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

发布时间:2020-03-03 04:2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探

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以来,全国各地积极组织项目的竞争和实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作好项目规划,通过竞争,成为全省第三批28个小农水重点县市区之一。其项目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取得较好成效。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之列,一直是东昌府50万人民的一个期望目标,对此全区上下目标一致,信心满怀。

(一)老百姓得到小水利建设的实惠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的民心工程,是赢得民心,促进和谐,树立了和政府形象的工程。今年盛夏,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的高山蔬菜和新鲜瓜果喜获丰收,农民朋友将他们种植的‚金太阳‛黄皮西瓜送给水利干部职工品尝。这个乡平均海拔700米,被称为‚宜都的西藏‛,农民之所以对水利有这样淳朴的感情,在于前两年水利部门在这个乡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农民通过种植高山果蔬致富。这个项目得到省财政厅、水利厅的大力支持,至今农民还念念不忘。2009年,宜都市在丘陵地带的松木坪镇徐家湾村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后,项目区内粮食、油料、蔬菜、茶叶等普遍增产增收,今年大旱没有受灾。

(二) 小水利建设助推了农村面貌的改善 近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民办公助、山区小农水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宜都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无一不是水利建设的先行者。枝城镇九道河村曾是全省老区贫困村,近年来通过综合整治河堤、堰塘等小水利,将大片河滩变为良田沃土,农民利用宝贵的土地发展冬枣,人平年收入近万元。宜都市按照‚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要求,制定‚碧水新村‛计划,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河塘、渠系的引排功能,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基本达到家家住楼房、户户吃自来水、天天用太阳能。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中央精神鼓舞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又专门研究水利事业发展大业。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大兴水利建设的信心。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将更加增强基层的责任感、紧迫感,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依,将再掀水利建设热潮,推进农村水利向纵深发展。宜都市超前思考,提前规划,及时完成了‚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规划重点项目22项、总投资13亿元,有的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农民在尝到小农水带来的好处后,积极性十分高涨,在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中,势必踊跃参加,事半功倍。

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牢靠的工作基础

(一)客观上有合适的地理地貌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特点在于一个‚小‛字。宜都地处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被称为 ‚三峡门城‛。现辖7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9万亩,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3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3万人。长江、清江、渔洋河纵贯宜都境内,‚两江一河‛,堤防总长近70公里。全市水利工程星罗棋布,除省管高坝洲大型水库外,有中小型水库46座,堰塘10221口,涵闸45座,机电排灌站206处,灌溉主干渠496公里,田间末级渠2500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3.7万亩。自然的地理地貌适合小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展开,现有的水利设施需要小水利项目来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主观上有较好的水利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宜都市按照‚依托项目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持续发展求和谐‛的科学治水方针,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丘陵特色的水利建设之路,受到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

一是政府主导走在前。近几年,宜都市年年都把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跟踪督办,责任考核。

二是科学规划走在前。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方针,编制完成了《宜都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10多个专项规划,《宜都市2010-2020年农村水利综合规划》获市人大常委会一致通过,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水利建设规划体系。人大全程监督,纪委开展后评价,宜都市的水利项目建设始终处于规划、审议、实施、评价‚一条龙‛的良好状态。

三是试点工作走在前。宜都市先后荣获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同时也是‚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市‛和‚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县市‛。2010年被水利部农水司确定为研究基层水利发展的工作联系点。全市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成为全省四个国家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市之一。水环境综合治理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民生水利工程‛,并列为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的参观现场。 四是改革发展走在前。在全国率先实行‚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责、权、利的统一,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拓展了水利投资渠道,调动了民间资本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积极性,建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改革产生动力,上级安排到宜都市的每个水利项目都能如鱼得水,顺理实施。

五是质量监管走在前。创建的‚监管办—质监站—‘二次监理’‛三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得到上级水利专家们的肯定和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并配发评论。《中国水利杂志》、《国家水利发展研究》等国家水利权威杂志推介,在全国推广。

(三)组织上有坚强的制度保障

宜都市历来重视水利工作,围绕‚民生水利、平安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目标,加快水利建设,建立了一整套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从市到乡,逐级逐项强化责任,加强督办,形成了协调有序、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严格的措施保障

(一)严格规程,精心组织

一是建好组织机构。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宜都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建管办公室,确定了项目法人,配备了工作专班。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不少于2-3人,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足额保障经费,保证公益职能履行。分片区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与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市委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研究水利建设工作,市政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办公会议,统筹安排和部署项目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每个月对项目区进行一次现场检查,随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编好规划方案。按照科学布局、合理选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贴近民意、惠及百姓的原则,不断完善《宜都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宜都市规划项目总投资6660.7万元,从2011年开始分3个年度实施。项目竣工后,将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2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近1100万元,实现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水保土的生态环境效益。

四是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落实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工程联系机制,按照一个工程一个领导牵头、一个专班协调、一个干部联系、一个技术人员把关的要求,保证工程如期顺利竣工,确保这一项目建成优质工程。

(二)多元筹资,全力以赴

一是确保国家项目资金全额、直接投入到项目;二是确保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优先满足项目需要;三是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直接用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奖补;四是整合土地整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3年2620万元,统筹使用。五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六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水利建设。

(三)总结经验,大胆创新

宜都市连续8年荣获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两位。目前在中部‚百强‛县市排名22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166位。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4.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财政总收入14.7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宜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45项国家级荣誉,获得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280项省级荣誉。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城乡统筹、饮水安全、便民服务等100多项特色工作纳入全国、全省试点、示范,被中央党校和新华社赞誉为‚全国探索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试验田‛。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在宜都市实施,不仅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亮丽景观,而且一定也能办出好成效,办出好经验,办出好样板,办出全国示范点!

(作者系湖北省宜都市委书记)

某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精)

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讲话稿

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福建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