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5: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采访的实践应用(撰写标题、导语、采访提纲的设计)

二、复习范围:

第一讲 导语

1、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密苏里大学

2、记者节的建立:2000.11.8,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3、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像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4、我国新闻采访学这门学问开始形成于何时?以哪本著作为标志?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 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 《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1923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是我国新闻采访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5、什么是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素质?

记者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是一种责任重、影响大的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 政治素质:指记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6、为社么说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记者怎样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每天要向受众传播新闻,而新闻是要靠采访者报道的,作为记者,是媒体新闻的主要提供者。记者只有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闻,才能保证新闻媒体正常发布新闻。否则,媒体就会停止运行,因此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怎样发挥:

1、要重视新闻采写,以消息为主

2、要重视重大新闻,让媒体每期都有重点

3、要勇打大仗、硬仗,使媒体有新闻亮点。

4、要不断出新、好新闻,使媒体更有竞争力。

1

5、要带好新入记者,让媒体采写的队伍壮大。

7、在新闻采访中怎样用事实说话?

精选事实,以小见大;正反并举,对比衬托;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要言不繁,画龙点睛;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课件版

1、精选事实,表明信息来源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解释,少晦涩;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小结: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标题(撰写)

1、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的种类、新闻标题的结构。 新闻标题的功能

1) 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织 2) 揭示新闻内容 3) 评价新闻内容 4) 吸引读者阅读

5) 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风格 新闻标题的种类

新闻标题的结构

1) 单一型的结构——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必须是实题、必须完整)

2) 复合型的结构——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 第三讲新闻体裁

1、快讯、新闻简报、急电

突发新闻的播发形式包括快讯、新闻简报和急电。

快讯:一般是一句话新闻,点明新闻的要义即可,突出的是时效性。 新闻简报:

在快讯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主要要素做出交代;在重要性上仅次于快讯。在新闻简报播发之后,记者通常会紧接着编写后续报道

2 急电:

在重要性上,急电在通讯社对重大新闻的发稿系列中次于快讯和简讯,一般也要有后续报道紧随其后。

2、详讯、综述、特稿 作用是什么

详讯要求在交代新闻要素的基础上,对这些要素进一步“解释疑惑”。

综述把不同而又相关的事件或事件的不同侧面综合起来单独成篇的新闻体裁。这两类消息主要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播发稿件包括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内容上的完整性,深刻性。

在新闻价值元素中,特稿更强调人情味,讲究对新闻深层内涵的挖掘,具有趣味性。 第四讲 导语

直接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核心段

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百度版:

直接式导语:在第一段直接叙述事件的主题,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例:华盛顿电众议院今天投票弹劾克林顿总统

直接式导语包括:关于何事发生或者说了什么;事件何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

延缓式导语:常用于写特稿和新闻特稿这些不是关于正在进行或者突然爆发的事件。延缓式导语以一个事例、一则趣事来设置某种情境唤起某种情绪。延缓式导语就是回避时间要素,突出新鲜有趣东西的导语,写法迁回曲折,重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课件翻译版

直接式导语也称为概括性导语,是最常见的导语。一个概括性导语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把作者的信息传达给作者,同时也明确了这个故事是新闻。它包含了WH,消息和angle,尽可能最简短的概括一个故事,通常不超过35个词,只包含最重要的WH,即:何事,谁,有时包括何时,为什么。一般只有一段,但是可能更多,比起阅读一长段,阅读两小段更容易。

延缓式导语用小处吸引读者注意,因此它们延迟真正的导语真正的内容——6WH

核心段:核心段落:也称中心段,核心段解释报道要点——报道的主要内容 核心段落的写法——新闻角度

第五讲

新闻报道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3 特点: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它不是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要求把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导语)中,其他事实按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3、它的导语常是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5、各段落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具体化和补充,而第三段是上一段的进一步补充

金字塔结构

从导语开始,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导语一般要提到报道的主要内容,同时埋下伏笔。这种结构在简短的文章中效果较好。

沙漏式结构

特征:沙漏型结构在开始时与倒金字塔型结构很相似,在报道的开头给出最重要的硬新闻信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或全部报道。

适用范围:新闻事件一般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刑事报道、事故报道和灾难报道均属此类。犯罪、灾难新闻中,经常使用这种结构。

第六讲

新闻采访论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采访决定写作 2.采访最重要 3.写作的反作用于采访:写作是采访的归宿和目的;写作会使采访更有目的性。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

3、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具有新闻性、广泛性、时新性、可感性、公开性;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新闻性: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广泛性: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只要有新闻价值,又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力去调查。

4 时新性: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

可感性: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

公开性: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 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

它是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

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了,这就是机遇性。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战地记者。

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1、第一手材料 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2、第二手材料 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七讲

寻找新闻线索

1、怎么发现新闻线索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 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

5 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 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② 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组织获取线索,特别是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 ③ 从新闻线人那里征集新闻线索; ④ 过各种会议收集线索; ⑤ 于从各种媒体获取线索; ⑥ 从新闻发布会上获取线索; ⑦ 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1)记者采访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 (2)记者自己寻找

(3)抓苗头性的事物,预测新闻的发生。 (4)旧闻发现新意 (5)变换报道角度

渠道:政府机关,编辑部;通讯员,读者;记者发现,挖掘;增强发现力

2、新闻敏感在发现新闻线索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新闻敏感不仅帮助记者感知、发现,而且也能帮助记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透过现象捕捉真正的内涵。 1) 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 用以挖掘新闻素材,鉴别有传播价值的新闻 3) 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 4) 能预见后面的新闻

闲谈中捕捉信息;采访中触景生情;温故知新;多问多想 怎样培养:

② 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 ②增强责任感是基本途径; ③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职业习惯; ④广泛地积累知识、积累思想。

3、新闻采访的提前准备工作?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作好采访准备: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

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 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作好采访准备:

6 ① 明确采访的目的; ② 熟悉、研究采访对象; ③ 学习、充实有关知识; ④ 制定采访计划;

⑤ 做好采访心理上的准备; ⑥ 做好采访事务方面的准备。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 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1、确定报道形式。各类新闻文体各有特点,要根据采访主题及效果选择报道形式。

2、确定报道思想,采访要表达什么理念?要达到什么目的?

3、策划采访项目:选好采访的时机和地点。采访要尽量不能打扰方为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等;关键的采访对象的确定,重点事实的确定等。 第八讲

采访技巧

1、常用的采访的问题方式: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为了引出引语、详细阐述或更长的回答。 闭合式问题:是为了引出简短的、具体的、事实性的回答。

2、提问的方法:正问法、反问法、追问法、侧问法、设问法

正问法:它是指记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 反问法:指的是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由于某些原因不肯回答,就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答不可。有时,记者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况。

追问法:就是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问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为止。

侧问法:也叫迂回法。它指的是记者提问时,不宜从正面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问到正题上,比较委婉、含蓄。

设问法:就是为了强调某种结论或某种看法,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再进行回答。

3、采访中的观察与倾听

观察是记者采访时的一个重要手段,记者细致的打量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现场,以便获得全新的、在交谈话语中可能无法获得的信息。观察不仅是简单的看,而是要将场景结合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细节,更多事实。采访时所要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观察人、物,还要观察采访情景、采访态势和一些问题。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要求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细节联系全局。倾听是采访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巧。倾听不是一般含义的听,而是要用其他感官来认真参与到交谈之中。倾听的技

7 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 倾听的技巧:

保持安静;做出反馈;注意遗漏的话题;用眼睛倾听;要客气礼貌;排除个人情绪干扰;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4、采访的特殊方法:勾推法

是指记者在采访时暂时避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先对其周围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其周围情况,随后再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行为,这是一种全面采访的方法。 第九讲 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1、什么是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2、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确定主题;熟悉资料;了解背景;设计问题;拟定提纲;提问技巧;观察倾听;注意细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强调新闻性: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人物专访同样必须具有时效性。 现实针对性:专访题材必须较集中,能够反映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新闻问题。 人物专访行文特点:文字简洁、内容充实(可读性)

3、总结采访的原则

把握细节;直击矛盾;掌握技巧;礼貌结束;突出主题;细心整理

问题定位;准备充分;提问技巧 ;采访问题顺序的设置

8

第十讲

通讯与特稿

1、特稿——华尔街日报体(DEE写作法)

以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如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的描述开头,经过过渡段落,进入对新闻主体事实即一般的总体面上的事实或事理的叙说,然后再回到开头的具体事例或新的具体事例的叙写,有时也以总结、悬念的方式收结。

2、什么是通讯,其特点是什么?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从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 2)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 3)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

4)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第十一讲 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什么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 , 运用摄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 ,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2、为什么需要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

为什么:

1、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2、“纪实” 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3、记者为了避免被侵害和威胁,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危险性的采访时,采用保护性的隐形采访是必要的。

4、当信息不对称时,记者为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而采取偷拍偷录来记录事件,这是其他采访方式无法取代的。

5、记者是代表人民行使舆论监督功能的媒体,有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行采访报道,行使监督权。而隐性采访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

9 类型:

1、隐瞒身份

2、隐瞒目的

3、隐蔽手段

3、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

一是要注意显性采访的访前准备工作,在准备时加入隐性采访的时机。 二是要把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提问和观察法。 三是注意留存隐性采访证据,适时报道亮点。

4、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1、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

2、隐性采访的地点应安排在公共场所,一般不得在采访对象的私人居所进行,以免侵犯对方的隐私权;

3、隐性采访一般应以公共人物为对象,或者以身负公共性职务的人为对象。注意不侵犯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4、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记者参与犯罪、诱惑犯罪,或人为地推动事件的发展更是不能允许的;

5、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不能因为目的的正义而不择手段。隐性采访既要坚持目的的正确,也要坚持手段的正确。用“正义的恶去反对非正义的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6、我国法律明文禁止非公安机关采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因此,在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时一定不能采用间谍器材。

10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