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明代宦官政治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明代宦官政治

撰稿人朱林 明代宦官的总体概况

历数中国古代各朝,唯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为祸最烈,而尤以明朝为最。作为皇权卵翼下祸国殃民的一股特殊势力,他们威福远达官门之外,渗透到各地各部门,人数竟达数万之多。

明朝有名的宦官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多的,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这些都算是宦官一门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有的能够挟持皇帝,有的被称为“站皇帝”,有的被称为“九千岁”,那么究竟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明朝的宦官正式的工作机构有二十四个,还有好些附属机构。朝政上他们甚至可以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分庭抗礼,地方上他们还可以监督封疆大吏,军队中可以监军。可以这么说,他们已经完全的参与到明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下面让我们首先看一下明代宦官政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洪武建文朝概况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深知宦官祸国乱政的劣迹,他曾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所以他对宦官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比如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阶不得超过四品,政府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由于仍不放心,他还特地在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威慑。

但是由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以致事无巨细都得有皇上一人来处理,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朱元璋最后也不得不将一些事交给宦官去做。也就是在朱元璋当政的中后期,宦官开始在政治舞台上露面。比如派遣宦官参与税务,参与茶马交易,委派宦官特使,而且还增设宦官机构,后来的二十四衙门就是在洪武朝奠定的基础。

建文朝时由于朱允炆严格遵从祖训,所以宦官势力没有兴起。

宦官势力的抬头

明成祖朱棣时,宦官开始受到重用,权势也越来越大,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朱棣起兵,是属于谋逆性质的,窃取机密,宦官充当耳目,“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很多宦官都是功臣,特例:郑和。

宦官称谓在此时得以扬眉吐气,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之类,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明洪武年间以监正、监丞之类。永乐初“始改监正曰太监”,这就使宦官由“中”字一下而跃身为“太”字辈了。

在任职上更是开了很多先例,比如宦官监军、宦官分镇地方、进一步插手经济而且还开始利用东厂进行特务活动。臭名昭著的东厂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关于东厂,后面再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文宗在位仅仅十个月,倒是没什么大的政策。他的儿子宣宗在位时,却做出了一件贻害无穷的事,那就是:设立了内书堂。

内书堂就是宫内较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地方,内书堂的设立也就改了太监不得识字的祖训,这样也就为以后太监参政提供了方便。内书堂的第一任教授还是为大学士,叫做陈山。其实为那些小太监讲学的人书评都不差,一半都是出自翰林院、詹事府、殿阁等这种有学问的地方。顺便说一下内书堂有副对联很有特色,上联:学未到孔孟门墙,须努力趱行几步;下联: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

其实明宣宗还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叫太监识字也只是想让他们帮自己处理一下政务。毕竟后世的皇帝很少有像他们老祖宗朱元璋那样的劳模,一天处理几百件政务,所以就不得不找点帮手了。宣宗对太监实际上是

很好的,他曾赐几个太监免死诏,还送给太监银牌,那些银牌可有诸如“忠肝义胆”、“忠诚自励”、“心迹双清”的字样,以示褒奖。不过由于明宣宗还是个勤政的皇帝,太监虽受宠,却还不敢放肆,也未专权,但是宦官掌权的苗头开始萌发。

宦官势力的急剧膨胀

从明英宗到明武宗时,这段时期是宦官势力发展的黄金期,这时候大牌宦官云集,宦官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呼风唤雨的一股势力。

先是英宗朝正统年间有挟持皇帝以致发生土木之变的王振,接着天顺时又有阴谋篡位的曹吉祥(电影《新龙门客栈》中甄子丹扮演的曹公公的原型),然后还有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站皇帝”刘瑾。

这一时期宦官的情况和明初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宦官开始把持朝政,专权误国,横行无忌。后人曾这样评论“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大家平时所说的明朝太监的拙劣事迹其实也主要是指这个时期及其以后的,宦官在这时已经全方面的插手到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的个个方面,后面还要细讲,这里不再多说。

宦官事业的低迷期

如果你认为宦官的势力会一直膨胀下去,那么你就错了。嘉靖一朝,是有明一代监管宦官最为严格的一朝。嘉靖御宇四十五年,却没有一个权宦出现,与他对宦官的严格控制是不无关系的。这是与嘉靖皇帝的自身经历有关的,由于他出身王爷,正是由于皇帝无子,他才得以入继大统。而他早些年当王爷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宦官的种种劣迹。

加之嘉靖本人猜忌、多疑的个性,使他不会像那些皇帝那样信任宦官。他总是把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上,事实上嘉靖帝认为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且不把他们当人看,所以嘉靖朝的太监远没有前朝的太监风光,当然更好没有他们后朝的太监啦。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嘉靖朝过后便迎来了宦官们的春天。

宦官势力登峰造极

穆宗时期太监没有太大作为,转机发生在万历朝。先是有“大伴”冯保飞扬跋扈,而万历皇帝本人极力往各地派遣盐盐税使,为自己大肆敛财,因而这时期的宦官势力实际上是相当的嚣张。顶峰发生在明熹宗年间,自然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也是臭名昭著的“九千岁”魏忠贤。

天启年间,朝政由他把持,倒行逆施,陷害忠良,残害百姓,收受贿赂,拉帮结党无恶不作,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实际上也给明王朝敲响了丧钟。而崇祯皇帝虽然铲除了魏忠贤这一恶势力团伙,但是由于崇祯帝自己性格的原因,是他在后来又走上了重用宦官的道路,比之前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宦官的恶劣形迹又进一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宦官机构

既然明朝宦官能够在这样的程度上左右政治,甚至是把持国柄,那么他们的机构也必然叠床架屋,异常庞大。前面提到过培养小宦官的内书房,其实那只不过是宦官机构的冰山一角。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衙门以及其他一些宦官的重要机构。

廿四衙门

 司礼监惜薪司

 内官监钟鼓司

 御用监宝钞司

 司设监混堂司

 御马监兵仗局

 神宫监银作局

 尚膳监浣衣局 尚宝监巾帽局印绶监针工局 直殿监内织染局 尚衣监酒醋面局都知监司苑局

“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

除了这二十四个衙门外,还有很多部门,比如文书房、中书房、提督东厂、御前近侍、提督京营、南京守备等等,这几个只是宦官衙门中上层的机构,其他诸如管理日常生活、油盐酱醋方面的宦官部门还有很多。这些机构中我们着重讲两个—司礼监、御马监。

宦官第一官— 司礼监

司礼监,在宣德年间成为宦官系列中的总领,排于二十四衙门之首,该监人员编制最多,职责范围最广,职权也最大,是名副其实的太监第一职务。

《明史》中有“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到后来,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逐渐发展为一人。掌印太监同大学士一起工作,其“秩尊视元辅”,权力相当于内阁首辅,而其宠信程度,则以近侍君王而往往在首辅之上。其实这只是司礼监最为重要的职务,另外司礼监还与三法司会审大案,代表皇帝参加内阁会议、廷议,以对阁臣或众大臣的议事进行控制和监视。

南京守备是司礼监的外差,其地位相当高,守备南京的公侯伯都得听他的指挥。排座次时,守备太监坐首席,公侯伯上座,都督只能侧左。

司礼监下还有文书房,是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的机要部门。“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这样司礼监得以掌握国家军政大事的一切机密动态。

司礼监还掌握着宦官衙门的升迁降贬、外派、撤回、惩办的权力。

司礼监所有权力中最为关键、与中枢决策系统关系最大的是批朱和掌控厂卫。

第二“司礼监”—御马监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御马监)掌乃御厩兵符等,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这就是说,御马监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其实,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为明廷的“内管家”;两度设置的西厂,也由御马监提督,与司礼监提督的东厂分庭抗礼。

御马监相当重要的的一个职能就是统帅禁兵。这一职能使得御马监在内廷诸衙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明朝宦官参与军政事务的基础,也使御马监本身逐渐具备多种军事职能,并被视为内廷中的武职衙门。另外,御马监还具有财政职能。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管理御马草料场上。至成化时期,由于御马监管理草料场的经验,皇庄后来也由御马监来经营。这样,御马监由于具有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权力成为太监机构中的第二热门。

宦官政治的具体体现

一、架空内阁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归于六部,另外还设了其他一些机构。但是这样造成权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无法处理政务,所以后来又设置了内阁、殿阁大学士,以后发展为内阁制度。但是内阁毕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类似于一个智囊团的性质,因而他们得到的权力也只是票拟。随之而产生的另一项权力则是批朱,这一特权则掌握在司礼监的手里。

所谓“批朱”,相当于现在的盖印。批朱权是皇帝的权利,也是明王朝办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批朱之后,

意味着最后拍板,而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本该由皇帝完成,后来却落入了内宫的手中。因为有这样的规定,司礼太监批朱时“间有偏旁偏讹者,亦不妨略为改动 ”有这样的权力,有就是改动票拟之权。这批朱权就成了司礼监压制内阁的有力武器。

二、操纵厂卫

众所周知的东厂,其实只是司礼监的一个下属机构而已,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

二、三人担任厂公,人称“督主”。东厂作为一个特务机构,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势非常之大,这一点仅从东厂一把手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关防一颗,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如若司礼监掌印太监与东厂督主同为一人,那么此人势力绝对如日中天,非同寻常。

与东厂相呼应的则是锦衣卫。虽然锦衣卫设立较早,但由于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锦衣卫的地位逐渐屈居于东厂之下。锦衣卫的官员常常由掌握东厂的司礼太监亲信出任,这样司礼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锦衣卫了。比如英宗时期王振为司礼太监,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他的私党,可谓政出一门。

三、插手财政

征收各种赋税的大权,关系到整个国家财政的收入。而在明代,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权却又一次被宦官所干预。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杨实等核天下库藏出纳之数,这便是宦官插手财政的开始。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大,税务全便逐步被宦官控制,而到了万历时则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万历皇帝贪婪的性格,加之皇宫大兴土木,军费又大量增加,他不断的向各地派遣矿、盐税使搜刮银两。而宦官为了中饱私囊,也不遗余力地增加税务的项目,提高税务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增税、滥税。

在明代纺织业是第一大手工业,而其中又以丝织为主,而监督织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揽了下来。在宦官职务中有“织造”一职,而且有提督太监南京、苏州、杭州各一员。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明朝那三个地方是绝对的经济中心,因而油水之大可想而知。而织造所管有基本上以丝织为主,而丝绸又是值钱的东西,所以宦官把持这个职务,使他们对经济的干预又加深了一步。当时舆论有这样的呼声“今天下之为民害者,熟有甚于监督织造之使乎”、“今天下苦织造久已”,这主要是宦官借织造之名,加大所需织造的数额,营私舞弊,敲诈民财。关于宦官插手财政的方面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统兵监军

关于宦官统兵,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因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赖的。明军在土木堡的惨败也正是由于王振亲自统兵的结果,而汪直更是喜欢统兵打仗。至于宦官监军,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明末时期,每有战事,将领所到之处则必有监军之太监。而那些太监非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处处掣肘军事将领,因而所打之仗也多败绩。《国史旧闻》中指出宦官监军的四处弊病:侵蚀军实、避敌殃民、遏制大将、谎报军功。

五、担任镇守和守备

所谓镇守和守备,本来都是武将的职衔。但是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张,各地的镇守、守备逐渐由他们所把持。《明史•职官志》中有“镇守,镇守太监始于洪熙,遍设

于正统,凡各省各镇无不有镇守太监,至嘉靖八年后始革”。 另外职官志中还设有南京守备、天寿山守备、湖广承天府守备等职务。由宦官担任地方镇守和守备,地方行政必然会受到干预,加之宦官的恶劣本性,地方百姓则会严重受到他们祸害。

宦官个例分析—站皇帝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自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但他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则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如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但他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那么刘瑾是怎样一步步控制大权的呢?首先他知道要得到皇帝的宠爱和信任,所以他极尽所能的讨好明武宗。第二,刘瑾掌握了权力最大的宦官机构—司礼监。这样他就能够横行无忌的干预朝政,包括欺压内阁,擅

改圣旨等等。由于司礼监强大的权势,它能够在几乎所有的朝臣头上作威作福,并且时不时的打压不服从他的官员。

还有就是刘瑾设立“内行厂”,这是一个比东厂还要黑暗的特务机构,它监视的层面比东厂更广,甚至东厂,也在它的监视之下,而且用刑比东厂还要残酷。内行厂完全就是一个刘瑾用来打击异己,监视官员和百姓行动的特务机构。

掌握大权之后,刘瑾开始了各种非法和不轨的勾当。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极度的敛财,大肆地收受贿赂。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否则要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 。接受别人贿赂之后,刘瑾还枉法行事,直至制造冤狱 。刘瑾的专权使朝政混乱,他的索贿受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 。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企图寻机夺位 。后来,刘瑾被另外一虎—张永和大臣杨一清算计,被明武宗一举拿下。当武宗得知刘瑾要谋反后,被处以凌迟刑,共行刑三天。刘瑾死后被抄家,其家财的数字,各史籍记载不一。高岱《鸿猷录》记为:“金24万锭又57800两;银元宝500锭又1583600两;宝石2斗;金甲2;金钩3000;金银汤鼎500;蟒衣470袭;牙牌2椟;穿宫牌500;衮龙袍4;金龙盔甲30;玉印1;玉琴1;玉带4160束;他物称是”。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宦官政治的影响

宦官横行,宦官势力的蔓延,给明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里我们分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由于宦官只听命于皇帝,并在很大程度上倾轧内阁和六部的权力,这样就导致皇权的进一步集中。

宦官的恶劣行迹,还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由于操纵着厂卫,这些特务便会利用职务之便为非作歹,净是做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弄得人人自危。以至于百姓见有华衣怒马、操京师语音者,即惊恐相告,远远避开。明朝宦官的逞凶肆虐,使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枷锁更紧地套在人民的身上,加剧了封疆统治与人民的矛盾。

宦官的专权,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如明朝后期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作为统治阶级的不同派别,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门户之见是很深的。而魏忠贤秉政后,两党的争斗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尤其是杨涟上书揭发魏忠贤的24大罪后,“忠贤愤甚,欲尽杀异己者”,他命其党羽炮制《三朝要典》、《东林点将录》等,将反对自己的东林党人统统杀掉。可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东山再起,又极力将阉党及与阉党有关的人统统一网打尽,两派力量一直持续到明亡。这也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

宦官对经济的破坏则更加严重。他们插手财政,扰乱正常的经济政策。作为矿、盐税使,他们横征暴敛,大肆搜刮;作为织造,他们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正常的经济生活已经完全被他们打破了,这样的结果是到处“鼎沸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桑脚困”,“三家之村,鸡犬悉尽,五都之市,丝粟皆空”。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百姓无法生存,农民起义便会揭竿而起。

宦官监军,加快了军队的腐败,加之设守备、镇守之处又多是边塞要地,导致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这样一来,明末发生农民战争后,由于各处军队皆有宦官掣肘,导致将领无法有效统帅军队,使农民军得以较为顺利的发展,加快了明王朝的覆亡。

对明朝宦官政治的探究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明朝宦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诸如撤销丞相,设立四辅官、殿阁等等,这样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皇帝就不得不依靠宦官处理朝政和其他宫廷事务。这样,宦官的参政也就成了必然,宦官预政也有了合理的理由。

皇权的高度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撤销了丞相,这样一来,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皇帝的任务骤然增多。那么皇帝必然就会找人帮助自己,丞相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当初就是怕相权过大才撤销的,跳来跳

去就选择了宦官。

由于明朝的惯例,皇帝所选妃子一概选自民间,这样后宫的素质必然不高,因而对皇子的教育也就会相应的弱化。这样,与皇储接触最多的宦官对皇储的影响就会加大,于是皇帝登基后对宦官的过度依赖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皇帝的综合素质是历朝历代中最差的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权力有多大,它毕竟不过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权力。不论那些宦官有多么的厉害,他们无不是拉着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们不能满足皇帝的意愿, 或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立即就会被皇帝除掉。王世贞曾经说过,“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就是像魏忠贤那样,势力权倾朝野,生祠遍立中国,真是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天启帝一死,照样还是被崇祯帝一举拿下,最后自缢身死。这就充分表明,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午发根除的积弊。

参考书目:

《明史》张廷玉等著 网络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明代卷》白纲主编

《明朝宦官》王春瑜、杜婉言著 紫禁城出版社

《明朝宦官与三案》温宫义著

明代的宦官是如何掌握权力的?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中国宦官历史

明代农民起义

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画家

明朝的宦官管理制度

浅谈清代宦官制度

明朝的宦官管理制度

第八章 明代诗文

明代宦官政治
《明代宦官政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明代的宦官 宦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