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调查报告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深入了解学生的择业情况,收集学生对学校就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以及学院就业方面的工作,经济与管理学院特组织了学生就业问卷调查。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正如温总理所说,青年学生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加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我国已经从一个政府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常规性工作跃升为关系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小康富足、国家可持续发展都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状况和走向息息相关。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 ,收回有效表446份。其中:男生总人数233人(占52.2%),女生总人数213人(占47.8%)。大一共计171人(占38.3%),大二共计103人(占23.1%),大三共计141人(占31.6%),大四及研究生人数共计31人(占7.0%)。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于就业信息了解的渠道,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以及将来就业需要准备的知识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院、学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希望,说明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就业的困难性能够做出相应的准备。但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自身存在许多不足,如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就业观念急待改变、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院将投入更多力量作好就业服务工作,如,加大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等,同时,建议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多的因素都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2010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30万人而显得更为突出了。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大学生求职和就业调查报告中,有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僧多粥少”;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家长及社会成员都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公务员身

份就等于是有了避开了职业风险的钥匙”;“公务员福利待遇好,收入高”,所以尽管“考员难”也只得“知难而上”,而成为毕业后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择业面过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单位用人数量,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用人需求相对较多一些,学生也愿意去,而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一部份用人需求量,但数量小,且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少数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特别是省外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高,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深层开发运用方面的高科技人才供不应求,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率连年下降。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几百名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大部分的农籍大学生认为来自农村,对就业有一定的阻力。在城市的就业农村大学生会受到相对的不公平,有些单位要求本地户口。农村大学生就业比城市大学生更处于不利和境地。但农藉大学生也没有就此的对自己的就业悲观失望,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在自己身上的优点,其中有86%的人认为农藉大学生能吃苦,踏实,认真,还有80%认为农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强,更能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走下去,找到出路。

用人单位、毕业生薪金有很大的分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聘任要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很多就业困难户。从市场上了解到的在薪资方面的消息,用人单位能接受的硕士生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本科生的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但这与大学毕业生所期望的薪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所测在校大学生接受调查时,有76%希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对于2000元以上的月薪,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从经济角度讲,家教也许是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但对大学生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培养和提高。提倡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和一些正规企业进行兼职、实践,那样对大学生今后的求职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在调查结果中64%的人认为企业对大学的招聘要求过高,少数人则认为太过于柯刻,认为这对大学生的成功择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就业能

力,不是能想靠改变外界来获得工作。企业的要求是在升高,是也是对人才的需求在质上面的要求。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随着毕业典礼的落幕,那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越来越彷徨。那么,是什么阻挡了这些大学生求职的脚步呢?是简历和面试?

是工作经验?还是就业心态?为此河北搜才网与《都市时讯·人才周刊》联合推出了大学生就业系列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就业观念问题、缺乏诚信、没有经验、就业歧视等现实问题。经过十三期针对不同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对目前大学毕业生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供需错位,大学生难与企业接轨

面对如今庞大的大学生求职大军,招聘企业用人越来越挑剔了,且薪酬水平也有所下降,日益加剧的供需错位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毕业漂族”、“啃老族”、“考研族”,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由于薪水过低也不得不沦为“月光族”。

调查显示,30.56%的大学生首选工作地点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大城市,而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人才供需已相对饱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只靠一股冲劲和猛劲在这些地方很难立足的。这种“宁要沿海一张床,不要西北一间房”的就业观念使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在薪酬方面,虽然65%的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已降至2500元以下,但仍然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其期望月薪。这种现象导致一方面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企业创造不了价值,致使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高薪,另一方面却是家长花高价打造的天之骄子挣的工资仅仅刚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建议: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环境和招聘企业的观点都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因此要找到合适工作只有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求职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报纸、人才市场等多种求职途径来扩大就业渠道;其次,大学生应正确看待专业问题,不一定要求“专业对口”,一定要做“高级工作”,死抱住“精英主义就业观”不放是不合时宜的。在如今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企业的选择,其次才是个人的选择。

●捏造经验,求职亟须诚信

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在简历、学历上玩起了花样。在“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及能力”是什么的调查中,仅有13.41%把道德品质排在第一位,而大多数大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而对于简历真实程度的问题,有29.42%的大学生直接承认自己的简历曾经进行过夸大或作假。而对于简历注水的行为有48.28%的大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求职简历应该实事求是;但还是有34.48%的大学生认为简历是敲门砖,本着吸引招聘方眼球的目的,可以适当地“注水”;另外有13.79%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求职简历之所以造假注水是因为就业困难,被逼无奈的;甚至还有3.45%的大学生竟然抱着“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的畸形就业观。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对专业水平重视程度较高,而对品德的认知程度则较低。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道德意识是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一方面。像简历弄虚作假、伪造实践经历、契约意识薄弱,动辄跳槽等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屡见不鲜,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缺乏经验,就业竞争力低下

在对自己最缺乏的能力的调查中,有52.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实践能力。而实际上也确是如此,没有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很多用人单位拒收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相符的是,在对求职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增加在企业实习的经历被多数大学毕业生排在了第一位。

建议: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适当地改变一下用人观念,多吸纳、培养一些应届毕业生。毕竟应届生的可塑性强,潜力巨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一定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工作经验并不是大学生就业惟一的敲门砖,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报考第二学历,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进行职前培训等,都能为自己找到好工作增加砝码。

●面对歧视有些无奈

在对就业歧视的调查中发现,高达72.92%的大学生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其中包括很多不能改变的因素,如性别、院校、相貌、地域(籍贯)以及身高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障碍。

河北搜才网网站总监杨宇认为,导致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的劳动就业政策、法规不完善,法制建设依然滞后。其次,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助长了就业歧视的产生。此外,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也是催生就业歧视发生的重要原因。比如,认为男女智力上存在差距、女性承受能力差、独立性差,又如认为学历高的人一定比学历低的人工作能力强,重点院校的学生各方面一定比普通院校强等。面对种种就业歧视,大学生一定要积极面对力求突破用人方的歧视藩篱,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专家点评◇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提醒大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完成就业的同时也呼吁招聘企业应该更早地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条件的企业不应该等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成熟以后“坐享其成”,而应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了解企业和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应该在培养学生就业意识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并改进自身弱点,适合职业需求。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大学生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

其次,高校老师的上课时间和课时有限,学生大多是在仪器设备调试好、试剂配齐的情况下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有的学生甚至只需看老师示范,根本不必动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生产实践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的认识,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好大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不满意,觉得没有学到多少对以后就业有用的知识,专门课的教学不尽人意。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总结
《毛概调查报告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