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雾凇读写结合课 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1: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捷径”不便捷 促写有方略

——《雾凇》读写结合课教学反思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中心学校下伏完小 李新艳

窦桂梅老师在谈到教师的专业自信时讲道:“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但我内心澄明,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是真的,可也必须成长呀。第一次公开上读写结合课这样的课型,纵然上不成,或许也可以收获不成功的经验吧!

最初,我选择了“拿来主义”的捷径。在网上搜来一些名家实录,看了两遍,对比之后选择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想着薛老师的课堂那么轻松,学生学得毫不费力。我就算上得再不好,能差到哪儿去?细化了过程,精心制作了课件,我在自己班课堂进行了实践。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开课时,学生就给了我个“下马威”。严重“水土不服”! 基于学生本学期《科学》学科对云的形成过程的认知,薛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落实到笔头书写,听写了这样几个词语“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要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的了解,学生很自然地就把雾的形成、霜的形成以及这几个词语间的关系阐述清楚了。薛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雾凇,也是霜花,但它不是凝结在地上,而是凝结在树上,俗称树挂。”水到渠成引入了本

1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的学习。我怕学生说不出,课前还让学生翻看了云的形成,课上依葫芦画瓢,听写后让学生说“雾气是怎样形成的?霜花又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经过焦灼的等待,虽然举起了几个小手,但表达起这样有些难度的科学知识来语不成句,话不成言,好不容易基本搞清,导课却已过去了10多分钟。后面的课堂可想而知,举步维艰,状况不断,等到布置写雾景片段的时候,已经逼近下课,拖堂近10分钟才算草草结课,自己课前写的下水文也不得呈现。一脸囧相的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与薛老师课堂的孩子真就那么大的差距吗?一定还是我自身的问题,处理课堂生成的功力太欠火候。邯郸学步,学得失去了自我,差得真不是一点点!

课后,老师们也是热心地给我指点“读写结合课怎么能光是说呢?读怎么体现?草草处理写,实在不可取。”“语文课不是科学课,怎么能在科学知识里弯弯绕?”“面面想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目标也达不到。懂得取舍很重要!”……听着老师们对课堂问题的直观分析,我纠结了。推翻!重来!

经过取舍,第二次的教学我确定了两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

2、能够选用文中“弥漫、笼罩、淹没……”词语,来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课堂流程:课题入手,简介雾凇;视听同步,激发兴趣;自主质疑,直入第二节学习。但如何在读中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写好雾景?我又困惑了:记得工作室王育平老师

2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说过,“教材重组,是最有智慧的读写结合。”《庐山的云雾》应该是指导雾景片段的不二之选,课文第二节围绕总起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写了云雾的四种姿态: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第三节又围绕云雾的瞬息万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既有明显的总分的段落结构,又有描写的顺序,还有丰富的想象,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于四年级孩子,雾凇的形成本来理解就困难,一节课拿来两篇课文,我能恰当地处理吗?会不会又是两手空空,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再三考量前车之鉴,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学校裴老师劝我:你干脆别写雾景了,没法指导,又那么难写。写第三题的造句吧,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一样能上出亮点。我又一次困惑了:把目标改成“选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吗?目标会不会太过简单?遇到难题就避开也不是我的本心呀?我又一次否定了。

但裴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这是王育平老师在《学习表达,从“仿”到“创”》讲座中给我们介绍的方法。我再一次翻开王老师的讲座,细细地品读起来: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句式则是学生有效表达的拐棍。” 语言表达可以对学生要进行分层:“后进生会背诵,中等生会模仿,优秀生能创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

一句句话语像锤子一样撞击在我的心上。对!就这样!给学

3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生雾景表达的范例,给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纵然是“模仿”又如何?没有模仿哪来的创造?没有咀嚼怎么能消化?更不可能转化成习作表达的“能量”呀?于是,有了现在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我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积累语言,感悟、习得方法。

三次设计,三次实践,每次都有成长。当然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处理课堂生成的机智有待提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比如:学生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口语表达的条理性需要训练;能够借用或创造性地使用积累的语言,但重组语言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能畅所欲言,不吝赐教。诚谢大家!

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

读写结合课

读写结合课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雾凇读写结合课 反思
《雾凇读写结合课 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