发生动荡以来所未有的,充分显示出叙利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由此牵涉到的国际斗争的激烈程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未能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模式,一方面是以西方武力推翻一国政权的行为缺乏国际法理依据,另一方面是因为叙利亚问题涉及大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和格局演变中的主导权的争夺。

在大国博弈中,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无疑是最主要的一面。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政策分歧明显,其中以巴沙尔的去留最为突出。美国致力于推翻巴沙尔政权,而俄罗斯则表现出力挺叙利亚政府的立场。在2013年6月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出现了美等七个西方国家对付俄罗斯的局面,但俄罗斯仍顶住了压力。“奥巴马力图把武装叙利亚叛军摆在会议议程首位,在推动普京放弃对叙利亚政府的支持方面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双方商定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但在叙利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

三、叙利亚危机的未来走向

叙化武问题之后,政治解决成为国际社会对叙问题的共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由联合国主导处理叙利亚危机,任何行动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避免使叙利亚问题更加复杂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叙利亚危机相关问题上的立场一向明确,多次重申应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并指出“没有军事解决的选项”。即便美国也承认这一点,国务卿克里多次声称,“军事手段无法解决冲突,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首次一致以15票全票通过了涉叙化武的2118号决议,这表明自2013年8月以来的叙利亚化武危机开始逐渐降温,更预示了叙利亚未来“和解”的可能性增加。

总的来看,叙利亚问题错综复杂,化武问题只是叙危机中所包含的深层次问题之一。当前叙国内冲突并未平息,美俄等大国及沙特、伊朗等地区重要国家对叙利亚问题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随着伊朗核问题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叙问题与伊朗核问题等地区其他热点的关联度也有所显现。叙利亚问题局势发展变化十分迅速,走向很难预测。但综合叙利亚危机的内外特点,未来影响叙利亚局势走向的有以下几个基本面:

(一)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但解除叙化武进程能否与推动政治解决叙问题同步推进,仍需要叙问题内外各方的进一步互动,实际进展有待于事实检验。解除叙化武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间大国博弈不会停止。叙当局与反对派都已对随后的谈判表达了积极的姿态,但双方就一些基本问题立场差距很远,反对派内部主和与主战、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分歧一直存在,对政治过渡进程的立场和看法也大相径庭。

(二)叙利亚国内武装冲突仍是影响叙危机走向的重要因素

外国武装极端分子势力不断坐大是叙国内冲突的突出特点,一段时间内成为与叙政府军对抗的主力。近来极端分子与反对派武装之间也在叙北部地区不时发生冲突,未来很可能出现叙政府军—反对派武装—极端武装分子三方对峙的局面。遏制地区激进势力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政策的重要目标,一旦激进势力未来在叙掌权,局面无疑更为复杂,“倒叙”努力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既利用反对当局的武装力量与叙利亚当局进行对抗,又要防止激进势力持续扩张,为此始终需要寻找和把握平衡。

(三)叙利亚问题将迎来新的时间窗口

2014年叙利亚将迎来总统大选,如叙问题在此之前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届时巴沙尔总统去留问题又将引发新一轮的博弈,叙问题走向可能因此而改变。持续的武装冲突不但造成了叙国内外难民大量流离失所,对叙及周边邻国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还对叙利亚经济、社会造成极大损害,*持续越久则损害越大。难民问题及经济社会重建将是叙利亚未来不可避免的问题。

~军理复习提纲

军理复习提纲

军理

军理

军理

军理

军理论文

军理考试题

军理论文

军理课

军理复习提纲
《军理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