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4: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读这第二章,酝酿了一个月,又花了十天的时间才写完。写出来没贴上来的,比贴出来的要多一倍。为了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有些东西贴在这里,名之曰“心得体会”,和各位读者交流一下:

第一,《道德经》是本很难懂的书,难就难在它“太好读”,语句太稀松平常,几乎可以望文生义,随便解释,结果整章的意思却不知所云,歧义百出。

我们都知道学习英文有个语感问题,语感好的人词汇量不大,却可以把一篇英文的意思解读得很清楚;反之,语感不好的人即使词汇量很大,甚至靠查字典把每个词的意思都查清楚了,整个文章的意思却还是翻译不好。其实语感就是对全文的语境的把握。一个字词本来可以有多种含义,全靠上下文的限定来把握其当下的准确意思,上下文甚至能“规定出”一个词格外的含义或韵味。

相比于英文,中文的语境就更加重要了。对于中文来说,每个字几乎都像光光的玻璃球,其含义都是多维的,可以四面放射。其准确的含义,更加需要借助上下文来限定。在近代借用西方的标点符号以前,中国的文章根本没有句读,因为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基本功夫,就是断句,而断句,正是见其捕捉上下文含义的功夫。

《道德经》的麻烦正在这里,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其关联非常稀松,让人难以捕捉到上下文关系,搞不清楚全文的语境。结果道德经五千言,就变成了五千个玻璃珠子,每个都光彩照人,但就是串不起来。结果,结果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有的注释家只做最简单的字义考证,词义解释,至于整章的含义内容,交给读者自己体会,结果注释者对读者的帮助很少;第二种,注解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想随意发挥,结果读者倒是很有收获,但是收获的到底是不是老子想要传达的思想,还是解读者自己的新思想,不知所云。

个人的看法是,尽管《道德经》有错简问题,但并不是错乱到很严重的地步,我们应该相信,起码摆在我们案头的流行本(王弼本)的绝大多数章节应该是符合原创的安排的。那么,作为作者,把这一段话语接着另一段话语,这个字接着那个字,就一定有其深意。所以,在章节之间仔细琢磨其相互的关联,把握语境,是非常值得下功夫的,这也许是解读《道德经》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本章的解读,主要就是在这一点上下功夫的。

本章我分了四节,差不多每一节都有歧义,到处都是断章取义的解读,凑在一起一看,真是觉得乱七八糟,好像老子是个神经错乱,或者好像段誉段公子的神经刀,东一榔头西一棒。但是仔细推敲,对四节之间的关联性终于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欣慰的线索,对各节的含义把握也就有自信了。当然,这里还是希望有心的读者给以批评指正,大家一起研磨。

第二,第二章的读解,之所以花了很多时间,下了不少功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总感觉这一章就是三十章的总纲,后面的章节实际上是对本章的思想的分论或者展开,所以本章的含义非常丰富;另一个,还在于,这一章读起来,越读越觉得它几乎是给今天的当政者写的,仅就今天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思路来说,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上就是一个:有为而治。中国经济治理的出路,或许就在于回归老子的基本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的写作年代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但不管怎么说,跑不出先秦,而先秦的社会时代与今天相差两千多年。但是伟大思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抓住了社会运作的最基本法则。今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当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把它重新阐发出来,所谓“新瓶装老酒”,《道德经》这瓶老酒,今天喝起来味道正醇厚的很呐。

第三,笔者感到,无为而治,是本章的核心。通过一个月的解读工作,终于使郁积在这四个字头上的迷雾(实际上使自己心中的迷雾)云开雾散。欣慰之际,还想把本人解读这四个字的心得体会说出来,与读者共享,也便于存疑者批评指正。

如正文中所说,我看到的对“无为而治”的注解,绝大多数就是两个:

1、统治者什么也不作;(比如北大的李零先生就是这么说)

2、统治者因顺自然,因势利导。

说无为而治是什么也不作,显然难以服人,什么也不作,还要统治者干什么?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政府该做的事情很多,怎么可以什么也不作?大多数注家都说无为而治决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有的进一步说是因顺自然,因势利导。这样说意思总是积极一些,但问题是政府怎么才算是因顺自然,因势利导?好像没有几个诸家能够给出一种明确的法则,让人把“无为”和“什么也不作”很好地区别开来。那我只好直接求教于原文了,就是在上下文的关联性上下功夫。

线索的来源,首先就在于这一段的一个“故”字,它说明,无为而治是针对前文提出来的。而前面的两段说了什么呐?第一段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可见老子本章上来就是批判,如果说无为是立,那么前面就是破,破的当然就是“有为”,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实际上就是“有为”。

那么,有为是什么东西?错在哪里呢?最丰富的含义,就隐藏在第二段。第二段的含义相对最清楚,几乎所有注家都可以顺畅地解释其含义。近代人说老子思想有什么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最主要的就是根据这一段的说辞,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都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那是结合抗战形势做的最活泼的讲解,所以都很明白。这一段实际上承上启下,一方面说明“有为”为什么不对,一方面说“无为”为什么对。那么,“有为”是什么意思,“无为”又是什么意思,就很容易从这一段中找到最好的启示。

我找到了什么启示呢?就人事来说,就是人的意愿,或者人民的意愿,怎样处理人的意愿,就成为判定你的做法是

1、“有为”,还是

2、“无为”,还是“

3、无为的歧义------什么也不作”的关键。那么我举了大禹治水的例子来说明人事,人的意愿,就好比洪水的水头。

1、“有为”,就好比逆着水头来,好比逆着人的意愿来,人家有这个意愿,你非要给人家堵上,禁止人家这么做;人家不想干,你非要死拉或拽地让人家这样做,你看这样多累?最后结果,肯定还是强扭的瓜不甜嘛!

3、“无为的歧义------什么也不作”,就好比放任洪水的水头,那肯定不行,放任群众的意愿,领导跟在群众屁股后面做尾巴,那肯定也不行。这个谁都有体会。不论对自己的私欲、对孩子的欲望、对群众的意愿,都是不能说让他想怎样就怎样。那会招致毁灭,由此判定“无为”肯定不是放任不管。

2、“无为”,那就是因循自然,可是大禹治水治的是水,现在把水头比作人的意愿的话,怎么个因循自然法呢?那就要从第二段寻找启示,第二段的启示关键就是条件性。每个事物的价值意义,生灭消长都有个条件性。那么好了,好比人的意愿,我逆着来不行,我放纵你也不行,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所有的人的意愿都有个条件性,我不从你这个意愿本身下功夫,我根据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则,从你的意愿的依存条件上下功夫。结果你本来打死不愿意的,我把条件一变,你却主动求着来了;或者你本来拼命要怎样怎样的,结果我从后面给你釜底抽薪,结果你自己忽然不想干了。你看这样不是显得很轻松,很悠闲的样子?这大概就是老子为什么要用“无为”这个词的道理了。

第二段是不是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呢?显然是可以的。而且后面的个章节到处都是这样的思想:“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少则得,多则惑;洼则盈,敝则新”。你看看,全是从相生相克的依存条件上下功夫。也是基于此,我对这样的解释有一种自信了。“无为而治”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该怎么做,这个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无为思想的基本法门,大概就在这里了。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

焦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道德经与我 道德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