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邮政报刊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自诞生以来带着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邮政报刊发行随着发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冲击日渐汹涌和中国邮政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入,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大胆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如今清晰的“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项战略”的报刊发行基本思路。

《参考消息》:邮发是市场现实的选择

中国邮政报刊发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在不断变化,正朝着现代企业的经营思路转变,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实施的重点报刊重点推介,使得合作双方的效益最大化。对报刊零售业务的重视,符合双方未来利益。——范伟国

《参考消息》是邮政报刊发行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总经理范伟国接受采访时说,长期以来,《参考消息》一直将邮发作为自己的主要发行渠道。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是一种行政安排的结果,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是一种市场现实的选择。

发行收入是《参考消息》的经济支柱之一。对于包括《参考消息》在内的许多报刊社来说,发行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争取更多的目标读者,提高目标地域和目标人群的覆盖密集度,增强对这些区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价值最终由广告来体现;二是发行收入要补贴报纸的生产成本,还要有利润。对于发行分布点多面广的《参考消息》,范伟国说:“只有邮政能承担起这一发行业务。”

范伟国认为,邮政这个庞大的发行网络潜力无穷。为了更充分地利用邮政开发、积累和拥有的收订、投递、零售网络,参考消息报社与中国邮政开展了深层次的合作,2004年3月,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9月,新华社与中国邮政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就是在我们的基础上开展的更进一步的合作”。范伟国举例,10年来,《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增加了100万份,而这10年正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纸质媒体受冲击最大的10年,这就是双方全方位合作的成果。

“当然,能取得这个成果,从我们这方来看,是因为有个坚实的基础,就是我们报纸的质量。”作为“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参考消息》多年来坚持报道全方位、多角度,“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和中国人更需要一个全球的视野,这就意味着《参考消息》还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参考’就是我们的标志,与其他报刊社的差异,代表我们的权威,‘文摘’就是原汁原味。”

广阔的市场就在零售。“今年《参考消息》的订阅量创新高,零售量在中心城市也比较满意,有区域饱和的趋势,下一步重点开发

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要抢先进入,抢占先机;至于农村市场,汽车都下乡了,我们的报纸难道不能下乡?”

作为中国邮政的战略合作伙伴,《参考消息》零售市场的拓展肯定是和中国邮政并肩前行,“互惠互利,合作无间”。范伟国表示,拓展

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零售市场,可以采取先把报纸送进去,印点随后跟进的方式,“我们可以为此调整我们的发行政策,比如降低起印数。通过降低起印数,增加印点,还可以协助邮政解决报刊投递时效不到位的问题,我们愿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和能力来和中国邮政共同解决这个难题。”

《参考消息》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群,他们是《参考消息》的宝贵财富。因此,《参考消息》极为重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每年的高校学生座谈会就是其手段之一,因为根据他们的调查,很大一部分忠实读者都是从大学时期开始养成阅读《参考消息》的习惯的。

问题来了。就是这块《参考消息》极为重视的高校市场,“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高校,《参考消息》就是送不进去”。毫无疑问,这是中国邮政报刊零售终端建设缺失的一块儿。“县域一级的报刊亭建设也未到位。”范伟国直截了当,“中国邮政应当加大报刊销售终端的建设力度,扩大建设规模。建好零售渠道,对报刊社的意义远不止增加零售量这么简单,我们还能利用这个渠道进行市场调查,比如最简单的,一个月哪一期报纸卖得最好,根据这个反馈报刊社可以改进工作,搜集读者意见,提高办报办刊质量,增强竞争力。”

《特别关注》:中国邮政拥有绝对优势的发行资源和高度的协同性

近几年来,中国邮政对报刊发行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是从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部署与实施的。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各地邮政企业在发展中的排名也此起彼伏,争先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强化,改革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作为期刊人,我对此深感欣慰。——朱玉祥

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朱玉祥同样谈到了邮政报刊零售终端建设的问题。

“我发现中国邮政报刊发行的改革也受到了一些硬件的制约,如零售终端的建设等,在一些地方,报刊亭成为城市治理的对象而被拆除。这是很不正常的。邮政报刊零售终端的建设、管理与维护,涉及市政、文化、城管等多个部门。如何使报刊亭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风景线,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给城市管理者提出的新课题,管理者的认识也会有一个过程。对此,我们各报刊社也会不遗余力地呼吁,以此来影响城市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多扶持报刊亭,多建设一些与‘党报销售点’类似的报刊销售网点项目,满足民众广泛、多元的文化需求。”

朱玉祥高度认同中国邮政报刊发行渠道的绝对优势。

朱玉祥说,中国邮政的责任意识很强。虽然报刊发行只是中国邮政的一个专业项目,但是中国邮政一直把报刊发行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真执行、全面推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在订阅方面,中国邮政有着其他发行渠道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零售方面,中国邮政主导建设、主导运营的报刊零售网点成为报刊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邮政还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订零协同,这种协同是其他渠道难以做到的;另一个是全国各级邮政企业的高度协同,这种协同可以使中国邮政各级企业发挥全网全力的巨大作用,取得其他渠道难以企及的成果。朱玉祥说:“单从规模来看,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几十万人的从业人员,堪称全球范围内发行渠道的‘巨无霸’。如此巨大的发行规模,决定了中国邮政蕴藏着巨大的发行潜力,对整个发行市场有着标杆性作用。” 朱玉祥认为,《特别关注》创刊10年来,其发展历程“是订零协同的最大受益者。在一些市场,我们是通过传统的零售带动订阅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而言,简单的铺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开发。因此,我们在较多的市场,采取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订阅带动零售市场。这方面,我特别感谢邮政对《特别关注》杂志的全方位支持与推广。”

朱玉祥也强调了刊物质量在报刊发行中所起的重要的基础作用。“《特别关注》的刊物品质过硬,能够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只要通过某种方式使读者阅读《特别关注》,其就极有可能会成为《特别关注》的忠实读者。”

《特别关注》10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今年开年单期订阅和零售总量高达325万份,位居全国期刊第二,但其在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不平衡一方面是早期发展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特别关注》选择了在部分市场树立标杆,进而对周边市场形成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特别关注》认知人群的数量。“《特别关注》的知名度仍有待提高。这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读者的认知有一个过程,二是发行渠道的认知有一个过程,三是刊社与渠道的协同配合有一个过程。”

朱玉祥并没回避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需求被网络所替代。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报刊出版单位对报刊的商业属性、产业属性开发有限。朱玉祥同时表示:“我们希望中国邮政督促报刊社持续提升对发行渠道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双赢。”

《特别文摘》:邮发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如果不能在报刊的增量市场上大有作为,无论邮政报刊发行怎么改革,中国邮政都不能在报刊发行市场上拥有一股完全由市场竞争锤炼出来的力量。中国邮政报刊发行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王荣泰

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双赢,特别文摘杂志社社长王荣泰有独到的观点。 他认为,在报刊发行市场中,竞争的强者不仅是发行某种报刊品种的广度,而且是对报刊发行产业链掌控的深度。基于此,“这几年,我们与邮政合作提出了报刊发行的新的商业模式,即‘三免两减半’发行机制。这种机制实质包含了邮刊联手、业务联动、资源联姻的丰富含义,是双方资源的融合、广告和发行的融合、邮政和客户的融合。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邮刊合作,更应该称之为‘邮刊融合’:邮发承担了期刊的广告、印刷、发行,这些本来属于报刊的业务链条改由邮发经营,邮发的业务链条因此能完全‘嵌入’期刊的市场运作,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邮政寄递类业务模式,而是对报刊经营权的一种让渡模式,是邮政在报刊发行市场自主经营权利的释放。”

何为“三免两减半”?就是《特别文摘》与邮政企业签订5年的邮发合同,前3年该刊全部发行收入归邮政所得,后2年该刊收入剔除邮发规定的列收部分和印刷成本,双方对半分成。

王荣泰认为,印、广、发一条龙经营及“三免两减半”的商业模式从现实层面推动了邮政发行系统的革新,激发了邮政发行内源性的改革热情与智慧。邮刊融合不是让邮政为他人作嫁衣,而是使邮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和尊重,它不再是报刊发行中可有可无的补充部分,而成了掌握期刊市场生命的有力推动者,彻底扭转了体制积弊所造成的行业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邮政的自我激励机制。

王荣泰进一步解释说,邮发的核心价值是中国邮政在百年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品牌优势。作为邮发品牌的现实表现力,邮发的网络优势依旧是中国报刊无法舍弃的发展依托。但对邮发的这种认识是常规的,需要加以拓展。换句话说,邮发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品牌聚集的读者认同,是用户构成邮政发行的品牌及价值基础,而不是产品。因此,邮刊融合的路径就随即清晰起来,它必须尊重邮发的品牌价值,并在具体的模式中实现品牌的延伸,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种邮刊融合所创造的动力,促进邮政内部架构的发展。

“对邮政而言,经历数次改革,对现实的紧迫感深有感触,实行邮刊融合,并非‘要不要实施’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邮政系列改革已经引发诸多变数的背景下,探索出新的发展战略和盈利模式相当重要。为什么呢?发行市场和报刊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主体多元的战国时代,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邮政报刊发行不走创新之路,就没有任何出路。”

实施邮刊融合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邮政和报刊社双方所能提供的融合资格。但很显然,不是所有的报刊都有意愿主动与邮政进行“融合”,邮政也不是随便就能寻找到符合邮刊融合条件的报刊。所以,邮刊融合并非任何一家报刊社都适合实施。同样对邮政而言,如果自己在发行终端付出辛劳却不能在盈利上获得相应的报酬,那么融合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因此,报刊的质量是邮刊融合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对此,王荣泰说:“近年来,在新媒体等媒介形态的冲击下,报刊业也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期间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败,但值得庆幸的是,报刊业已经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报业的发展仍旧必须牢牢建立在传统的内容优势上,舍弃这项核心的竞争力去另起炉灶,无疑是自曝其短,根本没有出路。”

“目前,中国邮政已经具备进行邮刊融合的基础性条件,即建立了报刊发行信息系统。邮刊融合实质上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中国邮政已经建设完成的报刊发行信息体系,为邮刊融合奠定了极佳的硬件基础。”

王荣泰还补充道:“全国各地邮政企业发行部门对《特别文摘》的市场推广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这种创新充实了邮刊融合的内涵。”他同时指出:“发展上也存在失衡现象,《特别文摘》在各地之间的差距不是在减小,而是在拉大,大家都在向前走,但步伐不一致。根源还是在邮政企业的机制上。”

邮政报刊订阅

邮政报刊订阅

邮政报刊亭变身便民亭

邮政教辅报刊宣传营销方案

宝塔路邮政报刊亭自查报告

邮政投递部年度报刊收订工作总结

邮政报刊大宗收订(预定)操作说明

关于邮政报刊亭的申请报告[材料]

邮政投递部14年报刊收订工作总结

全省邮政报刊大收订营销方案

邮政报刊
《邮政报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