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8: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良溪完全小学黄光万

内容摘要:历史要进步,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性的人才是时代之必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要靠教育来培养,教育领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领域。时代要求我们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师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尝试性研究,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虽然2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已经提出并实施过创新教育,但迄今为止,我国的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始阶段,虽然也曾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实验,但这些实验产生的效果都是微不足道的。传统教育一贯是主张“主知”,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发展。相反,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之必然选择,又是社会和时代之所必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符合人性,同时,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我们的教育还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正是解决教育要符合人性和与时俱进两个面向的有效途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关键,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造性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必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了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在这个深厚的基础之上发挥创

造性思维,才能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二、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了学习的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双边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 “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只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从而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封闭化和僵化,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从短期来看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使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多多质疑,多多思考,多多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提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

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训练,提升学生聚合性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追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

语文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很多知识本身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运用。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看法不同,教师应当主张学生发挥想象,不能只为答题而答题,关键是在答题的时候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二十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语文课的作文训练来说,教师在直到学生解题立意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解题,这不失为求异思维的好方法。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与固有的模式,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过程,有不同的思想融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会有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固定的风格,形成某个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也就越多姿多彩,学生也会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主张学生的破除固定思维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形成多元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时,教师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要鼓励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第二步就是要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想象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它一种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看图写作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与图画有关的信息,根据图画提供的具体的内容,选择最相关的信息;或结合图画的文字说明,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信息中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图画意思的信息。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借鉴外国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 01- 17(4).

[2] 张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2001(6).

[3] 孟庆祥.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4).

[4] 阎丽珍 卢纪临.新教育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

[5] 魏桂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5(6).

[6] 俞学明 钟祖荣 刘文明.创造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 刘国权 赵光辉.高等教育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 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熊万杰 陆建隆.对电动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 ]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6) .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材料)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