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0 06:01: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推荐第3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想谈一些浅见: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由 “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着手:

1、利用教学插图激起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密切配合课文

内容,直观性强,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将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这课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①出示课文插图,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初看插图,学生看到的只是:图上有一个人,旁边是葫芦架,上面挂着几个葫芦。他们并不明白图意。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仔细观察插图。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如:两幅图中人物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葫芦架上的葫芦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看完了插图,学生肯定着急想知道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很乐意地朗读起来。

2、配乐朗读激起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因为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古诗时,我经常会选用一些比较古典、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每次听到音乐后,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大增,读的时候抑扬顿挫,摇头晃脑,那扣人心弦的旋律,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体会到文中的深意。同时达到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

配乐朗读,不仅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通过范读,激起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跟着、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体会这份自豪和激动。于是,我先进行示范朗读,我充满激情的朗读完后问学生: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出了“高兴”,有的说是“激动”,有的说是“兴奋”,还有的同学说是“骄傲和自豪”。我异常高兴,抓住同学们回答的这几个词语,紧接着问:“你从哪句话听出了高兴(兴奋、激动和自豪)?”同学们纷纷找出相关的句子。我又说:“你能读出你的兴奋、激动和自豪吗?”同学们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居然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同时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

2、学生齐读。齐读可以使全班学生都有练读的机会,对那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帮助、带动的作用。齐读有时可以壮大气势,激发学生的感情。

3、分角色朗读。在教学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我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分配角色。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有青蛙和小鸟两个角色,在指导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归纳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青蛙和小鸟的性格揣摩出读两个角色的话应该的语气和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而且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心领神会,通过分角色的表演“读”,真正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4、表演读。小学生是特别喜欢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表演性朗读,只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就很适合学生的表演。

三、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首先,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六不”:不

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正确地朗读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其次,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读法,就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要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如能注意到以上的做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一定会“乐读”。同时,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朗读能手,能够灵活运用朗读这把语文教学中的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获取知识的珍宝,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这样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一)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二) 语文以读为本,是我刚从教时一位师父对我说过的。朗读指导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出于一种天真的纯,在美文朗读中,总能不由自主地将个体生命迅速融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境界中去。因此,“朗朗”之中往往透出一股真挚的、忘我的情愫。

记得刚从教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师父曾经多次向我提过我的教学语调太平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去她们班上去听课时总能听到那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我想这与教师的朗读功力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语调,在课文朗读上首先自己做足功夫,然后再去上课,慢慢地我似乎也开始掌握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以及学习,我得到了下列启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为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老师。其次,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示范,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诱发出来,可以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图片等去实现着一目标。第三点,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这样会让读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了感情,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地提高我的朗读指导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目的。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我对课文的朗读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和尝试:

在《找春天》中的第

一、二段,写的就是“几个孩子”非常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去寻找春天的这样一种情感: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通过理解标点的运用来指导朗读。

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时,我让学生发现第一句话:春天来啦!

中感叹号的应用,并且尝试把它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比较:1春天来啦!2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练读这两组句子。并且思考读的时候有怎么的心情。很快学生就得到了应该读出开心、喜悦的心情。在得到句子背后的感情支撑之后,学生很快就把这两句话读得活灵活现。

(2)通过换字来理解文字的内涵来指导朗读。

在第二段有一连串的动宾短语: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我让学生把这一组短语的动词圈出来,并且把“冲“换成“走”,“奔”换成“跑”,再让他们体会两者之间的不同,哪一组用得好。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时,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冲”、“奔”来造句,一番思考后,有学生举手站了起来:“夏天,我放学后,冲进家门,马上奔向冰箱。”全班学生都心神领会地笑了。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急切、渴望、激动的心情。学生在体会了这段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能神韵十足地把这一段读好。

《九年义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学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小学生语文 朗读教学之反思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1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二、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

在让学生大胆开口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等等。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处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好的朗读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学生在朗读中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

朗读时侧重情感表达引导,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

情境下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可能方式,然后把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为感悟式的朗读指导。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运用语气、节奏、音高等表达不同情感的具体做法,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人物的语气和语调。

推荐第6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面较窄、朗读评价单一。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中,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正确的态度,朗读氛围营造不够。因此,教师需要对朗读教学进行优化,明确朗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范读,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适时机智评价学生的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时间;朗读指导;朗读评价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的现象,朗读训练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朗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于情融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十分钟,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教师在课堂上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致使学生的朗读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

但在我们老师当中有些人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常常带学生唱读,甚至用方言上课。当然大部分老师普通话素质还是挺高的,但工作起来并不够负责任,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甚至有些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朗读技巧,无法有质量地指导学生,充满课堂的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就是“把××语气读出来”。究竟同学们读得有没有感情,语气读出来没有,学生不懂,老师也不去理会。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却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朗读时出现的坏习惯,如学生唱读、顿读,对于朗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教师认为唱读、顿读读得比较整齐,朗读反而乱糟糟一团,如果要纠正得花很多时间,而自己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所以没有及时指导纠正,朗读的坏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三)朗读面较窄

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往往只着重几个优生。在他们看来,一堂课(特别是公开教学)想要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让几个优生朗读是最好选择,也是最保险不过的事。于是,让这几个优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基本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这样的文本朗读基础,很难让学生对后面的文本理解把握到位。

(四)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不错,读的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但现实课堂上很多教师不能完成此要求。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的头号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这点正是被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作为小学生,孩子们总渴望课堂上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朗读也不例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冗长的讲解,形式单一的朗读训练,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欲望。

(二)没有正确的态度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缺辅”。很多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讨论式”“练习式”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朗读教学,绝不是个别现象。朗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

(三)缺少朗读氛围 教学情境即教学氛围,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3]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于是,情境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氛围的渲染,却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无关紧要的环节。如今的语文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氛围。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师生双方需明确朗读的目的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指定不同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我们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读出每部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朗读有效果,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有些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视频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获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三)创造适宜的朗读氛围,加强范读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标准普通话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感情,并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方法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要想读得好,主要取决于对所读的内容是否深刻领会,方法仅仅是表现的技巧。但朗读的方法技巧,反过来也能促进对读物内容的领会。”[4]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模仿和老师的指导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四)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一节课,应保证有一定得时间和范围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盲无目的的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如预习时要让全班学生都放声朗读,读完、读好,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新字的读音,对长句子的停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而齐声朗读则适用于诗歌的朗诵,这种和声的美妙,能将诗歌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片段和气势恢弘、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用于齐声朗诵或小组朗读。[6]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加强对朗读的训练,便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适时机智地评价学生的朗读

学生读后要留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 1.倡导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7]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添个字等也是难免的。可如果孩子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老师应当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2.倡导多元化主题评价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此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会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朗读中能表现自我,能与同伴们交流,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实践离不开朗读。让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在语文教学中一起重视起朗读教学,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昌仁.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J].语文教学通讯.2014,(3C)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支玉恒.例谈对朗读语调、语速和节奏的指导[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3,(10)

[5]于坚.于坚谈散文及朗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6]戎栋环.如何把朗诵艺术真正引入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25) [7] 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J].教育革新.2008(6)

推荐第7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

(2)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4)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二、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指导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集体读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滥于充数”,教师或学生也可以领着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因此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角色朗读。孩子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孩子们分别扮演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通过对话清楚地了解了“岩石书”的用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充斥着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3)表演朗读。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同时,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演,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兴趣浓厚,几遍“演读”之后,大多数学生就可以背诵全文了。在教学《乌鸦和狐狸》这课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青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 第4期

[2]刘春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3年 第76期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朗读对小学语文的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最不能少的就是朗读,朗读应该是我们课堂中的主旋律。它是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感的传递与熏陶。

小学各年级朗读特点

低年级学生喜欢朗读,但是缺乏朗读训练,所以低年级学生虽然读的很熟练、大声,但不清晰、拖长音。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生字不多,朗读时这个字不认识,那个字读不准,想起来的时候又忘了标点停顿。高年级朗读时,生字不再是朗读的障碍,但是由于朗读基础不扎实;朗读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比较强,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就会羞于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不敢去练习和展示自己的朗读,这就造成了一种朗读的“马太效应”,同学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现状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有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与阅读是两张皮,各自为阵,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朗读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朗读形式单调,水平低下。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存在随意性,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朗读,不仅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诠释。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以下就有效策略提出几点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朗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朗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

二朗读方法指导。朗读指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表情朗读、比较朗读、情景朗读等等。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朗读教学方式:1 表情朗读即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2.比较朗读即通过有比较的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较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角色朗读。即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发挥评价作用。1发挥教师评价的左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指导性、激励性。2发会多种形式评价机制的功能。例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学生自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家长评:引入家长参与,增值亲子感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通过恰当的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而其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也会更加深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文本整体思想的把握必然更加到位。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以读为本,是我刚从教时一位师父对我说过的。朗读指导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出于一种天真的纯,在美文朗读中,总能不由自主地将个体生命迅速融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境界中去。因此,“朗朗”之中往往透出一股真挚的、忘我的情愫。

记得刚从教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师父曾经多次向我提过我的教学语调太平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去她们班上去听课时总能听到那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我想这与教师的朗读功力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语调,在课文朗读上首先自己做足功夫,然后再去上课,慢慢地我似乎也开始掌握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以及学习,我得到了下列启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为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老师。其次,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示范,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诱发出来,可以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图片等去实现着一目标。第三点,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这样会让读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了感情,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地提高我的朗读指导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目的。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我对课文的朗读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和尝试:

在《找春天》中的第

一、二段,写的就是“几个孩子”非常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去寻找春天的这样一种情感: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通过理解标点的运用来指导朗读。

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时,我让学生发现第一句话:春天来啦!

中感叹号的应用,并且尝试把它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比较:1春天来啦!2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练读这两组句子。并且思考读的时候有怎么的心情。很快学生就得到了应该读出开心、喜悦的心情。在得到句子背后的感情支撑之后,学生很快就把这两句话读得活灵活现。

通过换字来理解文字的内涵来指导朗读。

在第二段有一连串的动宾短语: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我让学生把这一组短语的动词圈出来,并且把“冲“换成“走”,“奔”换成“跑”,再让他们体会两者之间的不同,哪一组用得好。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时,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冲”、“奔”来造句,一番思考后,有学生举手站了起来:“夏天,我放学后,冲进家门,马上奔向冰箱。”全班学生都心神领会地笑了。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急切、渴望、激动的心情。学生在体会了这段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能神韵十足地把这一段读好。

《九年义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学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长顺县第一小学 李永玲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

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

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工夫,即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的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科学地进行,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赏读 美读 评读 朗读训练 理解与朗读 以读为本

【参考文献】考试期刊

第1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

朗读时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是以语言为桥梁,把好的文学作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朗读,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准确、精细的理解课文。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当中;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语音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模仿的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

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预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言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从而达到上述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身体力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而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读的是五花八门。因此,朗读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泛读课文,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深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进行泛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老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这样,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自己能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这时,我进行了泛读,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然后,我让同学们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再读读,学生有了模仿,有了对比,此时,大家读的信心更强,读得更好,把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完全表达出来了,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展示自己的朗读。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合理加以运用

朗读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燕子》一课,我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秀丽,经常有中外来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地导游,为来宾介绍美丽的的桂林呢?”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跃跃欲试,我顺势利导要想 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美,这样在你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吸引来宾,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

三、精炼连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前两句,第一句要读的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的的升昂,从而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而朗读全文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来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从而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的方式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第12篇: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声朗读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记得更牢固。

一年级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是很难的。因此,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效果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读,让学生从口里读出来的是词,而不是字。

其次,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很难读得好,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然后,把长句子投影出来,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只要抓住主要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读好。

第三,对于文中段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等。

这样,经过多次指导,学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读方法。

第13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第14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

2、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方式的指导,就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朗读水平有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第15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个人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

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坐井观天》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1)小鸟和青蛙都说了些什么话?(2)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3)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小鸟的话?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第16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 荷花 )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 莲藕 )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既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 3.逻辑引读,试背课文。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 ( ) 。我赶紧 ( ) 。荷花已经 ( ) 。荷叶 ( ) ,像 ( ) 。白荷花在 ( ) 。有的 ( ) 。有的 ( ) 。有的 ( )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 ( ) 。看看这一朵, ( ) ;看看那一朵, ( ) 。如果把 ( ) ,那画家的本领 ( )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 ( ) ,穿着 ( ) ,站在 ( )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 )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 ( ) 。风过了,我 ( )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 ( ) 。小鱼在 ( ) ,告诉我 ( )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 ( ) ,我是在 ( ) 。

四、扩展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1.细读下面的文章。(1) 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把描写荷叶、荷花的语句划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它与课文中描写的荷叶和荷花有什么不同?

荷 塘

在蓝色的乌苏里江拐弯的地方,有一座绿林掩映的边陲小镇。沿着顺坡而下的街道行走,只见油漆的橘红色铁皮屋顶,如朵朵盛开的玫瑰花,耀眼而热烈。走到江边,手扶江堤栏杆眺望,中俄两国的船只在各自的航道来往穿梭,绕过一座座翡翠般的小岛,鸣笛驶向乳雾迷蒙的远方。在堤下的沙滩,我们看见一群群孩子在浅水里嬉戏,那一阵阵欢笑声,在江面上传出很远,很远…… 多美丽的边镇景色啊! “别看小镇偏远,秀山秀水多着哩!”陪同我们的当地干部老刘自豪地说,“离镇不远的草甸子里有一塘野荷花,现在正是开得茂盛的时候,那才美呢!”我们一听,在祖国这么北的边境还有满塘荷花,不由心驰神往,忙齐声请他领我们去看看。他却神秘地冲我们一笑:“这是一群孩子发现的,也由他们管理,所以得经过他们‘批准\'才行!”说着,他双手拢嘴朝江里游泳的那群孩子喊:“大鹏,二龙!”

话音刚落,其中两个男孩子穿好背心裤衩,又甩了甩头发上的水珠,跑了过来:“刘叔叔,有事吗?”

“这几位叔叔远道而来,要参观你们的野荷塘,成吗?”

“欢迎!欢迎!”两个小家伙笑嘻嘻地同我们握握手,说,“我们下午还有课呢!明天再领你们去行吗?”

“行!一言为定。”我像孩子似的伸出小拇指,与他俩“拉钩”。

次日黎明,我还在睡梦中,便被大鹏和二龙喊醒上路了。淡淡的晨雾笼罩着静静的山林和草甸子,深深吸一口空气,一股花草的清香便扑鼻而入,像喝了一口新酿的蜂蜜。脱鞋趟过一片草甸子,两位少年朋友高兴地说:“到了!”这时,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荷花芳香隐隐飘来。又走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和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浮在水面的圆圆的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荷叶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在荷塘中间,有两处大片的荷叶挺出水面,高低参差,互相挤碰。荷叶空隙处,一朵朵粉红色的野荷花挺拔而出,竞相媲美。

本来,在南方,荷花并不稀奇,几乎凡有池塘必有荷花。然而,在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也有这满塘的美丽荷花,就不能不令人拍手称奇。也许,是候鸟从江南衔来的一粒莲籽,不小心遗落在野池塘里?也许,是我们的祖先曾将南方带来的莲籽,小心地播种在这里?经过严酷的风雪冰霜,经过长长的岁月沧桑,野荷花没有在恶劣的气候中死去,却锤炼得更坚强,越繁衍越茂盛,终于,把一个沉睡的池塘装扮成一个荷花万朵、香飘天外的花的世界!

为了细细品味野荷塘的情趣,当天傍晚,我心血来潮,独自一人前往观赏“荷塘月色”。走出小镇,沿着弯弯曲曲的草径穿过山林,我的心不由紧张起来,会不会遇见野兽什么的?偏偏风过暗林,发出低低的涛声,使人疑是兽吼。正在我踌躇是进是退的时候,草径对面传来了朗朗的笑声。走近了,才看清是大鹏和二龙。原来他俩刚巡视完野荷塘,正要回镇去,听说我还要再观野荷塘,两位少年朋友二话没说,返身又领我朝野荷塘走去。晚上的野荷塘虽然看不清亭亭玉立的花朵,但远远看见那荷叶荷花组成的淡淡绿影,平静的水面倒映出的金色明月和对岸水面反射的一抹橘红色霞光,以及听草丛中各种虫儿的鸣唱,也别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此时,我仿佛进入一个缥缈的童话王国。

临走时,大鹏和二龙脱下衣裤泅到湖中,每人摘下几片荷花瓣送给我,并抱歉地说:“我们有规定,谁也不许摘荷花,只好送您几片花瓣留念了。”我深深理解孩子们的心,就珍重地将荷花瓣夹在笔记本里。我期望着以后翻开笔记本,就能看到美丽的荷花瓣,想起野荷塘里的野荷花,想起具有美好品质的小镇少年朋友……

2.读一读,说一说:读了《采莲曲》,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把这幅画面画下来吗?

采 莲 曲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五、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师: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 ( 莲子 ) 和根 ( 藕 ) 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现在我们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揭示莲的奥秘。

课外请教专家、老师,或查找资料,从以下问题中选择一二,进行科学探究,展开交流。在此基础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1.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等 2.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3.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4.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5.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 [参考资料]

一、荷花——花中仙子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称为莲鞭。莲鞭上有节,节再生鞭。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夏天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入土后膨大成藕,第二年春天萌生新株。夏天长叶开花。叶盾状或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色有淡红、淡紫和白色等,单瓣或复瓣。花谢后形成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 ( 莲子 ) 。性喜温暖湿润。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二、由莲而来的一项科技发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终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经过努力,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

语文教研组

2016年3月

第17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李伟珍

伴随着语文课标测试活动的结束,耳旁一片唏嘘声。众人长出一口气,一块石头似乎终于落了地。看来,又一年的语文课标学习活动似乎又结束了。活动结束了,带给我的,是感慨,更多的,是思考。

一、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包括的方面太广了。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语文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最真实的,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让语文更好地发挥它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实践,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表现。也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校内校外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到处存在,这门学科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样的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是一门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也正是语文课标带给我这么多的激动,为我开启了一扇五彩缤纷的教学大门;也正是实际的语文教学依然在困扰着我,我不得不望门兴叹。所以,思考伴随着感慨悄然而至,越来越占据心灵。

兴许是自己接触语文教学太少,兴许是精神领会不透。看着学生痛苦地抄着笔记,听着学生艰难地背着课本上抄的片片断断,尽管我们知道,背个大致意思就行了,只要是那个意思就行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背呢?因为——考试。人家讲课讲的就是考试重点,人家的学生背的就是经常出现的考试题,人家学生考试就是成绩好,人家的学生就是信心足,底气足。尽管现在的考试不排名次,考试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包袱,但是,没有解决教师的思想包袱。

天天喊改革,天天喊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我们做到了多少?回想我们获得的语文,有多少人记得多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语文知识?没有!几乎是没有的。留给我们的只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不过,我们没有赶上好时候,没有遇上课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多都是靠自己的积累悟出来的。因此,我们何不趁着这大好的形式进行语文实验教学?开辟出一条让学生自主获得语文能力的道路?让我们的学生长大以后说:这是我们的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我一辈子受用。

这样的改革需要力度,需要支持,需要时间,肯定有失败,但是前景应该是好的,可是,谁敢冒险?谁愿意冒险?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上课开始,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孩子都兴奋地说:“喜欢!”“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公园可爱的动物,有的动物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接着投影出示公园的各种动物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你们都看到些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熊猫的数量是“6”,也就是一个“6”,然后学生很快就能写出算式.通过这样教学,儿童不仅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三、创新型教学,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内容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途径,是继承和发扬历来党领导人经验精神总结的最佳体现,既有利于我国未来发展,又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能力,培养党性素养,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

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要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以,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检验科学发展理论的唯一标准。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一名党员,要自觉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把理论知识牢记于脑海里,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实践中得到利用,既能提高自身的意识和觉悟能力,又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及时吸收新理论,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和号召,起带头和模范的作用,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多献一颗心和一份力。

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是我们要保持在政治、思想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必须与学习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学习,就不能保持政治思想上的先知先觉,也就失去了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条件。保持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每位共产党员首要做好的政治任务,只有结合实际地学习,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实际联系起来,从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注意把握方向,多寻找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思想上永远处于科学发展观状态,群众才能看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并不简单地通过学习得来,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发展形式、城市发展目标、动态和方向,这些都是在考虑之内的,只有保持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错误、不出问题,所以保持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一种有形素质,保持政治思想上的科学发展观,是必须具备的,是学好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保持政冶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政治理论上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更好地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也就不能指导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指导工作中才能说、才能讲、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要从党的政治方面去学习,要从全国各省市的先进经验去学习,要从国内外的形势发展中去学习,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围,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也就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也才能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比如:“比利时四千人抗议布什来访,高喊:布什是杀手”等国际国内的消息,特别是用词上的煸动性,政治理论也是一种灌输的理论,只有把新的、健康的、科学的观点提出来、讲出来,别人才能洗洗脑子,愿意接受,如果在政治理论上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别人如何能来接受你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呢?所以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是重中之重,必须具备一种能力。

把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以研究,是值得大家深思和学习的目的之一。

三是要保持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要保持信息工作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信息与目标,特别是国家大事、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住这些信息,才能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坚持信息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信息要有使用价值,有好的效果,起开拓人的视野、鼓舞人的士气,好的信息催人奋进,坏的信息使人惊觉,让没有得到信息的人得到信息是在信息中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境界,现在是信息时代,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农业时代、四十年代之后是蒸汽机的时代,随之是工业时代,再后来是机算机时代,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定要在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有人会说信息有好有坏,怎么能科学发展观呢?实际说起来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从信息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做起,把信息工作提高到科学发展观的程度,一是急不得,二是躁不得。

只有做好以上三条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把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搞扎实,出成效。

http://www.daodoc.com/fanwen/xuexitihui/2010106152309099771774.htm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 ,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 ,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总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第18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9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20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

1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特点

1、注重学生朗读表达具有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3、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具有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三、有效朗读指导的方法

(一)强化语音训练,让学生读的入格

2 新课标对于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朗读语音的正确。因此朗读指导过程中国首要要对正字和正音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表达,能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加以生动的表达和展现,吐字清晰和发音准确是表达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字和读错的音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多音字、形近字以及一些语气助词、儿化音、轻声、变调等加以特别的注意,及时提醒学生。再者就是不能读破词句,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语句读完整,切不可读断句,合理把握好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间隙,读的速度适中、连贯流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文章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最后,要注意对朗读强调的纠正,比如用快而小的声音进行的念经式的读书,声意分离,只闻声而不传情且不解意的唱书调,照字念音或者有字无词,再或者是有词无句的念书调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加以纠正和改善的朗读强调,因为一旦让学生养成上述几种不良的朗读强调习惯,在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就非常难了,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重视朗读技巧,让学生读的入情

新课标对于朗读指导提出的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向要求就是要带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训练学生对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变化的掌握。每一种技巧的训练方式是随文训练和分类训练相结合。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 1.停顿训练。主要针对常用的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和同一个句子中根据语意进行停顿训练,以准确地表达语意。

2.语气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对于意境优美的句子,朗读时用柔和的语气;②对于表示着急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③对于表示兴奋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④对于表示悲伤、气馁等负面情绪的语句,朗读时用低沉的语气;⑤对于说明文或旁白部分,朗读时用平淡、介绍性的语气。

3.语速训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对于描写心情激动、着急、愤怒、语意突然发生转折、突发危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快;②对于描写心情悲伤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慢;③对于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适中就可以。

4.语调训练。①表达兴奋、赞美、高兴、喜爱、喜悦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高,声音洪亮;②表达悲痛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低,声音低沉;③表达情绪平缓的句子,朗读时语调平缓,音量适中。

5.重音训练。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一个或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抑扬顿挫。通过在需要重读的字词下面加点的方式先让学生做标记,然后再朗读出重音,养成好习惯。

6.变音训练。主要训练儿化音、“一”字的变音、“不”的变音。 具体到每篇文章、每段话、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怎么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根据文体确定朗读基调,说明文或叙述的旁白部分一般适用于平淡、介绍性的语气读。而叙事写人的文章,要根据言故事情节的转折

4 和感情的跌宕起伏变化来定朗读技巧;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其所暗含的作者的感情来定;诗歌要读出节奏和韵律及感情色彩。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1、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2、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

5 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3、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6 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4、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

5、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6、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

7 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策略总要求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2、常态课朗读教学策略。(1)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朗读基础薄弱,朗读积累较少,要想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不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指导所能达到的。我们利用低年级课文有诗歌、童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诵读材料的特点,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自读识字环节,强调读准字音。

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春”不能读成“cun”,“生”不能读成“seng”,“京”不

8 能读成“jin”等。读准字音,是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教学的第一大环节中采用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通句子。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然后班内展示。如果有的学生出现断字断词错误时,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句子读通顺。这为读好段落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领悟环节,强调不唱读。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读,像唱读,有的拖音严重,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针对这种现象,课题组教师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教会学生划分词语。先教会学生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一方法,根据词语的意思和句子意思进行划分,一开始需要有个适应阶段,学生学会后就让他们先做好词语划分,再出声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方法二:教会学生恰当停顿。教会学生认识带逗号、顿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的句子的停顿时间长短,读出句子的不同停顿和不同语气。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齐读、轻声读、大

9 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朗读积累较多,朗读目标不仅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而是要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步达到熟读,有的文章还要求复述或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外在的朗读语言,在品读重使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根据中高年级课文内容和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预习探究环节,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句子,为流利、有感情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长句子,让学生在自己容易断字断句出错的地方用竖线做好停顿标记,以提醒自己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停顿。对于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对于变音,也要读正确。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得流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如果有的学生出现不流利时,本组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课文读得流利。然后班内展示,评一评谁读得最流利,这为品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感悟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情

10 朗读,读出文章的主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教师先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朗读技巧,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学生还能感受到朗读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使学生爱上朗读、善于朗读。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模仿老师范读的能力很强,教师范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合作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思考和感悟。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韵味。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重点段落。

3、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①课外朗读篇目推荐。精选适合学生认真特点的篇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使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来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另一部分,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最终实现朗读水平的提高。

②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揭题、联想指导、指导朗读、朗读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课题与常态课的导入方式相同,分谈话导入、

11 谜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指导朗读同常态课品读感悟环节中的操作要领。现重点谈一下联想指导环节和朗读总结环节操作流程。

联想指导环节,联系选编的文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朗读这篇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文本内容对每个自然段或每个角色发表朗读看法。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朗读要求和技巧。然后,教师范读,给学生提出倾听要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把联想融入其中,从而读出感情。这是在指导朗读环节前很重要的一环。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