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癌症只是慢性病

发布时间:2020-03-02 00:26: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癌症只是慢性病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在过去的30年间,人们一听到\"癌症\",往往会不寒而栗。实际上,致死性疾病非常多,可为何偏偏是\"癌症\"让人特别恐惧?

癌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的机会也随之上升。各地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明等,让烈性传染病等几近绝迹,年纪轻轻就夭折的情况越来越少,七八十岁还活蹦乱跳的情况司空见惯!但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总是要选择终结自己的方式的,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生肿瘤的方式迈向\"永恒\",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数据显示,从1973年至1999年癌症总发病率增加24%,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的人死于癌症。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而各种疾病的痛苦程度和死亡时的痛苦程度都是不同的。相比与其他疾病,生癌症的过程以及走向终结的过程比较特别,除去需经历昂贵、躯体极其痛苦而又几无休止的手术、化放疗外,还有疼痛、腹水、消瘦、呕恶、残疾等常与癌症相伴,且患者时时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中。因此,这也就成为人们谈癌色变的理由。

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

癌症是\"杀手\",真的一点不假。据美国某媒体2007年12月18日报道,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公布的一份全球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估计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日超过2万人!

死亡数字如此之高,据分析除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相关外,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生存率一直较低也是重要原因。在美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为81%,但在非洲国家却可能只有20%~30%!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日前在日内瓦警告说,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死亡人数可能增加一倍,未来10年中会有更多的人死于癌症! 国际原子能机构癌症治疗行动计划的负责人萨米伊在一次研讨会上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未来面临的癌症防治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据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约有70%的新增癌症病例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WHO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人数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人数的总和。

人类往往自视过高,然而事实在不断教训着人们,癌症领域也同样: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向癌症宣战\"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获得了651亿美元的巨额研究经费……

结果是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CPC)无奈地指出:\"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30余年来,说实话,我们只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对晚期癌症我们仍然是良策无多。癌症令医学难堪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治疗过程带来的非人道的额外痛苦。手术是其次的,最主要是放化疗对整个人体的摧残,有过化疗经历的人无不对化疗深恶痛绝,间接的还对医院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惧。用这么多伤害性的治疗方法,在其他疾病上是很难见到的。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们明知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癌症的问题,但只能无休无止的滥用,这是癌症治疗的又一个\"黑洞\"。今天我们也许会对100年前治疗癌症所用的放血疗法、烧灼疗法感觉到多么可笑,可谁又知道,100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嘲笑我们今天在癌症治疗上的鲁莽?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据此,习惯上把癌症分为\"贫癌\"和\"富癌\"两大类。所谓\"贫癌\",即与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等因素有关的癌种,如食管癌、阴道癌、宫颈癌等;\"富癌\"则多为富营养化所致的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则多见于发达国家。在国内,却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尴尬局面: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癌症的病死率居高不下,而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发达国家高发癌症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我国的高发癌谱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了30年来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变化(按死亡人数多少排序):

19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 199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肠癌…… 2000年代的排位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1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是宫颈癌,上升最明显的是肺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以相应控制。我国农村癌症病死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癌症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健康,而且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估算,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达数千亿元。就家庭来说,癌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疾病负担十分沉重。特别是在一些癌症高发或聚集性地区,可能引起居民恐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

癌症只是慢性病

常识告诉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应对,首先要求对该事物本质特点有个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人们方可找到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此以外,一切应对只能说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而无益的。

近20~30年来,以WHO为代表,人们不断呼吁要揭示癌症的真面目,以利于形成对癌症的正确认知,并逐步成为世人的共识。欣喜的是,在各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关于癌症的奥秘正一点点被揭示出来,正确的认识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只不过这种认识要替代过去错误的认识并被广为接受尚有待时日。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人本主义\"思潮回暖。促成这股回暖大潮的因素众多,发达国家进入了战后相对稳定和富庶的社会现状,人自身的价值大幅度提升,也许是主要因素之一。在这股大潮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呵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在医药学领域,至少有两股思潮与之多少有点瓜葛:一是药学界和饮食营养界的\"回归自然\"风尚;二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出现。

就第一类风尚而言,前文所提及的加利·纽尔就极力推荐在癌症治疗中充分运用饮食营养等自然疗法。他列举了北美许多成功运用这类方法治疗癌症的医师或机构的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而笔者曾接待过的美国肿瘤医师G.Nun教授,更是极力主张用无伤害的自然疗法帮助肿瘤患者生存下去。总之,注重人本主义,强调回归自然,从理念上来说是正确的;在医学领域,它也是对过度伤害性治疗(特别在肿瘤领域)的一种反叛。尽管该股思潮远未整合成一股得以完全独立应对肿瘤问题的科学势力,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上也常支离破碎,存在着许多可商榷之处,但这一理念已深刻地影响到了肿瘤治疗之中。例如,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第38届年会(2002年)上,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学者就再一次强调了他们对肿瘤治疗的学术观点,叙述了他们从过去的以治疗患者癌病灶为中心,转向以患者的疾病、心理、生存质量和其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的重要转变,而后者正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一种体现。

对于这股思潮,我们也作出了明确的呼应。在笔者所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中,我们把\"\'以人为本\'新防治观的确立\"定义为近20余年来国际肿瘤治疗的重大新趋势。并进一步阐述为:\"治疗中应摈弃只杀癌不顾\'人\'的弊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强调医疗的\'增悦\'原则,强调应以较小代价(包含以机体较少伤损)取得最佳的长期疗效。\"\"因此,应强调科学、合理、综合原则,应借助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科学地组合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对于各种创伤性治疗,应强调适度原则,努力避免治疗过度,伤损太大而得不偿失。

2000年前后,笔者在上海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任上时,一位台湾的肿瘤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到兴致高时,他提出了\"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的说法。他继续说:\"不是吗?我手头有许多活过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对啊,笔者突然反省自已,我们的肿瘤患者中至少有七成患者已过了5年,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不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1年的患者吗?现不都好好地活着吗!?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后来一致认为,对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癌症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癌症患者5年以后病情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只能终身服药。\"不是吗?\"他笑着反问陪同他一起来访问我的一些在座者。因为这些人听他这席话后颇为吃惊或不以为然。而笔者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因为自己亲诊的近千例完全康复患者中,多数已不再每日胆战心惊地吃药了。其中还各包括几十例诸如胰腺癌、肝癌、脑瘤之类患者。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笔者也底气越来越足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特别

2 是从2003年起的近2年时间内,受上海电台990之邀所做的《名医坐堂》\"专家访谈\"节目中,笔者就多次阐述及重申了这一新的正确观点\"老年人的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它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

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很大,有1/4的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后却死于其他因素。近日,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的经历,认定80岁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尸解,会发现100%的人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个资深的\"海归\"免疫学家,他也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和DNA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有关。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类突变基础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别强调:越老风险就越低了(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这与我们原先所主张的老年肿瘤患者是\"乐龄癌\"可谓\"异曲同工\"。\"乐龄癌\"无须过于紧张,它本身发展十分缓慢。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以改进不良行为,从而有利于健康。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传统的错误认识--\"癌症不治\"、\"癌症=死亡\"是一种彻底颠覆。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就是受错误观点的误导或因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的。试举一案例以作注脚。

童老伯是笔者的忘年交,1996年开始相识,当时77~78岁,因吃东西有噎阻感而确诊为中段食管癌,做过内放疗,老人感到火辣辣的受不了,中途放弃了。一心只想吃中药,找笔者诊疗,初起每次2~3个子女扶他来,仍挺不起胸。大约1年多时间后,一切正常,老人逐渐的1年只来2~3次,说来看看笔者,平时每日日程按排得满满的,还上网、炒股。据他自己说,因心态好,炒股还没失过手。约1年半前,已是87岁高龄的他,又由子女陪来找笔者,原来近期发现心窝下痛,吃东西不像原先那么香了。一查,胃贲门有癌变。不过这次老人可不当回事了,他说这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自己食管癌10年都过来了,这次又有点小问题,无非是继续吃中药、零毒抑瘤罢了。一段时间治疗下来,现在他吃饭已改善,没有什么不适了。由于心态健康,认识正确,所以童老伯直至现在每日仍是乐呵呵的。

这类案例太多,它们都可以佐证:对于老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而已。

癌症机制:生物体的\"内乱\" 研究表明,总体上说:癌细胞是分化异常的细胞,癌症则是人体自生的内源性疾病,而不是像\"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炎症那样,属于外源侵入性疾病。因此,癌症不同于炎症。引起炎症病因大多是外源的,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入侵是问题的核心(就象是敌人入侵来犯一样),故将它们消灭、杀死、驱逐等的战争手段每可奏效。无非是要不断设法更新武器(抗生素),使其杀伤(抗菌)更有效。而绝大多数肿瘤是内源性的。所谓的癌细胞,其病变的核心是细胞的分化及发育障碍。用我们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孩子的(社会或心理)发育不良,变成了\"坏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伴随着衰老,部分细胞癌变是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因此,可以认定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癌细胞样变化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就像成千上万个社会新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有部分会变\"坏\"一样。而一旦这些坏孩子(癌细胞)的生长失控,形成了诸如社会上的黑社会帮派,那就开始危害社会安全了,这也就是从单个癌细胞发展成了癌组织。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失控?正常社会会有坏孩子,却不会培育和容忍黑社会的发展与存在;人体也一样,个别人生了癌症,多数人不生,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存在。

\"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关于癌变机制的研究,在细胞水平目前人们认为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

人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从受精卵到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就是在基因调控下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其中,干细胞(stemcell)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自我更新,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分化潜能,可以产生一种、多种、甚至全部的机体细胞类型。

干细胞又称为\"万用细胞\",它有多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stemcell)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形成人体各种组织类型和器官的细胞。其次是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常由全能干细胞分化而来,可以再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再次,是单能干细胞,又称为定向干细胞(committedstemcell),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只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在机制中基因常是决定性的。

3 简单地说:癌细胞的产生,就是本应进一步分化成熟的干细胞分化受阻,停留在某一不够成熟的阶段。这时候,细胞越靠近原始状态,其分化程度就越差,恶性程度也就越高。众所周知的评估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就是表示细胞原始(胎)程度的标志。自然,\"未分化\"的恶性程度最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成熟,其恶性程度就越低,临床通常称作为\"高分化\"。

干细胞之所以分化受阻或分化障碍,除基因等因素外,其重要影响还包括组织微环境结构的被破坏或遭干扰,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使诱导信号受到干扰,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容易出现障碍,分化不成熟便成可能。肿瘤细胞所具有的大多数恶性特点,也都是干细胞在未成熟分化时所具有的特点。

研究还表明: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细胞系,通常比原先细胞系的恶性程度更强。新细胞系可能获得一个使它优先生长的更为广泛的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化疗产生耐药性后许多癌细胞的毒性大大增强。

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等的影响,正常分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分化紊乱不成熟的细胞,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就像婴幼儿在向成人的漫长发育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周遭诸多因素等的影响,在长大过程中会学坏一样,有了\"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显然这里的\"好孩子\"是指高度分化的正常细胞,而\"坏孩子\"则是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未分化成熟的癌细胞,这就是我们在谈到癌症发病机制时常说的\"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20世纪前3/4的年代里,生物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时间,科学成就促使人类忘乎所以,认为自身无所不能,一个个疾病最终都将被\"征服\"!于是乎,忘记了医学的本质首先是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而不是其他,更不只是征服疾病。这种极端思潮至今在肿瘤界仍势力庞大。

面对肿瘤患者,不少大夫只认为他只是治癌的。治疗癌症高于一切!治疗了癌症,也就维护了患者的利益。殊不知,征服癌症与呵护生命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癌未治好人已走了和并未治癌人却依然活着的情况,均很常见。因此,在今天的肿瘤治疗领域,我们反对只重手段、忽略目标的、短视的征服癌症行为。需知,征服疾病只是呵护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远非目标!而医学的终极目标是呵护生命,增进健康。我们强调在呵护生命和征服癌症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两者有治癌抵触时,应以呵护生命为先,因为它毕竟是医学真正的和终极的目标!

记住教诲:\"人\"比\"病\"重要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可作出多重诠释,但有一点是明白无异议的:医生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这体现着一种医学上的\"人本主义\",可以说它永远是医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在要求医生宣誓时,人们还会常常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对他的告诫,却大多已经淡忘或压根未曾听说。在充斥着\"生物至上\"、\"技术至上\",而忽略\"人本\"精神的生物医学领域,情况尤其如此。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有病,比如说只是注意某些癌胚指标或者说瘤体的变化,而把更为重要的\"人\"的生命延续及其生存质量抛在了脑后。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会有\"另类\"的医学家大声疾呼:\"呼唤人性的医学。\"(笔者于2002年曾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呼唤人性的医学\"一文,有人称笔者的观点为\"另类\") 这一现象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发展到了极致。因为某些指标或生物学征兆不太正常,无休止的化疗、介入、放疗,直至生命终止的低级错误,人们一犯再犯,而且还美其名曰:为了治病救人?!其实,我们是真的到了该好好想一想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时候了?!对此,希氏的上述教诲无疑具有醒世之功。

张老伯,77岁,已患肠癌5年多。2年后转移到肝,做过2次介入后,2005年底找到笔者。当时肝内大小有3个病灶,大的2厘米,2~3个月后小到1厘米;身体已无法再承受介入伤害,故一心一意中医药零毒抑瘤治疗。一切皆恢复得很好,老伯每次门诊也总是有说有笑的。到了2007年6月份,Ca-199(一种提示癌的指标)有所上升,CT显示肝内3个病灶中大的稍有增大,小病灶一个已消失,一个无变化。其夫人和女儿都是特别认真、谨慎之人,每次门诊完毕,总要问一声:他的指标有上升,肿块有些增大怎么办?笔者明确回答:目前不值得做创伤性治疗,因为患者一切感觉都好!你们要现实些,追求生存质量与自我感觉最重要。老伯也十分赞同我的意见,毕竟他已遭过罪,现好好的享受生活,多好!

然而,其妻女每次盯着追问,笔者只能说,必要时可考虑再介入1次,但目前不值得!半年过去了,连续2次检查,指标仍稍偏高,肿块长到了3厘米,但长势的确很慢。妻女俩不顾老伯反对,也不听我的劝阻,执意给老伯再做一次介入。而介入科医师在操作前请家属签字时也明言,这次操作危害性很大,可能得不偿失。但她们

4 满脑子的\"征服癌症\"、控制指标的思想,以为介入一做,癌症就可征服,就万事大吉了。谁知2008年元旦前做了介入后,初起只是肝区疼痛、胃脘不适,中药亦只能暂停;10日后出现黄疸、低热、严重消瘦、肝功能指标异常,肝功能衰竭之象日趋明显。一查,Ca-199不但没降,反从原先的70多,跳到了300多。过了春节,患者已奄奄一息,好端端的一个带癌生存者,家属只知征服癌症,没想到\"催其命期\"。春节前后,妻女俩一次又一次来造访我,悔恨万千的同时,希望我能有回天妙术,但可惜的是老人已滴水难进,无计可施了!?

就在2008年元宵节前后,笔者写下这段文字时,不由得掩卷而沉思:是啊,行医者和家属们都应该永远记住:\"人\"比\"病\"重要;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应优先于征服疾病,控制指标!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病例: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2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就拂拂手示意他们退下。私下里想,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3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2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2个月与2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本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提倡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已经变成了无人性的索取。在市场导向的商业社会,过分技术化、过分商业化,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是医学发展的畸型态体。

有哲人戏说:\"19世纪,上帝死了(指科学战胜了宗教);20世纪,人死了(指\'人\'被剥夺了精神、情感,只剩下了躯壳)。\"其实\"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患者医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27%属于伦理问题;8%与法律有关;患者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则高达47.5%。动物和人都会患病,动物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可见,我们不能以\"科学的满足\"来取代\"人性的满足\"。医生必须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人\"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性的医学只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患者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医生应该把患者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癌症患者更是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地与癌症患者谈心和沟通后,患者与我们成了朋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正如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

\"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慢性过程,它通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累积的结果。而且,致癌因素中不仅有已明确的诸如基因缺陷或内外致癌物诱发等生物学及理化等因素,同时,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人文的因素也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不可忽略的作用,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

尽管癌症依然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却是容易预防并可以治疗的疾病;尽管没人敢狂称能治好所有的癌症,但许多癌症的治疗效果不错,也是事实;许多患者即使癌症没有完全被控制,人却好好地活着,活得很长,生活质量不错。

所有这些,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人类应对癌症的主要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是杀死癌细胞,消灭癌症吗?还是其他?

至少我们认为: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有\"人性\"的医学的主要目标。所谓\"活得更好更长久\",专业说法就是\"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5 其中,生存质量自然是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量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些。

在2l世纪,人们可以自信地说,也许我们可能无法治愈所有的癌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与它们很好地\"和平共处\",让生了癌的患者能有生存质量地长期生存。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患者家属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癌后,第一反应是一下子懵了!然后,开始盲目寻找各种治疗方法,现代的和传统的、高科技的和土办法一起上。宗旨和目标只有一个,无论多大代价,也要在第一时间把癌细胞给统统杀死,从而才有可能真正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经常看到许多家属,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不管精神、体力、经济、身心等的代价多大,都愿意孤注一掷,拼命一试。结果是许多患者就在这种盲目的求医过程中离开了热爱他的家人,留下了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是患者和家属的认识误区?还是在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中有着诸多不足?抑或是人们对肿瘤治疗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上存在严重偏差?我们认为几种因素都有。其中,患者和家属对肿瘤常识的缺乏,导致他们过于迷信某些方法,以致误用、错治或失去合理治法的最佳运用时机等,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错误地以为癌症就是癌细胞所为,杀死杀光癌细胞,癌症就好了!而天底下总有好药、好方法可以彻底杀死癌细胞,故不顾一切、一意孤行地杀瘤、杀癌,终致不救。

几十年的临床,笔者看到太多的失败案例,往往就在于最后再试一次杀癌方法(或化疗或放疗等)!而这最后一次往往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一目标追求过程中,有的人,甚至在短短8~9个月,用尽了200多万元人民币,最后还是难逃厄运!?至于花费50~60万,乃至上百万元的比比皆是!这与钱多钱少、药贵药贱没有必然联系!有联系的就是治疗目标设定上!

癌症只是慢性病,治疗慢性病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治愈吗?在这里可明确说明:慢性病中的大部分均无治愈可能--无论是心血管、胃肠,还是代谢失常的病症!?

慢性病治疗目标就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尽可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或减缓该病的发展或恶化态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长。而且,应该首先强调\"活得更好\",而后再强调\"活得更长!\"专业的、规范的表达就是:\"帮助肿瘤患者,达到\'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换句话说,若活得不好,痛苦万分,生不如死!只强求其生存时间,同样违背了伦理学原则。因为人难免一死,因为活着在受折磨,且又没有好办法解除折磨,对患者来说既是痛苦,且不人道,故有\"大病求死\"一说!

我们清晰地把让患者活得好一些,活得长一些确定为肿瘤治疗的真正目标,几十年的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在中老年肿瘤患者身上。

许多陪着老爸、老妈来看癌的中年同志,笔者常第一句话就问他们:你们的希望是什么?想尽办法弄清楚父母生了什么癌?严重到何种程度?然后不择手段,加重痛苦地去治好它?还是让老人活得舒服点?活得长久些?晚年快乐些呢?

绝大多数中年朋友都会意地笑了,接受我们的建议和策略:中西医结合,合理运用些西医方法,更多地借助中医药调整零毒抑瘤,带瘤生存,和平共处,常会活得更好、更长。因为这的确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患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世纪性反思:从\"寻找与破坏\"到\"靶向与控制\" 国外有肿瘤专家总结认为:过去在整个20世纪,人类应对肿瘤的对策就是\"寻找与破坏\"。所谓\"寻找\"就是拼命地从生物学角度寻找可能患癌的\"蛛丝马迹\",强调越早发现越好;所谓\"破坏\",就是一旦发现癌症\"敌情\",有了一些蛛丝马迹,包括某些特异性指标稍高,或影像学检查有点异常,马上祭起对抗性治疗的大旗,手术、化疗、放疗等杀伤性措施轮着上,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杀灭癌细胞。这一模式的效果及其利弊,人们已经领教够了!

进入21世纪后,肿瘤防治新的趋势是\"靶向与控制\"。所谓\"靶向\",就是讲究针对性,讲究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效果;既包含着种种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大创伤性治疗方法中\"异化\"而来的各种微创治疗手段;也包括诱导分化、诱导凋亡等新兴措施。所谓\"控制\",即不以原先的彻底杀灭癌细胞,追求\"无癌生存\"为唯一目标;而是退而求其次,在对治疗利弊的综合评估下,讲究对癌症发展的有效控制,讲究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不是漫无目的地滥杀,而是针对性的有效控制。其核心则是以患者整体、长期的最大利益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的医学宗旨。

在我们看来,\"寻找与破坏\"和\"靶向与控制\"同样是5个字,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医学观、人文观、价值观,

6 其之优劣显而易见。

有鉴于此,人们应对癌症的方略也应作适当调整,应从单纯的与癌症对抗性的\"零和\"博弈中走出,应主张和倡导多种方法和思路治疗癌症。

就中医肿瘤治疗而言,并无\"靶向\"一词。但20多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是以零毒方法、调整为主的手段,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消解其症状,控制其发展,延长其有生活质量的生存期间,真可谓异曲同工,宗旨同一。而笔者之所以会这样做,则是缘于早年的一些刻骨铭心的临床经历。

\"别急着开刀\"--日本癌症专家的新见解

日前,人民大学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畅销书:《癌症,别急着开刀》,程教授送我此书并非无故!因为他本人一年前被确诊为患了非小细胞肺癌,但他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故肺部未作化放疗及手术等,一直以中医药为主,已一年有余,活得有滋有味,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照抽(只不过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量已大减)。显然受益于此,他把台湾学界朋友送他此书,第一时间便转送给了我。可谓其意尽在不言之中!

据朋友介绍说:《癌症,别急着开刀》在日本卖得不错。该书的作者近藤诚是位70年代初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毕业,留学美国,后回日本该大学医学部长期从事癌症放射科工作,为日本国资深的专业癌症放疗专家。台湾的小张·严将其译成繁体中文,由相映文化社在台湾出版。而中文繁体译者小张·严医师资历更老。他1940年出生,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毕业,是位妇产科的医学博士。

在该书的封页上,小张·严医师提炼了该书的核心观念:\"得了癌症怎么办?\"\"别慌张,别急着开刀,别急着吃抗癌剂(化疗药),不妨倾听近藤医师与癌共存的说法,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一点\"。很显然,作为一个从医亦已30多年,与数万癌症患者打过交道,有过太多正反经验教训的医师,我对此观点是完全持赞同态度的。因为这不仅是科学之谈,更是经验之谈,其中还充满了医学本身即不可须臾或缺的人性关爱,人文关爱与生命关爱。

该书的尾页一段话分析得更为清晰,兹摄于下,与大家共享:

\"近藤医大胆告诉你,急着开刀你可能会死得更快!\"\"近藤医师于书中,揭露日本医界极力隐瞒种种关于癌症的事实,破解一般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例如:\'若不积极采取对策,肿瘤就会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呜呼\';\'若不趁早治疗,癌症就会马上转移\';\'癌症的死亡都极为痛苦\';\'癌细胞分裂得很快,病情会急速扩大\';\'动手术必须彻底,才能斩草除根\'。\"他并强调说:\"事实上癌细胞是自已身体的一部分,用抗癌剂消灭癌细胞的效果有限,能用抗癌剂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种。\" 我们不仅要回应说,近藤医师说得很好!癌症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类慢性病!与其\"三光\"对策(手术,化、放疗)\"零和\"博弈,拼得你死我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遭受了巨大身心痛苦,花费巨大还以人短期内便匆匆悲惨死亡为结局,不妨走走第三条路,借综合措施,悠着点,常能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有滋有味,有生活质量。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改变对癌症的看法及采取合理、适度和综合的治疗措施至为重要。

中医能否治好癌症

近几年来,由于东西方交流的剧增,海归学者的大量\"回流\",观念争执和冲突难以避免;再加上中国文化复兴大潮中可能会夹杂着不少泥沙,也因为中医药振兴不力,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中医药之思潮。中医药能否治疗肿瘤则成了争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著名艺人陈晓旭生了肿瘤只看中医、没看西医而去世一事,更是被一些人拿来说事,直呼是中医杀了她?其实,这是个不证自明的无聊命题!许多受益于中医药的肿瘤患者最有发言权,本无须理会。然而,考虑的争论者的社会影响,也因为肿瘤作为慢性病,中医药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作一分析!

笔者认为:中西医之争,本质上是观念之争、文化之争。中西医自有不同的观念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各自都能解决很多现实的健康和医疗难题。然而,到目前为止,双方一时还无法\"通约\",无法很好的对话和交流。这很像是和尚佛经念得对不对,要由牧师根据《圣经》来评价一样!不抱有世界文化科学可以\"多元\"的宽容而正确的心态和观点,这种争论将永无休止且毫无意义。而且,不站在一定的高度,未对双方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也永远无法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估。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中医治疗癌症的效果如何?还是要由癌症专家来评判。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群里面,医学专家占的比例不高,搞肿瘤的院士就更少,他们的认识具有权威性。而且,下面选择的都是西医出身的肿瘤界院士,他们对中医学的态度非常有说服力。

(1)孙燕院士将中医药列为肿瘤的第四大疗法:中国肿瘤内科(即以化疗为主治疗肿瘤)的开创者孙燕院士

7 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我对中西医结合情有独钟。中西医是两种卫生保健体系,在历史上各自作出过卓越贡献。中医中药是一伟大宝藏,经受过历史的洗礼。和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防病、\'治未病\',阴阳、正邪论是唯物辩证的;中医认识到正气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要比西医早1000年,正气虚学说业经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而调控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明确地把中医药列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疗法。他认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肿瘤的地位不容忽视,他的研究证明:运用中医药疗法,可以大大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症状,特别是消除放化疗的副作用。他强调综合疗法的优势:\"近50年,恶性肿瘤的防治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其内容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还有冷冻、热疗、激光等物理疗法,针对患者免疫功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改善营养和控制患者疼痛的姑息治疗,等等。\"并提出了\"祛邪-扶正-强化治疗-扶正\"的中国模式,研制出一系列中药制剂,将中医扶正与西医祛邪治疗结合起来。

我国台湾省的媒体曾经这样评述孙燕院士:\"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是一名西医,但他能在临床实践中融入中医的思想。\"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孙燕院士总结了50年以来中国在肿瘤临床方面的重大贡献,共有12项。其中有6项和中医药有关,所占比重高达50%。

(2)卫生部部长的中医情节: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也是搞肿瘤研究的。他认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他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陈竺部长最重大的发现就和中医药有关,也和癌症有关。他们从老中医用砒霜治疗肿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中出发,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砒霜不仅能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且还有剂量依赖的双重效果:较大剂量时诱导细胞凋亡,较低剂量时则诱导细胞分化。

他说:\"对白血病的研究,让我深深感到非常有必要将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结合起来,不仅用现代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鉴定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成分,也要学习传统中医重视人体综合平衡的可贵思想,并不断加以提高。\"并承认\"我现在是个中药迷\"!最近陈竺部长等又公布了他们在对中药冬凌草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引起广泛关注。

(3)吴孟超院士认为肝癌术后长期保命主要靠中医:吴孟超院士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创办者,国际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是2005年国家科技大奖的获得者,在肝癌治疗领域成果丰硕,享誉国际。

中医治肿瘤,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曾动情地说:\"既有西医,又有中医,这就是中国医学的特色。肿瘤的确是当前医学面临的大难题,我是搞肝胆肿瘤的,搞了几十年了,虽然疗效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得还是不快,而且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目前的治疗观点来看,西医主要是看肿瘤的大小、有没有转移、有没有癌栓,但是没有看到这种疾病实际上是全身的。西医治疗肿瘤由于忽略了全身,所以重视局部的治疗;而中医的治疗是重视全身。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病救人。结合得好,肿瘤治疗效果一定会提高。

他指出:\"外科医生重视\'一把刀\',\'一把刀\'可以割掉肿瘤,问题是患者能不能保住或怎么长期保住。这就需要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我看过很多肝癌患者,从1960年代开始我就主张手术以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增加营养,增强他的体质,增强他内在的抵抗力,这样,患者就可以健康地生活了。所有这一切主要靠中医来实现。1960年代初期,我治疗过一个肝癌患者,他就是手术以后靠吃中药恢复,所以到现在已经40年了,一直健康地生活着。\"\"肿瘤术后恢复除了其他办法,最好是再加上中医药治疗效果最好。把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用于肿瘤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才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吴孟超院士并归纳出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三大优势:①中医药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医药应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③中医药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重要途径。他并强调:只要坚持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体系的基础理论出发,根据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中医、西医治疗手段,针对每一位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肝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4)汤钊猷院士说\"患者最喜欢我用中医药给他术后调理\":汤钊猷院士是肿瘤外科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长期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最早对

8 小肝癌进行了系统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一次,电视台采访了再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汤钊猷教授,当主持人问到他对\"告别中医\"事件的看法时,他举了自身2个实例作出回应:第一个例子是他曾用针灸治好了他的儿子、妻子和母亲的阑尾炎,而母亲阑尾炎已并发腹膜炎,他是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抗生素治疗好的。第二个例子是他现在每周门诊,复诊的许多老患者不是冲着他\"刀开得好\",而是肝癌术后中药调理方开得好而来的。他亲自用中药方给患者调理,这就是医学大师的胸襟。

(5)程书钧院士说\"晚期肿瘤要好好发挥中医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教授主要从事肺癌变分子机制和肿瘤分子标志谱研究。他认为:\"无论中医、西医,现在对肿瘤谁都没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这个含义来讲,西医也不要翘尾巴,西医诊断肿瘤当然独到,中医早期发现难度大一点,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尤其是晚期的,我倒觉得,真要发挥中医的作用!早期我不敢说,人家手术就切掉了,你干嘛非要中医?晚期我非常主张用中医药,有些晚期高龄的人,真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提高他全身的抵抗力,少用点射线烤他了。从这点来讲,中医很有它的发展前途。中医是全身的观念。从观念上来讲,这点是值得西医参考的。西医反正是癌,大家都用一样的,中医优势可以从这方面发挥。\" 他认为:\"30多年来肿瘤治疗的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比较有限。以美国为例,早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而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仍然与20世纪70年代相同,这说明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并不充分。当今医学对于肿瘤的防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肿瘤可能不是任何单一方法、单一基因、单一药物能够治好的,应该采取综合研究的战略。\"他提出中医有两个特点是西医应该吸取的:其一是个体化治疗,其二是综合治疗。他说:\"肿瘤治疗要有稳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化治疗的进展,而中医辨证施治已经进行了几千年。西医犹如单兵作战,强调的是杀灭癌细胞;但中医的组方却像联合作战,有主攻、有保护、有清障、有后援,而这是较为合理的。\"他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中医药治疗晚期肿瘤的研究,他说:\"中药有几千年人体毒性实验的基础,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上,适当放宽一点尺度,也许中药会在抗肿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6)陈可冀院士认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康复效果很好:出身西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他曾说:\"中医药学是比较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我想举一些例子,例如肿瘤治疗,我们常常是用化疗药或者放射疗法,但是用这些疗法常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害作用,常常使患者不能完成疗程很彻底地得到治疗,毒副作用也很大。这时可以用我们中药。例如使用扶正固本的药,在这方面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使患者完成疗程,得到了治疗。尤其在癌症晚期,西医常常觉得没有什么药可以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康复效果是很好的。这种治疗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很好。

\"无伤害原则:中医治癌的主旋律

中医治疗癌症的原则是什么?这与中医治疗其他疾病有没有不同之处?

长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癌症,既要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注重正治、反治,注重扶正祛邪,讲究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等;也还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癌症这一特殊疾病所赋予的,是中西医学治疗癌症的现状所决定的。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重要原则,就是无伤害原则,亦即\"零毒\"原则,这是中医药治癌的主旋律。

何也?因为癌症治疗中要充分运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我们曾把中西医治疗癌症比喻为协同作战的两支\"友军\"。西医学惯长于使用创伤性方法,有一定疗效,但欠缺很多,然而目前人们一时仍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完全避开这些方法。那中医呢?以毒攻毒之类、手术之类,本非中医所长,在与这支\"支军\"的协同作战中,双方可以有效配合,中医药应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综合调整,而这综合调整完全可以以无创伤的方法获得。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样。

至少,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无伤害原则\"已明确贯彻10多年,效果显著。因此,我们坚信,这应成为中医治癌的主旋律,我们反复强调\"零毒抑瘤\"、\"零毒化疗\"也正是出自这么一种认识与情结。

由于本书不是专业书籍,故不准备系统讨论中医肿瘤的治则问题,只围绕\"无伤害原则\",并就一些相关话题作一探讨。

治病,求本为上

治病求本,乃是始自《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的一大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古代贤医又强调\"急则可先治其标,缓则必当求其本\";有时又可\"标本兼顾\"。这些,虽只是充满哲学韵味的归纳,却有很强的临床指导

9 意义。尤其在癌症的治疗中,若能很好地贯彻这些原则,常能以最低的代价(包括最少的身体创伤),获得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延续有生存质量的生命)。

针对极其错综的癌症治疗而言,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也许中医学所指的\"本\"与\"标\"不尽相同,但最为关键的\"本\",当然是保全患者的生命。相对于生命,癌瘤等只能看做是\"标\"了。然而,当暂时已无生存之忧时,可能存在的癌魔或某些异常的癌胚指标就上升为治疗的主要矛盾,成为病本了。这些充满辩证思想的原则,自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蒋某年近八旬,是笔者熟悉的某医学同仁之高堂,1997年因乙状结肠梗阻而做手术,病理为交界性肿瘤,术后曾一度用中医\"零毒抑瘤\"治疗。笔者曾劝其坚持,因其儿子也是医生,自认为问题不大,故未再继续。然而于2004年3月,又见左下腹痛、大便困难、黏冻样伴血性粪便,肠镜确诊为吻合口处癌肿,呈菜花样变,已阻塞肠腔达2/3。这时全家上下乱成一团糟,儿子所在的医院意见是化、放疗都不行,只能作姑息性改道,造人工肛门。蒋某素有洁癖,嫌秽浊而死活不肯。儿子又通医,知道一旦堵塞,有生命之忧。对中医似信非信的他,再次恳求笔者相助。

笔者则帮他权衡利弊,并借助治病求本原则进行分析:其母之肠癌肿块,肯定无法手术彻底切除,而外科意见的正确性在于防范可能的完全性肠梗阻,到那时再施手术,恐十分被动。但从另一角度分析:对八旬老人施以手术会导致创伤巨大暂且不说,患者术后时时须与粪便打交道,恐不会有良好的生存质量及术后康复。而目前的关键就怕肠梗阻,不妨以外用灌肠为主,\"急则治其标\";内服以\"零毒抑瘤\"制剂为辅,不可妄行汤剂(恐因加速肠蠕动而诱发肠阻);再佐以外用粉剂,敷于左下腹以温通疏利;既无伤害,又可配合灌肠,加快菜花样病灶的坏死、脱落与排出。可先行观察1~2月,如届时大便趋于正常,即可免除手术之伤与粪便之忧,否则再行手术也为时不晚。

他们接受此建议,1个月内,灌肠后时时脓血便排出;2个月后,血便见少,大便始成形,且变成条状。以后,笔者逐步加大内服用量,其母初不解,说大便已好了,怎么药却越吃越多、越喝越苦?笔者只能婉言告知,肠梗阻的顾虑减消后,已允许加量内服,而此时抑杀肿瘤,进一步确保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已是治病求本之举了。知书达理的母亲和通晓医理的儿子坦然接受。

一晃又是半年多,这时,老母亲又提出,全都好了,不想再吃中药了。笔者则再一次以治病求本之理晓之,并指出她这次又罹患此病,就在于上次手术后未坚持治疗。因为在老年人身上肿瘤的发生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它的消解,更是个需要以治病求本之法徐徐图之的过程。以中医的\"零毒抑瘤\"之法治之,总比时时有手术之忧为好。

其母欣然接受,现已近2年了,老人一切均佳。特别是血色素,也从2004年3月的不到4克、不得不多次输血,提升到目前的8.9克,差强人意。毕竟已八旬高龄,且中医零毒抑瘤以来,未再输过血。应该说这些都体现出治病求本原则的指导价值所在。

治癌应男女有别

1997年,笔者指导山西来的小杜做研究生课题。她做的是一项与肿癌有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面上看肿癌患者中女性生存质量、生存情况要比男性差。笔者曾问小杜如何解释这一结果?她说这表明女性患癌症要比男性要来得严重些,笔者说:\"错了!这里面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绝非像你解释得这么简单!\" 长期的临床观察,使我们注意到同是患了肿瘤,就总体而言,男女的应对方法不尽相同。就以临床陈述而言,女性患者往往会滔滔不绝地诉说很多症状和体征,很多主诉有明显的过分渲染色彩,为是的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以期能给予特别关注;男性患者却大都不然,他们的陈述少得多了。笔者常见这种情况:医生问一个男性肺癌患者,有咳嗽吗?病家答\"没有\",旁边妻子推推他,\"还说没有,昨天吃饭时咳得那么厉害!\"\"噢,有时有点。\"\"有胸痛、胸闷吗?\"\"没有。\"\"还没有哇,昨天临睡前还说胸闷得很。\"\"噢,有点\"。关于男女肿瘤患者临床陈述的这一鲜明差异,笔者在1995年撰写的《中医性别差异病理学》(上海科普出版社,1995)专著中,已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对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期盼有关。

所以指出这此差异,为的是强调作为慢性病的癌症,在治疗时,还应参考男女的性别差异,以及针对这种差异,在治疗上作某些必要的微调。这些微调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只做一简单枚举。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初诊者,常须多加调整情绪、疏肝解郁之药,或可佐用些抗抑郁之剂。

对女性患者的主拆,应客观分析,其潜意识中常带有渲染成分,故应学会甄别;问诊时也应注意不可漫无目的,否则,根本无法下手治疗。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疑虑倾向明显者,判断病情或告知病情时,务必谨慎,最好有三分说一分,多用正面的

10 肯定口吻,而少用模棱两可的疑似性语言;千万别根据医学逻辑分析,\"你的骨痛,很可能就是骨转移。\"就这么一句话,即可加重病情,后果严重。

……

对于男性,症状一定要问细,男性易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并习惯于轻描淡写地陈述,潜意识里体现出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的\"无所谓\"和\"英雄气概\",故要根据医学逻辑,寻根刨底,千万别轻信男性对自己症状的轻描淡写。

男性生了癌,许多人生活上还是不很注意,喜欢随心所欲,故临床务必常常叮嘱,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男人比较自主、独立、散漫,症状稍一缓解,很多人吃药治疗就不认真,不像女性那样依从性强,故此时必须认真叮嘱,且可要求家属配合。

男性生了病以后,妻子一般比男人更急,常会管这管那。这时,医生要适作指导,既要告诉男性患者妻子唠叨是为了你好;也要劝导妻子,少作无谓唠叨,要多学会有效沟通与管理。

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秘密,约束男性治疗与生活方式的最好角色是女儿。我们常会通过女儿来指导男性肿瘤患者认真接受治疗,改变其生活方式。因为肿瘤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的过程。

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疗

在20多年中医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零毒抑瘤加汤方辨证治疗的模式,就我们数万余例的经验来说,这一模式可算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最佳模式。

其中,所谓\"零毒抑瘤\",是针对癌症这个\"病\"的治疗,用的是我们成功研制出的制剂,其主要有三大功效:抑制肿瘤发展,调整免疫,抑制化学性肝损伤。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用到一定剂量(通常是12克/日以上)且持续超过3个月,其疗效常能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而其抑制肿瘤的主要机制是诱导癌细胞分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

汤方的辨证治疗,则是针对症状、体质、证型的改善而言的。它的重点是尽快缓解患者不适,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尽可能协助改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状态……

此外,根据需要,我们还常常佐用多种非内服治疗方法,我们统称为\"外治\"法。主要在于改善某些症状(如疼痛),消解某些病理结果(如胸腹水、粘连等),防范某些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肠梗阻、阻黄、小便癃闭等)。

上述模式可归纳为辨病(零毒抑瘤)、辨证与对症的\"三位一体\"治疗,且兼顾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则,所以是我们一致认定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最佳模式\"。

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之光》曾报道过笔者的一个案例。

徐某是上海环境学校的职工,以前是仓库保管员,现在在门房管收发。2000年底,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健康体检,B超发现胰腺有占位性病变,立即去医院进一步做了CT、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是胰腺癌。最初,家人不敢告诉他,怕她受不了。丈夫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背地里唉声叹气,当面还要强装笑颜。徐某当初也没太当回事,她不属于那种敏感的人,另外当时的症状不算明显,她有多年的胆结石和胃窦炎,吃完饭后中脘和后背的隐隐作痛,她根本不会联想到胰腺有问题,拿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生了这个病,可能连胰腺是什么东西一辈子也不会明白。

医生告诉她丈夫,生这种病是非常凶险的,可能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听到这个消息,这个坚强的七尺男儿立马懵了,不知所措,家族的关系网迅速启动。正好徐某的姐姐认识中山医院的一位教授,经过她的牵线搭桥,院方迅速接受徐某入院治疗。在和家属谈话的时候,主任医师问他们愿意不愿意手术,话说得很明白,手术是\"搏一记\",胜算难料。丈夫这时早已六神无主,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他们完全把决定权交给了医生。医生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大的手术,根据影像资料判断,手术可能要切除肝的一部分、胃的一部分,胆囊要完全拿掉。听到这里,他的心几乎都要碎了,如坠深渊。

第二天早晨8点,手术准时开始,徐某的爱人蹲守在手术室外,心中七上八下,默默祈祷妻子能安然渡过难关。因为知道是大手术,他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带了水和点心。可还不到10点,主刀医生出来了,他心下一沉,意识到手术可能出麻烦了。果不其然,主刀医生告诉他,手术无法进行,因为他们打开腹腔后发现肿块直径有6厘米,被大大小小的动脉血管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分离,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大出血,命丧手术台。这台手术最终无功而返,打开的腹部又被原封不动缝合了。

丈夫想起了胆结石的事情,因为按事先的计划,这次手术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把结石拿掉。主刀医生不耐烦了:现在是还能活几个月的问题,还有空去管她的胆结石?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主刀医生挥挥手,继续说到:还是去找找中医看看吧,医院继续住下去也没有多大意思了。这句话无疑是宣判了徐某的死刑!

11 丈夫心有不甘,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人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平常的一个习惯帮了他的忙。他是一个报迷,不管去那儿,总喜欢翻翻报纸。他把家里积存的报纸翻了个遍,正好看到了关于笔者的介绍。徐某还住在中山医院,住院小结没拿到,他把片子借出来并请医生写了一个病情说明,义无反顾地直奔上海中医药大学,并通过该学校的一位朋友的关系,找到了笔者,开始了中医药的抗胰腺癌治疗。

出院2个月后,徐耀珠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可以想象做丈夫的该是多么辛苦,把这样一个重大的秘密隐藏在心中该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朝夕与共的妻子如果不是还挂念她的的胆结石问题,这个秘密也许还会保留得更久。

服用笔者的中药和\"零毒抑瘤\"制剂2~3个月后,做了一次CT,病灶有所缩小,这让徐某及家人十分开心。按他们的想法就是能稳定不再发展已经是不错的了,这也让他们对治疗真正开始有了信心,丈夫也终于舒了口气。又过了3~4个月,徐耀珠做了出院后的第二次CT,肿块进一步缩小,这下他们觉得情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乌云正在慢慢散去。因为听说经常做CT对身体不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做过检查,只是每2周定时到笔者处改方,这一晃又到了学校每2年组织的体检。

在体检现场,他们专门叮嘱B超医生,注意一下胰腺部位的肿块,B超医生看来看去,看不出有何异常。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觉得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对徐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但不敢掉以轻心,拉上先生又去医院复查了一次CT,报告同样没有发现肿块,这标志着她已经痊愈了。

生病以后,家里的活都交给了先生,千斤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四处奔波,每次配的中药都要去医保医院转方,再一丝不苟的煎熬,妻子的完全康复兴许正是这份感情感动了上苍。慢慢康复以后,妻子又自觉地把家务活揽到自己身上,她觉得丈夫这些年为了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夫妻之间虽不讲什么回报,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她想只有更多的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才对得起这份感情。

2003年7月,胆结石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笔者鼓励她手术切除。同年10月,徐某又去中山医院找以前给她开刀的医生,这一回非常顺利,胆囊拿掉了,手术过程中医生又触摸了一下以前的病灶部位,十分惊讶,给出的评语是\"非常光洁\"。

徐某完全康复了,每3周改1次方、2个月改1次方、半年改1次方,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徐某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西药,唯一做过2次手术。现在除因其他疾病来找笔者来看病外,笔者还建议她连中药都无须服用了。

这让笔者想起了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帕瓦罗蒂于2007年9月因胰腺癌病情恶化而去世,享年71岁。帕瓦罗蒂的经纪人罗伯逊在声明中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于6日凌晨5时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的摩德纳家中去世。这位艺术大师与胰腺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战,但是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按照他的一贯作风,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直到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屈服。\" 但在1年前即2006年7月罗伯逊在声明中是这样说的:\"幸运的是,肿瘤在手术中被全部切除,医生对帕瓦罗蒂的身心恢复状况感到振奋。

2006年帕瓦罗蒂的全球告别演出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7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胰腺的肿块,当时没有症状,按医生的话来说,是发现得比较早的。当时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医学顾问托马斯·斯图塔福德的话表示:\"考虑到帕瓦罗蒂能接受手术,他的病情应比大多数患者好。\" 手术后,帕瓦罗蒂自我感觉不错。他自称\"在不幸中还算相当幸运\",发誓将重返舞台。意大利《新闻报》24日的访谈中说:\"我绝对想继续唱,我打算继续巡演,但无法明确具体日期,我得和医生商量,但我想明年可以重新开始。\"他在美国纽约出院回到居所,被问及感觉如何时,他说:\"好,好,好些了。我终于回家了,自己的家,终于出院了。怎么说呢?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美联社也援引医生的话说,他逃过劫难的可能性因此而增加。

但没想到的是,仅仅14个月后这位大师就陨落了。而此期间,所有的演出全部取消,根本无法登台演出。就这样,他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和无数的观众。

同样都是早期发现,而结果却相去甚远:一个是世界级的名人,有最好的医疗条件;而另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当有限,然而仅仅是因为一个采用了对抗性的西医疗法,一个采用了综合的中医疗法,导致了平常人生存期远远超过名人生存期的奇迹,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据我们所知,徐某的案例决非个案。仅在上海,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已有20多个与徐某一样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较好地活过了5年!其中,有几位与徐某一样,CT或B超检查肿块已完全消失,而所有这些患者原先都被明确诊断为胰腺癌!其中有一位同时在中国和美国肿瘤治疗中心确诊,半年后复查结果令美国专家目瞪口呆,认为绝无可能,并愿意提供全额费用进行追踪!

12 作为后话,帕瓦罗蒂之死,震动了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启动了专项肿瘤传统医学治疗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额度约400万欧元。而远在意大利米兰行医的笔者当年的一个学生,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笔者,并专程来国内联系落实,希能让中国传统医学对肿瘤治疗的优势,同样可以泽惠欧洲。

转移复发,别轻言放弃

美国《癌症与慢性病》杂志归纳出癌症难治与高死亡率的四大原因,其之首,就是恶性肿瘤极易转移复发。在国人中也有同样看法:癌症一旦复发转移,便被认定为死期不远,救治已无多大价值。然而,易转移复发,本身就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基本特点之一,这是回避不了的事实;而另一方面,转移复发的患者中大量仍健康或较健康地存活着,有的甚至活过了20年,这同样也是铁定的事实。笔者所在的肿瘤治疗机构,是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医疗机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求助者中单纯的、早期的癌症患者所占比例不高,70%以上初诊时已有转移复发,常被认为是无路可走时,才来找寻中医药这座最后\"独木桥\";其中,有不少是非常棘手的晚期患者。然而,粗略统计表明:求诊者中,只要能够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者,有70%左右活过了5年。现仍接受的诊治或康复治疗的几千例5年以上患者中,只有两成多一点是单纯的早期肿瘤、没有转移复发的。因此,事实表明,转移复发需努力防范;但即使转移复发了,也并非离死期不远,积极治疗,大多仍可\"柳暗花明\"的。

对于已转移复发而又生存下来的肿瘤患者的成功康复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三条: (1)别轻言放弃,办法总会有的。

(2)需科学、合理、适度治疗,切莫把赌注压在最后一次创伤性治疗上,且此时需以中医药调治为主。 (3)坚持综合治疗,综合康复,且必须持之以恒。

其中,尤其以\"别轻言放弃\"最为关键,别乱压赌注也很更要。

切勿轻言\"完了\" 晚期癌症在治疗上固然较为困难,但在医疗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晚期癌症并非绝对不治之症。除原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外,当前各种生物治疗发展很快,而且我国又特有中医中药,通过扶正祛邪常可使患者\"带癌延年\",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上,人们把肿瘤专科医师戏称为\"法官\"。事实上,在疾病治疗前谁也无法精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更无法精确地判断患者还能活几个月。因此,不应轻言放弃治疗。

郑老先生2003年1月因咽喉疼痛到医院检查,拍摄胸片2次,均发现肺部有异常阴影,后经CT检查确诊为右中叶肺癌。即于1月底在某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提示:肺腺癌Ⅱ级,肿块2×1.5×1.5厘米,淋巴1/2转移。术后休养1个月后开始化疗,第二疗程尚未做完,就出现强烈的副作用:剧烈呕吐,白细胞直线下降到2.4×109/L。老先生饮食难下,夜寐难安,精神极度委靡,医生曾几次给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又因其患有心脏早搏,更增加了后续化疗的难度。许多人都说郑老先生\"完了\",\"没治了\"!

后经病友介绍,辗转找寻,找到了笔者。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程及诊疗经过后,笔者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郑老在经治疗半月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而且他在接下来的化疗中的副作用明显减轻,这使他顺利完成了化疗疗程。此后,他还一直坚持服用中药汤剂。如今,他的白细胞升至6.92.4×109/L,肝功能正常,生活也一如常人。每日恬淡适乐,摆弄花鸟鱼虫,颐养身心。郑老常快慰地说:\"本以为跟癌症碰头时,就是我大去之日了,如今我还要撑着这把老骨头,走上它百里千里!\" 这说明即使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临床医生也不应忽视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者则更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当然,并非所有的晚期癌症患者都能接受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地处理不仅无益,相反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对不能接受特殊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身体状况往往很差,且伴多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相当重要。对伴有疼痛的,止痛治疗则更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让所有癌症患者不痛,从国内外医疗实践来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总结从事肿瘤临床近30年的经验,笔者想对晚期癌症患者提些建议:生了癌,就好比置身悬崖,后退一步是万丈深渊;如要治疗,前面虽荆棘丛生,道路坎坷,但必须要有生的希望,切不可轻言放弃!

重治疗轻康复,千金难求生机

目前我国肿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达6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患者超过80%。而欧美国家这几年来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重要原因是医生除了手术、放疗化疗以外,很注重癌症患者心理、营养、体育等方面康复治疗及自然疗法的应用,这样可明显减少手术、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

13 然而,在国内的一份调查问卷上,许多癌症患者被问及出院后还要做些什么时,都很茫然地填上\"无\"字,他们确实不知到康复阶段还要进行特殊的康复治疗。

专家认为,如果能了解一些癌症的防治常识,并重视康复期的康复治疗,他们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更可以避免患上2次癌及肿瘤复发的可能。故必须强调注重康复治疗,这常常是肿瘤患者彻底康复的关键。

三驾马车:最佳的康复模式

众所周知,针对纯生物医学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更替旧有模式。其后,又有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认为还须兼顾伦理、文化等诸多因素,以改变传统的西方医学只注重生物机制,忽略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要素的影响之弊端。这一呼吁已过去近1/3世纪,尽管它早已成为教科书中公认的正确观念,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强大惯性作用,实际操作中,社会、心理要素等还是被医生们有意无意地抛之脑后,不屑一顾。对此,学者们也一再提出了批判性建议。

我们强调:想弄清并解决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首先应该是关心\"人\"的学问。除生物学因素外,医学对与人及其心身相关的诸多问题也都必须有所兼顾。因为这些问题或彰或隐、或大或小地同样干扰着人的心与身,影响着他的生与死。特别是对肿瘤这类异常复杂的慢性疾病,这类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十分强大的,忽略不得的。

长期的肿瘤防治与康复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意识到非医学手段,或非生物学手段、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我们所称的\"非医学手段\",其核心就在于\"心理的\"、\"社会的\"、\"人文的\"、\"伦理的\"、\"生活方式的\",一句话,这些也恰恰是新的医学模式强调所应予以关注的。

因此,我们强调中医学、西医学与非医学手段这\"三驾马车\"在肿瘤康复中的共同或协同作用,这是贯彻实施\"新医学模式\"精神的最好体现。其中,非医学手段的实施,常可以使肿瘤的防治与康复不再\"跛腿\"。对此,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例如,我们注意到,积极参加诸如肿瘤俱乐部、癌症康复营、民生健康家园之类非正规团体活动的肿瘤患者,其总体的治疗效果、康复情况和转移复发率,均要较未参加这类非正规团体的患者来得好一些,甚至好得多。据上海市癌症俱乐部统计:几千个患者,5年的平均生存率超过了48%;而民生健康家园的近千名患者中5年生存率高达70%,这些都很有说服力。因此,在\"非医学手段\"的社会因素方面,我们特别强调俱乐部之类\"非正规团体\"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意义,并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建设性工作。

人以群分,人都是有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带来的不只是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与之相伴随的安全感,和随时可以获得的一种无形的、来自团队的相互精神支持。尤其是在这类\"非正规团体\"中,大家相对比较容易地相互获得\"情感渲泄\"与\"情感支持\"。因此,\"非正规团体\"内成员尽管也矛盾不少,但他们获得的正面支持却很多,这就是其积极意义所在。

而非正规团体本身就是一个充分自由的集合体,团体内在的凝聚力靠的是互相认同或利益关系一致。即使是有所矛盾,也很容易自行解决;若无法自行解决,非正规团体\"进出\"自由,选择退出即可。因此,非正规团体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扮演着人际关系\"缓冲器\",个体情绪\"调节器\"和小社会团体凝合剂等的正面作用。在肿瘤患者群体中,这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不仅上规模的\"非正规团体\",如上百、上千人的癌症俱乐部是发挥上述功能的很好组织形式,而且,其中衍生出的3~5人、10多人的非正规小团体更具有上述功效。在这种小小俱乐\"分部\"里,或曰\"小组\"里,人们往往以秉性或脾气相投而组合在一起,经常交往活动,互相间情感交流与相互支持频繁,故常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当然,一旦出现负性事件,这类小团体的抗击能力也比较弱,往往一人复发了,其消极影响很快在小团体内扩散出来,这时就需要有医生或其他组织予以坚定支持。

总之,肿瘤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倡导\"三驾马车\"模式,主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多个角度,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与协助,争取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享受健康。

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

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民族,吃在中国,非虚语也!

然而,讲究吃,不等于会吃、会科学地吃、合理地吃。相反,在我们吃的习俗中,充满着不合理、不卫生之处。中国之所以是肝癌大国,便与吃的不太合理不无瓜葛!

吃对癌症发生的\"贡献率\"约四成!而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会吃不会吃,同样起着重要的不同作用。 改变习俗是很难的,然而不利于健康,尤其是不利于癌症康复的习俗必须加以改变!这只要人们认识到了,

14 且能坚持住即可!故饮食疗法是最简单,成本最低,没有副作用的有效抗癌方法,可不慎乎!

不同癌症的不同饮食建议

不同癌症与饮食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鉴于此,笔者指导本校营养学讲师孙丽红博士等,并联手扬州大学营养学教授、曾在笔者处做过博士后研究的施鸿飞教授,共同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以下六种常见癌症与饮食的宜忌关系。

六种常见癌症包括肝癌、胃癌、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下文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指有证据表明不利于该病,但证据尚不十分充分的;\"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则是指多种统计方法结果都提示有害,证据比较充分。

\"可能的保护因素\"和\"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所指类同。

(一)肝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当中的肥猪肉、牛肉、羊肉、牛奶、内脏、鸡肉,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烧、油炸、炒、烘、盐腌和熏制。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和贝壳类。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豆浆、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包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水产品中的黄鳝、河鱼,烹调方式中的爆和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黄鳝、豆浆和菌菇类。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2)字体 [大 中 小]

(二)胃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肥肉和牛肉,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油炸、炒、烘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和鸽子;水产品中的河鱼、黄鳝;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酸奶和水果。

(三)胰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甲鱼、肥猪肉、牛肉、羊肉、牛奶、动物内脏;烹调加工方式中的油炸、炒、爆、煎、烘、盐腌、熏制。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甲鱼。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豆浆,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水产品中的海鱼、虾和黄鳝;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山药、红薯和水果。

(四)肠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甜食,肉类中的肥肉、牛肉、羊肉、牛奶、内脏,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油炸、爆、烘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肥肉、甜食和贝壳类。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酸奶、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鸭肉,水产品中的虾,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鸭肉、酸奶和水果。

(五)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羊肉、牛肉和内脏;烹调方式中的烧、油炸、煎和食物加工方式中的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和牛肉。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水果、豆浆,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红薯、胡萝卜和萝卜,水产品类中的河鱼,烹调方式中的蒸和微波炉烹调。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水果、大蒜和洋葱。

(六)乳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肥肉、牛奶,烹调方式中的油炸、爆、煎和食物加工方式中的熏制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肥猪肉、牛奶。

15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鸽子,水产品中的河鱼、贝壳类等,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烹调和生食。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胡萝卜、鸽子等。 康复促进:心理、情感和意志很重要

格言曰:在大自然中,既无奖励,也无惩罚,只有结果! 格言又曰:心理可以致病,心理也可以治病。

别忽视心理治疗

有关医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所以肿瘤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食症、疼痛、恶心、呕吐等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最高。据统计,因精神崩溃导致1/4的癌症患者治疗后转移复发。

调查还发现: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惯于压抑自己愤怒与不满情绪以及受悲观失望情绪折磨的人,最容易得癌症,其癌症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与之相反,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必要的社会福利保证、坚定的信念与信仰等,有利于癌症治疗后的康复。因此,社会各界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庭这类特殊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有资料表明:凡接受社会心理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复发率较低,做到了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生死各相安。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后,患者大都存有怕复发转移的心理隐患,有的甚至不久就发现复发转移。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免疫系统就会加快受损,这对康复十分不利。由此导致了多数患者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

所以在实施诊治时,必须兼顾患者方方面面的特点。包括因心态问题、文化修养、人文背景、职业、社会角色不同造成的差异,以利于患者康复为目的。基于此,作出针对性的指点、关怀、疏导,取其有利者以扬之,舍其不利者而避之纠之,很多情况下不少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看到,很多癌症患者从医院出来或完成医院制定的手术、放化疗措施后,往往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也有的患者以为手术、放化疗都做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可以放松下来休息休息了。也有的整日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生怕哪一天会再发出来。还有的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瞒着所有的亲戚、同事、朋友,自己也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生活,使本该有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疾病的康复也受到很大影响。

要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除关注癌症患者的生理康复外,还应积极关注癌症患者面临的社会生理问题。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帮助其牢记\"五大要素\",构建战胜癌症的系统工程。

(1)正确认知疾病治疗及自身的现状,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主动追求康复。 (2)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3)正确的饮食是抗癌防癌的物质基础。饮食是一门学问,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对肿瘤患者尤显重要。

(4)患癌症后,家庭环境、亲朋关系、工作关系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何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并主动引导这种变化,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无疑也是一门学问。

(5)出院后康复治疗方式的选择尤为关键。需好好考虑如何运用最为合理的方法,消灭残余的癌细胞,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促祛邪的目的。

在上海,现已有了专门从事公益性的癌症心身康复指导机构--上海(虹口)科学保健康复协会。该协会的主旨就是帮助癌症患者科学养生,进行合理的康复指导,因此取名为\"科学保健康复协会\"。该协会有许多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体能锻炼及社会工作者参与,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各专业的20多位博士、硕士也就近参与。希望能通过多学科协作,更好地帮助癌症患者康复,故癌症朋友可以多多利用这些公益性的社团组织。

癌症只是慢性病杂文随笔

慢性病

慢性病

慢性病

癌症≠死亡

认识癌症

预防癌症

癌症概况

癌症疼痛

癌症前兆

癌症只是慢性病
《癌症只是慢性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