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终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8: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型:填空20%,选择30%,简答50%(五道)

内容:第

一、

二、六章共30%;第三章20%;第四章30%;第五章20% 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都有可能考,但3.7、4.

6、4.7不考

3.6只考名称;4.5考术语理解等;第六章考常用应用、术语、原理;第五章IP编址、协议、简单计算

思考题: 第一章

1.*理解术语:结点、链路、主机、ISP、RFC、端系统、分组、存储转发、带宽、吞吐量、时延、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链路就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大家把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RFC是一系列以编号排定的文件。文件收集了有关因特网相关资讯,以及UNIX和因特网社群的软件文件。

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快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集合。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2.*从工作方式看,因特网如何组成?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3.在因特网的网络边缘的端系统间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几种,工作方式怎样?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4.*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由何种部件组成?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5.报文交换、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特征、优缺点?因特网采用何种通讯模式?

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道,因而有以下优缺点:(1)传输数据的时延小(2)实时性强(3)不存在失序问题(4)既可以传模拟信号,也可以传数字信号(5)交换设备及控制均较简单

分组交换: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

灵活

迅速

可靠。会造成一定的时延。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6.分组交换下,数据传输的单元叫什么?其结构及工作特点是什么?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7.*传输时延与传播时延的区别?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的原则。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提高网络整体效率的原则是提高数据的发送速度。

8.信道利用率与网络利用率的区别。时延与网络利用率间的关系。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9.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0.*协议与分层对网络通讯的意义。分层模型下的同层间通讯是如何实现的。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只要我们想让连接在网络上的另一台计算机做点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有协议。分层的意义: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11.*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

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它包括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不过从实质上讲,TCP/IP只有最上面的三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第二章

1.*理解术语:数据、信号、码元、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基带信号、带通(频带)信号、调制、信噪比、信道复用、PCM、比特率、波特率、复用、xDSL、ADSL。 数据是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就称为码元 单工是指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是指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消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 全双工通信指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来自信源的信号常称为基带信号 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带通信号 调制是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

信噪比就是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

信道复用即频分复用,就是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数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的次数来表示,其单位是波特

复用是将多个独立信号合成为一个多路信号的处理过程。

xDSL技术就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业务。 ADSL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2.*物理层的任务。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设备间如何接口;怎样在连接各种设备的传输媒体上透明地传输数据的比特流。更具体地说,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可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3.数据通信系统由哪些构件组成,各有什么用途?

4.*物理层对基带信号有那几种基本调制方法,各有何特点?

a)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b)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c)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5.*常用的导向传输媒体有哪些?

双绞线

a) 屏蔽双绞线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b) 无屏蔽双绞线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同轴电缆

c) 50  同轴电缆 d) 75  同轴电缆 光缆

6.网络通讯中使用的光纤的分类。

多模光纤,单模光纤

7.*物理层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各有何技术特点?

频分复用 FDM: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时分复用则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 TDM 帧的长度)。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统计时分复用 STDM

波分复用 WDM 码分复用 CDM: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8.一个标准的数字语音的传输速率是多少?

一个标准话路的模拟电话信号转换出的PCM信号的速率是每秒8000位二进制码元,即64 kb/s。 9.ADSL的特点。

上行和下行带宽做成不对称的。

上行指从用户到 ISP,而下行指从 ISP 到用户。

ADSL 在用户线(铜线)的两端各安装一个 ADSL 调制解调器。

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案是离散多音调 DMT (Discrete Multi-Tone)调制技术。这里的“多音调”就是“多载波”或“多子信道”的意思。

第三章

1.*理解术语:链路、数据链路、帧、MTU、误码率、PPP、CSMA/CD、帧检验序列FCS、集线器(HUB)、MAC、网桥、交换机、单播、组播、广播。

链路就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端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交换结点。 当需要在一条线路上传送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帧是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最大传送单元MTU是数据部分的长度上限

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总数的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 PPP是点对点协议

CSMA/CD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帧检验序列FCS:让接收帧的网卡或接口判断是否发生了错误。判断过程如下:发送网卡利用多项式计算,称循环冗余校验(CRC),将计算结果写入FCS字段,接收方收到这个帧,对其做相同的CC计算。如果计算结果与接收的FCS字段相同,则帧没有发生错误。如果不同,接收方就相信帧肯定发生了错误,并丢弃这个帧。 集线器作为网络中枢连接各类节点,以形成星状结构的一种网络设备。

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是识别LAN(局域网)节点的标识.网桥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中继,常用于连接两个或更多个局域网的网络互连设备

交换机:网络节点上话务承载装置、交换级、控制和信令设备以及其他功能单元的集合体。交换机能把用户线路、电信电路和(或)其他要互连的功能单元根据单个用户的请求连接起来。

单播帧:即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广播帧:即发送给本局域网上所有站点的帧 多播帧:即发送给本局域网上一部分站点的帧 2.*数据链路层的任务。

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数据链路的建立, 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3.*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分类。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4.*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任务是什么?如何实现? 5.

6.

7.

8.(1) 封装成帧 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确定帧的界限。(2) 透明传输 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进行字节填充,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3) 差错控制 采用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CRC循环冗余检验的工作原理。

在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帧中,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在发送端,先把数据划分为组。假定每组 k 个比特。

 假设待传送的一组数据 M = 101001(现在 k = 6)。我们在 M 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 n 位冗余码一起,把计算得到的余数 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 M 的后面发送出去。发送的数据是:2nM + R ,共 (k + n) 位。  接收端对收到的每一帧进行 CRC 检验

(1) 若得出的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accept)。 (2) 若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就丢弃。

什么是PPP协议?用于何种信道的链路层控制?PPP的工作原理。

PPP协议是点对点协议,是用户计算机和 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帧,就进行CRC检验。如CRC检验正确,就收下这个帧;反之,就丢弃这个帧,其他什么都不做。 以太网的链路控制如何实现?

*CSMA/CD工作原理。

 CSMA/CD 表示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 “载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 “碰撞检测”就是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

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这种以太网采用星形拓扑,在星形的中心则增加了一种可靠性非常高的设备——集线器(hub)

9.为什么说使用集线器的星型以太网本质上仍然是总线网?

集线器是使用电子器件来模拟实际电缆线的工作,因此整个系统仍然像一个传统的以太网那样运行。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 CSMA/CD 协议,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

集线器很像一个多接口的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

10.以太网物理地址(MAC)的结构。

IEEE 的注册管理机构 RA 负责向厂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个字节(即高位 24 位)。 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即低位 24 位)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必须保证生产出的适配器没有重复地址。

一个地址块可以生成224个不同的地址。这种 48 位地址称为 MAC-48,它的通用名称是EUI-48。

“MAC地址”实际上就是适配器地址或适配器标识符EUI-48。 11.*以太网帧格式。最小最大帧长。

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 a) DIX Ethernet V2 标准 b) IEEE 的 802.3 标准

最常用的 MAC 帧是以太网 V2 的格式。 有效的 MAC 帧长度为 64 ~ 1518 字节之间

12.*以太网在物理层的扩展手段有那些?在数据链路层的扩展手段有哪些?

在物理层的扩展手段:主机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连接到集线器 ,用多个集线器可连成更大的局域网,用集线器组成更大的局域网都在一个碰撞域中

在数据链路层的扩展手段:使用网桥,目前使用得最多的网桥是透明网桥;使用交换式集线器(以太网交换机),其交换速率较高。

13.*网桥、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网桥、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网桥根据 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查此帧的目的 MAC 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 以太网交换机通常都有十几个接口。因此,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接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

 集线器在转发帧时,不对传输媒体进行检测。  网桥在转发帧之前必须执行 CSMA/CD 算法。 14.有哪些高速以太网技术。

100BASE-T 以太网,吉比特以太网,10吉比特以太网,使用高速以太网进行宽带接入 第四章

1.*理解术语:虚电路、IP、ARP、子网掩码、CIDR、默认路由、路由选择算法、自治系统(AS)、IGP、EGP、RIP、OSPF、BGP。 1) 虚电路:虚电路表示这只是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分组都沿着这条逻辑连接按照存储转发方式传送,而并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条物理连接。

2) IP:网际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 3) ARP:地址解析协议

4)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是一个网络或一个子网的重要属性。

a) 路由器在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时,必须把自己所在网络(或子网)的子网掩码告诉相邻路由器。

b) 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

c) 若一个路由器连接在两个子网上就拥有两个网络地址和两个子网掩码。 5) CIDR: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a) CIDR 消除了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 IPv4 的地址空间。

b)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c) 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d) 无分类的两级编址的记法是:

e) IP地址 ::= {, }

(4-3)

f) CIDR 还使用“斜线记法”(slash notation),它又称为CIDR记法,即在 IP 地址面加上一个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这个数值对应于三级编址中子网掩码中 1 的个数)。

g) CIDR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 IP 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 6) 默认路由:路由器还可采用默认路由以减少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间和搜索路由表所用的时间。

a) 这种转发方式在一个网络只有很少的对外连接时是很有用的。 b) 默认路由在主机发送 IP 数据报时往往更能显示出它的好处。 c) 如果一个主机连接在一个小网络上,而这个网络只用一个路由器和因特网连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默认路由是非常合适的。

7) 路由选择算法:理想的路由算法

a)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b)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c)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d)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8)

9) 10)

11) 12)

13) 2.3.

4.

5.6.1)

2)

3) e) 算法应是公平的。

f) 算法应是最佳的。

自治系统(AS):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 AS 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 AS 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 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以确定分组在 AS之间的路由。 IGP: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EGP: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RIP: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OSPF:OSPF 协议的基本特点

a) “开放”表明 OSPF 协议不是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 b) “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 c) OSPF 只是一个协议的名字,它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

d) 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BGP:BGP 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网络层的任务。

网络层有那两类服务?各有何优缺点?因特网采纳了何种服务?

虚电路服务(保证数据可靠)与数据报服务(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 因特网采用数据报服务

IP协议的用途。IP是否提供可靠的网络通讯。

IP 协议就可以使这些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不提供

*IP地址的编址方法有那三类?

分类的 IP 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 *三种编址模式下,IP地址的格式特点。 分类的 IP 地址: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两级的 IP 地址可以记为:

IP 地址 ::= { , }

子网的划分:

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 subnet-id,而主机号 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位。

IP地址 ::= {, , }

构成超网:

无分类的两级编址的记法是:

IP地址 ::= {, }

(4-3)

CIDR 还使用“斜线记法”(slash notation),它又称为CIDR记法,即在 IP 地址面加上

一个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这个数值对应于三级编址中子网掩码中 1 的个数)。

CIDR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 IP 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 7.**会正确计算三种编址方法下,一个IP网络的有效地址范围。 8.*掌握三种编址方法下,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流程。

9.*ARP的工作原理。路由器是如何确定下一站的物理地址的?

当主机 A 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 B 发送 IP 数据报时,就先在其 ARP 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 B 的 IP 地址。如有,就可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 MAC 帧,然后通过局域网将该 MAC 帧发往此硬件地址。

10.*IP数据报的格式。IP分段与重组。

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11.*RIP中“距离”的含义是什么?RIP的工作原理。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 1。

从一个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 1。 RIP 协议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hop 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 1。 这里的“距离”实际上指的是“最短距离”,

原理:P147 12.*OSPF中“链路状态”的含义是什么。OSPF的工作原理。

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a) “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metric)。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13.路由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路由器结构可分为2部分: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原理:P161 14.路由选择协议与路由转发策略是否是一回事?路由器中路由表与转发表的区别?

“转发”(forwarding)就是路由器根据转发表将用户的 IP 数据报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 “路由选择”(routing)则是按照分布式算法,根据从各相邻路由器得到的关于网络拓扑的变化情况,动态地改变所选择的路由。

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而转发表是从路由表得出的。 在讨论路由选择的原理时,往往不去区分转发表和路由表的区别,

第五章

1.*理解术语:进程、进程间通信、传输层的复用与分用、TCP、UDP、TPDU、TCP报文段、UDP用户数据报、传输层端口、套接字、窗口、可靠传输、停止等待协议、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2.传输层的任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 运输层还要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3.

4.

5.

6.

7.

8.

9.运输层需要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即面向连接的 TCP 和无连接的 UDP 为什么说网络通信的本质是应用进程间的通信?

IP协议虽然能把分组送到目的主机,但是这个分组还停留在主机的网络层而没有交付给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从运输层的角度来看,通信的真正端点关不主机而是主机的进程,也就是端到端的通信是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有那些协议,有何区别?

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对方的运输层在收到 UDP 报文后,不需要给出任何确认。虽然 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况下 UDP 是一种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TCP 不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由于 TCP 要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运输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的开销。这不仅使协议数据单元的首部增大很多,还要占用许多的处理机资源。 *传输层如何标识一个应用进程?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运输层使用协议端口号(protocol port number),或通常简称为端口(port)。

*什么是端口?端口格式。

端口用一个 16 位端口号进行标志。 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在因特网中不同计算机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联系的。 UDP传输的特点。用户数据报格式。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同时也不使用拥塞控制。 UDP 是面向报文的。UDP 没有拥塞控制,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UDP 支持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 8 个字节

格式:UDP 首部+UDP 用户数据报的数据部分 *TCP传输的主要特点。

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endpoint),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 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

TCP 提供全双工通信。 面向字节流

TCP 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可靠传输的实现与停止等待协议的工作原理。 可靠传输:当出现差错的时候让发送方重传出现差错的数据,同时在接收方来不及处理收到的数据时,及时告诉发送方适当降低发送数据的速度。停止等待协议,就是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一个分组。

10.*TCP滑动窗口技术与可靠通讯实现原理。

滑动窗口协议原理是:对所有数据帧按顺序赋予编号,发送方在发送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发送窗口,只有落在发送窗口内的帧才允许被发送;同时接收方也维持着一个接收窗口,只有落在接收窗口内的帧才允许接收。也就是说 TCP协议通过滑动窗口来实现11.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以至于实现可靠传输。 *TCP报文段首部各字段的含义。 (1)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2)序号: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3)确认号: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4)数据偏移(6)保留(7)紧急(8)确认ACK(9)推送(10)复位 (11)同步(12)终止 (13)窗口(14)检验和(15)紧急指针(16)选项 *TCP如何实现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既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也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

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以很方便地在 TCP 连接上实现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区别。

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

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流量控制往往指在给定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

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TCP拥塞控制的两种算法。

1.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2.快重传与快恢复

TCP连接建立与释放的过程。

OPEN书本216-218页…PPT 05中第114个PPT文本 12.

13.

14.

15.

第六章

1.*理解术语:DNS、SMTP、IMAP

4、POP

3、HTTP、WWW、HTML、URL、MIME。

DNS域名系统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IMAP4网际报文存取协议第4个版本

POP3邮局协议第3个版本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

WWW万维网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MIME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 2.应用层的任务。

每个应用层协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一类应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通过位于不同主机中的多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的。应用层的具体内容就是规定应用进程在通信时所遵循的协议。

3.静态WEB文档与动态(活动)WEB文档的区别。

静态文档是指该文档创作完毕后就存放在万维网服务器中,在被用户浏览的过程中,内容不会改变。

动态文档是指文档的内容是在浏览器访问万维网服务器时才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 4.DNS的工作流程。

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都是采用递归查询。如果主机所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不知道被查询域名的 IP 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 DNS 客户的身份,向其他根域名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通常是采用迭代查询。当根域名服务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迭代查询请求报文时,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 IP 地址,要么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你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然后让本地域名服务器进行后续的查询。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提纲_谢(5)版课堂教案[优秀]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版]

计算机网络 实习二(版)

终总结(版)

终总结(版)

岗位职责 终版

版毛概复习提纲

应用文写作复习提纲(版)

中华书局版八下复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终版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